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综述,体育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综述,体育心理学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综述,体育心理学论文摘 要: 为了深切进入探知认知心理学在运动领域的发展, 把握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主题、范式及方式方法技术以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运动认知心理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 运动领域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了感悟觉、注意、思维、记忆、表象、决策6个主题; (2) 研究范式为专家-新手经典范式, 研究方式方法有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 研究技术有 (EEG) 、 (ERPs) 和 (fMRI) 。 (3) 研究缺乏表如今研究领域仅限竞技体育, 研究中缺乏对情绪和压力的研究, 研究方式方法单一。提出建议: (1) 研究应扩展到全民健身
2、和健康促进中的不同人群; (2) 关注情绪和压力对注意等主题的影响; (3) 采用传统与当代、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方法。 本文关键词语: 运动认知心理学; 评述; 瞻望; Abstract: In order to learn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sports,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topic, paradigm and method and its develop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of cognitive sport psychology a
3、broad and home 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Conclusions: (1) the research topics in the sports are perception, attention, thinking, memory, imagery, decision-making. (2) the research paradigm is expert-novice, methods are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s, techniques are EEG, ERPs, fMRI. (3) there are
4、some deficiencies such as research field in sports is narrow, there isn t emotion and pressure study, research method is Single. Suggestions: (1) the research fields should expand to the national fitness. (2) the research should focus the influences of emotion and pressure to research topics. (3) th
5、e research method should take the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Keyword: cognitive sport psychology; commentary; prospects; 1、 前言 在心理学发展100多年的历程中, 认知心理学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逐步壮大。1967年Neisser 出版的名着(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研讨认知活动的着作, 它综合了很多不同领域内互相浸透的学讲, 认知心理学从此诞生。在这里后的四十多年里, 认知心理学快速发展
6、, 它的理论、方式方法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中, 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技术变革, 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国内开展晚于国外, 国内对此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 我们国家体育领域专家、学者在不断的努力下获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本文整理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内外运动认知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成果, 拟结合认知心理学中部分研究主题如感悟觉、注意、思维、记忆、表象、决策的研究现在状况以及研究范式、方式方法和技术的将来发展提出了对运动认知心理学发展设想。 2 、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 2.1、 感悟觉 感悟觉是人们获取事物和任务信息的通道。体育运动中需要获取大量的外界
7、信息来进行思维和决策, 所有这些外界信息均来自感悟觉。体育运动中的感悟觉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视觉搜索和预测、动觉感受性和全民健身领域中体育锻炼对认知改善促进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切进入Poulton (1957) 提出了知觉预测的概念, 他以为在某些情况下, 运动成绩将取决于对不完好信息或先行信息的加工经过。Jones (1978) 用电影定格的方式方法考察了优秀网球运发动和初学者预测发球落点的能力, 结果显示在击球1/8s时定格的条件下, 优秀运发动预测发球落点的成绩比初学者好。之后的研究注重动觉感受性与训练、比赛的关系研究上, MacMahon等人研究得出认知疲惫对竞赛成绩的影响。
8、 Canal-Bruland 等人在研究中得出专项操作练习与专项操作感悟提高呈正相关关系。 Jung, Seungkyo研究以为自我感悟与运动完成程度的关系要依靠于运发动的个人特质。Slater-Hammel使用肌动电流描记器记录重复不同肌紧张程度的能力, 并把它作为动觉测量手段, 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动作复制存在误差显着小于艺术专业学生。llegrucci 等人研究健康运发动在被动运动中, 优势与非优势肩关节动觉感受性能否有差异不同, 结果显示运发动优势肩关节的动觉感受性明显高于非优势肩关节, 前者的动觉感受性更高层次。许尚侠对不同人群上肢关节动觉感受性与体育训练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得出
9、结论:运动训练水平越高, 动觉感受性越强;语言提示对提高动觉感受性具有积极作用。 石岩通过研究提出运动技能水平越高, 动觉方位准确性越高。 随后于晶通过对不同水平自由跤运发动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对不同水平运发动的腰部和颈部动觉感受性 (肌肉紧张感、运动幅度) 进行测试, 得出结论:优秀组运发动腰部前屈动觉感受性中的肌肉紧张感高于一般组运发动, 在运动幅度感方面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 但在腰部左扭运动幅度感中高于一般组运发动。在体育锻炼领域, Vancampfort 等人通过对35名患有暴食失调症的病人进行身体活动指导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得出结论:高质量健康的生活与业余时间介入体育活动有密切关系。同
10、时作者也提出了日后研究的焦点是体育活动怎样改变暴食失调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将来的研究中对体育锻炼领域中研究将是新的方向。 2.2、 注意 注意决定着注入认知经过的信息原料。认知心理学中牵涉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的研究。而体育运动中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特征研究、注意能力研究、注意机制研究、运动对注意功能改善的影响研究。Nideffer通过自制的(注意方式测验 (TAIS) 对运发动注意特征研究, 把注意能力分为方向和范围两个维度, 不同项目的运发动根据两者的特殊组合来进行最佳的运动表现。迟立忠通过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发动与一般水平运发动在一些注意特征上呈现出显着差异。Hac
11、k等人提出了不同的注意机制对ERP的P300DE 波幅有显着影响。 Luck等人通过研究阐述了ERP的N2PC反响了靶刺激位置的空间注意分配。最近几年, 一些研究关注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领域, 李永瑞在研究中采用了自编的 BT-LYR注意能力测试系统 对乒乓球、拳击、击剑、跆拳道、足球、篮球等开放性技能的运动项目与田径、体操、跳水、固定靶射击等关闭性技能的运动项目的运发动以及不同水平运发动进行研究。研究注意瞬脱及其群体差异发现, 注意瞬脱在特种人群的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监控, 有针对性的注意训练及在特种操作活动对抗中战术对策的制订等多方面广泛应用。 Gruzelier, John
12、H.在研究中利用EEG神经反应方式方法阐述了心态健康向上的老年体育介入者在运动中的注意控制、定向和执行对锻炼效果的影响。 Kang, K. D.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参加体育运动对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改善社交和认知能力有显着作用。Schuecker 等人研究证明了内部注意不会降低运动效率。 2.3、 思维 体育运动领域因其特殊性牵涉到思维的研究主要有思维在运动中的表现、运动思维、直觉思维和运动直觉性思维、运动操作思维。Starkes Deakin研究表示清楚:运发动专家与新手比拟不仅具有程序性知识的优势, 同样可能具有陈述性知识优势。Chi等人指出:运动专家可能产生特殊运动策略, 而一样年龄的新手
13、在应用某一领域策略方面的缺陷与他们缺乏此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关。韩晨通过对我们国家棒球最高水平的北京棒球队和清华大学棒球队的队员进行研究, 利用设计的2*3*3重复测量的三因素实验以及电影定格的方式方法测量了队员的判定正确率和正确判定用时问题进而验证了直觉性运动思维的存在问题、直觉性思维品质的运动等级差异。漆昌柱在运动领域率先研究运动思维问题, 其运用专家-新手范式和白话报告法对不同水平的羽毛球运发动进行了研究, 通过设定情景问题和创设白话记录测量模型来研究羽毛球专家-新手在概念数量、概念层次构造、概念间联络维度的差异以及问题情景和性别对问题表征的影响。李金亮在研究乒乓球运发动接发球
14、判定的思维活动特征时增加了旋转因素的研究, 通过3*4重复测量的技术水平和阻断时间二因从来研究接发球判定的反响时间和错误率。王长生通过选取同场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跆拳道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采用自编的软件测试系统及电影定格技术对不同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发动进行测试。总体特征上, 表象表征优于语义表征, 表象表征在影响直觉思维决策上优于语义表征;顶尖组运发动在领先和均势两种运动情景中的预判和决策具有专家优势。刘改成采用BTL-SW-V1.2软件及智力、人格量表对十个运动项目的运发动进行操作思维类属的差异研究及类属理论建构。在高操作思维类项目中的运发动在操作错误步数、操作反响总时间、操作思维VINCENT
15、学习曲线特点、操作学习递进系数上要优于低操作思维类项目。Moran, Aidan在研究中阐述了思维和高操作效率动作和低操作效率运动的关系。以上研究证实了多种研究方式方法的组合是研究思维等高级认知经过的主要方式方法。 2.4 、记忆 运动记忆是一种复杂综合的记忆。它不仅有感悟觉、思维的介入, 还常伴随有情绪的变化。 运动记忆在运动经过中对身体动作的知觉起着特殊的作用, 在进行动作技能学习时, 为把握动作及其概念而使身体运动的完好形象固定下来, 运动记忆也包含着识记、保持 ( 或遗忘) 、再认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国内外有关运动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记忆的保持、记忆差异、经典记忆方式方法、运动技能
16、的遗忘等方面。Adams通过研究得出了连续性动作的遗忘比分离性动作的遗忘发生的更少。许尚侠对运动动作操作遗忘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较早。随后张力为在编译的文章中介绍了经典短时记忆实验研究, 通过检验复制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异来研究运动记忆以及研究运动记忆中的组织构造、言语标记、心理表象、心理练习、预选等认知因素。在这里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被试的差异上。汪超通过对不同年级、性别的小学生进行连续性动作和分离性动作学习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小学生的动作遗忘量与兴趣、动机和后续学习内容有关。杨丹通过对体院学生在有干扰和无干扰情况下视觉和动觉记忆变化的研究, 得出在有干扰的情况下, 视觉和动觉记忆都受影响,
17、 动觉记忆受影响更大。谢琴在研究中得出运动记忆策略知识与动作记忆成绩相关不显着, 动作记忆监控与动作记忆成绩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和运动决策的作用机制上, Zoudji等人在研究中对足球专家和新手进行双任务研究, 得出了专家较新手在运动情境下更具优势主要由于专家的长时记忆帮助他们在紧张、迅速的环境下结合短时记忆和情境因素做出合理决策。 Furley 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在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情况内部系统控制注意的指向来进行正确的决策。 2.5 、表象 表象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动觉表象、训练、表象研究方式方法的研究。 Moran 等人在研究中阐述了运动表象是神经科学研究
18、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桥梁, 应该进行更深切进入的研究。 Gregg 等人在研究中证实了运动表象能力能够预测专项认知表象的应用。 Fery 等通过实验分析以为动觉表象在闭锁性运动技能学习中作用更大。Lee Crust 在对年轻足球队员受伤后 (被迫停训期间) 的表象训练中, 制定的想象内容不仅包括回忆进球、超越防卫者、与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在窘境中的快速反响, 还包括了运发动恢复训练后在候补席上, 焦急等待参加比赛的情境和心理状态。研究的结果显示:准确、具体的表象训练内容使运发动从运动损伤中恢复得更快。Cupal和Johnson也提出了表象训练在恢复经过中体验更积极的情绪状态和维持自自信心。 Wo
19、olfolk等人的研究表示清楚积极的思维活动 (想象活动) 对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而消极的思维活动对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阻碍作用。 Munroe-Chandler等人对7-14岁的足球运发动进行研究得出10岁以前进行专项认知表象训练效果要好于10岁以后。表象研究方式方法上, 马晓、张禹通过整理表象研究方式方法提出了表象研究方式方法可分为口头报告纸笔法、实验操作法以及神经科学技术三种方式方法。陈耕春通过ERPs对健身运动的专家和新手进行研究得出专家较新手对输入信息加工上表现出了更高层次的心里资源节省化趋势和运动表象的ERPs激活幅度。刘博在文章中提到了运动表象研究应结合客观性较强指标的外
20、表肌电和事件相关电位 (ERPs) 。 2.6、 决策 体育运动领域中决策的研究集中在运动专家与新手决策差异原因、直觉决策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存在、运动决策训练等方面。 Miller 提出假讲, 专家的良好表现是由于运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使信息加工变量的构造和序列规律化了。 Anderson和Wall 等提出专家发展了复杂的关于运动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进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加工信息。Travassos 等人在研究中采用元分析的研究方式方法对决策进行分析得出专家的正确决策受必要反响动作 (详细特定环境条件下刺激的反响) 的限制。付全在对历年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决策研究总结与分析后以为运动决策决定着运
21、动项目尤其是开放性运动项目运发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好坏。韩晨运用电影定格方式方法对棒球比赛中的投 击环节进行了研究不仅证实运动知觉思维的存在也证实了运动直觉决策的存在。葛春林对我们国家少年排球运发动的决策能力进行了测试, 研究结果表示清楚少年排球运发动的决策能力有显着差异。程勇民研究了羽毛球运发动的运动水平、知识表征和年龄对直觉性运动决策速度和准确率的影响。闫苍松提出运动决策教学手段对高水平组和中等水平组篮球运发动决策准确性和决策速度的提高作用显着。王洪彪从生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对运动情境中的专家-新手决策差异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建立了分布式并行信息加工模型。孟国正编制了优秀排球运
22、发动运动决策测试软件为排球运发动决策能力测试、运动选材和模拟运动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王利等通过对不同压力情境下激流运发动专家-新手决策的研究得出结论:激流专家的运动决策准确性和信息加工经过和新手有显着的差异不同。 3、 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方式方法和技术 3.1、 研究范式 专家-新手的差异比拟是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范式。 在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延续了母学科的研究范式, 在Simon 等人研究棋类运发动的工作记忆时发现了国际象棋大师较一般象棋选手在思维、记忆、决策等信息加工经过中更具优势。在这里之后, 专家-新手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运动领域, 从此开启了运动领域认知研究
23、的高潮, 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范式, 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定量的具体表现出出不同水平被试的差异。但是在发展经过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有学者提出在体育运动领域专家和新手怎样界定, 怎样能用量化的指标来定义专家和新手, 有些研究把运发动的训练年限、运动级别、所属运动队级别为标准。专家、新手概念确实定还将是一段时期关注的重点。二是有学者提出了对此研究范式的质疑, 以为这样的研究范式主要是描绘叙述了不同被试的量化差异并没有进行质的具体分析, 没有本质的研究意义。为了愈加完善此研究范式以及讲明新手怎样能够成为专家, 此后的研究中在专家和新手之间参加了中间组水平来进行深切进入的纵向比拟分析以借此来进一步找出
24、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差异特征。固然在专家和新手之间参加了中间组进行比拟但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在量和质研究基础上愈加注重对于不同水平阶段差异方面质的解释和完善, 同时也更应该对新手怎样成为专家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本质分析。 3.2、 研究方式方法和技术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 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是基本的研究方式方法, 这无疑也会成为在体育运动领域认知研究的基本方式方法。针对体育运动中的特殊性, 不同的研究主题还需配合不同的技术和方式方法, 在感悟觉和注意等初级认知阶段研究主要利用了眼动仪、自编软件进行信息收集。但是在研究经过中也发现眼动仪只能获取眼部视觉信息对于边缘视觉信息的获取却无能为力, 在体育运动中
25、边缘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所以在这里类研究中还应结合其他方式方法来弥补缺乏。自编软件在梁承谋及其学生进行运动认知研究中广泛使用同时也获得了比拟明显的效果。在思维、决策等高级认知阶段还需要采用电影定格 、白话报告 、纸笔记录、电影定格等研究方式方法, 这些研究方式方法均是对认知经过特征的研究。在对认知机制方面的研究, 这些方式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脑电 (EEG) 和认知事件相关电位 (ERPs) 、PET技术记忆近红外光谱和功能磁共振 (fMRI) 方式方法将会成为主要研究方式方法。在整个研究中, 实验是基本平台, 所有数据的获得都是在实验情境下测量的,
26、 实验情境与实际运动情景相去甚远, 实验数据的生态效度难免备受诟病, 怎样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话题。 4、 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当下研究的缺乏 在研究内容上认知心理学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 国内对于群众体育和国民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没有牵涉。体育运动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 其在运动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已有研究的内容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初级认知的研究, 缺乏在思维、记忆表象、决策等高级认知阶段进行广泛而深切进入的研究。在体育运动领域的认知研究仅从纵向的角度来研究, 缺乏人体在运动中的其他因素如情绪、压力对选择性注意、思维、决策影响。
27、在研究效度上,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条件下, 这样不能深入反映运动比赛实践中的实际情况, 缺乏一定的生态学效度。在研究方式方法上,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传统研究方式方法, 个别研究采用两种方式方法的联合, 但这些已经不知足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需要。 5、 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瞻望 在研究内容上, 首先, 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应由对训练的研究转变为训练和锻炼两个方面的研究, 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更多的借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来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促进计划中, 更应关注体育即时干涉对不同人群 (疾病、老年人、青少年) 的认知功能的改善和维持。其次, 运动心理学专家、学者应该
28、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愈加倾向于思维、记忆、决策等高级认知心理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再次, 在体育运动领域认知研究中对两个主题 (注意与记忆、思维与记忆等) 或两个以上主题即认知经过研究将是一个主要方向;最后, 对非认知因素情绪、压力、疲惫、意志的考量引入到体育运动领域中进行认知研究。在研究效果生态效度问题上, 首先, 在实验资料上将静态图片发展成连贯视频材料;其次, 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手段把研究阵地从实验室转移到实际比赛情境下进行, 进而提高生态学效度。在研究方式方法上, 我们能够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如3D技术、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方式方法如ERPs、fMRI、EEG等先进方式方法。同时对研究方式方法的主观
29、与客观、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将是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发展方向。在已有研究的表现上, 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都是遵循着母学科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的实验设计范式、方式方法和原则, 这样的研究范式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将来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进程中, 我们应该继续沿着这条路时刻保持与母学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探寻求索出一条体育运动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在体育运动中影响运发动发挥的因素很多, 怎样在研究设计中考虑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是发展的一个方向。 以下为参考文献 1付全.运动决策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863-865. 2 MacMahon, Clare;Sc
30、huecker, Linda;Hagemann, Norbert;等.Cognitive Fatigue Effect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During Running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 2020 (4) :375-381. 3Canal-Bruland, Rouwen;van der Kamp, John.Are action-specific effects on?perception?action-specific?J.ZEITSCHRIFT FUR SPORTPSYCHOLOGIE, 2020
31、(2) : 57-69. 4 Jung, Seungky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perception?and?Sport?Commitment Depending on Cadet s Personal TraitsJ.Korean Society of Sport Psychology, 2018, 22 (3) : 57-70. 5Slater-Hammel, A.T.Measurement of kinesthetic perception of muscular force with muscle potential charges.J.Res.
32、Quart, 1957 (28) :153-159. 6 Allegrucci M, Whitney S L, Lephart S M, et al.Shoulder kinesthetic in healthy unilateral athletes participating upper extremity sportsJ.Journal of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1995, 21 (4) :220-226. 7许尚侠.上肢关节动觉感受性与体育训练的关系J.心理学报, 1964 (1) :94-101. 8石岩等.定量运动负荷和个性特征对动觉准确性和动作稳定性
33、的影响J.心理学报, 1996 (2) :131-137. 9于晶.力的大小与角度对自由跤运发动动觉感受性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5. 10Vancampfort, Davy;Probst, Michel;Adriaens, An;等.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self-percep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a 6-month 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ing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rogram i
34、n outpatients with binge eating disorderJ.PSYCHIATRY RESEARCH, 2020, 219 (2) :361-366. 11 Nideffer R M.The test of atten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sty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 (34) :394-404. 12迟立忠.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拟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4. 13Hack J, Memmert D, Rupp A.Attent
35、ional Mechanisms in Sports Via Brain-Electric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Sport Dec, 2018, 80 ( 4) :727 -738. 14Luck SJ, Girelli M, McDermott MT, etal.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neuro physiology and human perception:An ambiguity resolution theory of visual selective att
36、en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 1997 (33) :64-87. 15李永瑞, 梁承谋, 张厚粲.女子足球运发动注意瞬脱特征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9) :1193-1195. 16李永瑞, 梁承谋.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发动注意瞬脱特征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1) :43-46. 17 Gruzelier, John H.EEG-neural-feedback for optimistic performance.I:A review of?cognitive?and effective outcome
37、in healthy participantsJ.Neural science and bio-behavior reviews, 2020 (44) : 124-141 . 18Kang, K.D.;Choi, J.W.;Kang, S.G.;等.Sports Therapy for?Attention, Cognition and Social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8, 32 (12) : 953-959. 19 Schuecker, Linda;Knopf, Christian;Strauss, Bernd;
38、等.An Internal Focus of?Attention?Is Not Always as Bad as Its Reputation:How Specific Aspects of Internally Focused?Attention?Do Not Hinder Running Efficiency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2020, 36 (3) : 233-243. 20Starkes , Deakin.Perception in sport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killed perform
39、ance A.In W.F.Straub J .M.Williams.Cognitive sport psychologyC1 New York , 1984 :1152128120. 21Chi M T H.Representing knowledge and meta -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ing meta - memory researchA .In F.E.Weinart R.H.Kluwe (Eds.Meta cognition , motivation , and understanding C.1 Hillsdale , NJ :Lawrence Erlbaum , 1987 :23922661. 22 韩晨.问题情境及技术等级对运发动直觉性思维的影响-对棒球运发动投-击球判定准确性和时间的实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0. 23漆昌柱.羽毛球专家 新手在模拟比赛情景中的问题表征与运动思维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24李金亮.乒乓球运发动接发球判定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5. 25王长生.不同逻辑背景对跆拳道运发动直觉思维准确性及决策速度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7. 26刘改成.操作思维的项目差异及类属理论建构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