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术理论与具体运用,中医食疗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353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食疗学术理论与具体运用,中医食疗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食疗学术理论与具体运用,中医食疗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食疗学术理论与具体运用,中医食疗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食疗学术理论与具体运用,中医食疗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食疗学术理论与具体运用,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食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食物或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医药典籍中,有效药食秘方验方达30万余首,被国际医学界誉为 人类药理学的原始资料 ,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信息,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奉献。对中医食疗学术理论的开掘、整理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当下一大潮流。现作综述如下。 1、中医食疗的理论。 (黄帝内经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历体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

2、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华而不实的理论观点包括如下几点。 1.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 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1.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经过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可以做药。由此可见,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这主要具体表现出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 味 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气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 四性 作用部位是指食物

3、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药食用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一样。如(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讲: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 因时制宜 . 1.2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观以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络的统一整体2.人体的组织构造及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界有相适应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有影响。因而,人类必须利用自然万物及中医自然界的变化规

4、律进行医疗保健活动,即中医所讲的养生疗疾。近年来,时间医学研究证明,天人相应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能够减少物质、能量的消耗,提高机体自我调控的功能,加强抗病能力,确实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用天人相应观指导食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优势。 1.3药攻食补论。 (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明确指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以为但凡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表示清楚固然药食一体,但二者仍有区别。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高温、蛇蝎之

5、毒及癖血、癖湿等病理产物。精气又称正气,泛指人体的精华要髓物质及其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自我调控抵抗疾病、康复的能力。西医采用药物补替人体自我调控的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调节酸碱平衡的液体疗法等等3.这些疗法虽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存在着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弊端。而药攻食补论正是基于保卫人体正气的这一原则,进而成为中医食疗的重要指导思想。 1.4调理阴阳的营养观。 (内经以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络的对立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统一体中的脏和腑、血和气、物质和功能、气的降和升、入和出以及相对的静止和运动等等4,都处于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协调状

6、态,进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即人体处于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假如这些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遭到毁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和脏腑的功能紊乱,进而产生疾病。基于这种认识,(内经提出了调理阴阳营养观,即用食物性味之偏,纠正人体阴阳盛衰之偏;(素问 骨空论篇中指出: 调其阴阳、缺乏则补、有余则泻 调理阴阳之大法,据此中医饮食养生与治疗能够概括为补虚与泻实两大方面;同时中医提出不同体质人的饮食宜忌,如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懒动嗜睡,口中粘腻,便溏,脉濡滑,舌体胖,苔滑腻等特点的人为痰湿体质,应当忌食油腻;除此之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同样注重调和阴阳,使所用膳食无寒热

7、升降之偏。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菜肴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脾胃不适之弊。 1.5辨证施膳。 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式方法,运用中医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的异常感觉和状态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定疾病证候类型的经过,称作辨证5.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称作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华真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内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讲: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华而不实外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 讲明

8、调治病气,必须识别疾病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判定其病位是属表还是属里,再根据疾病寒热温凉性质的不同,慎重的遵守适宜的治疗原则,而减轻或去除疾病。 1.6食疗的宜和忌。 (素问 五脏生成篇讲: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表示清楚五味偏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素问 宣明五气篇亦强调: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内经对各种不同疾病的饮食禁忌也有所记述。如(素问 热论篇指出外感热病的饮食禁忌: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

9、遗,此其禁也。 表示清楚病人发热稍退,如吃肉食,疾病会复发;如多食,可使余热遗留不清,所以食肉类或饮食太多,均为热病所禁忌6. 2、中医食疗的应用。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发生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时代, 崇尚绿色、回归自然 日渐成为当今人们的主流意识。自然疗法已被很多国家重视并加以研究,用有效的天然药物代替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疗保健发展的一个普遍动向和趋势7.中医食疗作为自然疗法之一,在临床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中日趋显示出其优势。 2.1品种繁多内容丰富。 (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属常用食物或作食用者就达518种之多,华而不实有相当大的篇

10、幅阐述了亦食亦药的品种和药膳方,内容丰富多彩8.食疗根据不同的目的、配伍方式方法和烹调制作工艺,构成繁多的品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9.按加工形态分类,主要有粥、汤、饮、羹、菜肴、面食、药酒、药茶等;按制作方式方法分主要有煎、炒、蒸、煮、炖、烤、煨、炸等;按治疗作用分主要有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治病防病、美容养颜等类;按治病成效分主要有解表、清热、祛寒、化湿、滋阴、调气、理血、补益、安神等类。 2.2辨证质施食以食疗疾。 中医食疗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食物和药物的配伍组方上,还是施膳方面,均以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李希民以为10,只要在 三因 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

11、充分具体表现出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三因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地域和天时的不同,灵敏运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方法。这是中医治疗学的原则,也是食疗的原则。王爱萍等11以为,病证本身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也有阴阳寒热偏性之别。假如不加以区分,不能对证施食,则会加重病情,正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讲: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 表示清楚辨证施食的同时注意饮食禁忌的重要性。郭永洁12以为,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特别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

12、,能够以为中医食疗是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如体弱者宜食易消化而又营养充足的食物;体肥者多痰湿,宜食清淡的食物,并限制糖及脂肪的摄入;体瘦者多阴虚,宜食滋阴生津的食物13.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对各种病证的治疗辨证精到准确,用药奇巧。如治疗消渴病,针对上、中、下三消,用动物肺、胃、肾脏以脏补脏,同气相求14. 以脏补脏 、 以形补形 是中医学几千年来的难得珍贵经历体验,也是中医辨证施食的一大特色。 何晓梅等15则采用八纲辨证原则进行饮食指导:如表证、恶热无汗者,适当进饮热粥、热汤以助其发汗解表;热证、便秘者,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食瓜果蔬菜。宋晋萍16对31例高血压、早期冠状动脉不全及高血脂

13、患者服用消脂1号处方组成:银耳5g、木糖醇25g进行观察,在服药膳期间,患者主诉有部分病人出现腹泻,经屡次修改组方剂量后,病人腹泻止,对华而不实10例服用消脂1号,持续30d以上者,在停用任何可降血脂药,单用中药和药膳治疗,进行血脂三项实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固然病人例数仅有10例,但大体能够看出消脂液在降血脂总的有效率为56.7%.郭亚莉17对1例产后出血患者予食疗方五味子汤:五味子3g,人参3g,黄糖100g煎水取汁时时频饮;黄鳝汤:鳝鱼100g,黄芪20g,西参20g,煮熟饮汤食肉;鸡蛋桂圆汤:鸡蛋2个,大枣5颗,龙眼肉30g,同煮服食服用,患者5天后痊愈出院。 2.3预防为主滋补强身。

14、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 治未病 的的预防思想,强调 防患于未然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讲: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并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8.中医食疗通过研究怎样烹饪和食用食物,保证机体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进而远离疾病。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19.中医食疗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来预防某些疾病。如:大蒜、生姜、葱自可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生山楂、红茶、燕麦可预防动脉硬化;薏

15、苡粥预防癌症等20. 除此之外,中医以为 药补不如食补 ,饮食疗法对于病后、产后及年老体弱者作用亦明显。疾病后期及多种慢性病程或年老体弱者因正气缺乏,机体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缺乏或衰退等现象,此时适当进补食治之品,既是治标,更为治本,标本兼治,药食化一。值得注意的是,食物有辛、酸、甘、苦、咸五味,分入心、肝、脾、肺、肾五脏。五味调和方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滋养作用,进而使五脏之间的功能保持平衡协调21.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曰: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人命。 所谓谨和五味,是根抓人体生理的需要,合理地调配

16、、适度地摄取膳食营养,以滋养人体的脏腑气血、形体百骸22.假如不注意五味调和,偏嗜某一味食物,非但不能滋补健身,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3、瞻望。 经过大量的生活经历体验和医疗实践的积累,中医食疗学逐步成为牵涉中药、方剂、养生、康复、当代营养、食品、烹饪等学科的一门学科。然而,食疗的应用和研究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为了充分发挥中医食疗在防病治病、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年益寿等方面的作用,以更好的适应当代人的需要,笔者以为,应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3.1继续做好食疗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中医有关食疗的文献记载具几千年的历史且内容浩如烟海,也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食养食疗方式方法,但内容多分散在古今

17、大量的医药类和某些非医药类文献中。近年来也出版了很多饮食治疗、饮食养生的书籍,其内容主要还是停留于对食养食治药膳方的汇编和分类,而这些远远不能知足或解决当代人的实际需求。在食疗的实际应用中,仅仅靠书本记载的一些方子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食疗的成效,针对性就要强,这就要求我们对其组方规律进行研究。同时,中医食疗的内容丰富,包括食治、食养、药膳、饮食宜忌及食物烹饪方式方法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文献研究者、饮食营养专业人员或临床医护工作者进行系统探究。 3.2将传统食疗理论与营养学结合23. 中医食疗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经历体验为基础,根据食物的性味成效,通过合理调配烹制,以膳食方式来防治疾病和

18、养生保健。营养学研究食物中各种营养素及人体食入、消化、吸收、利用和排泄这些物质的各种经过,以及最终它们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膳食来加强人民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营养学牵涉的内容:食物化学、基础营养学、实用营养学、公共营养学和医院饮食学等,这些内容也正是中医食疗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中医食疗学这门古老学科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理论更具活力和科学性。 3.3采用当代科研思路和方式方法探求食疗方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可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途径,对食疗方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观察,排除谣传错伪,取其信实部分。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和手

19、段,建立我们国家药膳食疗数据库,将传统的学术思想和经历体验通过当代科技手段保存下来,把不断创新的成果记录下来,使药膳食疗学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水平,密切联络实践的理论体系24.一方面能够更好对临床工作进行指导和纠偏,提高临床疗效;另一方面能够规范食疗方的制作,开发食疗方的方便剂型,使中医食疗真正实现群众化。 以下为参考文献: 1王民生。中医食疗营养学古医籍简介(黄帝内经一-食药一体观J.中国食品,19971:12-13. 2王民生。中医食疗营养学古医籍简介(黄帝内经二-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J.中国食品,19972:4. 3王民生。中医食疗营养学古医籍简介(黄帝内经三-药攻食补论J.中国食品,199

20、73:29-30. 4王民生。中医食疗营养学古医籍简介(黄帝内经四-调理阴阳营养观J.中国食品,19974:1. 5王民生。中医食疗营养学古医籍简介(黄帝内经五-辨证施膳J.中国食品,19975:1. 6王民生。中医食疗营养学古医籍简介(黄帝内经六-食疗的宜和忌J.中国食品,19976:1,4. 7曹均告,余自贵,谢军。浅谈自然疗法与天然药物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2001,34:33-34. 8张建。(本草纲目中食疗文献的研究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5:23. 9万德光。中医的食疗思想与实践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1:16. 10李希民。论中医食疗的 三因 制宜J.河南中医药学

21、刊,1999,146:3. 11王爱萍,董继开。论(调疾饮食辩的中医食疗学成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618. 12郭永洁。中医食疗的特点与研究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9:22. 13郭跃生。中医食疗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6,264:78. 14王存芬,朱强,田雪峰,等。(千金方用脏器疗法治疗消渴特色掬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71. 15何晓梅,阿依仙。中医食疗在临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4,226:49. 16宋晋萍。中医食疗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43. 17郭亚莉。中医食疗对患者康复的作

22、用讨论J.现代护士,2005,3:57. 18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0. 19翁维健。中医饮食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 20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3. 21杜献琛。内丹探秘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46,52. 22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8-79. 23窦国祥。中西医结合食疗新理论的探寻求索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6:29-30. 24宋胜利。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