《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家庭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家庭社会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家庭社会学论文经典人口学理论以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的人口效应,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控制生育数量,降低婴儿死亡率;女性社会地位高的地区对孩子的性别偏好较小;独立性强、社会地位高的女性对生育调节、生育控制和生育决策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有利于孩子质量的提高等.1292中国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重视妇女发展,促使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获得了突出进步.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女性教育构造明显改善,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显着缩小.分年龄数据显示,30 岁下面青年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0.9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 30.4
2、%,比男性高 4.5 个百分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教育和社会地位高的城市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的婚姻和家庭问题,不仅导致女性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并没有产生预期的人口效应,而且还引发了独生子女家庭可持续发展问题.婚姻不仅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还是一种社会制度布置,婚姻对男性和女性来讲具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婚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性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而,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婚姻问题,将社会性别文化嵌入家庭经济学婚姻市场选择理论,分析女性的婚姻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性别平等的多元化婚姻改革对策,对缓解女性
3、婚姻压力、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大龄未婚女性的界定 功能主义把家庭看作是社会制度中的一个机制,并在华而不实发挥着基本的功能.3307婚姻是指男女双方按社会认可的方式结成夫妇并承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社会制度.457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以为,结婚不是个人私事,婚姻是社会布置,夫妻关系是人与人关系中最需要契约的一种关系.5137-153理想的夫妻关系要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是能胜任社会交给他们的抚育孩子的事务;另一方面是两人能享受友谊喜好的感情生活.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界定了婚姻的性别形式和年龄特征, 男主外,女主内 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在家庭生活方式上表现为男性具有主导地位,女性在
4、家庭生活中处于附属地位.在婚姻选择上表现为 男高女低 的婚姻匹配形式,通常的婚配形式是男性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年龄特征上,表现为男性比女性年龄偏大.传统的婚姻匹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结婚年龄不仅仅是生理年龄,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而且是社会年龄,取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变迁.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又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人们的初婚年龄大多会推延,这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人口规律.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在1991 年是 22.23 岁,2001 年增长到 24.15 岁;62018 年北京市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到达 29.50 岁. 天
5、津市人口学会颁布的信息显示,2020 年天津市城市主城区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 27.49 岁.中国人口初婚年龄的推延使大龄未婚者的年龄界限也在不断变化.社会上将那些超过通行的结婚年龄,即 适婚年龄 ,并且尚未婚配的 28-49 岁的男女称为大龄未婚者.女性 适婚年龄 一般为20-29 岁.大龄未婚女性通常是指已经超过 适婚年龄 ,但是在婚姻上还暂时处于缺位的 30-49 岁女性. 人口统计显示,大龄未婚女性主要集中在城市, 大龄未婚男性主要集中在农村.2018 年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显示出大龄未婚人口在城市、镇、农村的分布情况(见表 1). 表 1 数据显示,各年龄段城市女性未婚人口的比例高于城市男
6、性未婚人口的比例,这表示清楚大龄女性未婚人口较男性更趋向于向城市集中,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婚姻问题突出. 三、婚姻市场选择理论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一个细胞.人类的婚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将婚姻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分析男女两性在婚姻市场的选择和搜索行为.9113贝克尔以为,人们结婚的目的是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收益.在一个有效率的、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假如每一个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都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配偶,那么,最佳婚配一定具有如下性质:未婚男女在不会使华而不实至少一方的生活变糟的情况下才会结婚.一旦进入婚姻市场,求偶者将一直
7、寻找下去,直到所能找到的配偶的任何预期改良对于其价值,不超过他为进一步寻找所付出的时间及其他投入的价值.进一步寻找的预期利益越大,寻找的时间就越长.潜在的配偶越多,则进一步挑选的预期收益就越大,进而寻找的时间就越长.寻找总是意味着发现配偶的某些与寻找者相合适的特质,而不同特质的寻找成本存在很大差异:教育、收入、智力、家庭背景,甚至健康状态确定起来都比拟容易,而志向、精神恢复力、发展潜力确实定则困难得多.10292寻找成本的最优配置意味着婚姻决策将以有关容易寻找特征的比拟充分的信息为基础.婚姻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明智的人采取两种方式方法来寻找配偶,一是去了解更多的新增婚姻候选人(所谓边际扩展)
8、,二是对感兴趣的候选人做充分了解(所谓边际深化),一直到为每一个候选人而付出的边际成本与可能的边际收益相等为止. 四、婚姻市场选择行为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婚姻主体的婚姻特征 1. 城市女性的婚姻特征 (1)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社会,妻子和母亲是女性的主要家庭角色,女性成年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婚,结婚-生育是传统的女性生活形式.在当代社会,女性的性别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婚姻并不是女性唯一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具体表现出.在个体化的进程中,女性追求个人价值具体表现出和职业发展,放弃了把婚姻当成 人生主要目的 的传统女性人生轨迹形式.因而,多数女性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选择婚姻行为,职业女性选择了
9、工作-家庭平衡的当代生活形式. (2)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时机平等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同时也延长了女性的平均受教育时间.女性大学毕业的平均年龄是 22 岁,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平均年龄是 25岁,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平均年龄是 30 岁.教育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同时,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女性克制旧思想和旧观念的影响.教育促使人们提高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要求.后当代主义者贝尔(Danial Bell)以为,在后工业社会里,专业技术是获得权利的基础,教育是获得权利的方式.11397很多研究都表示清楚,教育时机的增加对改善女性生活环境产生了主要影响,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
10、面导致权利增长,婚姻决策自主权向女性回归.教育提高了女性的平等意识,改变了女性的婚姻意识,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观和生育观,减少了期望生育的孩子数量.教育还促进了女性婚姻行为的根本转变,晚婚晚育成为女性自主的选择.能够讲,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受教育年限增加使女性初婚年龄普遍推延,择偶标准不断提高. (3)女性收入的提高.就业提高了女性的收入水平.生育、抚养、培育孩子需要花费家庭一定的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构成了孩子的成本.在当代社会,抚养孩子要花费父母大量的时间和精神,孩子是一种 时间密集型商品 .当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提高时,女性的时间
11、价值上升,父母十分是母亲更愿意将时间配置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女性时间价值的上升导致女性愈加重视经济独立,追求个人的独立.职业女性破除了传统依靠的束缚,更能坚持自个的权利和要求,有更多的时机获得新的关系和经历体验. 2. 城市男性的婚姻特征 (1)男性性别角色的转变.男性的经济角色和经济功能是婚姻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女性性别角色的转变,男性的经济角色正在被削弱,男性也逐步认同和接受女性的经济角色.由于结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些男性正在试图摆脱 家庭经济角色 而逃避婚姻或推延结婚时间. (2)男性的经济社会优势遭到挑战.在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大背景下
12、,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在传统的男性领域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男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遭到了挑战.观念和经济能力的变化会调整婚姻内部的权利构造关系,并引发婚姻关系的变化.家庭的权利,尤其是丈夫的权利已经相应遭到了限制. (二)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婚姻市场选择与匹配1. 婚姻信息确认个体最终做出能否结婚、何时结婚、与谁结婚等婚姻选择,取决于社会知识.社会学家以为,生理状况、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是影响婚姻决策的主要变量. 传统性别规范构建了 男主外,女主内 的家庭性别分工形式,男性的经济角色和经济功能是婚姻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基于经济功能的男性个性特征是重要的婚姻信息.由于择偶标准不仅受
13、个人爱好与意志的影响,而且更多地遭到社会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15,因而,择偶标准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阶级出身是男性实现经济功能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中期,学历是男性经济价值实现的 教育信号 ,如今,教育和经济收入是男性经济功能的直接具体表现出.为了增加婚姻收益,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条件下,女性倾向于选择具有经济优势的男性构成婚姻组合,具有经济优势的男性同时会成为多个女性的候选对象,同时具有经济优势的男性的稀缺性也增加了女性的婚姻匹配难度.对男性来讲,情况也与此相类似,相对于传统型男性来讲,传统型的女性数量并不多,但男性能够采取降低要求的解决办法,选择受教育程度比拟低的也
14、更愿意做家庭妇女的女性. 2. 婚姻市场搜索方式 传统家庭性别文化确定了 男高女低 的性别关系形式.受传统性别文化影响的女性会在婚姻市场上寻求比自个条件好的男性,在经济水平上,女性倾向于寻找不低于自个经济条件的男性;在教育程度上,女性倾向于选择不低于自个教育水平的男性,因而出现了女本科生找男研究生的学历匹配形式,构成婚姻择偶梯度.假如以甲、乙、丙、丁来划分不同婚姻形式下的男女,大多数情况下, 甲男 配 乙女 、 乙男 配 丙女 ,以此类推,成为一种普遍的婚姻选择.如此婚配形式下的 构造性矛盾 在所难免, 丁男 和 甲女 成为婚配场景下的 弱势群体 . 而在年龄上构成男性年龄普遍高于女性的婚姻年
15、龄形式,导致大龄或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找到适宜男性的概率偏低,同时搜索成本增高和搜索范围扩大.结婚是一项有风险的个人选择,没有任何有效的保险.婚姻风险对于女性的危害性高于男性.多数女性把婚姻视为自个一生最重要的选择,追求婚姻的稳定,躲避婚姻风险.为了降低婚姻风险,女性的搜索就越仔细,选择的经过就越长,担忧选错对象而贻误终身,加上女性离婚的社会成本、心理成本更高层次,因而女性在与异性交往和择偶经过中更慎重,对男方的要求更高层次.为了增加婚姻市场的搜索时机,搜索形式从传统的家庭搜索形式发展到亲友联合搜索、婚姻中介公司搜索、网络搜索、电视相亲等多种搜索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搜索成本,
16、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婚姻信息混乱,难以决策. 3. 婚姻搜索的时间区间 传统家庭性别文化确定了 男大女小 的婚姻年龄形式,产生了性别化的年龄认知,男性的结婚年龄区间从适婚年龄一直持续到老年,而女性的结婚年龄区间则从适婚年龄持续到社会风俗年龄.由于男性能够选择低于自个年龄的女性结合,男性的婚姻选择时间范围很大,而女性寻找比自个年龄小的男性结合的可能性较小,十分是年龄偏大的女性找到低于自个年龄的男性配偶的概率较小. 4. 婚姻搜索的信任成本 家庭越来越变成一种选择性关系,变成一种个体的联合,个体把自个的兴趣、利益、经历体验和打算都纳入家庭,每个个体都得屈服顺从于各种控制、风险和限制.婚姻关系需要
17、双方建立长久的稳定的信任关系.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的熟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陌生人社会转型,人际交往数量和空间均在增加,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面临挑战.在农业和早期前工业社会,婚姻选择主要在熟人间进行,双方能共享很多本地经历体验、价值和态度,信任度较高.但在当代社会中,自由选择伴侣作为一种原则,已被广为接受,因此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的背景可能非常不一样.两个陌生人聚到一块,信任程度较低,需要长时间交往确认,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会导致从相知到结婚之间的时间延长. 通过上面的分析能够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女性经济和社会优势的不断提高,男女差距不断缩小,符合传统婚姻匹配标准的男性资源稀缺,导致城市大龄未婚
18、女性择偶困难;(2)受教育程度高的城市未婚大龄女性择偶时间区间有限,增加了择偶难度和婚姻压力,面临较高的婚姻风险和婚姻不确定性;(3)社会形态对女性婚姻选择有决定性影响,动态的、流动的、变幻的社会中的女性婚配迟于静止的、匀质的社会中的婚配. 五、对策与建议 婚姻是社会制度布置.两性的婚姻选择深深地植根于两性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环境之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女性在婚姻选择中具有主动性,但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女性的婚姻选择遭到传统文化的约束,女性比男性承当着更多的婚姻压力和婚姻风险,对传统性别文化的认同影响着女性的婚姻选择.女性的婚姻问题是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婚姻观念和文化上
19、进行变革,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第一,积极肯定女性的婚姻价值,制定性别平等的家庭婚姻政策.婚姻家庭问题已经不再是私人领域的问题,而是具有明确的公共意义,它越来越多地溢出家庭范畴,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女性担负着人类繁衍的重任,女性婚姻行为对促进人类生存、家庭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中的变化在整体上造成了一般的女性人生轨迹的新发展,新的人生轨迹也在整体上反作用于社会构造.女性的婚姻选择不仅停留在私人层面上,而且会对经济、社会、人口和家庭等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国家和应该重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婚姻家庭的法律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0、第二,改变传统性别文化,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婚姻家庭选择主流.改变 男主女从 的传统婚姻文化,消除婚姻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改变女性的传统婚姻性别认知和行为,改变男性的传统婚姻观念,建立多元化的婚姻匹配形式,以缓解城市未婚大龄女性的婚姻压力. 第三,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组织制度和社会环境,重视女性婚姻家庭问题,提高女性婚姻的自主性. 第四,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卫法,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生育歧视,建立有利于女性生育的组织制度和工作环境,并采取积极的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提高女性工作和家庭平衡能力. 第五,在当代社会,家庭越来越变成一种选择性关系,变成一种个体的联合.核心家庭和
21、主干家庭固然是最主要的家庭形式,但是也出现了诸多新型的家庭形式和亲密关系.因而,要改变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尊重女性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学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8,(6). 3(澳)马尔科姆 奥特斯.现代社会问题M.杨善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张翼.单身未婚: 剩女 和 剩男
22、 问题分析报告-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20,(4). 7高颖,张秀兰.降低法定婚龄适时可行吗?-基于北京市近年初婚年龄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8刘胜梅.都市中 大龄未婚女性 寻求自我定位的伦理透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9(美)加里 S 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美)加里 S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美)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
23、4. 12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经过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J.人口研究,2020,(2). 13王小璐.从解析 剩女 到建立婚姻角色过渡的分析框架J.中国青年研究,2018,(5). 14 French M. T, Popovici I, Robins P. K. Personal Traits, 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20,(45). 15李萍.流动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人口学刊,2020,(4). 16左雪松,夏道玉.女性权利崛起与 剩女 婚姻抗争-基于经典择偶形式超越与创新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