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研究.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2350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研究一、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下而上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交足国家的、余下全是自己的收入的鼓励下,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升,确保了多年的农业稳定增加和国家粮食安全。当然,这种增加也是建立在农民当时没有其他就业渠道可供选择和农业化肥、等技术的普遍使用基础之上的。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和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镇就业需求的增加,在城乡工资水平宏大差距的诱使下,不仅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而且农业需要的青丁壮劳动力也争先恐后地挤进城镇就业。这不仅使

2、农业劳动力日益稀缺、劳动力成本日益提升,而且导致一些地方土地大量荒芜,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愈发突出。在这里背景下,审时度势,于2012年10月的“十八大正式作出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指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新变化,通过自觉或引导而构成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生产性效劳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效劳主体、农业市场营销主体、农业监管主体和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体系的集成1,是农业经营组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不断演化的产品。显然,建立在规模化、集约化、

3、社会化、组织化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对财务金融效劳产生了新的规模更大、风险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原有的建立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小规模、低风险财务金融效劳已经无法匹配这一新需求,这就产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财务金融效劳相协同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财务金融效劳有何协同关联机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财务金融效劳的协同度怎样?这是当下急需深切进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切进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具有主要现实意义。 财务金融效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现代财务金融支农的主要责任。财务支农的研究最早源于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

4、原因研究2,他明确指出资本最应该投入农业以获得更大的价值和财富;之后,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强调农业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力高于工业,其他产业的进步均是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因而,国家财务应该对农业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金融支农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不少学者逐步认识到金融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unnel3、Evans和Karrs4、Thompson等5、Chang等6先后讨论了通过金融手段扶持农业发展的运作机理,并几乎一致地表示清楚,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内很多学者以为财务和金融支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是促进中国“三农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

5、力。何广文等7、冉光和8、王定祥和谭进鹏1等学者基本一致以为,财务金融支农体制的陈腐落后、金融资源的过度非农化配置,恰是制约当下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王定祥9、罗必良10等提出,以创新的方式实现财务支农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优化组合,且从改革财务支农体系、完善财务补助政策、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等方面来推进农村财务金融效劳创新。在财务金融协同支农方面,温涛11、孙文基12、陈晓华13提出要提升财务金融支农的效果,必需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能力使财务资金有效支持农业的发展;韩占兵14通过对财务金融协同支农的效率进行测算,发现中国财务金融支农协同配合效率严重偏低,提出应该建立财务资金与政策性

6、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协同支农的框架,其中重点是合理配置各类财务资金与金融资金,以协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随着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深切进入推进,财务和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研究也随之逐步增长。黄祖辉和俞宁15、楼栋和孔祥智16、周应恒等17通过对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分析,提出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财务和金融效劳协同的条理要求也不同,例如发展较快的地区对财务金融协同支农的需求水平也就越高,而在落后地区更多依靠财务支持。 綜上文献表示清楚,虽然不少国内外学者牵涉财务金融协同支农政策研究,但是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财务金融效劳的整体研究,

7、也没有探寻两者间的协同关系;对二者的协同性探寻求索缺乏通过调查数据和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系统性和严谨性的实证研究不足。本文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财务金融效劳的协同性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财务金融效劳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理论分析 一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协同性的内涵界定 所谓协同,能够从多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假如是财务与金融效劳两种行为的协同,就是指财务金融支农功能的分工匹配和风险共担;假如是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就是指财务金融效劳供应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需求相适应、相平衡。显然在本文中,这

8、两种情形都包容。而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阶段,财务金融效劳之间的协同重要有下面两个方面。 其一,在支持农业投资中的分工与决策协同。财务效劳与金融效劳根据本身性质的不同而分工不同,作为对农业弱质性和公益性的积极回应,具有公共属性的财务效劳重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公益性质和准公益性质的部分如农业经营基础设备、市场平台、农业技术、信息化体系等进行支持;而在公共成本被财务效劳覆盖之后,农业的盈利性开始显现,具有逐利属性的金融效劳则重要对经营性的部分进行支持。财务和金融的协同首先需要二者发挥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共同决策,分工完成属于两者的“份内之事,真正具体表现出出财务的公共公益性质和金融的商业性质

9、。只要通过财务先行投入,承当非经营性部分的成本,再辅之以政策性金融资本支持,最终引导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资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方能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长期良性发展。 其二,在金融风险分担中的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金融支持风险,核心是信贷风险。假如仅由金融机构来承当,金融机构财政必将不可连续。这就需要建立财务+银行+担保+保险等多元主体共担风险的机制。在金融效劳方面,除了银行需要通过抵押物等加强信贷风险防备与管理外,还需要积極引入担保机制、农业保险机制、贷款保险机制,将信贷风险分散后由各担保、保险机构承当。在财务效劳方面,也需要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风险补偿基金、财务贴息基金,补助农

10、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风险损失,支持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发展。 二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协同的实现机理 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关系实现经过,实际上是财务和金融部门自动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资本投资和金融风险分担两个方面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协同分工和协作供应,进而知足直接构建者的资本需求和信贷机构分担信贷风险的经过。这一经过能够总结成如此图1所示。 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与财务金融效劳协同的需求来自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供应来自于金融机构。而在金融效劳供应中,金融机构对财务效劳的提供又会产生协同性需求。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由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制度不

11、健全、财政管理不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经历体验不足、资本投资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农业要素最佳重组构造还处于探寻求索阶段,农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加上农业固有的天然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使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效劳时,不仅需要本身进行信誉贷款、抵押贷款方面的创新,也在农业投资性金融效劳及其风险分担方面产生了对财务协同效劳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农业投资性需求除了来改过型农业经营体系外,还来自金融机构,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投资客观需要财务参与,而金融机构对此构成的需求实质上也是为了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为了激发信贷机构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更多的信贷融资效劳,就需要增长财

12、务金融效劳供应,以知足信贷机构在效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需求。 从图1看,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农业投资性支出,就需要区分财务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通过财务投资创新先期知足公益性、公共性、基础性农业投资需求,然后再由信贷金融机构通过信誉贷款和抵押贷款工具,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者提供信贷支持,进而与财务效劳构成有先有后、合理分工支持的格局,能够大幅度降低信贷机构提供金融效劳的成本和风险,提升金融效劳的积极性和水平。而对于信贷机构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产生的信贷风险分担需求,就需要财务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农业产业基金、财务贴息、税收优惠等工具,向信贷机构提供风险补偿,也需要金融创新

13、担保融资形式,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分担银行较大的信贷风险。 三、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测度 一理论模型 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之间的协同关系,最直观的结果表如今宏观效率的评价方面。从充足条件看,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协同度越高,则现代农业整体经营效率越高;从需要条件看,现代农业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一定需要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有效协同。因而,通过宏观效率的考察能够反映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之间的协同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农业整体经营效率是所有农业生产与经营要素协同作用的客观结果,

14、其中至少包括三重因素:一是要素的投入量;二是要素使用效率,或技术进步水平;三是管理效率。固然这三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但在理论上三者之间的界线仍然能够大致划分。因而,从协同作用的角度看,通过管理效率的评价能够较客观地反映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水平。 根据上述基本关系的分析,我们能够基于系统论与协同论的观点建立理论模型。如此图2表示清楚,财务金融效劳体系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宏、微观两个方面作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经过,构成了一个环境与条件的支撑体系;技术与要素构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经过的投入体系。农业生产与经营经过本质上是一个微观投入与产出的经济经过,这一经过不仅具体表现出为农业产

15、出的物质结果,而且具体表现出为农业收入的价值结果。从市场经济运行实质看,物质结果是用以知足社会消费者食物需求的基本内容,但对于生产者而言,它们不外是价值结果的客观载体,以及获取农业经营利润的物质载体。因而,通常情形下,农业经营经过主导了农业生产经过,它对农业生产起着规划与控制造用。由于在现实中,尤其在中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仍存在脱节现象,将二者并列于一起,反映了本研究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二测度方法 本文将使用宏观数据进行协同度测算,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系协同水平。从哈肯18在自组织理论中对协同的定义看,协同的关键在于作用方向的趋同性。因而,研究中采取“协

16、调函数进行测度是常用方法,它实际上是将协同理论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工具,根据高旺盛19的算法,总共可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成效系数。根据协同理论,系统相变点通常要由快驰变量和慢驰变量来确定,而决定系统稳定性有序性的关键在于慢驰变量即序参量的状态。为此,协同函數的使用前提在于成效函数ECEfficacyCoefficient确实定。成效函数EC通常被界定为序参量对系统有序性的奉献,一般介于0和1之间。即当最满意时,成效EC=1;当最不满意时,成效EC=0。成效系数的表达式如式1和式2。 式1是具有正成效的成效系数,式2是具有负成效的成效系数。其中,Vji表示序参量,ji和ji分别表示系统稳定性

17、的上下临界值,即上界和下界,且jiXjiji。 第二步,计算协调水平。协调水平的计算能够基于成效系数,通过计算序参量对总体稳定性的变异水平的控制来实现,基本模型如式3。 其中,HC表示协同水平,S表示序参量对稳定均值的变异水平,ECV-表示成效系数均值。n、k、m分别表示成效系数个数、子系统个数和子系统中成效系数个数。 在式3中,一般结论表现于,HC应该介于0和1之间,即HC=1时,系统完全协同,而HC=0时,系统完全不协同。但实际情形是,计算结果可能处于区间0,1之外,该模型中则将这些情形分别收敛成0和1,进而不能对这些序参量的变异水平进行反映。为此,本研究以为,应当将这部分序参量考虑在研究

18、区间中,这时能够将式3修正为式4。 式4中,DHC表示序参量对系统均值的变异水平。 从理论上看,DHC越小,则系统协同水平越高。相反,DHC越大,系统协同水平越低。一般情形下,当DHC处于区间0,1时,系统进入较为有效的协调区间,否则均为非协调,只是变异水平存在差别。本文将采取式4进行测度。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1.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经营生态系统。根据王定祥和谭进鹏的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被划分为农业组织体系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体系、农业商品体系即农业商品化处理主体体系、农业市场体系即农业营销主体体系、农业效劳体系即农业效劳主体体系、农业监管体系五个部分。但从实

19、证角度,直接进行相关检验存在大量困难,而且全国整体年度数据很难获取。为此,本文将上述五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从一般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关系并用总体农业数据进行近似考察。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将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关系看成一个系统,现将这个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财务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系统,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系统。在两个子系统中,分别关注三类指标,即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协同带来的农业产出效果、农业投资效果以及农业主体的民生效果。显然,将三类指标同时放进协同体系,可避免单一指标测度上的失真,进而可更好地反映财务金融效劳

20、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协同水平的实况。 从操作层面,四级指标均用增加率来进行衡量,以避免绝对数值的差别化影响。每一个子系统,或三级指标都分别对应两个四级指标,以从不同侧面衡量整个系统协同水平。同时,在表中对各指标的成效进行了主观评判,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现实的基本判定,我们将各指标界定为正成效。 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0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在金融方面,由于20052010年数据难以获得,且直接三农信贷数据不完好,因而,对2010年以前的相关数据按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另外,财务效劳部分出现个别畸异值,在研究中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均值化处理。 四合意率与回绝

21、率的设定 合意率ji和回绝率ji作为系统稳定性的上下临界值,在本研究中的设定作如下处理:以20052014年的均值作为合意率ji的取值,当成效系数为负时,用最小值作为回绝率ji的取值;当成效系数为正时,用0作为回绝率ji的取值。据此,相当的取值分布如表2。 五测度结果分析 运用前述协同水平的测度方法,研究中采取计算所得的变异系数进行倒推,进而确定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整体协同水平。 相关变异系数分布如此图3所示,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变异水平非常高,大都处于大于1的水平,最大正偏离值出如今2014年,达2.213,最大负偏离值出如今2006年,到达-5.76,只要2

22、008年和2009年处于相对合理的协同区间,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7和0.59。从趋势上看,自2009年以来,偏离水平处于不断递增的趋势。以上数据表示清楚,中国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之间长期处于不协同状况,而且这一趋势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由于整个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即财务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系统、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系统构成,因而,对整个系统的变异趋势把握需要考察上述两个子系统的变异状态,以分析它们对总系统的影响。为此,在总系统变异趋势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财务效劳、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变异趋势,如此图4和图5。 图4和图5表示清楚,影响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

23、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重要板块反映在财务效劳方面,财务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子系统的变异趋势大致与总趋势一致,而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子系统的变异趋势在20052011年期间基本坚持稳定,且都处于协同区,这可能与这期间的数据缺失有关。但2011年以后具体表现出出加速变异的趋势,这种现象可能恰是导致总系统变异值近年来出现不断递增的重要原因。 从上述数据分析结果能够推导出如下结论,即近年来,在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财务效劳可能发挥了主要作用,进而使财务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产生了较大的相关性;相反,金融效劳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所发挥的作用不甚理想,以至还在一定水平上阻碍了财务

24、效劳作用的发挥,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不协同性水平要远大于财务效劳。这种测度结果与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现实融资约束高度吻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缺乏传统的融资抵押物,拥有的农业资产不具有抵押融资功能,同时,部分农产品供应过剩,导致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效益下降,加剧了银行惜贷现象,也缺乏向资本市场融资的需要条件,进而使金融效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表现出极大的变异性。 四、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不协同的深条理原因分析 前文实证结果表示清楚,当下中国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总体上是不协同的,更為深条理的原因重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金融与财务分工支农关系不明确 一是

25、财务对农业基础设备投资欠账过多。国家长期履行“城市化、工业化导向的发展战略,财务资金大部分被投入到城市和工业化建设领域,而用在农业基础设备的财务资金却很少,导致农业基础设备建设严重滞后。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看重,逐步加大了农业财务投入。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再加上历史欠账过多,即便如今加大投入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到达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效劳要求。二是国家在农业支持体系中没有明确财务与金融的分工投资界限。在当下的财务补助中,财务对基础农业的投资和对农业的公共基础设备投资是天

26、经地义的,但有些财务补助如经济林木的农业社会化效劳购买补助、特色效益农业的财务补助均属于不需要的补助,应当属于金融支持的领域。假如金融与财务支持界限不清楚,农业投资者就会对构成等、靠、要的依靠思想,而不是从本身投资、金融融资和加强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农业的可连续发展问题。 二现代农业投融资政策的协调性欠缺 一是先导性政策与后续性政策不协调。中国幅员面积广阔,气候、农业资源天赋、农业生物适应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为了避免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过度同质化竞争,就需要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做好农业区位功能规划,制订农业投资引导目录,并出台相应的土地供给、土地流转和抵押融资政策,然后配合财务金融政策共同

27、吸引现代农业投资者。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农业区域功能规划和土地政策调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使得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农业生产设备用地困难,并存在粮食作物品种发展趋同现象,导致农产品供应出现构造性失衡,部分粮食生产供应过剩,库存积压,同时国内粮价还远高于国际粮价,而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供不该求。二是财务与金融支农政策配合不协调。财务支农政策及效劳力度大,但金融支农政策及效劳力度小,财务资金重要靠主导,目的具有综合性,金融资金重要靠市场机制主导,目的具有单一性,导致财务支农和金融支农资金之间协调不畅。同时,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村金融财务化并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贷抵押物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农

28、村金融有效需求和供应均被压制,“金融脱农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被干涉,向现代农业基础设备领域强迫放贷,使金融资金部分承当了财务本能机能。 三财务与金融共担农业融资风险的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为了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传统抵押品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5年国家在重庆等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政策试点基础上推出了农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的融资政策,并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试点。但课题组的调查发现,政策试点效果不如预期,重要原因是农村产权资产存在产权界定缺位、价值评估难、抵押率低、价值处置与变现特别困难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抵押融资风险特别宏大。为了分担融资风险,

29、一些地方出台了财务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财力拮据,导致财务风险补偿基金到位率低,进而影响了财务与金融在融资风险中的协同共担。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内涵及实现机理进行了研究,然后对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现有的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处于供需不协同的状况,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变异水平非常高,且这一偏离的趋势正变得越来越严重。通过进一步分别测度财务效劳、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趋势,发现财务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子系统的变异趋势与总

30、趋势一致,而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子系统出现加速变异的现象。这表示清楚财务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产生了较大的相关性,而金融效劳在一定水平上阻碍了财务效劳作用的发挥,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不协同性更高层次。重要原因是财务与金融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在农业投资和风险分担环节等方面的分工不明确、政策不协调。 基于上述结论,要推进财务金融效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改善:第一,完善财务金融分工支持机制。财务要发挥先期投入功能,出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系统等标准农田整治建设,加大财务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补助稳定增加机制;同时通过财务支

31、持政策性银行、担保和保险系统,增长政策性金融效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加强和改良商业性农业贷款财务贴息政策,对涉农金融机构相关农贷业务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引导金融系统积极开展商业性农业贷款,加快推进财务支农资金股权化试点进程,积极鼓励农业保险公司丰富农业保险品种,金融机构应赋予基层支行金融业务创新权,因地制宜地提供差别化农业金融效劳。第二,健全财务支农资金抵押担保农业信贷机制。探寻求索利用财务支农资金向银行申请抵押担保贷款,并明确财务支农资金抵押担保、处置与返还规则。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财务支农资金作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在知足双方需务实现双赢的前提下,确定抵押担保融资数量,在贷款到期时

3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义务全额归还银行贷款,银行则将财务支农资金返还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若其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银行有权自行处置作为质押物的财务支农资金,并拥有向贷款者继续追偿的权利。第三,构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农业信贷机制。通过“产业投资基金+银行信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式,即银行借助政策优势,由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可直接投入农业领域,可以以担保向银行贷款,借助其杠杆效应助力农业贷款。第四,建立有稳定预算的农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农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基金重要由和地方财务的专项基金构成,充足发挥财务性资金对农业贷款的拉动作用,建立由财务专项基金领头,保险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承当农业风险的机制。同时允许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投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根据高于一般风险水平的坏账预备金计提风险损失预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度贷款贴息,对涉农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以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向基础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 蒋例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