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196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当代人由于各种压力,很多都存在着健康问题, 养生与健康 越来越遭到重视,由于中医具有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对于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推选了8篇 养生与健康论文范文 ,如下: 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之: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审视: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维度 内容摘要: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产物。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能够发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联络,而且具有本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梳理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

2、变的内在逻辑,探寻求索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现代价值转型的基本途径。指出将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精华要髓,更需要创新发展,唯有此才能推动中医健康养生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 本文关键词语:中医养生;养生与健康,传统文化,健康观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有保养生命以延年益寿的不懈追求。然而,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风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明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采用了风格悬殊的养生手段和方式方法,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1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在中医药理论和中国传统健康理念指导下构成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的思想认识。它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

3、分。华而不实,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与自然、社会相适应所呈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养生是指根据生命运动规律调养身心以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代表部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不仅沉淀着中华民族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而且蕴含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丰富的方式方法手段,代表中华民族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中医药学显着的特色优势,是滋养中医药学发展的文化沃土,对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天人相应 是中医健康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涵盖了 天人合

4、一 、 形神合一 、 致中和 以及恒动观念等深邃的哲学内涵1。华而不实,老子尊崇以道为本、道法自然,这种思想指导中医构成了因循时势、三因制宜的思维特征和治疗方式方法,由此中医健康养生亦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 强化食品 、 缺啥补啥 的保健形式而更注重整体调理。同时,与西方崇尚 保、活、转、参、睡、调、听 的健康养生理念不同,(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基本养生方式方法。 1.2 中庸 是中医健康养生的行为准则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周易的 损益理论 是中医健康养生的行为准则。华而不实,中医的 动态平衡 理念恰恰具体表现出的就是中庸思想以和为贵、不偏不倚、执

5、两用中的主张;同时,中医极为重视 度 的把握, 和于术数 强调要遵照适宜的方式方法进行养生保健并把握度;养性之道于行 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于食 莫强食、莫强酒 于情志 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大笑 ,亦为度。 1.3 和 是中医健康养生的最高目的 中医健康养生的最高目的为 和 。 和 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观、病理观、诊断观、治疗观、养生观五个方面: 和 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疾病发生乃为 失和 ,因而治病养生应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据此衍生了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缺乏补之,佐以所利,何以所宜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等治法、治则2。

6、正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濡养,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发展经过中构成了 预防为主、扶正避邪 , 法于阴阳、顺势而养 , 动静结合、神形共养 , 中和适度、不偏不过 等基本原则。 需要讲明的是,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必然联络,同时还具有本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恩格斯讲: 历史从哪里开场,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场,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经过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根据现实的历史经过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3这一论断深入揭示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只要对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有深入把握,才会构成对其

7、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能够深入认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本质并积极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转型。 2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历史考察 中国健康养生思想的构成、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通过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能够发现,其总体流变和分期大约能够概括为三个阶段:滥觞与生成时期、深化与充盈时期、系统与规范时期。 2.1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滥觞与生成 自中华民族起源之日始,我们的先祖就为了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妙愿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养生理念和方式方法。尽管这些理念和方式方法都是自发的、零星的、散在的、不成体系的民间行为,但却

8、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健康观。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健康养生理论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下得以逐步构成。华而不实,(庄子 内篇最早出现 养生 一词。之后,先秦两汉哲学家们对养生理论展开了系统阐述:(道德经有 善摄生者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记载;(吕氏春秋有云: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道教以为养性炼心不仅能够养生,还能够内涵修养道德,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养生防病和治疗康复医疗实践,赋予了养性积德以新的内容4。由此能够看出,论及养生学学术渊源,相比于医学,可能与先秦哲学关系更密切5。当然, 究天人之际 乃古代哲人考虑的重点,亦是医家防治疾病的前提4。华而不实,(黄帝内经对养生

9、学讲进行了系统阐述,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等所有这些均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健康养生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出。尽管华而不实很多理念都不牵涉详细医学知识,但却关乎健康的社会人文素养6。由此,(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基本框架,标志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构成。 2.2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深化与充盈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儒、道、fo三教合一的发展态势,医学的发展则是对前朝的医学理论进行了集成7。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不断深化。其间众多养生理念和方式方法就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有一股气力极大充盈了中医健康养生

10、思想 fo教。尽管fo教的传入有其他目的,但不可否认,对于中国医学而言,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健康养生观不断丰富,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也由庞大驳杂的体系转而成为精准专一的认识。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并未如西方哲学一般从自然哲学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但全面的学术总结促使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内容蔚为大观。 然而,受限于朴素的哲学观,中国古代医学只能依托直观的观察、直觉的猜想和天才的思辨,采取诸如黑箱法、取象比类法等推断人体规律和特性。如此,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所蕴含的认识论、方式方法论及思维形式等很难构成标准,更难广为普及,以致在新时期面对百姓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其短板势必造成发展的

11、藩篱。尤其是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也因而遭遭到不同程度的诟病和制约。 2.3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规范与系统架构 中医健康养生理念深切进入民心,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等谚语广为流传,充分彰显出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然而,(易传有云: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当前,由于普通百姓对于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和知识缺乏系统学习,使得中医健康养生多停留在理念和方式方法层面,且大多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层面进行理解,真正能从治未病和提升生命、生活水平视角理解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微乎其微,因此出现 日用而不

12、知 的局面;除此之外,由于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内容繁多、范围庞大、方式方法悬殊,所以尽管现如今中医健康养生热一浪高过一浪,但因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业规范而导致中医健康养生文化陷入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尴尬境地8。因而,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系统规范,构建成体系的,可操作、可检验、可广为流传的科学的行为形式,实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从 理论变革 到 群众实践 再到 知行合一 ,使之真正到达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于心,外化中医健康养生实践于行就成为了当下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这也是中医药学当代发展的重要一环及必由之路。 3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本身固有的逻辑。深入认识中医健康

13、养生思想的发展规律是中医药振兴的客体性要求。纵观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能够发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包涵性,正是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3.1 实现易理、哲理与医理的有机融合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架构深入具体表现出着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方法,并广泛地浸透到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各个分支、各个方面9。尽管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发展经过中出现不同侧重,详细范畴也不断丰富变化,但以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形式却保持相对稳定;同时, 人本、中和、自然 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控制着中医文化传承不断,维护着中医文化认同 10。因而,一

14、旦传承基础包括思维形式和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无论社会怎样变迁,中医健康养生思想都能得到始终如一、连绵不断的发展。 3.2 发展中呈现 多样沟通、多元融合、差异发展 的传承规律 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开放性和包涵性,千百年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驱动下,充分融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使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不断积累,并在其动态发展经过中呈现出了 多样沟通、多元融合、差异发展 的传承规律。十分是近期几十年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吸收了大量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其理论、方式方法和技术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善。 3.3 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必要张力规律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与

15、社会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必要张力,这种张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易遭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态环境等多种体制机制的影响。华而不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越发展,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社会的政治生活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影响则突出表如今社会的政治决策、大政方针,十分是和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有关的政策措施的施行,能够直接推动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也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的反哺和启示作用,二者互促共进。 4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转型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要着力推动中医

16、药振兴发展 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一阐述突出强调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转型是中医药学振兴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4.1 夯实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价值实现现代转型的理论基础 当前,中医药学科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知识碎片化和思维西化11,导致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往往缺乏由博返约、厚积薄发的后劲。因而,现前阶段亟需总结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经历体验、探寻求索学科发展规律以夯实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价值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是要系统、深切进入开掘、总结并梳理传统中医药健康养生理论、方式方法和经历体验,探寻普遍规律与特色经历体验,为当代养生提供历史借鉴与根据

17、。二是要结合当代科学手段,尤其是结合当代数字信息技术,对中医健康养生文献典籍进行挖掘和整理,建立文献数据库, 以大数据为基础推动中医健康养生经历体验和理论研究。三是要加大力度建设中医养生领域的标准体系。重点从机构管理、服务内容、人员资质、服务管理、技术产品等不同方面进行规范11。四是要系统构建完好的中医健康养生学科体系。重点在加强学科系统内部沟通和学科之间的穿插碰撞以及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 4.2 探寻求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现代价值转型的现实途径 继承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应践行雅俗共赏、知行合一的途径,找准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与时代的对接点,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与当代健康理念相融通、与当

18、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12。 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加强中医健康养生的社会化引导与机制建设,使中医养生从个体行为转化成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日常行为融入生活。详细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传播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主题宣传,普及中医健康养生理念、知识和方式方法。二是要切实加强中医健康养生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有效引导社会群众养成充分具体表现出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三是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各相关部门介入的工作机制,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卫生健康、教育

19、、科技、文化、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等相关领域严密结合,构成跨部门协同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4.3 挖掘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现代价值转型的全新动力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价值转型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要求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密切吻合市场经济规律,融合多维实践,促进养生理念与健康产业的有机融合,在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过中实现其现代价值转型。 一是坚持以中医药特色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推进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与养老、旅游、文化、扶贫等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开发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产品,包括融合中医药、教育、娱乐、网络元素的影视、动漫、游戏

20、等在内的文化娱乐产品,融合中医药元素、具体表现出健康养生主题的休闲食品、休闲服装、休闲生活用品等各类文化休闲产品,以及融合中医药元素、反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和具体表现出中医药健康养生主题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等。三是积极创作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作品,鼓励创作以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和知识方式方法等为主要元素、充分具体表现出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内涵的各类文化作品。 4.4 展示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21世纪是人类文化大融合的世纪。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必需要能够旗帜鲜明地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本原性与现代主体性,始终坚持 民族的

21、也是世界的 高度自信,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世界人民的历史责任。 首先,要切实加强中医健康养生文化沟通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国内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医健康养生文化沟通发展格局。其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不同文化圈的不同受众等,制作不同的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产品,建立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传播语料库,让广大民众在体验和审美经过中认识中医药、喜欢中医药。最后,要积极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民族健康文化的互学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式方法,为保障人类健康作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奉献。 总之,实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转型

22、不仅需要深切进入地、彻底地对中医药宝库进行开掘与整理;更需要结合时代特色、百姓需求、社会境况、健康趋势进行与时俱进的创造、创新;同时还需要开拓视野,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整体布局。只要坚定地不忘本来、开放地汲取外来、大胆地面向将来,中医健康养生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何清湖,曹淼.中医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突出四大特色N.中国中医药报,2021-07-26(3). 2 何清湖,刘子毓.以 和 文化诠释中医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21-11-06(3). 3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恩格斯选集:之: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健康管理思路 内容摘要:中医

23、养生以 治未病 为主旨,渊源深远,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升华,已经成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具有中华特点的健康管理系统,具有全科医疗的本质。中医养治手段丰富,疗效确切,但由于现有的中医养治手段尚未整合构成系统,无法统筹布置,无法具体表现出中医养治的优势,制约了中医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东直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整合多种中医养治手段,结合中医健康状态评估,借助当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了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根据春夏秋冬 四时 ,施行 心养、气养、动养、居养、术养、食养、药养 ,进行个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中医动态养生调护,实现了医院、社区、居家一体化的中医养治,避免了 重治疗,轻预防;重实践,轻理论;重生理,轻

24、心理;重结果,轻经过;重外管,轻自理;重警示,轻自觉 的缺乏。 本文关键词语:中医养生,健康管理, 四时七养 1 中国健康管理事业方兴未艾 19世纪后期至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的职业化和医学的社会化,以及医疗保障系统的建立使卫生服务走上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1,也使更多的人群获得了医疗照顾。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发展,使环境条件和公共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群寿命显着提高。20世纪后期至今,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建立了普遍覆盖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切进入,以及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恶化, 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凸显,医疗投入逐年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的发展也进入了平台

25、期2。 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国家加强了对预防医学的投入,健康管理作为西方的先进医学手段也于2001年被引入中国2。健康管理作为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通过病情监视和健康宣教,降低大病风险,减少医疗支出。在健康管理风行的美国3,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定期体检、病情监视、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通过健康管理师进行管理,由医疗保险公司支付费用。国内的健康管理主要沿用美国的健康管理方式,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当前主要针对高端人群,需要自费或由商业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在大部分地区不能纳入社保系统4,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当前的健康管理内容中,西医的健康

26、状态评估已经相对完善,但由于健康管理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相对脱节,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方体检项目局限于重大疾病的筛查,健康管理主要针对慢病管理,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缺乏照顾,健康状态评估和健康预测还未真正实现,检后干涉手段局限于运动和营养处方,缺乏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干涉;健康管理机构的竞争很剧烈,但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内涵与特色,已经陷入了价格战的怪圈4,5。 2 中医养生理论渊源深远 中医养生思想奠基于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是早在(内经中就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医防病养生思想6,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等详细方式方法。(素问 上古天

27、真论篇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均指出了精神养生、调畅情绪的重要性。在养治手段方面,(灵枢 逆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强调了先于疾病发作的机会,及时干涉。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之后,专设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华而不实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劳作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将 瘥后防复 补充为治未病理论的重要内容。(金匮要略还提出了一些纲领性的治疗方式方法。如(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强调尽管客

28、气邪风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但可以通过 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进行预防。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 未病 欲病 已病 3个层次,提出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 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 ,所着(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治手段,对后世医家影响宏大。东汉华佗创五禽戏,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丰富了中医养治的手段,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明末清初喻嘉言撰写了(医门法律,作为治未病理论中的重要着作,提出了很多养治的原则和实践手段。清代叶天士提出了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丰富了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内涵7。 3 中医养生思想及中医体质理论使中医健康管理独具优势 经过两千多

29、年的实践升华,中医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牵涉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心神调护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具有中华特点的健康管理系统,具有全科医疗的本质,包含五音、五色、五方养生,乐疗、香疗、食疗、导引、针推、砭石、药茶、膏方等多种养生手段,具有深切厚重的群众基础7。 治未病 和 整体观 是中医健康管理的优势,秉承和具体表现出了中医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健康观、阴阳协调的平衡健康观、形神统一的身心健康观、脏腑经络调和的生理健康观、天人合一的整体健康观、谨和五味的饮食健康观、少欲质朴的健康道德观、因人制宜的个体健康观、不同生命周期的健康观、以尽天年的期望健康观8。 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构造

30、、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近年来,中医体质辨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保健的临床实践,其基本思想是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特征,进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式方法,进行 因人制宜 的干涉。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9,进行了21 948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并制定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及 中医体质分类与断定自测表 ,已成为中医健康

31、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体质辨识等中医健康评估手段与中医养治相结合,就构成了完好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与西方化的健康管理系统相比,其健康状态评估更关注功能,覆盖了健康与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预测,其干涉手段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简捷易行,丰俭由人。中医健康管理完美契合了 生理-心理-社会 的西医学形式,符合医疗服务 From Cure To Care ( 从治疗到预防) 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中医健康管理需要系统化和规范化 治未病 理论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总纲,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治未病 理论已经构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医预防和养治理论体系,涵盖了预防保健的3个主要层次: 未

32、病先防 ,即在未得病的时候采取保健手段以未雨绸缪, 既病防变 ,是在疾病的最初阶段,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展, 差后防复 ,是指强身扶正,防止疾病复发。 通过 治未病 ,能够对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和慢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是指根据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讲,根据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的(中医体质分类断定标准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而获取。亚健康人群,即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人群,但不符合西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病前状态人群是指具备与详细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到达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的人群,容易向疾病状

33、态转归。慢性疾病需施行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到达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10。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医院 治未病 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的指导,当前二级以上的中医院几乎均设有 治未病科 ,以体质辨识为基础,针对不同体质提出了多种中医养治手段,围绕 治未病 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指南中规定了 治未病科 的服务对象、科室框架、管理形式、服务项目与技术、设备配置、人员队伍和文化宣传等诸多细则,却并没有列出一套规范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也没有给出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必备内容。11,12 当前的中医健康管理,还需

34、要与现有的信息管理手段相结合,科学分析人群对中医健康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人群中医健康基础数据库,更需要规范中医药评估手段和疗效评价标准10。 因而,尽管中医养治手段丰富,效果确切,但由于现有的中医养治手段尚未整合构成系统,各种养治手段分散于各中医临床科室,无法对养治手段进行统筹布置,无法具体表现出中医养生调护的优势,也就达不到中医养治的最佳疗效。中医健康管理刚刚起步,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还未构成,制约了中医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11。 5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的健康管理思路 认识到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和现实问题,整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东直门医院的优势资源,应用重点学科的多项研究成果,东直门医

35、院健康管理中心将多种中医养治手段进行系统整合,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等中医健康状态评估手段,与西医健康管理系统相融合,借助当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了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牵涉心理调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个体化的健康管理。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以治未病和中医慢病管理为主要目的,以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检测、舌脉检测等中医健康状态监测评估为基础,根据春夏秋冬 四时 ,施行 心养、气养、动养、居养、术养、食养、药养 ,进行个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中医养生调护。 心养 即心神调护,行乐疗、香疗、心理疏导,包含五音、五味、熏香养生和心理咨询。 气养

36、 即调养气血,行古法导引,并因人施教,包含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和太极拳等导引吐纳功法。 动养 即运动康复,行体能评估,施行个性方案,包含运动处方和功能锻炼。 术养 即外治调摄,行针推蜡疗、药浴熏蒸,包含多种中医外治手段。 居养 即人居和谐,行作息起居,并因地制宜,包含五方( 东、西、南、北、中) 养生、生活节律调整、睡眠改良和环境塑造。 食养 即膳食调补,行饮食宜忌、食谱制定,包含营养处方和四时膳食调补。 药养 即中药养治,行药膳膏方,包含药茶、膏方和药膳,由专家施治。见图1。 根据不同季节的中医健康评估结果,调整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中的养治细节,能够实现医院、社区、居家一体化的中医养治

37、,也包含了健康宣教、健康监测、健康预警的全部内容,避免了 重治疗,轻预防,重实践,轻理论,重生理,轻心理,重结果,轻经过,重外管,轻自理,重警示,轻自觉 的众多缺乏12。既能够应用于社区,提供 保健、预防、康复、宣教 四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可以以应用于高端医疗保健,实现西方私人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全部服务内涵,提供体检 评估 干涉 治疗 监测的个性化服务。 东直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建立于2020年4月,经过半年的运行,已经构成了顺畅的中医健康状态评估和中医养治流程。针对各偏颇体质的养治方案均已确立,通过健康管理中心的治未病门诊进行养治方案的制定和食养、药养方案的施行,在治未

38、病诊疗中心,详细施行术养和动养的多种养治手段,并对心养、气养和居养进行宣教和指导,乐疗乐曲库也已建成,不久将与香疗整合,通过乐疗和香疗,结合心理咨询,进行心神养治。 借助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东直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也成为了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市卫计委认证的首批 医疗旅游 定点单位,并成为华而不实唯一的公立医疗机构。我健康管理中心也将逐步与社区合作,向社区推广 四时七养 中医养治平台。 四时七养 一体化中医养治平台是开放性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希望在将来能够不断扩展养治方向,丰富养治手段,提高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的综合水平,提升健康管理的内涵,推动中医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2郝楠,郭明华.健康管理发展现在状况及研究进展J.当兵的人医院管理杂志,2020,2(6):562-564. 3黄建始.美国的全民健康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7(3):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