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研究绪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研究绪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研究绪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研究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绪论 早在一百年前,爱国人士黄炎培就提出了职业教育。我们国家当代高职院校教育正式开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近年来,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规模、招募生源人数还是教学质量上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形式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
2、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建立,与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较大的区别,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施行,需要多个方面的保障,建立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是各种保障中的关键环节。因而,需要对原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1.1.1 问题提出 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形式4.因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
3、革人才培养形式的方向。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教学组织形式、管理、考核乃至分配制度的变更。工学结合下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工学结合培养形式的施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学校、企业及社会等的共同协作与配合,才能获得预期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全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工学结合施行的专业与课程教学体系、教学环境等,十分是要加强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因而,工学结合形式得以有效施行的关键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5.这是当下职教届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高等职
4、业教育的发展现在状况,探究符合高职工学结人才培养形式要求的教学管理改革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起完好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更好更详细地施行,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或修订提供理论根据。 2.实践意义 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中均简称为 广东水利职院 为例,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进行探寻求索与实践,分析获得的成功经历体验以及存在的缺乏,提出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以指导该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参考根据,具体表现出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1.2.1 国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及评
5、价 国外没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详细讲法,但大多高职人才培养形式都突出 工学结合 的思想,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式有德国的 双元制 、英国的 BTEC 、加拿大的 合作教育 、澳大利亚的 TAFE 形式等。 1.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1德国的 双元制 形式 德国的 双元制 形式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严密结合,由校企共同培养高水平技术工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时先有 6 个月到企业实习,再进入主要学习阶段,然后布置 3 个月到企业实习。在校内学习内容的 2/3 也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最后还有一个学期的企业实习,毕业论文的 90%以上到企业完成,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6、 在课程方面,构建阶梯式的课程构造,包括基础性的培训、专业性的培训和专业成长性的培训,具体表现出职业性。实践课程则注重职业经历体验的直接性。老师除了校内的理论老师,还有来自企业的实训老师,校内老师执教前要先接受 10 个学期的大学教育,并经历两年的预备期到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学习,还得到企业实习至少一年,来自企业的实践老师则必须经历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等6.其考核评价由行业协会中的考试委员会承当,以客观、规范、公正的考试考核体系作为保障。可见,双元制下的校企合作办学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教学具有实践性,专业设置具有市场性。 2英国的 BTEC 形式 英国 BTEC
7、形式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到企业的现场学习与实践,到社会上进行采访与调研,并以课程作业或者专题报告等作为表现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由、个性和充分的发展。该形式将学生的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进行培养,突出沟通与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技术、设备与软件的运用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为了便于学习者的灵敏选择,采用多元化整合课程,每个专业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作统一的要求,也有专门针对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该形式强调老师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经历体验,老师在教学中起到 导 的作用,即起到管理与组织、指导及服务的作用。BTEC 形式有着严
8、格的质量评估与审核制度,把平常的课业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对于每次作业学生的完成情况及课内外的活动情况,教师都必需要给出明确的评判等级。 3澳大利亚 TAFE 学院 TAFE 是由澳大利亚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TAFE 学院确立了终身教育理念,学习与工作穿插进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是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设置,学校成为培训基地,由联邦和州出钱给企业,让企业提供培训,用合同约束。 TAFE 学院有约 1/3 的专职老师和约 2/3 的兼职老师,都必须是双师型的老师,既要懂教育又要有行业背景,既要能理论教学,又要能实践指导。施行现场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在考核评价方面,
9、有严格的评估体系,各州均有教学评估机构,通过企业调查、实地考察、教育工作年度报告等形式进行质量检查评估。校企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技术水平,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格外严格,合格者方可获得全国通用的证书。 2.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评价 总体上看,国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大量知足工商服务业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职业标准严密关联,由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结合岗位任务及要求制定岗位职业标准。 1.2.2 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形式及评价 1.国内高职院校主要的工学结合形式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结合本身特点,借鉴发
10、达国家运行工学结合的成功经历体验,纷纷开展人才培养形式的改革,这获得了和地方的引导和支持。当前普遍采用了下面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1订单式 所谓 订单式 ,就是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根据本单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适宜的人才,包括规格和数量,学生的就业直接面向合作单位。在这种形式下,校企双方相互信任、严密合作,合作企业全程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经过,教学场所从学校的课堂直接延伸到了企业的工厂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将书本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这种学习情境变得有计划、有指导和有工程检验7.可见, 订单培养 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职业技术教育注入了很强的活力。 2 2+
11、1 形式 2+1 形式下学生先有两年时间在校内上课学习,然后有一年在校外实习。在校期间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企业积极配合介入,学生校内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把握基本与专项技能,为后面的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企业实习与培训期间,企业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积极配合,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践实习,把握相关的岗位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3 引厂入校 形式 引厂入校 形式是指学校为企业提供生产车间场所,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机与实习指导。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介入学校的专业教学,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如广东水利职院机械系将东莞鹏飞电器工程有限公司引
12、入学院,企业在学校建立了产品生产线,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工程师与学院师生一起设计产品,建立生产线等,学生能够到校内企业顶岗实习,成效显着,校企双方真正在合作中实现了互惠共赢,也为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评价 工学结合的详细形式在不同国家、不同院校有所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几点:1以校企合作为前提,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学经过是 老师导、学生学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理论教育也突出
13、实用性。4注重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职业教育管理和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 国外固然没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详细讲法,但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主要围绕着职业教育机构教学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的伦理价值而幵展的。比方,对德国的 双元制 教育管理形式,除了一般性的研究外,在 20 世纪 60 年代,对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问题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期,德国建立职业学院,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这里基础上,出现了对各类互通式的教育形式、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等管理方式方法的
14、研究,这些研究具体表现出了对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互相浸透。比方,德国的哈特曼等人研究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互相浸透性,详细研讨了 基于工作的学习 与 基于工学的研究 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施行应用8.德国的阿克塞尔等人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立工作学习中的简单模型,能够稳定地进行人力资本的累积。其结果是促使为学校创立 从工作中学习 的形式投入资金,这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9. 国外学者集中讨论了学习情境、校企合作和工作场所学习的关系问题。一些研究表示清楚,作为工作场所的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遇,但同时也会构成学习上的障碍。 因而,提倡学习者应该在不同的组织情境、不同的国家
15、和部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学习。 英国的布朗等人讨论了在社区背景下,社会企业的概念的用处,包括在发展技能、扩大介入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10.该研究基于企业形式,将社会企业与培训公司结合起来,向儿童和成人关心的环境提供职业培训,帮助成人学习者发展业务运营技能。事实证明,该形式对个体的影响是成功旳。他们服务的对象、社区和所用的企业形式已使国家受惠。该研究还探究了成功的因素,给人们共享了社区学习和技能发展的经历体验。 国外学者还集中研究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经过,包括对实践性教学的讨论。德国学者克劳斯 贝克指出,这种研究经过是通过所谓的 大趋势 转变 对 工作的领域 产生影响作用,通过了解职业资格
16、获取程序和内容,将学习领域的特殊性的论点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11.德国的彼特 F.E.斯隆研究了德国 双元制 体系的重要具体表现出形式:学习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应用与转换的问题,企业和学校间的学习的组织形式,怎样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12.美国的高欧和鲁以为合作教育就是要将学术教育与实践经历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在关于社区学院的研究中,比拟了那些雇佣经合作教育和非合作教育毕业生的成本和收益,研究结果表示清楚,毕业生介入了最新合作计划的更容易找到与其所受教育相关的职位工作,收入也略高13. 1.3.2 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研究 2006 年国家施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17、以来,我们国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改革研究进入了新高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大力施行,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作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具体表现出高职的特色。为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关于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方面的研究 教学制度是施行工学结合形式的重要保证,近年有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做了一定的研究,如,戴翔东在(开创建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开创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例如:组建专门负责工学结合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工学结合施行经过的监控与评价、构建合理的教学制度体系框架,并
18、要十分注重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相结合14.赵学昌在(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宏观探究中指出了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设计的现实根据。刘新国在(工学结合的制度窘境及其出路一文中指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当前在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建议通过利益引导,内外相结合的动力机制,通过引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同建立规范与效率并重的运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的合同制度和权利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目的15. 2.关于工学结合形式运行机制的研究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学结合顺利施行的前提条件。有学者指出,为了保证工学结合可持续地发展,应从根本上找准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的共同点
19、,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16;胡秀锦则指出,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如用于教学决策的民主开放机制、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管理鼓励机制等,要以实践为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7.张成涛指出,当前不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制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切进入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当从运行的目的、动力、形式和运行的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运行机制18. 3.实践性教学管理的相关研究 工学结合形式施行的关键在于实践。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校企服务社会的能力19.但当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仍存在
20、不少问题,有学者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平常与一些实习基地较少联络,缺乏沟通沟通,企业对学校不够了解等等20.也有学者指出主要原因是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目的及要求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2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牵涉到校企双方的利益,所以这方面的管理比拟薄弱。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固然都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运行情况不够乐观,实际的利用率比拟低,有些是名存实亡,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牵涉到制度、教学和学生等方面的管理问题22.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是施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关键环节,应重点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高职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由目的、内容、条件保障、考核评
21、价和管理方式方法这五个部分所组成23. 4.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 当前,校外的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方面的教学管理还相比照较薄弱,学校通常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交由企业管理,评价时自然会碰到不少困难。有学者指出主要问题是:观念落后,不够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监控意识,评价多而监控少,评价形式缺乏针对性,不能捉住高职类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监控与评价,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的研究投入也不够,没有系统的评价与监控机制24.实践教学评价包括系统性、目的性、规范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也有学者提出,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具有复杂性,是综合的指标体系,需要通过科学合
22、理的指标分配,以到达兼顾各方利益25. 5.工学结合教学方式方式方法的研究 工学结合形式下的教学方式方式方法是当下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学者们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如校企联合办学、顶岗实习、分散实习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但不少高职院校对校外实习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过于依靠校外实习基地,对合作企业的期望过高,指望企业能够全面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26.有学者提出,校外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肖雪梅等学者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即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进行专业
23、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以就业为目的,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或 订单式 教学,加快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27. 1.3.3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实践教学管理就是这个重点中的难点。以上这些学者们的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应有举措,强调了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多元化,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探寻求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均为理论层面的研究,真正系统的研究并不多,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十分是没
24、有引入高职院校实例的分析。这些研究其理论的适用性在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或不同性质的专业必然会遭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构成真正有效而实用的教学管理体系。另外,随着国家一系列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文件的出台,高职示范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工作陆续开展,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基本上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以上学者的研究与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设工作结合较少,十分是在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方面的研究更少。总的来讲,完好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专题研究成果尚为数不多,不能真正促进工学结合形式更好地施行。 因而,本研究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根据,以广东水利
25、职院为例,将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现在状况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分析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合适该学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相应的改革启示,并通过归纳总结,得出适用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有效的改革途径及方式方法,建立起符合要求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以更好地促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形式的详细施行。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工学结合 1991 年,公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该走 工学结合 的发展形式。 工 详细是指职业
26、岗位,即在工作经过中获得的经历体验技能, 学 是指关于某一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工学结合就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华而不实突出 工 ,培养出符合某实际岗位的人才,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工学结合包括学校、企业等,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然后再以 职业人 的身份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学习实践技能。工学结合培养形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28. 1.4.2 人才培养形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根据一定的形式进行的。首先应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设定培养人才的目的,然后根据该思想确定相关的教育活动和运行方式。 总之,人才
27、培养形式应包括培养的目的、经过、途径和方式方法等29. 1.4.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是指在培养学生经过中,采用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形式。固然形式多种多样如一个星期,四天学习三天工作,也有天天上午学习下午工作等,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共同点就是学生在培养经过中不仅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工作岗位训练,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做中学,学中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是当下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形式,更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具体表现出。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是指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双方的资源师资、设备、技术等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方
28、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到企业的生产岗位进行实习,是学习和工作交替或穿插进行的培养方式。工学结合通过校企的深切进入合作,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同时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直接上岗,缩短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深受企业的欢迎。 1.4.4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科学组织、协调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使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运转,并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 专业素质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 人才。简单的讲来,教学管理就是根据既定的的教学目的,对学校内外部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经过,使资源效率最大化。
29、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式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下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从当前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现在状况着手,分析这种形式在运用经过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相关案例详细分析高职院校在施行工学结合形式下的教学管理经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得出合适一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策略体系。 1.5.2 研究的方式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横向比拟法、案例分析法和经历体验总结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的相关
30、调研报告、论文等文献资料,收集国际、国内相关资料,通过翻译、挑选等途径,对如今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获得所需资料信息。 2横向比拟法。分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再进行教学管理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进行点对点的比拟,然后应用实证分析法对其异同点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与信息,根据当前研究进展结合详细的案例进行分析,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和条件,总结具有参考价值的经历体验与做法,归纳出符合具有共性的工学结合有效教学管理形式。 4经历体验总结法。在实践探寻求索的基础上,对工学结合的发展经过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回首。分析问题之所在,十分是当前在工学结合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进行改良施行。 结合实践中的成功经历体验和缺乏,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运行的若干规律进行概括与揭示,构成较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总结经历体验,构成运行良好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