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讲义.pdf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2865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PDF 页数:276 大小:6.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讲义.pdf(2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系统讲义综合素质1|目 录 录|目 录第一章 职业理念 1第一节 教育观 1第二节 学生观 7第三节 教师观 14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20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说 20第二节 教师权利和义务 73第三节 学生权利保护 76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83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83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 91第三节 教师工作的规定 93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行为 99第四章 教师的文化素养 110第一节 中外历史概览 110第二节 科学基础知识 126第三节 人文基础知识 149第四节 基本艺术素养 1822|综合素质|第五章 教师的基本能力 194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 1

2、94第二节 逻辑思维能力 200第三节 信息处理能力 223第四节 写作能力 256 1|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第一章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对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

3、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是为人民大众能够普遍接受教育这一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首要地位,会产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首要地位,会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德、智、体、美等不同教育内容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观。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

4、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正确地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2|综合素质|二、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概念我国建立了与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观。但是,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偏颇。当人们把教育目的指向“考试”环节,就出现了所谓的“应试”倾向,进而产生了“应试教育观”。所谓素质教育观,就是把教育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指向人的整体、全面

5、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狭义的素质教育是指教育需要迈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单纯为应付考试、获得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们有以下几点区别:1.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即国民的素质,是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

6、、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2.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选择上一级学校的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3.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

7、是单一的学科课程,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而素3|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将其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重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

8、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8.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9.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

9、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10.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的、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十点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性,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

10、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4|综合素质|(二)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1.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意志的一个正式表述。2.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

11、简称决定),素质教育观形成系统的思想,并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3.2006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表明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三)素质教育的实质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系统地表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施方式。认识素质教育需要认真研读这个决定。1.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内涵的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12、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实施素质教育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

13、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5|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

14、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2.素质教育的外延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

15、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范围内,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上看应当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从横向上看,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总之,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与国际社会的教育改革目标不谋而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提出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与我们赋予素质教育的内涵有许多相通之处。(四)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

16、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

17、满创造的活力。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以往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发挥主动性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

18、力。(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国家层面不断推进的学校素质教育,可以把具体的实施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1.面向全体我们国家实行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

19、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应该把知识融入人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7|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展的能力。(六)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方法1.素质教育

20、的实现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素质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也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学校正式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的正式课程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活动是有组织进行的。在学校里,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2.素质教育的方法(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生观是

21、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8|综合素质|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互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

22、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概述1.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依据: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表现: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吸取营养,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

23、表现在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其中,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2.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实践主体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实践主体,首先,学生是哲学意义上独立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从内因、外因来看,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适时而教,因势利导,因材施9|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教,不能违背其发展规律,揠苗助长。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其潜能的开发。(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概述1.学生观的概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2.现代学生观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将现代学生观的基本特点表述为:主体学生观、发展学生观、

25、完整性学生观、个性化学生观。(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主体性学生观是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教育实践中倡导、推广的核心学生观,也称为“现代科学学生观”。主体性学生观区别于传统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而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实质上是教育进步的标志。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遵循的一条根本规律,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首先要确立的基本观点。(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教师绝不能依据学生的一时表现来断言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应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

26、具有巨大的可供挖掘和开发的资源和潜能,应该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并为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会。(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功能在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完善、灵感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从而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追求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作为人的全部规定性。虽然“完人”可能永远只是理想,但这种追求却不应终止,它表现了教育的永无止境性。“完人”是一种没有句号的历史进程,一种乐观的有待展开的教育境界。(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丰富的差异

27、性,并拒绝运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充满个性魅力的生命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10|综合素质|性优势,以形成独立的人格。3.“以人为本”的内涵所谓“以人为本”,它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种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8、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1)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循环能力;(2)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3)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4)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

29、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包括: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

30、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个体身心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1、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11|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先,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得到发展。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

32、发展潜能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智力水平可以得到明显提高,这已被科学研究如裂脑研究、左右脑研究等所证实。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33、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三、中小学生的学生观(一)小学生阶段的学生观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

34、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12|综合素质|2.关怀心灵,保障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情感变化愈加丰富、深刻,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亟需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去保障和呵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如开展相关的团体合作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懂得合作和共处的重要性,培养其判断是非对错以及抵抗诱惑的能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并具备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向周围寻求帮助的能力,有必要的心理调适知识。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

35、课程中。再次,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3.创新评价,重视教育过程4.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二)中学生阶段的学生观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阶段性的特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包括: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要求。1.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中学生主体性发展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者不能将其视为“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之为“逆反”或“叛逆”,而应当视为中学生发展中的“挑战”和“机会”。中学生自我意

36、识的觉醒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中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中学生处在生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营养、睡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是中学生生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学生生理发展的要求。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剧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应当得到尊重,自我意识发展应得到正确引导,进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学生的情感应当在审美艺术中、在

37、与自然的接触中和在社会的交往中得到健康发展,意志品质应得到恰当的锻炼。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13|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全面发展对中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在成年之前最重要的准备阶段,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形成坚实基础。根据教育部 2003 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有以下内容:在“德”的方面,要“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民主与法律素质等。在“智”的方面,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

38、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体”的方面,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在“美”的方面,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劳动与技术”方面,要“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四、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受

39、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不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二)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40、14|综合素质|第三节 教师观一、教师观概说(一)什么是“教师观”所谓“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它既包括对教师职业性质、职责和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理解。(二)传统的教师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三)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1.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二、教师的职责职业是社会的职业,职业的价值必然存在于社

41、会。职业价值的实现在于职业者的工作,职业价值同职业责任联系起来。职业价值再大,但是职业者没有负起职业责任,那么职业价值就无从实现。如果教育或中学教育,还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它应当具有的重大价值,那么这不是教师或中学教师职业没有价值,而是教师或中学教师没有充分履行其责任。职业价值与职业责任必须是统一的。职业价值越大,职业责任也越大;职业责任越能充分实现,职业价值也越能充分实现。根据中学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中学教师的职业责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责任(二)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15|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三、教师价值的实现教师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教师的社会价值是由

42、教师的社会角色、责任及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它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家长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教师的自我价值就是教师的个人存在和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它不仅表现为对教师自身生命存在的肯定,而且表现为教师个人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教师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教师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当代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能够得到学生、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肯定。优秀的教师恰恰是因为他培养了成百上千在各行各业有所作为的优秀学生,正是因为

43、这些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而使得教师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得教师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教师的基本社会职责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个人的精神需要也因此得到了满足。同时,教育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教学相长”。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本身也促成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即教师是通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四、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

44、专业发展的概念在谈到教师专业发展时,有两个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一个是“教师专业化”,一个是“教师专业发展”。从广义上说,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它们都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如果从狭义上看,这两个概念又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的维度加以界定,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二)教师专业的形成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人类教育出现开始就有了教师。当学校产生并逐渐普及之后,教师就成为了社会中的重要职业。但教师这一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兼职到专职、从专职到专业的过程。16|综合

45、素质|(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对任何一个教师而言,其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都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接受系统的职前教育。2.接受各类在职培训。3.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四)教师专业素质的专业知识结构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描述。其中林崇德、申继亮教授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描述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他们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教师所具有的语言文学知识,数学老师所具有的数学知识。也有的研究者把这部分知识称为“学科内容知识”。这类知识是

46、学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选择。所谓“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用来支撑学科内容的本体性知识的,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如果说本体性知识涉及“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条件性知识则是用来帮助教师确定“如何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这类知识包含着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它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怎么教”的问题。这类知识不仅来自职前教育所接受的学科教学的训练,更多的是通过教

47、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掌握的经验。这些经验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技巧直接相关联。所谓“文化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指教师应具备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小学教师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是处在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学科分化尚不明显,而且学生的认知也具有整体性,因此,小学教师具有相对宽阔的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是尤其重要的。(五)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能力结构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同的学者同样也有不同的认识。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

48、括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17|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章 职业理念|第二个层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检查评价能力。这类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例如,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能力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可以细分为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媒体手段、编写教案等一系列具体的技能;而组织实施的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又可以具体细化为导入的技能、讲解与提问的技能

49、、组织讨论与相互沟通的技能、变化与强化的技能、结束与总结的技能等。第三个层次的能力是教师反思和研究的能力,这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不必可少的重要能力。五、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一)三阶段发展观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

50、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二)五阶段发展观伯林纳认为教育专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阶段 1:新手新手阶段是教师获取教学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阶段 2:熟练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所学的知识逐步联系起来,并能找出不同情景中的一些相似性,而且有关情景知识也在增加。阶段 3:胜任在这一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要做的事情有明确的选择。这时个体做事有主次之分,能够依计划办事,有确定的目标,并能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达到目的。二是在操作某项技能18|综合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