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_.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_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刘政五班课题指导教师:耿顺传王付江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经过一、课题的;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经过中,逐步构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化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
2、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三、课题的研究计划1、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2、课题进程的安排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络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经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3.课题任务分工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挑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刘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1、内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而构成了各不一样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
3、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详细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3、研究结论: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
4、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浸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而,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拟厚实。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
5、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以为是吉祥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美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寓居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可以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由于它虽为寓居建筑,却蕴含着深入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详细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讲,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
6、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讲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妙、富有、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字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
7、,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特别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严寒,院子愈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所以加高了。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土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讲,因而,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
8、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构造房屋
9、而居。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构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枯燥少雨、冬季严寒、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特别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特色地窑五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按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美的民居要数汾
10、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讲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挤,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山西山东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11、。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六陕南居民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
12、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
13、,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构造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构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阔的厅阁。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二上海民居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构造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三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
14、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四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
15、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着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
16、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徽州民居的特色:、村落选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构造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风俗。
17、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三、少数民族民居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
18、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家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构造,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拟接近木构建筑。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构造,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寓居。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白
19、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楼特别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1侗族鼓楼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还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讲。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常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
20、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而,侗家人对鼓楼,长鼓十分喜欢。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安歇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2傣族竹楼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
21、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家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阔,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傣
22、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当人们步上木梯,坐在金黄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或米酒,眺望着窗外绿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助,送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而建房速度相当快,一幢楼一两天即可完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欢的“赞哈,更是以本人的歌声,祝福主人迁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构造了。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
23、成。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室内的陈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已习以为常。二藏族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寓居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家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
24、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由于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敏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构成比照,既给人以称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三蒙古包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
25、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处。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敏,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瓜岭古村寨是广州唯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发现后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如今9层楼高),能够观
26、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特别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此外,中国还存在不少比拟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当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当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寓居在楼房里,且用于寓居的楼房样式不断变化更新,楼层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通过对中国民居的研究性学习,我越发领略到中国历史底蕴的深厚、疆域的幅员辽阔。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
27、仰、社会构造等很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构成了风格悬殊、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它们共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在群山环抱、林木蓊郁、溪清墉澄的环境中,坐落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变化不一的村民乡镇,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民居的环境之美,悟出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相互帮助、亲密无隙的关系。而作为个体的民居,则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式样、材料、构造以及门窗、铺池、栏杆等方面,来表现其鲜明的民族性和东方美的魅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积淀了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古民居的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不难发现,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当代建筑技术的
28、冲击下,正在被人们遗忘着。其实,民居能够直接成为一个城市的景观资源,但只要个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规划中十分包含了对这些古建筑的专项保护规划,大多数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已经被毁坏,或者只要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古建筑才能像城市“孤岛那样被保留下来。而且越来越多的“新民居正逐步取代着传统民居,毁坏了传统遗留下来的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因而,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应该被永久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也应赋予其生气和活力,使之真正成为我们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的财富。第三部分课题研究反思进行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和规划,然后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比方时间安排、个人分工,怎
29、样查找资料,最后怎样进行总结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对课题进行研究。这固然是我们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性学习,但我们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对课题报告也进行了屡次修改和完善。我们相信,有了第一次的实践,当我们以后在进行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时,一定会愈加顺利,完成得愈加出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民居文化)(图解民居建筑)指导教师意见: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选取的课题与生活实际严密结合,研究非常有意义。课题计划周密,成员分工合理,研究方法得当,步骤完善合理,研究经过能体现人人介入,都有锻炼的时机。整个报告能搜集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并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其形态和分布的原因,从中总结出了规律,属于成功的研究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