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学论文5页_电机学论文5页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机学论文5页_电机学论文5页是什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机学论文5页_电机学论文5页是什么电机学论文5页 电机已经没什么可论的了,d轴q轴的该分析的都分析了,能算出来的也都算出来了,反正派流有刷电机没的研究了,同步电机没得研究了,鼠笼电机也没意思,直流无刷都登峰造极了,有个缺口异步双馈电机,电机学与电子学的结合,强弱电的结合,值得你下番功夫。出了论文答辩的时候我管保你电机教授不敢提你的问题,由于他不懂电子;电子教授也不敢提你的问题,由于他不懂电机;能向你发问的只剩似懂非懂的三脚猫了,你只要知道点皮毛就能够轻松应付。 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 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作业相貌所起的主要作用,并说明其在钢
2、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本文关键词语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穿插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重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作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作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
3、.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考虑、判定推理、自立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长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 1.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辨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
4、时,能够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自己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足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怎样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主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
5、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定,也是提升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造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履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
6、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括各种技术的互相浸透、互相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构造的优化与复合,又包括在生产经过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条理,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条理有机地联络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1.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本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很多场所无法使用电能,因此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
7、。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 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宏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卫环境,回归天然,实现可连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坦、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作、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重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配、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
8、取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加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重要应用于下面几个方面: 2.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碰到了难以克制的困难,因而非常有需要采取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重要包含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取一台计算机批示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
9、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能够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经过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能够实现生产经过控制,而且还能够实如今线最优化、生产经过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能够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卫功能,采取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办法,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层次的安全性。是当下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潮
10、水。 2.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构造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鸣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能够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分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2.4 计算机集成制作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经过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经过全局和经过一体化控制。
11、当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经过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分享和生产经过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将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升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需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2.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取现场总线技术取
12、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配与更高层次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更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履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2.6 沟通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主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沟通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沟通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
13、沟通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沟通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到达和跨越直流调速水平。如今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能够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沟通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遭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以下为参考文献1 杨自厚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2 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构造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3 唐怀斌 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4 王俊普 智能控制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5 林行辛 钢铁工业自动化的进展与瞻望J河北冶金,
14、199816 殷际英 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芮延年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电机功率转换的原理引言: 电机调速本质的讨论,是关系到近代沟通调速发展的主要理论问题。随着近代变频调速矢量控制及直接转矩控制等调速控制理论的提出和理论,许多有关文献和论著都把调速的转矩控制确以为调速的普遍规律,并提出调速的本质和关键在于电磁转矩控制。然而,这种观点尚缺乏理论和理论的证明,值得商榷。 本文根据电机功率转换的普遍原理,提出并证明恒转矩调速的本质在于电机的轴功率控制,转速调节是功率控制的响应,其关键为怎样通过电功率控制轴功率。 一、功率控制与转矩控
15、制 根据机电能量转换原理,凡电动机都可划分为主磁极和电枢两个功能部分。主磁极的作用是建立主磁场,电枢则是与磁场互相作用将电磁功率转换为轴功率。 直流电动机的主磁极和电枢不仅构造鲜明,而且功能独立,无疑符合以上定义。而沟通异步电动机通常以定子、转子划分构成,需加说明。 根据所述电枢定义,异步机的轴功率产生于转子,因而,异步机真正的电枢是转子。问题在于定子,一方面定子励磁产生主磁场,故定子是主磁极。另一方面,定子又通过电磁感应为电枢转子输送电磁功率,却不产生轴功率,因而定子又具有电枢的部分特征,这里我们把它称为伪电枢。定子的这种复合功能,是异步机区别于直流机的重要特征。 从电枢输出角度观察,电动机
16、的轴功率与电磁转矩机械转速的关系为: PMM (1) 或 PMM 2 公式2除了给出了电机转速与轴功率和电磁转矩间的量值关系以外,同时表示清楚,电机转速最终只能通过轴功率或电磁转矩两种控制获得调节,前者简称功率控制,后者简称转矩控制。 1. 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是以轴功率PM为调速主控量, 作用对象必定是电枢或伪电枢。电磁转矩在调速稳态时,取决于负载转矩的大小。 即 MMfz (3) 当负载转矩一经为客观工况所确定之后,电磁转矩就唯一地被决定了,因而电磁转矩不仅与调速控制无关,而且不能随意改变其量值。 电磁转矩对转速的作用表如今调速的过渡经过,转矩的变化是转速响应滞后的结果,此时,功率控制作成电
17、磁转矩响应。 设电机调速前的稳态转速为1,轴功率为PM1,调速后的稳态转速为2,相应的轴功率变为PM2。 由于电磁转矩: MPM (4 故调速时,电磁转矩变为: MPM2 由于受惯性的作用,在t0的调速瞬时1,故 MPM21 t=0 此时的电磁转矩将与原来的电磁转矩M1PM11不等,转矩平衡被毁坏并产生动态转矩,电机转速在动态转矩作用下开始由1向2过渡,其变化规律为: 112et/T2 5 电磁转矩则为:MPM212et/T2 随着时间增大,动态转矩减小,直至电磁转矩与新的负载转矩平衡,即: MPM22Mfz, 转速稳定在2不变,电机调速结束。 上述的调速经过能够由图1的框图说明。 图1 功率
18、控制的调速流程 功率控制造用的是电枢,主磁场或主磁通量坚持不变,根据电机理论,电机的额定电磁转矩正比于主磁通量,受限于电枢的最大载流量。因而功率控制调速时,电机的额定电磁转矩输出能力不变,属于恒转矩调速。 2. 转矩控制 根据公式2,电机转速在轴输出功率不变的前提下,与电磁转矩成反比。由于受电磁转矩以额定转矩为上限的约束,转矩控制实际上只能在额定转矩下面实现,因而属于恒功率调速。 电磁转矩的独立控制方法重要根据转矩公式: MCMmIS 直流机 (6) 或 MCMmI2COS2 沟通机 (7) 受控的物理量为主磁通m,由于主磁通量m产生于主磁极,因而转矩控制实际上是磁场控制,作用对象为主磁极。转
19、矩控制调速同样要保证稳态时的转矩平衡,即: MMfz 由于调速稳态时,电磁转矩发生了变化,因而要求负载转矩适应于电磁转矩变化,即要求负载跟踪电机。 转矩控制实际是弱磁调速,重要用于额定转速以上的调速。鉴于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功率控制,故不赘述。 二、功率控制的方法与性能 电机调速的轴功率控制只能通过电功率间接控制来实现。以异步机为例,图2是其等效三端口网络。 图2.异步机的等效网络 其中电枢转子除产生轴功率输出外,还产生以感应电压u2和电流i2为参量的电功率响应。由于该功率与转差率成正比,故称转差功率,其端口简称Ps口。 假如电机转子为笼型,其绕组呈短路状,Ps口为封闭不可控的。反之为绕线型,Ps
20、口则是开启可控的, 转子能够通过Ps口输出或输入电功率。由此可见,异步机的功率控制调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伪电枢间接对电枢实现轴功率控制;另一种是通过Ps口直接控制电枢轴功率。 前者重要适用于笼型异步机,后者则适用于绕线型异步机。 1. 定子伪电枢功率控制。 图3.异步机定子功率控制调速 作为伪电枢,定子向电枢转子传输的电磁功率: PemP1P1 8电枢的轴功率则为:PMPemP2 (9)故 PMP1P1P2 (10) 可见,控制伪电枢的输入功率P1或增大其损耗P1就能够控制电枢的轴功率,后者显然是低效率、高损耗的调速,不宜推荐。 控制P1调速的唯一方法是调压变频, 即所谓的变频调速。由于:
21、 P1m1U1I1COS1 (11) 故对于电压源供电调节端电压U1是控制功率P1的必需手段。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不能单纯调压,而必需辅以变频?这是定子除了伪电枢的功能之外,还同时兼主磁极之故。 前已叙及,功率控制的重点有: 坚持主磁通量不变 作用对象是电枢或伪电枢 控制目的是轴功率 假如单纯调压而频率不变,定子的主磁极功能就要遭到严重影响。根据电机理论,做为主磁极,定子的主磁通量: mE4.44W1kr1f1KE1f1KU1f1 (12) 恒频调压的结果,主磁通m将随U1下降而减小,构成了前述的转矩控制。更重要的是此时不只没有能控制功率P1,反而增大了电机损耗,与目的绝然相悖。 设负载为恒转矩
22、性质,由转矩平衡方程,电磁转矩: MMfzconst又 MCMmI1COS1CMmI2COS2 (13) 设功率因数不变,定转子电流I1、I2将随主磁通m下降而正比增大,其结果功率P1不变,但定转子损耗: P1m1I 12 r1P2m2I 222 r1 将按电流的平方律增大。根据式10,轴功率控制虽能实现,却属低效率高损耗的调速。 为此,异步机定子的功率控制调速,必需要将定子的主磁极和伪电枢两种功能游离开。针对同一定子绕组,一方面使主磁极产生的磁场坚持稳定,同时又要控制其向电枢传递的电磁功率。 于是变频调速建立了一条主要原则,就是调压变频,且保证VF压频比为常数,这样就确保了上述控制要求的实现
23、。顺便指出,近代变频调速的矢量控制,实际上就是遵守这一原理。矢量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把磁场与转矩游离开,分别加以控制,以为调速的根本在于转矩,而事实上游离的却是磁场和电磁功率,固然结果无误,但理论上必需加以澄清。 2. 转子功率控制 对于绕线转子异步机的调速,能够利用转差功率端口Ps口直接控制轴功率。方法是由Ps口移出或注入转差功率。需要指出: 所述的转差功率应区别经典电机学中的转子损耗转差功率,为此将后者称为转子损耗功率,记以P2。 转差功率有电能与热能之分,分别记以Pes和Prs,两者性质不同,对调速的影响也不同。 图4.异步机转子功率控制调速 当在转子的Ps口引入电转差功率Pes时,转子的
24、轴功率: PMPemPesP2 14 式中的Pem为定子向转子传输的电磁功率,电转差功率的负号表示从Ps口移出,正号表示从Ps口注入。Pes属电功率,故与电磁功率相合成,结果使轴功率PM发生变化,电机转速得到相应调节。 电转差功率调速的典型实例是串级调速和双馈调速,前者的电转差功率为负,流向为从转子移出,故实现的是额定转速下面的调速。后者的电转差功率能够双向流动,既能够移出,又能够注入,因而能够实现低同步和超同步两种调速。 当Ps口引入的是热转差功率Prs时, 转子的轴功率则为: PMPemP2Prs (15) 显然热转差功率的引入,增大了电枢转子的损耗,轴功率随Prs的增大而减小,其典型例子
25、是异步机转子串电阻调速。 三、功率控制的理想空载转速,效率与机械特性 根据电机学,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重要取决于电枢的电磁功率,因有: 0PemM 16 由于电磁转矩为负载所决定,理想空载转速0就决定于某一负载条件下电磁功率的大小。 功率控制调速的电枢功率能够综合表达为: PMPemp2 17 相应的转速: PMMPemMp2M 180 (19) 其中0PemM为功率控制调速的理想空载转速,因而调节电枢的电磁功率能够改变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换言之,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取决于电枢的电磁功率。又,p2M 为电机的转速降。由此表示清楚增大电枢损耗,能够增长电机转速降。 电机调速的效率表达为: PMP1
26、piPMPemP2) 因而,在一定的轴功率PM输出条件下,控制电磁功率的调速是高效率的节能型调速,而控制损耗功率的调速必定是低效率的耗能型调速。 公式18同时刻画出了功率控制调速的机械特性,当连续改变电磁功率Pem时,假如损耗功率不变,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随Pem连续变化,其机械特性为一族平行的曲线。而增大损耗,电磁功率不变时,电机理想空载转速不变,改变的只是转速降,其机械特性为一族汇交型曲线。如此图5给出了两种调速的定性曲线。 图5 a.电磁功率调速特性 b.转速降调速特性 综上所述,能够得出下面结论: 电磁功率控制调节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损耗功率控制调节的是转速降。 电磁功率控制是高效率节能型
27、的调速,其机械特性必为平行曲线族。损耗功率控制属低效率耗能调速,其机械特性必为汇交型曲线族。 四、异步机调速的分类与方法 与按n 60f1/p(1-S表达式不同,根据本文所述的电机调速功率控制理论,异步机调速可分类表示如下: 性质/方案 控制点/变量 方法 重点 五、结论 1. 电机调速的基本原理有两种,一为轴功率控制,二是转矩控制。转矩控制实际是磁场控制,适于恒功率调整。 2.轴功率控制的作用对象是电枢或伪电枢, 并最终只能通过电功率控制来实现。其中,电磁功率调节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损耗功率改变的是转速降。前者为高效节能型,后者为低效耗能型,两者的机械特性亦由此决定。 3. 轴功率控制的调速具
28、有恒转矩特性,电磁转矩的变化是转速响应滞后所造成的,调速稳态时,电磁转矩只决定于负载,与控制无关。 4. 变频调速和电转差功率控制调速同属电磁功率控制调速,两者性能一致,并无实质差异不同。 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篇1 浅析电气工程电气技术的发展 一、关于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环节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健全,电气工程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深化,其现代电气工程系统逐
29、步健全,知足了时代经济对于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电气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内部理论应用体系的健全,实际上电气工程理论体系的健全与当时的经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十分是在学科互相融合穿插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宏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关于电气学科环节的分析 1随着电气工程系统的不断健全,电气学科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深化应用,这两者实现了互相促进。我们国家对于电气信息学科的划分包含下面内容,其属于工学门类,其学科分支有电气工程、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分支,其都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这是电气学科的理论
30、理论基础,也是电气工程的应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技术工程及其电磁类的基础学科得到有效结合。实现了对其现代电气工程的发展,知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国家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包括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仿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2当前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电气工程专业体系是比较健全的,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
31、其内部理论理论体系日益健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以前的电气工程专业中,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学是以电力工程为重要的形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其电子技术及其计算机技术逐步成为电气工程的应用核心,其电气学科体系日益健全。有些国外高校的电气工程教学经过中,实现了对电力工程学科的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电气工程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这知足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局势,实现了对电气工程的更新,保障了电气学科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无论是电气学科的健全还是电气工程技术的更新,这一定水平提升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的软硬实力。我们国家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
32、,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们国家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们国家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最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们国家的电气工程固然与国外名称一样,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们国家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高校的电气工程教学中,电力学科也逐步实现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
33、合,符合了国家信息化经济的法发展需要,这有效推动了我们国家的电气工程的学科应用系统的健全,进行其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形式的应用,保障其内部技术应用环节的优化。在这里经过中,我们为了本国的电气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进行国外电气学科的先进管理 经历体验 的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不断穿插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与企业联络亲密,科技结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关于电气技术发展前景的分析 电气技术的将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其影响着电力工业及其相关电
34、力行业发展,能够说电气技术的应用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环节。电气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深化应用,知足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可连续发展,实现了对风电技术、光伏技术及其氢能的有效应用,这符合将来电气工程的发展需要,知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十分是氢能技术的应用,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如今上许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当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间隔。超导技术的深化,知足了电气工程的发展需要,促进其综合社会效益的提升
35、,通过对其超导储能系统的深化应用,实现对其电能的有效转换,实现对其电磁能的应用。它是一种高效的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对电网的安全性的提升,知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保障电网安全。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经过中的电耗,提升能源效率。灵敏沟通输电技术,用大功率电子器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功率、相位角等的实时调节控制,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输电经过中的能耗。 四、结束语 为了知足国家经济的健康可连续发展,该文就电气工程技术与学科发展环节展开了研究深化,以方便现实难题的解决,促进电气工程系统的健全。 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篇2 浅探电气工程自动化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发
36、展迅速,十分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结果越来越多地用于电气工程,使得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是,电气工程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实现了电气工程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而,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不足问题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 办法 。本论文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不足及改良办法进行探究。 本文关键词语:电气工程;自动化;不足;改良办法 1前言 在各个行业中,电气工程的应用水平以及将来发展状态成为衡量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关键衡量指标。当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遭到众多因素的相应而导致其不足,具有针对性地制动改良办法并落实到电气工程的实际运行中,以提升自动化技术水平。 2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
37、展示状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的工业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推进高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中国的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和国防领域中,电气工程自动化都成为了基础技术而发挥侧重要的作用1。可见,电气工程自动化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即使是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电气工程自动化作为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学科,被不断地研发,并将研发结果在应用领域中得以验证,不仅使得人们的 思维方式 发生了改变,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主要的意义
38、。 3电气工程自动化所存在的不足 3.1电气工程自动化没有树立明确的技能目的 中国的工业领域汇总,电气工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推动中国的工业生产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随着中国的工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新的科技结果被研发出来,并应用于仪器设备中,使得这些仪器设备在工业领域中得以应用,大大地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但是,工业生产领域中的电气工程由于能源消耗量大而没有发挥能源节约的作用,晦气于节能减排。电气工程领域中,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力够确保工业生产质量。工作人员安全操作不仅能够确保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更主要的是能够保证本身的生命健康。市场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重视经济效益而
39、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对电气工程质量没有采用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十分是最终点构造检验,没有将施工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导致电气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标准。 3.2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系统集成化水平较低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迅速,是其功能的完善性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着眼于将来,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中,系统化集成化是主要的趋势。从中国当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状态来看,固然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与各个领域中,但是,集成化水平仍然不足,因而而导致中国的工业发展间隔经济发展国家还相对落后2。当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当前存在着独立性运行弊端,由于功能单一,且电气工程运行中子系统之间衔接性度不够,使得电气工程
40、自动化的信息分享力度不够,导致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难以充足发挥。 3.3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网络构架各不一样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的是将其系统化构造建立起来。但是,从当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网络构架来看,各有不一,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产生了晦气影响。十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生产厂家在研发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的时候,没有建立统一的接口而导致各种自动化设备难以兼容,晦气于信息资源的分享,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难以系统化运行。 4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的应对办法 4.1看重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节能设计 设计电气工程中,要看重节能设计,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中能够发挥节能效果。为了使得电气工程运行中
41、的能源损耗降低,就要首先采用设计办法对变压器进行技术改造,或者选用绕组阻值较小的变压器,进而使得能源消耗量降低3。从工业企业的角度而言,电力变压器的选用,要优先考虑节能型变压器,以降低能源损耗。在辅助性设备的选用上,包含照明设备以及配套设备等等,都会相应地减少。只要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中做到节能减排,能力够促使电气工程更好地发展。 3 4.2看重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质量管理 要做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就要在电气工程建设中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定期地对工作人员开展技术能力培训和岗位责任培训是非常需要的,以使所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电气工程施工中,认真把握材料设备的质量是非常主要的4。施
42、工的材料设备要专人采购,经过检测合格后能力够进入到施工现场,以保证施工质量。电气工程建设中,要高度看重监督管理工作,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规范履行本职工作,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施工进度进行调整,以确保电气工程建设顺利展开。 4.3看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运行的集成化 电气工程企业要确保该项技术能够系统化展开,集成化运行,就要将系统开发平台建立起来。这就需要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运用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人员的主观积极性充足地发挥出来,就会更多地在设计中考虑到电气工程运行中各种设备的兼容性,进而降低电气工程运行成本。
4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逐步地渗入到工业领域中,逐步取缔了手工操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塑造了安全的工作环境。但是,电气工程运行中,尚存在着众多的不足,需要从工程实际出发不断地改善,以提升电气工程运行效率。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卢龙龙.刍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14. 2徐梅玉.我们国家电力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讨论分析D.武汉:湖北工商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2012. 3杨利利.刍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4):120. 4王关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
44、林:吉林 财经 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2012. 猜你喜欢: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 2. 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分析毕业论文 4. 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5.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电机学(第2版) 张小兰 作 者:张小兰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定 价:15.00 出版日期:2009-2-6 书 号:978-7-5624-3511-2 参加日期:2009-2-11 书 名: 电机学(第2版)I S B N:978-7-5624-3511作 者:张小兰开 本:16开版 次:2-2定 价:¥ 15元页 数:151适用条
45、理:高职高专适用专业:电气配套产品:电子教案所属系列:高职高专电气类系列教学资料书籍大概情况内容简介前言目录特色获奖情况作者简介 求学霸!电机学方面能写的毕业论文,谁能给想个标题! 范文我这个有,给;。 好的求一篇电气化与自动化的毕业论文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介绍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是研究农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农业设备和产业技术改造的自动化技术、农业信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推进农业与可连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我们国家全面施行的主要保障。十分在甘肃省这个农村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加强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学科建设,对繁荣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连续发展,推动农业电气
46、化的全面施行等都具有深远和主要意义。 培养目的: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把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电力系统、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农业等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系统、信息处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承受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 重要课程:电路理论、模仿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自控原理、通调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电力系统稳态、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卫、计算机高级语言、EDA技术、微机原理与汇编、变电工程设计等。 专业优势: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拥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备,仪器设备先进。 就业方向:毕业以后可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生物环境工程及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经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重要课程:电路理论、模仿与数字电子电路、电机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