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1897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论文高耗能产业群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性工业,随着我们国家及世界范围内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加快该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们国家有效应对和解决雾霾气候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由途径。高耗能产业一般指传统矿产资源型产业,如冶金、化工、建材、火电等产业。在我们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由于能源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互相依靠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宏大奉献,高耗能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且基于生态产业链网建设,构成了高耗能产业集聚发展的势头和现象。高耗能产业群具有 三高 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 的显著特点,其能耗和污染排放占据工业的绝大部分。据统计,上述高耗能产业群的组成部分只

2、占工业组成行业的 28%,但能耗总量占工业能耗总量的80% ,煤炭消耗总量占工业的 93% ,电力消耗总量占 70%;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工业的 41%,二氧化硫排放量占 90%,烟尘排放量占 84%,粉尘排放量占 9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95%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 90% .可见,高耗能产业群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 由于我们国家能源禀赋以煤为主 70% 左右 ,煤也是上述高耗能产业的原料; 同时煤燃烧又是三废排放的主要源头,故节能与减排是密切相关的。循环经济中的生态产业链网建设在高耗能产业中既有纵向延伸 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也有横向关联 废物和副产品跨产业综合利用

3、,构成了一定的网络化组织。这就需要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问题,以提升和改善产业集群的综合节能减排效应,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而,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牵涉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关概念、理论、效应、机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和考虑,并进行研究瞻望,以此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一 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和协同效应研究 根据协同学创始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的基本观点,协同学即协调合作之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对复杂系统来讲,协

4、同发展 Synergicdevelopment 或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是指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互相适应、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和互相促进。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1.当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也不是供给链与供给链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 网络竞争 时代,只要能在网络组织中更好地组织、协调与其他成员关系才能真正成为赢家2 -3.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是集群内部各子系统建立了有效的联络和合理的构造,能够产生促进系统本身以及集群系统环境提高效率、良性发展的有利影响4.魏世红等5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资源协同、制

5、度协同、集聚协同、竞争与协作协同的效应体系,设计了协同机制模型框架。产业集群也是一复杂的供给链系统。邹辉霞以为,协同学揭示了供给链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或者从有序走向更高层次级有序的微观机制,为此,研究了供给链协同管理的模型和方式方法6.从产业集群的宏观层面,吴义爽等 2018 以浙江为例,分析了制造企业 服务平台 战略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 跨层面协同 和互动发展形式7. 企业集团或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特殊的微观表现形式。高晶等8对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和内外部协同机制进行了研究。邹志勇以为,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来源于企业宏观能力、中观能力和微观能力的共同作用9.傅元略等应用企业网络理论并结合企

6、业集群协同创造价值的特点,揭示了企业集群上下游的成本协同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10.产业共生是产业协同的新型表现形式,是指一个产业的运行依靠于其他产业所废弃的副产品的存储、回收以及再利用,还能够延伸到对公共设施的分享,如能源、水、污水处理等11.NickRobins 和 Ritu Kumar 通过一系列案例 主要是高耗能产业 说明: 工业企业不仅要对他们本身生产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负责,还应对城市中上下游产业的废物排放承当责任12. 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及集成研究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新时期的热门词汇,二者的概念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澄清。在这里基础上,笔者将对循环经

7、济与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1.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增长形式13.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是英国于 2003 年在能源白皮书中初次提出14,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减小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的经济增长形式15.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能够归纳为: 1 联络。从发展背景、目的导向、指导理念、技术层面、运行环境等方面来看,二者都有类似性; 2 区别。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内生驱

8、动力,低碳经济还没有; 低碳经济具有浓烈厚重的政治色彩,循环经济则没有; 循环经济关注广泛物质的减量和循环利用,低碳经济主要关注能源领域。周宏春以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很多活动重叠。循环经济从资源角度测度,低碳经济从碳排放强度考量。由于资源包含能源,能够讲循环经济的范畴略大于低碳经济16. 在二者的实践中,韩宝华以为,我们国家现前阶段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或低碳经济都存在无法突破的窘境,实现二者的系统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难题17.杨志以为,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在 (循环经济促进法框架下处理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18.郑志国则提出低碳经济能够纳入到循环经济框架下,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低碳

9、经济发展19. 2.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集成研究。贺业方等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根本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提高广义资源生产率 生态效率 ,为此,基于资源产出率的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实证研究,讨论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减排的途径20.胡佳丽等从微观企业和宏观产业链两个层面建立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价值网。徐玖平等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现在状况,从节能减排、能源构造、产业形式三个维度诊断循环经济实践窘境,提出了循环经济低碳形式22. 三 跨国企业集团、产业集群的绿色管理机制和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 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属于典型的产业链或供给链企业,其绿色管理机制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从制度合法性和资源

10、基础观这两种角度进行了研究23.制度学派的学者以为,跨国公司进行绿色管理是为了知足内、外部合法性要求。华而不实,外部合法性包括、非组织或第三方、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压力,内部合法性则是为了知足组织的内部惯性,这种惯性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认知、经历体验和文化基础上的24 -25.资源基础观学派以为,跨国公司进行绿色管理是为了建立特有的 绿色竞争优势 ,如最终绿色产品优势,绿色管理能力、绿色技术等中间产品优势26 -27. 研究产业集群绿色管理机制和产业链传导机制的文献不多,代表性文献有张伟 2018 在导师冯之浚教授指导下,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28,指出: 开展循环经济要求产业适度

11、集聚,企业的空间集聚要务实现循环经济,二者互为动力。通过利用 1990 - 2008 年 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我们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因果关系研究表示清楚,工业产业集群度的提高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喆儒 2018 对国际供给链中企业社会责任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以为位于国际供给链上游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这一运行中29; 郝海等 2018 对供给链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30; 黄莉芳等 2020 运用 1999- 2008 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基于成本费用和生产规模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机制31. 二、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

12、同发展研究综述 一 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高耗能产业在国内外都是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资源型产业集群或高耗能产业群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产物,国外没有这一提法。不过,循环经济的 3R re-duce,reuse,recycle 原则来自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的 3R 制造法。循环经济理论引用最多的成功案例-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制板厂等为核心,建立了高耗能产业集群且无废物排放的生态产业链协同发展形式。除此之外,美国的 Brownsville,Chat-tanooga,Choctaw 生态工业园区,加拿大的 FortSaskat

13、chewan,Cornwall, Becancour 生 态 工 业 园区,日本的腾泽、Kokubo 生态工业园区等都是具体表现出了高耗能产业的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协调发展的典范。在国内,很多国家级和省级行业型生态工业 示范 园区选择在高耗能产业如钢铁、铝业、磷化工、煤化工等行业来建设,并具体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协同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一般都是以某一高耗能产业为核心,具体表现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发展的建设范例。这也就是讲,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追求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目的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在园区内构建生态供给链网的基础上的,生态供给链网越密集,资源综合利用率将越高,废物

14、排放就越少,甚至能够到达实现零排放的程度。因而,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行机制一般是在他组织 一般需要来启动、引导和政策支持 的启动下,以构建生态产业链为目的,以园区零排放为目的,通过入园企业之间的自组织的绿色供给链协作到达上述目的和目的的。 但是,高耗能产业群的协同发展并不局限于生态工业园区,实际上在区域经济层面研究高耗能产业群的协同发展更有现实指导意义。由于,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遭到众多限制,在我们国家尚处于试点阶段,投资成本宏大,而且,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探寻求索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是为探寻求索区域性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的试点。云南省的案例讲明了亟须在区域经济

15、层面考虑高耗能产业群的战略建设和发展问题32.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性作用对高耗能产业群的区域层面产业集聚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指导。如今,在我们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密集地区,所涌现出的大量高耗能产业群集聚现象和实践充分讲明了这一点。 不过,当前国际上直接研究区域经济层面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文献很少,主要是从产业共生 industrial symbiosis 的角度来阐述,其内容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思路大体一样33.例如,澳大利亚是资源大国,该国学者对矿产业的产业共生、区域资源协同、区域发展协同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阐述34 -36.Turkay 等 2004 对化工行业企业间的协同进行了建

16、模和定量分析37. 国内对这一问题重视也不够,已发表了一些以某一高耗能产业为核心,发展跨产业的产业链形式或论证其优越性的文献。代表性文献有: 包菊芳等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形式归纳为以钢铁为中心,将水泥厂、电厂、化工厂、聚合物加工厂等综合起来,建立多条生态产业链38; 孙静春,席酉民等对一煤炭集团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式的仿真研究得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 能够抵御经营风险,并增加赢利能力约 30% 的结论39; 铜陵有色金属 集团 公司以铜产品为主力产业链,同时构建以矿产资源共、伴生硫、铁元素综合利用及产品延伸深加工的化工循环圈40.张方运用协同理论确定了资源型企业

17、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演化和发展的序参量41; 郑季良等对基于建材业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形式进行了分析42,对高耗能产业群节能减排进程的差异进行了比拟分析43,对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度评价进行了研究44. 二 高耗能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由于低碳经济也是高耗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一些文献对高耗能产业或企业的碳排放进行了定量分析。例如: 徐大丰运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了各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得出高耗能产业碳生产率较低、碳排放影响力系数较高的结论,指出降低碳排放、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产业构造调整方向和策略45; 柳克勋提出了钢铁企业实现低碳化、生态化的详细目的46; 刘文权通过对

18、钢铁工业不同工序和不同流程 CO2排放状况的分析,以为低碳炼铁是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炼铁的第一步,并在阐述国外低碳炼铁技术的基础 上,探 讨 了 我 国 低 碳 炼 铁 技 术 发 展 的方向47. 一些文献对高耗能产业或企业的低碳经济途径进行了分析。例如吴志斌根据我们国家建材工业的现在状况与发展趋势,阐述了建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思路48; 韩仲琦以为,从广义上来讲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实现 CO2减排是水泥工业进行产业构造调整,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具体表现出49; 王汝武分析了热电联产对降低碳排放的作用,指出

19、通过改造大型凝气机组为供热机组的举措可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经济50. 三、研究述评及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述研究综述和讨论,本文以为,开展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应考虑和把握如下几个问题: 1. 协同效应是产业集群、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的根本机制,对高耗能产业或企业来讲,产业共生是协同发展和协同效应的新时期要求。 2. 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节能减排问题,节能是共同的目的,减排对象则不同。由于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价值当前还不明显,低碳经济建设主要还是表现为节能与控制碳排放上,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同研究提法还比拟少见。鉴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进程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面

20、临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因而,既能够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目的来重点研究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也应看到,随着低碳经济国际压力的不断增大,我们国家低碳减排目的将不断提高,也需要高度重视在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概念中纳入低碳经济范畴,或者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同运作和协同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亦即上升到构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体系的层面。 3. 随着高耗能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跨产业运作现象的涌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耗能产业型或资源型企业集团。据初步观察,其绿色动力机制,当前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政策压力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便利性,以及企业 集团 内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需要,来自于产业链或供给链企业的协同机

21、制还比拟弱。显然,要研究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其绿色管理机制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牵涉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的绿色管理机制两个方面。从当前来讲,企业集团的行政型绿色管理机制比拟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单靠企业集团本身的绿色机制是远远不够的,遭到很多的局限性,需要从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多企业协同运作绿色管理机制来进行深切进入研究。 4.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形式大体构成了如下几种形式: 热电联产即利用高温焙烧或冶炼经过中的余热来发电形式; 煤、电、建材联产形式; 煤、电、化一体化形式; 冶金、建材联产形式; 化工、建材联产形式; 冶金、化工联产

22、形式等。但是,由于基于产业集群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网的协同机制还未构成,造成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建设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有必要通过加强职能作用、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他组织和自组织的有机结合来解决不协同的状况。 5.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认识和实践的不协同。当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针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高耗能产业群进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系统研究,以及对某一类型产业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集成发展或协同发展研究都还比拟少见。这可能与对企业碳排放的约束不如对传统三废排放控制的标准那么严厉有关。例如,我们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还没有上升到界定为有害

23、气体的程度,当前主要还是出于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宏观调控之需。随着我们国家对碳排放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越来越严格,将三废排放与碳排放进行协同控制,已经在 十二五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呈现出来,而以高耗能产业为对象来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协同研究具有必然性,实际上它也将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四、研究瞻望 基于文献述评以及对研究问题的考虑,在这里从协同效应的定量研究、产业链延伸和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给出如下研究瞻望: 1. 基于节能减排进程研究高耗能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及协调优化。随着我们国家节能减排进程要求,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

24、数据得到越来越多颁布,可更多地运用定量分析方式方法对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及其协调优化进行深切进入研究: 一是对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由定性研究为主转入定量研究阶段,丰富和深化理论体系; 二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进一步揭示和实证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建设及成效的内在联络和协同效应,为循环经济实践的进程控制及绿色管理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根据。这一研究专题已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立项。 2. 制造业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高耗能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单从高耗能产业本身的研究是比拟局限的,实践中已经牵涉到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和传导机制问题。例

25、如,消费性产业诸多废旧产品的拆卸和回收都要回流到高耗能产业上,我们国家矿产资源面临的干涸危机客观上要求大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比率。因而,从绿色供给链或低碳供给链的视角,拓展高耗能产业群到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范畴是必要的,将来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以及互相关系得到了较深切进入研究。高耗能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式和低碳经济形式的概念是比拟明确的。随着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目的越来越严厉,作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基于节能减排一体化建设怎样实现高耗能产业之

26、间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牵涉问题诸多,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法律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等。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潘开灵,白烈湖。 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0. 2 MARTIN CHRISOPHER. The agile supply chain: com-peting in volatile markets J. 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2000,29 1 : 37 - 44. 3 JEFFREY H. DYER.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win-ning through extended enterprise supplier net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 20 - 30. 4 李辉,张旭明。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 J. 吉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学报,2006,46 3 : 43- 50. 5 魏世红,谭开通明达。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7, 5 : 71 -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