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生物-稳态与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生物-稳态与环境.ppt(1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1 1节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第第2 2节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性第一章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稳态(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的概念和生理意义)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a调节机制调节机制b渗透压渗透压c酸碱度酸碱度组织液组织液血浆血浆淋巴淋巴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淋巴循环淋巴循环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神经神经体液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免疫调节网络9
2、090来自于来自于NaNa+、ClCl-血浆血浆pHpH为为7.357.457.357.45,与含有,与含有HCOHCO3 3-、HPOHPO4 42-2-等离子有关等离子有关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状态。由细胞外液所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所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1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蛋白质蛋白质B水水C无机盐无机盐D葡萄糖葡萄糖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
3、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红蛋白、血红蛋白、O2和葡和葡萄糖萄糖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和胰岛素激素、递质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小泡和氨基酸ABC.D.3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境是()A血液血液B体液体液C组织液组织液D细胞内液细胞内液BAC4马拉松运动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竞赛后,肌马拉松运动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竞赛后,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但血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但血检发现该运动员血液检发现该运动员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试分析值在正常范围。试分析此运动员血液保持稳态的原因。此运动员血液保持稳态的原因。原
4、因:原因: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NaHCO3 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成碳酸又分解成C0C02 2和和H H2 20 0,所以对血液的,所以对血液的pH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0C02 2刺激呼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将量,将COCO2 2排出体外。排出体外。肌细胞无氧呼吸肌细胞无氧呼吸5.5.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正确的是()()A.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组织液和淋巴
5、组成 B.B.内环境中多余的内环境中多余的H+H+主要从肺排出主要从肺排出 C.Na+,K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环境 D.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命题意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和稳态的调节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和稳态的调节试题解析试题解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是血浆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的组成之一的的组成之一,内环境中的多余的内环境中的多余的H+主要由肾脏排出主要由肾脏排出,Na+,K+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称为吸收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称
6、为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由肾小管进入内由肾小管进入内环境称为重吸收环境称为重吸收.D 6.6.(20042004年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内环境稳年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维持的C.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动就会受到威胁答案:答案:C C第第1 1节节 通过神经系通过神经系统的
7、调节统的调节第第2 2节节 通过激素的通过激素的调节调节第第3 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液调节的关系第第4 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 1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反射)过程;(反射弧;反射)2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膜电位的的变化;冲动;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膜电位的的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间的传递)3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4 4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反馈调节;描
8、述动物激素的调节;(反馈调节;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5 5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维持稳态的相关生理结构;体温调节、水盐(维持稳态的相关生理结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的过程);调节、血糖调节的过程);6 6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7 7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作用;8 8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的概念、功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的概念、功能;细胞免疫和
9、体液免疫);9 9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指人和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指人和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反射活动,对生活动,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命活动进行调节。(1 1)、反射的概念:)、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2 2)、)、反射的类型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概念:概念:结构:如图结构:如图特点:特点:完整性:完整性:完成反射的
10、神经结构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单向性(方向性):单向性(方向性):感受器感受器五部分缺一不可五部分缺一不可不能反过来传导不能反过来传导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兴奋的传导:兴奋的传导:1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出去。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出去。神经兴奋的实质是产生局部电流神经兴奋的实质是产生局部电流神经元神经元未兴奋未兴奋时,时,细胞膜上的电位为细胞膜上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状态。称为静息状态。神经元受刺激时,细胞膜上电位反转,变成神经元受刺激时,细胞膜上电位反转,变成内正外负内正
11、外负,该电位变化形成局部电流由神经纤维传导出去该电位变化形成局部电流由神经纤维传导出去2 2、在细胞间的传递:、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突触触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球状球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兴奋递质递质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突触触兴奋兴奋抑制抑制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以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及
1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以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激素:激素:动物动物激素是由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的一般特征:激素的一般特征:(1 1)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2 2)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3 3)只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只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 下丘脑垂体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性腺性腺其它内分泌腺其它内分泌腺作用于垂体激素作用于垂体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13、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素促性腺素其他促激素其他促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雄(雌)性激素雄(雌)性激素其它激素其它激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催乳素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腺之王!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腺之王!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 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作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使甲状腺分泌甲状素又能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甲状腺激腺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了。素含量增加了。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
14、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释放激素。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血糖升高血糖升高通过拮抗作用,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通过拮抗作用,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岛素分分泌泌A A细胞细胞非糖物质转为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糖元葡萄糖、糖元分解为葡萄糖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转葡萄糖转变为糖元变为糖元分分泌泌B B细胞细胞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协同作用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协同作用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促进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人体生
15、长发育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幼年不足幼年不足侏儒症侏儒症幼年不足幼年不足呆小症呆小症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稳定的体温稳定的原理原理产热和散热产热和散热的途径的途径高温条件下高温条件下的调节的调节寒冷条件下寒冷条件下的调节的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寒冷寒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下丘丘脑脑体体温温调调节节中枢的分析综合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刺激刺激刺激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
16、经传入神经皮皮肤肤血血管管收收缩缩血血流流量减少量减少散热减少散热减少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产生“鸡皮疙瘩鸡皮疙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甲甲状状腺腺激激素素和和肾肾上上腺腺素素增增加加代代谢谢增增强强产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SWFSWF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炎热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下下丘丘脑脑体体温温调调节节中枢的分析综合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刺激刺激刺激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皮皮肤肤血血管管舒舒张张血血流流量增加量增加散热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腺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散热量增加SWFSWF立毛肌舒张立毛肌舒张水平衡调节水平衡调
17、节水平衡的维持水平衡的维持感受器、中枢、感受器、中枢、效应器效应器大脑的作用大脑的作用血糖来源血糖来源血糖去向血糖去向 调节过程调节过程+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胰胰岛岛B细胞细胞+组织加速摄取、组织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糖胰胰岛岛A细胞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促进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糖下丘脑下丘脑一区域一区域+下丘脑下丘脑另一区另一区域域+血血糖糖调调节节神经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相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密切
18、配合、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体温和水盐如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平衡的调节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感受器感受器分泌激素分泌激素激素调节的枢纽激素调节的枢纽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生物节律控制、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生物节律控制、(血糖调节)(血糖调节)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如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下丘脑垂体垂体内分泌腺的三级调节体系内分泌腺的三级调节体系神神经经调调节节 体体液液调调节节 反应速度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范围作用时间
19、作用时间比较缓慢比较缓慢比较广范比较广范时间比较长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迅速、准确迅速、准确比较局限比较局限时间短暂时间短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 1、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2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系统组成(P35)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P36)a体液免疫体液免
20、疫b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细胞的功能免疫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细胞T细胞细胞记忆记忆B细胞细胞记忆记忆T细胞细胞浆细胞浆细胞效应效应T细胞细胞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记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记忆忆B B细胞细胞传递抗原信息;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传递抗原信息;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化出效应T T细胞和记忆细胞和记忆T T细胞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同样抗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同样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同样抗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同样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
21、应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T T细胞细胞分泌单一抗体分泌单一抗体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分泌产生淋巴因子分泌产生淋巴因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防卫功能过强防卫功能过强防卫功能下降防卫功能下降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免疫缺陷免疫缺陷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实现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自身免疫病:实例、特点自身免疫病:实例、特点过敏:过敏原、免疫反应、特点过敏:过敏原、免疫反应、特点受病原微生物入侵,患病受病原微生物入侵,患病肿瘤的发生肿瘤的发生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病(先天
22、性)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艾滋病艾滋病1浆细胞的形成不会是浆细胞的形成不会是()A抗原直接刺激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细胞B抗原再次侵入,刺激记忆细胞抗原再次侵入,刺激记忆细胞CT细胞把抗原呈递给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细胞D吞噬细胞把抗原呈递给吞噬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细胞2器官移植时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器官移植时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B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C用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D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3B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A产生抗体产生抗体B
23、产生记忆细胞产生记忆细胞C导致靶细胞破裂导致靶细胞破裂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BB3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疫苗B外毒素外毒素C抗原抗原D抗体抗体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
24、的兴奋性降低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DB5.成年女性排卵的前成年女性排卵的前 1 1 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浓
25、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A.B.B.C.C.D.D.6.6.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A.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26、,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CB7.7.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错误的是()A.A.抗毒素是抗体抗毒素是抗体 B.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C.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8.8.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疫作用是()A A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B B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C C自身免疫自身免
27、疫 DD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9.9.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CBC1010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28、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有调节躯体运动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的高级中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A B B C C D D 11.11.下列与免疫失调下列与免疫失调 无关无关 的疾病是()的疾病是()A A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B B血友病血友病 C C艾滋病艾滋病 D D系统性红班狼疮系统性红班狼疮 DB12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B两个神
29、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靠一种化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靠一种化学物质学物质神经递质来传递神经递质来传递C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轴突之间相互传递经元轴突之间相互传递D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C13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错误的是()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
30、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14高处坠落造成人的高位截瘫(颈椎损害),高处坠落造成人的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A大小便失禁大小便失禁B触觉完全丧失触觉完全丧失C躯干冷温觉丧失躯干冷温觉丧失D躯干痛觉丧失躯干痛觉丧失AB第第1 1节节 植物生长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素的发现第第2 2节节 生长素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理作用第第3 3节节 其他植物其他植物激素激素1概
31、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分布,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列举其它植物激素(乙烯、赤霉列举其它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及其生理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作用);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第三章第三章 植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调节激素激素合成部位合成部位生理作用生理作用应用应用生长素生长素赤霉素赤霉素细胞分细胞分裂素裂素脱落酸脱落酸乙烯乙烯叶原基、嫩叶、发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育着的种子幼茎、幼根、未幼茎、幼根
32、、未成熟的种子成熟的种子根尖根尖根冠、萎蔫的叶片根冠、萎蔫的叶片各部位均可产生、各部位均可产生、成熟的果实较多成熟的果实较多促进生长、生根、促进生长、生根、果实发育,防止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落花落果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伸长,解除种子休眠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诱导芽的分化抑制细胞分裂,促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果实衰老和进叶、果实衰老和脱落脱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浸泡插枝,无浸泡插枝,无籽果实。保花籽果实。保花保果保果促进种子萌芽促进种子萌芽和茎杆伸长和茎杆伸长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涂抹洋葱涂抹洋葱喷洒青香蕉喷洒青香蕉实验过程:实验过程:达尔文实验达尔文实验鲍森鲍森
33、.詹森詹森的实验的实验拜尔实验拜尔实验温特实验温特实验胚芽鞘在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单侧光下黑暗中黑暗中切去尖端,在单侧光下切去尖端,在单侧光下锡箔小帽罩住尖锡箔小帽罩住尖端,在单侧光下端,在单侧光下锡箔小帽罩在尖端下锡箔小帽罩在尖端下面,在单侧光下面,在单侧光下一、达尓文的向光性实验一、达尓文的向光性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二、二、鲍森鲍森.詹森的实验詹森的实验结论: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可以透过琼结论: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引起下部的生长脂块传递给下部,引起下部的生长三、拜尔的实验三、拜尔的实验结论:弯曲生长是胚芽鞘顶尖产
34、生的影响在其下部结论:弯曲生长是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向右弯曲生长 向左弯曲生长四、温特的实验四、温特的实验朝朝对侧弯曲生长对侧弯曲生长不生长也不生长也不弯曲不弯曲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的部位:产生的部位:主要有幼嫩的主要有幼嫩的芽芽、叶叶和发育中的和发育中的种子种子分布:分布: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布在生长旺盛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
35、、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实等。原料:色氨酸原料:色氨酸运输:运输:(1)以)以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方方式从植物式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而不能倒转过来。即极性运输(方式:来。即极性运输(方式:主动运输)。主动运输)。(2)在成熟组织中)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下端:(3)横向运输)横向运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在尖向光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在尖端以下端以下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
36、响生长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素的合成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性运输;而尖端以下进行极性运输性运输;而尖端以下进行极性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结论结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原理: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作用原理: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细胞的纵向伸长。细胞的纵向伸长。2.作用方式:与动物激素的作用方式作用方式:与动物激素的作用方式相似,都不参与细胞代谢,只是给细相似,都不参与细胞代谢,只是给细胞提供代谢信息。胞提供代谢信息。3.作用特点:两重性作用特点:两重性(1 1)既能促进生长,也
37、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2 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3 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作用特点作用特点:两重性两重性浓度较低浓度较低促进生长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抑制生长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1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 2)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果实发育(3 3)防止落花落果,疏花疏果防止落花落果,疏花疏果(4 4)农作物除草剂)农作物除草剂1生物生物兴兴趣小趣小组组的同学的同学对对某品种番茄的花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进行人工去雄后,行人工去雄后
38、,用不同用不同浓浓度的生度的生长长素素类类似物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籽番茄果实实平均重量平均重量见见下表。下表。2,4D浓浓度度(mgL)051015202530 35无籽番茄平均无籽番茄平均重量重量(g个个)013.526.246.553.653.743.030.2据表得出的正确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结论是是A2,4D浓浓度超度超过过25mgL,对对果果实实的的发发育起抑制作育起抑制作用用B2,4D与生与生长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素的作用效果相同C.2,4D可以促可以促进扦进扦插枝条生根插枝条生根D2,4D诱导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无籽番茄的最适浓浓度范度范围为围为20
39、25mgLD2 2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右下图。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右下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果实色素积累果实色素积累番茄果实发育番茄果实发育 番茄果实成熟番茄果实成熟A.BA.BC.DC.DB3.3.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 A去掉顶芽去掉顶芽 B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羊毛脂 C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在
40、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素的羊毛脂 D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B 4.用生长素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用生长素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在未受粉的蕃茄花蕾上,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在未受粉的蕃茄花蕾上,培育出无籽蕃茄育出无籽蕃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的枝条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的枝条C.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5.移栽作物时,剪去主根和部分枝叶的作用分别是(移栽作物时,剪去主根和部分枝叶的作用分别是()A.
41、减少养分消耗和水分散失减少养分消耗和水分散失B.抑制向地性和向光性抑制向地性和向光性C.解除主根对侧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解除主根对侧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D.减少机械刺激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减少机械刺激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DC6下图示三盆燕麦幼苗。下图示三盆燕麦幼苗。A、C盆中是正常幼苗,盆中是正常幼苗,B盆中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将盆中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将A、B盆分别放盆分别放在缓慢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将在缓慢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将C盆放在不旋转的圆盆放在不旋转的圆盘上,三盆都有单侧光照射。几天后:盘上,三盆都有单侧光照射。几天后:A盆的幼苗盆的幼苗_生长;生长;B盆的幼苗
42、盆的幼苗_生长;生长;C盆的幼苗盆的幼苗_生长。生长。直立直立不不向光向光弯曲弯曲练习:练习:第第1节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第第2节节种群数量的变种群数量的变化化第第3节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第第4节节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 1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2 2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的“J J”型曲线型曲线和和“S S”型曲线;型曲线;3 3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4 4群落的演替(初生或原生演替,群落的演替(初生或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第四
43、章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迁移率、迁入率迁移率、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密度大小决定密度大小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直接影响直接影响年龄组成年龄组成预测变化趋势预测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影响密度大小影响密度大小外界环境外界环境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a a调查方法调查方法b b样方的选择样方的选择c c结果分析结果分析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中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中分布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
44、等距取样法)样方法:取平均数样方法:取平均数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互相交配繁殖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互相交配繁殖B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C种群中的个体间只有互助没有斗争种群中的个体间只有互助没有斗争D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2在种群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在种群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密度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性别比例CA3为了研究空间大小对种
45、群的影响,某小组为了研究空间大小对种群的影响,某小组做了如下模拟实验:在地面上用绳子圈起做了如下模拟实验:在地面上用绳子圈起5个个各各1平方米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站立平方米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站立l、3、5、7、9个身高、体重基本相同的成年人,个身高、体重基本相同的成年人,要求每人的双脚必须在区域内,测定各组持要求每人的双脚必须在区域内,测定各组持续站立的时间并绘制成右边的曲线。该实验续站立的时间并绘制成右边的曲线。该实验结果说明结果说明()空间大小是制约种群密度的因素空间大小是制约种群密度的因素空间大空间大小是限制种群大小的因素小是限制种群大小的因素环境负荷量是有环境负荷量是有定限度
46、的定限度的生物个体占有空间越大,越有利生物个体占有空间越大,越有利于种群的发展于种群的发展ABCDD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建构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型曲线a a适用条件适用条件b b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型曲线a a适用范围适用范围b b数学模型数学模型c c环
47、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K K值)及应用值)及应用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没有敌害等条件下Nt=N0t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的限制天敌的限制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a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b b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
48、资源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1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B气候、食物、被捕食者等气候、食物、被捕食者等C人类活动人类活动D以上都是以上都是2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出现()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捕食和栖息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捕食和栖息地的竞争地的竞争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D种群接近环境载荷能力种群接近环境载荷能力DD3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
49、长速率的变化,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在194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A12000B35000C50000D100000A4下图表示森林生态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据图回答:了变化
50、。据图回答:(1)甲昆虫是)甲昆虫是食性昆虫,乙昆虫是食性昆虫,乙昆虫是食性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关系。(2)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是和和;乙昆虫密;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度下降的原因是。植植肉肉捕食捕食有抗药性有抗药性 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 没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丰富度丰富度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a a垂直结构垂直结构b b水平结构水平结构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