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第十四(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709898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第十四(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育专题:第十四(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第十四(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第十四(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ppt(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会可持续发展14.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l l14.1.1 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的含义l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的含义l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l一一是是经经济济数数量量的的增增长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l二二是是经经济济结结构构的的优优化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l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

2、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14.1.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系l l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l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l l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l经济增

3、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14.1.3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l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基本分为两类:l一一类类是是采采取取经经济济、社社会会、政政治治因因素素及及其其相相互互作作用用的的标标准准来衡量;来衡量;l在第一类指标体系中,获得较好反映的有两种,即由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体系和由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l这两套指标体系尽管所列项目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估计寿命、死亡率、识字率、就业率、人

4、均热量、人均居住面积等经济、社会指标。l另一类是采取另一类是采取生活质量标准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来衡量。l第二类指标体系,是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的摩里斯博士提出来的,中文译名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简称为PQLI指标体系。l它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这一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简便易算。l国内学者近年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14.1.4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l影响经济增长的因

5、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l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然因素l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l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l第第二二,自自

6、然然资资源源是是形形成成产产品品实实体体的的物物质质源源泉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l第第三三,自自然然资资源源是是制制约约产产业业结结构构的的重重要要因因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l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l从效率优先的原则出发,客观上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来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良好的自然资源只能提供经济发展的优越基础和可能性,只有把潜在的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起来,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

7、则:l第一,立足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的原则。l第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l第三,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l第四,因地制宜的原则。l第五,综合利用的原则。l第六,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人口数量人口数量l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l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l一一方方面面,人人作作为为生生产产者者,是是社社会会生生产产力力的的主主体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应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l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人人作作为为生生产产者者又又是是有有条条件件的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

8、,从生到死整个周期都要消费。l人人口口的的过过快快增增长长对对世世界界尤尤其其是是发发展展中中国国家家造造成成了了巨巨大大的压力:的压力:l第一,使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如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更加短缺。l第二,削弱了资金的积累能力。l第三,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发展。l第四,给社会吸收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就业效率带来了困难。l第五,限制了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l第六,造成了自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人为破坏。l此外,还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科学技术 l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

9、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文化教育文化教育l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

10、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l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5年的统计,文盲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相反方向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2.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24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文盲率为3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为656美元;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6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5美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

11、促进作用l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l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的增长,人的能力的改进,这最终是教育的作用。据世界银行1980年的报告,44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所有收益率超过世界银行标准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10%

12、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平均为22%;中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17%和14%;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13%和12%。l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径。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径。l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在这场世界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核心则是人才竞争。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14.1.5 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l含含 义义l科教兴国,就是把加速科技进

13、步和教育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唯一选择。l措措 施施l第一,提高干部和全民的科技意识;l第二,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l第三,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l第四,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l第五,研究世界科技革命的动向,适应国际科技进步的步伐;l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人类的科学文化优秀成果;l第七,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14.2 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l二元经济二元经济l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l

14、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把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其特征是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较高;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其特征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低。l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14.2.2 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l二元经济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又要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l l二元经济正效应二元经济正效应二元经济正效应二元经济正

15、效应l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二元经济在经济成长的一定阶段上和一定限度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l首先,现代部门作为一种新生产方式和新技术的典范,将有助于引导传统部门的现代化。l其次,现代部门劳动者的高收入将对传统部门的劳动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将有利于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上推动现代部门的发展。l最后,现代部门还会把自己创造的新技术直接提供给传统部门用于技术变革;同时,通过政府将现代部门所创造的一部分收益以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转移给传统部门用于增加投资,有利于推动传统部门的发展和向现代部门的演进。这些都有利于使二元经济逐渐弥合,最终过渡到一元经济,即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二元经济的

16、消极影响二元经济的消极影响 l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在推行以牺牲传统部门发展为代价积累现代部门资金的战略,而导致二元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时,其消极影响就会愈加明显和严重。l首先,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农业是传统部门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过分落后,势必会在诸如粮食、原料、农副产品、资金、市场等许多方面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l其次,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传统农业部门同现代工业部门在技术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发展,势必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越来越用附加值低的大量农产品去交换现代工业部门附加值高的少量工业品的趋势,这不仅不利

17、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的发展。l再次,如果二元经济的差异过大,不同部门劳动者收入上的差异也会扩大,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会导致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过度转移,这势必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会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生产要素过度流失而进一步萎缩甚至荒废;另一方面,会产生“城市病”,即城市因人口剧增,交通、粮食、能源和水的供应全面紧张,拥挤、污染、贫富悬殊、治安混乱等随之产生。这种后果对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显然都是不利的。l最后,由上述几种不良影响决定,二元经济差异过大,势必会转化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即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落后地区同以

18、现代工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这不仅不利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从许多方面限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不利的。14.2.3 二元经济与中国国民经二元经济与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济现代化 l中国二元经济的状况中国二元经济的状况l我国是一个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古国,传统农业经济根深蒂固。到了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十分落后,基本上处于一元的传统农业经济阶段。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传统部门仍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现

19、代部门比重很小。1949年,在全国总人口中,乡村人口占89.4%;1952年,在全国社会总劳动者中,乡村劳动者占88%,如果加上城镇个体劳动者,则占到92.3%。l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保证国家在政治独立的基础上取得经济独立,并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从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开始,我国开展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现已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然而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现代部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业和服务业的主体部分(特别是农业)却仍然保留着传统部门的特征。我国虽然已走过单一传统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但距离一元的现代化经济还很远,我国目前的经济具有

20、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具有二元结构的明显特征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生产方式并行不悖。一方面是卫星上天,另一方面却是牛耕锄种;解放牌大卡车、丰田牌小汽车与马车、牛车、手推车在同一条公路上行驶。80%的人口是农民,生活于农村,只有20%的非农业人口生活于城市。80%的农民只创造30-40%的工农业产值,而20%的城市人口创造60-70%的工农业产值。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生产率远远高于农村的城市。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基本格局。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面临的课题l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利影响,根源于农业的传统性和落后性。因此,要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的更快发展,根本

21、出路在于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全盘现代化。所谓国民经济现代化,从结构分析角度看,就是国民经济从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走向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结构,再从二元经济走向现代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使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化经济的过程。l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国家,加上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些特殊国情,决定了在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遇到也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难题:l第一,农业落后,急待实现现代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条规律。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农业不仅要为13亿人口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

22、品,还要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重要。但是,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上,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收入水平都很低,商品经济也不发达。农业的这种传统性和落后性,不仅已成为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严重制约,也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协调。因此,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其向现代农业演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和难题。l农业进步的主要源泉和实现农业进步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小规模农业进步的源泉:技术革新和变革;适当的政府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的支持。一般农村进步

23、的条件: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的现代化农场结构;创造一个有效的支持制度;改变农村环境,以便改变生活水平。l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游离出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出现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现象,这是现代农业和现代非农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一条规律。但对人口规模、耕地规模和现代非农业发展规模不同的国家,其转移的难度也是明显不同的。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多而耕地少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又很高,在传统农业中就存在着大量“隐蔽性失业者”。失业是指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现象。包括新增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还包括原有劳动者失去正在从事的工作而又找不

24、到工作。l发展城市中的现代工业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无疑是一个途径,但要由此吸收我国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漫长时间。因为,发展现代工业需要大量资金,要有掌握现代技术的人员,这些非短时间能具备。同时,在缺少外国资金情况下发展现代工业必须从农业上取得大部分工业化资金,而这会阻碍农业自身现代化。现在我国除鼓励继续发展城市现代工业以外,正鼓励在农村发展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在农村发展工业与在城市发展工业在改变二元结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可防止城市恶性膨胀及其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易于使农村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就温州农村农民家庭工业情况看,这些家庭工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一般不高,与城市大工业

25、不可同日而语。发展这类工业似乎离现代化很远,但实际上倒可能加速现代化进程。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民的家庭工业技术虽落后,但比传统农业技术则是进步;农业家庭劳动生产率也高于他们在农业中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家庭工业的技术也在发展。所以,与其让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等待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来慢慢吸收,不如让他们自己干起来,办起农村工业。14.2.4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l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建立高度集约化经营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把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建立在先进生产方式

26、和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l第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即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石化能耗代替简单的人畜力和有机能源,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l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即在农业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作物及畜禽良种化,耕作饲养方式科学化;l第三,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即农业实现专业化、区域化、一体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l第四,农业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即具有发达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政府调控农业的体系,以及运行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l第五,农业生态的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们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能

27、在优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并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目的l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使我国农业具备现代化农业的上述特征,从而使农业也同现代工业一样成为高效率和高收入的产业,使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协调,也使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l第一,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l第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l第三,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l第四,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l第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业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14.

28、2.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l农村工业化的意义农村工业化的意义l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l第一,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l第二,现代工业部门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的劳动力。l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可以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再生性资源相结合。这

29、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l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可选择的出路大致有三个:l(1)“离土不离乡”,即到小城镇就业l(2)“不离土也不离乡”,即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家庭运输业等。l(3)“离土离乡”,即到城市和工业中心就业。l其中,“离土不离乡”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l乡镇经济不仅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且对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积累,对增加农民的收入

30、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的合理布局和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对促进大工业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对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等,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达2.7万亿元14.5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l14.5.1经济增长的外部性l经济增长不仅能改造环境,还能破坏环境,这就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与其他资源相比,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能被每个人使用,并极易接近和获得,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用它不必付出“代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就极易产生“免费搭便车”心理和行为,即谁都不想治理环境,却都想享用已提供的环境质量

31、。这不仅会导致资源枯竭,而且还会危及人类健康,从而使经济增长建立在高额的甚至是无法补偿的社会成本之上。14.5.4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l定义定义l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在社会发展中,要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