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7092515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精品)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ppt(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张积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节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l一健康的概念l二心理健康的概念l三心理健康的含义l四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l1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l身体健康l健康l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二心理健康的概念l1.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就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l2.英格利士: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

2、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二心理健康的概念l3.波孟:心理健康是合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l4.张春兴: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l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在本身和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三心理健康的含义三心理健康的含义l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l2.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健康与不健康没有绝缘的分界,不能脱离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亦不相同。l3.心理健康具

3、有动态性。健康没有止境,是人的理想追求。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第二界国际心理卫生大会:l1.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l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l3.有幸福感;l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马斯洛和米特尔曼:l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估价;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人格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人际关系良好;8.在不违背团体的情况下,能使个性得到发展;9.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需要。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莱曼:侧重于情绪与生活方面l1.情绪稳定,没有不必

4、要的紧张感和莫须有的不安全感;2.能将敌对的情绪转换为创造性的、建设性的;3.能移情,有同情心和同理心;4.喜欢别人和受人喜欢;5.情绪与年龄阶段相符;6.能建设性地处理问题,适应变化;7.自信,善于同他人交往;8.自给自足,同时也能接受帮助;9.能延迟满足;10.善于生活。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郑日昌:从心理的整体性来定义l1.认知活动正常;l2.情绪生活健康;l3.意志品质健全;l4.自我意识正确;l5.个性结构完整;l6.人际关系协调;l7.社会适应良好。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张春兴:l1.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l2.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l3.乐于交往,能同其他人建

5、立和谐的人际关系;l4.自我认识准确,悦纳自我;l5.对生活环境有确切的认识,能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俞国良: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l社会适应标准包括: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个性结构完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活动效能吻龄。l发展性标准包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人生价值得到完善的体现。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张积家:从心理教育目标上理解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和八个特征:l三大方面:l1.心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l2.形成

6、了优良的心理品质;l3.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四心理健康的标准l八个特征:l1.智力正常:乐于学习,求知欲强,探索兴趣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优良成绩。l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l3.意志品质优良:自觉,果断,坚韧和自制。l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悦纳自己和他人,广交朋友,又有知己。l5.人格健全:人格无缺陷和偏差,自我意识清醒正确,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心理特征完整统一。l6.适应社会生活。l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l8.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自我肯定。五人类总体心理健康的现状l据世界卫生组织1981年估计,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

7、上升,全世界至少有4000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和脑疾病,至少有2亿5千万人患有轻度心理疾病。此外,酒精依赖、药物依赖、躯体疾病继发的各种心理紊乱、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各种情绪紊乱、轻度和管理方式重度的社会适应困难、各种心理、生理障碍的人数更多。测算表明,20世纪初每100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50年代每50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70年代每25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90年代中每10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五人类总体心理健康的现状l心理疾病增多的客观原因:l1.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使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加剧。l2.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学习的压力加大。l3.竞争的白热化使人们的不安全感、厌倦感

8、加强。l4.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日益疏远,社会支持减少。l5.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疲于应付。l6.利益重组使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和适应。l7.文化和价值冲突加剧,使民族间、国家间、人际间关系变得极不确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加剧。l8.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重。l9.战争、灾害、流行病、意外伤害频频发生。第二节师生心理健康l一、教师的心理健康l1.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l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l3.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l4.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l5.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l二、学生的心理健康l1.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l2.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l3.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l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l5.教师心理健康

9、的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l1.制约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l2.制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人格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l3.制约社会新一代的素质,有助于学生保持乐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l4.有助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l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l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l了解彼此的权力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基础上;l能客观地了解与评价别人;l 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嫉妒、厌恶等反面态度;l积极地与他人做

10、真诚沟通。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l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l教学中能自我监控;l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l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l4.具有教育独创性。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l5.在教育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l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l不将生活中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学生;l能冷静地处理课堂中的不良事件;l克服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l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在美国,至少有68

11、%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为20%,教师在50%左右。l1.1997年,上海市对小学教师的测试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在48%。l2.2002年,董文军采用同样量表,对陕南178名中学教师测查,心理症检出率为34.8%。l3.2002年,杨宏飞对浙江11个地区547名教师的测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0.6%。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4.2003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有轻度心理障碍者为31.5%,有重度心理障碍者为12.4%。l5.2003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课题组对3055

12、名教师测试表明,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12%具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为轻度障碍。l6.2004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王加绵等人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表明,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强6个方面。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7.2005年,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SCL90对在场教师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影响: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

13、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也较多。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度担心、无法名状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l8.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中学2000名教师的测查表明,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很大。l9.北京市对5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感觉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发火。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l1.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武汉地区高校教师经常出现焦虑症状的频率为21.6%,偶尔出现的占42.7%。

14、l2.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8662人,表明健康者占10.4%,轻、中度心理障碍者占69.18%,疾病状态的占20.42%。广东高校教师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0岁。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健康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的表现(愈国良等,(愈国良等,2001)l1.生理心理症状:抑郁:表现为情绪衰竭,精神不振,兴趣索然,对工作和学生漠然。焦虑:包括持续忧虑和高度警觉;弥散、非特异性的焦虑;预期焦虑。在焦虑和抑郁之间变动。l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与同事的关系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l3.职业行为问题: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教

15、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情绪反应过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受挫时拒绝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建议;对学生和家长期望降低;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厌恶、恐惧教学工作。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表现(愈国良等,(愈国良等,2001)l4.职业倦怠:这一症状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的显著的不平衡的感觉,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出现易激惹、焦虑、悲伤、自尊心降低、疲劳、过敏、紧张等心理症状。它有三个亚成份:情绪衰竭;人格解体;降低个人成就感。一教师心理健康:不健康的一教师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表现(叶龙华,(叶龙华,2005)1.职业适应不良:心理压力大,角

16、色冲突多,缺乏教育荣誉感。2.人际交往障碍:交际面狭窄,缺乏社会支持,过于自负或自卑,交往技能缺乏,对交际重要性认识不足。3.人格缺陷:如抑郁、孤僻、多疑、焦虑。4.职业倦怠:身心疲惫,工作毫无欢乐而言,觉得心力交瘁,苦恼烦闷,被动应付,痛苦煎熬。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社会因素)l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各种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教育转型、管理体制转型、价值体系转型)给教师心理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产生心理困扰和迷惑。l2.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更新和充实自己提出高要求。l3.文化思想急剧变迁对人们心理产生极大冲击和震动。l4.社会对教师过强的期望。l

17、5.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转型时期学生家长对教师要求提高的表现转型时期学生家长对教师要求提高的表现1.不仅关心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发展,还能力提高。2.不仅关心孩子的品德发展,还关心孩子的人格完善。3.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4.不仅强调孩子应适应社会,还关心孩子个人需要的满足和生活的幸福。5.不仅要求教师好的教学成绩,还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民主的教学态度。6.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安全,还关心孩子的心理安全。7.不仅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更强调教师要热爱孩子。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心理1.“输不起”的心理。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3.“教育万能论”的心理。4.溺爱孩

18、子、护短的心理。5.动辄诉诸报端、诉诸法律的心理。6.“爱面子”的心理。7.双重标准。对教师要求严,对孩子和自己要求宽。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职业因素(职业因素)l1.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给教师带来强大精神和心理压力。l2.考试竞争使教师长期处于高压之下。l3.信息技术普及和大众传媒发展使教师权威意识日渐失落。l4.教师劳动特殊性造成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负荷过多使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或不知所措。l5.教师群体相对封闭性使教师社会支持较少,合群需要得不到满足。l6.只重任务不顾个人,专制、简单、机械的管理方式使教师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倍受压抑。一教师的心理健康:

19、问题成因(个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个人因素人因素)1.人格因素: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外控型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教师也易出现心理问题。过分追求完美、理想主义倾向过强的教师。人际交往技能差的教师。意志力薄弱的教师。2.身体健康状况差3.个人生活上的变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1.改善宏观客观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适当降低对教师期望,减少对教师的苛刻要求。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包括工资、住房、医疗。减轻教师升学压力和心理

20、负荷。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2.优化微观学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做好教师职前筛选,提高教师入门门槛。做好教师职前培训。关注教师的人性价值,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观念,不要只关注教师的工具价值。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建立科学教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教师。重点关爱易处于心理亚健康阶段的高危教师群体和个体,如女教师、山区教师、中青年教师、班主任、主科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设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为缓解和解除教

21、师心理疾病提供帮助。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3.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防卫。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增强教师角色认同,愉快地接受教师身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能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期望。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正确了解自己,改善自我观念,争取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掌握和应用压力应对技术。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建设性地发泄情绪。磨练意志,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提高承受焦虑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争取社会支持。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掌握

22、心理压力的应付策略正视压力,对压力有明确认识,了解压力的反应机理和应付方式。选择恰当的压力应付方式。主动认知应付从有利方面看压力,汲取过去经验,考虑多种变通办法。主动行为应付不等待而积极采取积极行动,做有益于事态发展的事。回避应付封闭情感,自我忍受。情绪定向应付以情绪体验和表现为特征,伤心痛苦、发火、自我安慰。问题定向应付处理压力事件,思考解决问题办法,动手解决问题。一般说来,主动模式比回避模式更有利于心态的恢复和平衡,问题定向模式比情绪定向模式应付效果更好。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改变不合理认知导致一个人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正常的直接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的认知方式及信

23、念。当人陷入不良情绪反应时,是人自己选择了这种情绪,是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因为个人信念选择是关键。“世上本无事,庸人自烦拢”。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引起不良情绪的再循环,从而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适当运用行为调节A.改变行为习惯严肃正规的打扮换成活泼休闲的打扮B.宣泄找朋友尽情倾诉,找无人地方大声吼叫,参加体力劳动,大声哭或笑,创作,阅读文学作品。C.转移放下心中的事转做其他事情,回忆过去的愉快时光。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策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采取积极自我暗示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

24、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保持愉快而美好的心境。要开阔视野与胸怀,发现人生的丰富意义,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不断撕开消极的自我标签,改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不要过分关注自己的得失成败,以开放、接纳的态度面对现实。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意义1.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2.心理健康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绪影响认知;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活动。3.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4.心理健康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5.心理健康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6.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7.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快乐、幸福地成长。二学生的心理健康

25、:标准l1.能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l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l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l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l5.具有合理的行为,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l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中小学)l1.198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大规模调查表明,27%的学生有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l2.上世纪80年代,对几个大城市的在校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占13%,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19%,大学生为20%。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中小学)3.牡丹江市1994年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率为26.17%。4.广州市

26、1994年报告,1000名中学生中53.2%有心理危机。5.华中师大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在校感到紧张的占70.6%,曾想过自杀的占56.7%。6.北京市对3000名中学生调查表明,55.92%的学生“对一些事情过分担忧”,47.4%的学生“感觉人际关系太冷漠”,62.7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中小学)7.浙江省对1127名调查表明,1984年,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检率为16.5%,1997年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5.2%。8.2000年,山东调查了1260名学生,其中高中生662名,大学生598名,有心理问题的人达315名,占25%。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27、(大学)1.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占30%左右。2.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为20.23%。3.西安交通大学1996年的调查表明,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约占8.5%。4.1997年北京23院校的调查表明,5200名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综合各方面数据,可以认为,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为3040%左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数的10%左右。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1.人格缺陷:猜疑:不信任别人,怀疑

28、别人的动机和愿望;偏执:思维容易走极端,对温和的忠告也视为伤害;狭隘: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怯懦:面临危险时不知所措;嫉妒: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独断: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专横:对他人动辄拳脚相加;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残忍:对他人伤害手段残忍,反应过度;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l2.情绪或情感问题:过度焦虑;长期抑郁,特别是学习不良者。研究发现,学习不良的小学生中有14%严重抑郁,学习不良的初中生中有20%的男生和32%的女生严重抑郁,学习不良的高中生中有17%的男生和18%的女生严重抑郁。恐怖:交通工具、空旷场所、人群及社交情境产生恐惧感;精神病性:缺乏普通人应有的情感,没有温情

29、,对人缺乏兴趣,感到有罪恶感。敌意:对周围人充满敌意,常因小事与人争吵,容易烦恼和激动,易激惹,常大发脾气,甚至有打人或伤害人的冲动,或想摔东西、破坏东西。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在与人交往和与人比较时,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和自卑感,经常心神不宁,不敢正视别人,害羞,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良印象,怕受人责备,甚至因紧张而出现口吃。出汗等现象。人际交往缺陷:内向,孤僻,自卑,过分自负,不随和,没有朋友。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4.认知与学习障碍:认识障碍:认识能力降低和异常认识,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和思维障碍。常见的认识障碍有感觉过敏、幻觉、

30、疑病妄想等。学习障碍:学习兴趣缺乏,厌倦学习,学习时注意力分散,有较严重的考试焦虑,学习方法简单机械,对学习缺乏必要的元认知。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5.品德和行为习惯问题品德不良:偷窃,说谎,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习惯:多动症,抠鼻,吮吸指头,摇头,嗅鼻,不自主地抖动腿和晃动身子,上课打嗑睡,肮脏邋遢,说脏话,骂人。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6.特种心理障碍:口吃,遗尿,失眠,夜惊,梦游,神经性厌食,偏食,异食。7.青春发育有关的障碍:手淫;性压抑;性宣泄;早恋;过早的性行为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8.严重心理失常:强迫症:强迫观念:明知没有必要又无法摆脱的无意

31、义的思想和冲动,如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联想,强迫性思维。强迫行为: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动作,强迫性咳嗽。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轻度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疑病症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性心理异常:露阴癖,窥阴癖,恋物癖,易性癖,同性恋。精神分裂症:单纯型:主要特点是“懒”。青春型:主要特点是“乱”。紧张型:主要特点是“僵”。妄想型:主要特点是“疑”。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躁狂抑郁症:一种以情感异常为主的精神病,主要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两种状态。躁狂的基本症状是:情

32、绪高涨;思维奔逸;行为增多。抑郁的基本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卧床不动。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1.环境应激:考试频繁,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管理方式机械专制,评价方式单一。2.自我认知失调:或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不能悦纳自我。3.身心发展的变化造成的失衡。4.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重智轻德,重知识技能掌握,轻能力提高,重思想教育、纪律教育轻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5.环境中的不良刺激的影响。二学生的心理健康:对策(一)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好的校风、班风。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题讲座。3.设立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二学生的心

33、理健康:对策(二)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学会科学用脑。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正确对待成败得失;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娱乐;培养个人的幽默感;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法和技术1.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2.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和技术3.行为主义的方法和技术4.社会学习论的方法和技术5.交互作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6.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张积家,教育研究

34、2000年4期):1.将培养完善人格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其哲学表述是“中和”,其形象化的表述是“君子”。2.强调心理教育是人性发展的需要。3.将心理健康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目标。4.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孔子:智、仁、勇“三达德”;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之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荀子: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5.提出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一)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方法1.知识教育法 王守仁主张,读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心理和道德教育,应将心理和道德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他说:读书“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35、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入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l当前我国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l缺乏全面的、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为全民族所认同的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l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严重脱节。品德教育不讲知识,知识教育不讲品德。重智轻德。将学习只理解为知识获得。l(司马光论德与才:圣人,君子,小人,愚人)l以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倾向。l道德信条缺乏品德基础,言与行严重分离。l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性,没有因性育德,循序渐进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2.兴趣教育法重视兴趣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健

36、康的人往往有广博的兴趣和浓厚的中心兴趣。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张载:“乐则生已”,学至于乐而自不已,故进也。王守仁: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3.样样示范法以榜样来引导学生成长。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孟子:尧,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涂人百姓,可以为禹。韩愈: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4.因材施教法学记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

37、个性倾向,然后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纠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过失,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5.艰苦磨练法孟子强调,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要在艰苦生活中锻炼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苦磨练法对今天的学生而言显得十分重要。淬沥教育行走学校开发贫穷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6.理义悦心法即用理和义来取悦自己的心,以抵御外界的吸引和诱惑。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文天祥:孔曰成

38、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悔。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人有感官欲求,人莫不好生而恶死,但人亦有理性和道德性,这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当理与义与人的生理欲求相冲突时,人应用理义来取悦自己的心,服从理性和道德性的要求。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所以能不避千辛万苦,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理义悦心是重要的方法。“文死谏,武死战”。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l固本教育固本教育l在大德育中,品德教育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纪律在大德育中,品德教育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教育只能起辅助作用。什么是

39、人生之本,人生教育和心理教育只能起辅助作用。什么是人生之本,人生之本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廉耻观、成败观、荣辱之本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廉耻观、成败观、荣辱观、苦乐观。纲举目张,本正树直,源远流长。观、苦乐观。纲举目张,本正树直,源远流长。l孔子:仁者不忧。仁者寿。为人由己,而由乎人哉?孔子:仁者不忧。仁者寿。为人由己,而由乎人哉?l孟子:大丈夫精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孟子:大丈夫精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不能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l俗语:心底无私天地宽。俗语:心底无私天地宽。7.求放心法8.养浩然之气法9.行为训练法10.环境熏陶法11.自

40、我激励法12.诗歌、音乐教育法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二)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方法1.顺应自然法2.清心寡欲法3.开导劝慰法4.情志相胜法5.强化内力法6.音乐调节法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和技术(一)发现心理情结的方法1.自由联想法2.催眠法3.作品分析法4.梦、笔误、口误的分析5.文化学研究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和技术(二)缓解心理冲突的方法和技术1.理由化2.替代3.转移4.升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方法和技术1.联想法(满怀信心地去学习,改变对某人功某事的态度)2.去条件化(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和技术1.强化法2.消退法3.厌恶法4.放松

41、训练5.系统脱敏法社会学习论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学习论的方法和技术1.模仿学习法:看电影或录像,听录音,由他人做示范。2.角色扮演法或教育戏剧相互作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l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由于交往者的心态不一致有关。l父母心态父母心态l成人心态成人心态l儿童心态儿童心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l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非指导性治疗l1.来访者前来求助。l2.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l3.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l4.治疗者要能够接受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l5.来访者成长的萌动。l6.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积极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l7.来访者接受真实的自我。l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

42、定及采取行动。认知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l合理情绪治疗l1.向来访者说明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为什么会这样。l2.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所致。l3.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辨论使来访者认清不合理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l4.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Ellis的ABC理论l1.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人就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和有成效的。l2.情绪是伴随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而造成的。l3.人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因而有理

43、性的合理思维和非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l4.人是语言动物。思维借助语言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l5.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ABC理论l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lB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lC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l通常,人们认为是诱发事件A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反应,而事实上,诱发事件只是引起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44、是由他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引起的。lABC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l1.绝对化: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和“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如“我的工作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高度评价”。当事物不是以他认为的方式发生时,就会难以接受,难以适应,陷入情绪困扰。l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对自己有不合理的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常有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如“我这门课无人选修,我真是一个无用的人”。l3.糟得很:认为一件不好的事发生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如“我这次竞聘不顺利,我这一辈子就完了”。情绪的认知理论与心理健康l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因素包括刺激情境、生理唤醒和认知。刺激情境和生理唤醒并不直接地决定情绪,它们必须经过认知评估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对刺激情境和生理唤醒的认知评估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情绪的认知理论包括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与情绪l初评价:利害评价。评价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关系的程度。l次评价:效能评价。评价自己能否控制事件及控制的程度。l再评价: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评价。认知评价合理论与心理健康l1.初评价:不要期望过高,也不要失望过早。l2.次评价:不要过分自信,也不要信心不足。l3.再评价: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无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