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一、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
2、,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
3、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
4、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帐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
5、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
6、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7、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作于1992年春)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思路清晰,从燕园中的一条
8、幽径写起,重点写到幽径上给人印象深刻的古藤萝最终被砍掉的悲剧,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B本文写幽径之美,其实是为了烘托幽径藤萝之美,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C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在物的刻画上古藤萝的形象特征表现“盘曲”“苍黑”“幽香”。D本文既表达出了季羡林的赤子情怀,又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幽径”的悲剧,不仅仅是古藤萝的悲剧,如果人类不警醒,人类世界的悲剧就会不断上演。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并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9、请结合本文的艺术构思和情感主旨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儿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可是,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
10、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簿,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儿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的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
11、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
12、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
13、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
14、,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是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清新自然,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D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2第节写荷花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联系文章作具体赏析。3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
15、,说说你的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登庐山季羡林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很后悔,在年轻读中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到了我们的住处以
16、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改行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却只有二十三岁。在学生眼中,我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大孩子。有一个学生含笑对我说:“我比你还大五岁哩!老师!”这有什么办法呢?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
17、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雄伟。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诡奇。那一次陪我游黄山的是小泓,我们祖孙二人始终走在一起。
18、他很善于记黄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胜的名字,我则老朽昏庸,转眼就忘,时时需要他的提醒和纠正。当时日子过得似乎平平常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妙之处,有什么值得怀念之处。但是,前几年我到安徽合肥去开会,又有游黄山的机会,我原本想再去黄山的。可是,我忽然怀念起小泓来,他已在千山万水浩渺大洋之外了。我顿时觉得,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怕是极小的生活细节,也无一不温馨可爱,到了今天,宛如一梦,那些情景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觉得,再游黄山,谁也代替不了小泓。经过了反复地考虑,我决意不再到黄山去了。今天我来到了庐山,陪我来的是
19、二泓。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正像小泓一样,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离。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他扶着我,有时候简直是扛着我,到处游观。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
20、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秀润。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
21、。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濛濛。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游庐山时先褒扬苏轼的题西林壁,后觉得它没抓住庐山的神韵和灵魂,因而生出贬低之意。B庐山的“绿”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从他住到庐山的第一个晚上便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就可见一斑。C游泰山未见日出,游黄山没有细细体会,两次游玩作者都有遗憾。这让作者在日后追悔莫及。D作者游历名山胜景都要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评其特点,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和美学功底的自信。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2、()A本文开篇运用比拟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庐山的绿,这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B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与结尾改诗互为呼应,更突显了作者游庐山的感受。C作者插入游泰山和黄山的经历,与后文写登庐山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D文章详略得当,登庐山过程叙述简略,但描写庐山的“绿”却浓墨重彩。3为什么说“绿”是庐山的“精神”“灵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作者在文中提到年轻时学生对他说的话,提到和自己一起爬山游历的小泓和二泓。这些描述暗藏巧思。请结合文本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星光的海洋季羡林星光,星光,星光到处都是星光。是星光的瀚海,是星光的大洋;是星光的密林,是星光的丛莽;有红,有绿;有白,有黄;有
23、大,有小;有弱,有强;有明,有暗;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有的成堆,有的成行;有的排成一线,有的组成一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光辉灿烂,绵延数十里;汪洋浩瀚,好像充塞了天地。有时候,这星光的海洋似乎已经达到了黑暗的边缘。然而,只要一转瞬,再往上一看,依然是一片星光。星光,星光,星光到处都是星光。是夏夜的星空从天上落到地上来了吗?是哪一个神话世界里的神灯从虚无缥缈的高天上飘到人间来了吗?猛然发现,这些都不是,都不是。这根本不是星光,而是绵延不断的灯光。我抬头向上看,在这一片我原来误认为是星光的灯光上面,亮晶晶的一大片,大大小小的一群在那里眨着眼睛,那才是真正的星光。我低头向下看,看到
24、星光和灯光在水面上的倒影,金光闪闪,像一条条的金蛇。原来就在我脚下,在我伫立的一个小小的山头的下面几十米深的黑暗处,从左边流来了嘉陵江,从右边流来了长江。江声低咽,金波摇影:我现在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在白天里,我曾在这一座山城里鳞次栉比的房屋的迷宫中漫游。我曾出出进进于大小商店之中,看点儿什么,买点儿什么。我也曾在大街上滚滚的人流中漫步,我看玻璃窗里陈列的五光十色的商品;我看街旁菜摊上摆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蔬菜。我间或也能看到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穿着花团锦簇颜色鲜艳的服装,头上和手上戴着的首饰闪闪发出银白色的光芒。我顾而乐之,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瞻仰的一些革命圣地,比如红岩、曾
25、家岩、周公馆、桂园等等。特别是红岩,更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我怀着十分虔敬的心情在这个革命圣地里走上走下,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房间里瞻望。我的步履很轻很轻,我几乎屏止住了呼吸。我一向景仰的那一些革命前辈仿佛还住在这里。我不敢放肆,我怕打扰了他们的清静。在院子里,虽然现在时令已是冬天,但是那些五颜六色的菊花却傲然凌霜怒放,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骨气。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丛开着红色花朵的我不知道名字的蔓藤,红得像火焰,像朝霞,耀眼惊心。就在这红色花朵的旁边矗立着一棵高大的黄桷树。在那黑云压城特务横行的日子里,在这棵大树的向外面的一侧是阴间。过了这棵树是红岩的主楼,就是阳间。因此,人民群众把这棵大树称作阴阳
26、树。今天我来到了这棵树下,看到它枝干突兀腾跃,矫健挺拔,尖顶直刺灰蒙蒙的天空,好像把我的心情也带向高处。站在树下,我久久不想离去。今天我们全国人民都住在阳间,阴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心头之兴奋可以想见了。也许是由于兴奋过度,我没有注意树上是否有灯。即使有的话,我也决不会把灯光误认为星光。眼前白天已经转入暗夜,我登上了长江和嘉陵江汇流处的三角洲头。白天看到的那一些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高楼、低舍,我都看不到了,都没入一片迷茫的黑暗中。我眼前看到的只有万家灯火,高高低低,前后左右,汇成了一片星光的海洋。我当然不知道红岩、曾家岩、周公馆、桂园等等都在什么地方,我更不知道,那里现在是否都亮起了红灯
27、。但是,我确信,在这一片灯光的海洋中,有几盏灯就是挂在那里的。红岩、曾家岩、周公馆、桂园,每一个窗口都会有闪亮的红灯让灯光流出,汇入这浩渺的灯光的海洋里。其中那最明亮、最高大的一盏一定是挂在阴阳树上。在它辉耀的光线的照耀下,我仿佛看到了大树下那些傲霜怒放的菊花,小红灯笼似的累累垂垂的花朵,衬托着碧绿的叶子,散发出无穷的活力。当年在这一座黑暗弥天的山城里,那些向往光明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们,一定是望眼欲穿地望着阴阳树上的这一盏明灯而欢欣鼓舞。这明灯给他们以信心,给他们以勇气,给他们以方向,给他们以安身立命之地。他们终于在灯光的照耀下,慢慢地冲出黑暗,奔向光明。我那时虽然不在重庆,但是,我确信,一定
28、是有这样一盏灯的,而这灯又必然是异常明亮,异常光辉灿烂的。今天,弥天的黑暗已经永远消失了,光明降临到大地上。我来到了重庆,缅怀往事,心潮腾涌。我很后悔,为什么当年竞没能够来到这里,看一看红岩、曾家岩、周公馆和桂园等地,献上我的一瓣心香?一转瞬间,眼前的万家灯光又突然变成了星光。这星光把我带到天上去,带到那片能抒发畅想曲的碧落中去。星光,星光,星光到处都是星光。(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星光的瀚海,是星光的大洋”是状其多;“是星光的密林,是星光的丛莽”是写其密。B“江声低咽,金波摇影”绘声绘色又绘形地描写了水声的低沉、星光与灯光的交相辉映。C第九段中写到“阳间
29、”“阴间”两个词,前者象征着革命、光明,后者象征着反动、黑暗。D文章倒数第三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未能像革命先辈一样为革命奋斗的懊悔之情。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描写了绚丽无比的星光。B第六段连用两个设问和三个否定句,细腻地描写出由幻觉回归到现实中的心理过程。C文章着重从神态上描写圣地的菊花,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可谓异曲同工。D文章对星光的描写虚实结合,思接今昔,心游万仞,文笔灵动,语言优美,境界高远。3“星光,星光,星光到处都是星光”在文中反复出现,在结构、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文章描写了哪些“星光”?分别
30、表达了什么感情?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雾季羡林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
31、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
32、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
33、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
34、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丝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丝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没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B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
35、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而在大自然中,更是模糊朦胧的事物美过一切清楚明晰的事物。C文章的第自然段中说“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D文本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2本文围绕着标题“雾”展开,请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3文章第、段着重对雾进行了描写,请从描写对象、手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答案】一、1B“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错误,“神奇的东西”不仅是指幽径中的神奇的东西,还包括其他地方的。2
36、“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 具有博爱之心。作者笔下的“伟人”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厌弃的感情。3鲁迅的话意思是: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本文塑造了一棵“最有特色”的与世无争的古树惨遭砍伐,美好的事物被无辜破坏,上演了悲剧的一幕,引人深思。本文的情感主旨是对曾经生长在幽径旁边的一棵古藤不幸命运的悲叹哀伤,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法释怀的悲哀之情,深层次也提醒人们学会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尊重。二、1D“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说法正确
37、。两篇文章描写重点不一致,手法也不尽相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墉月色重点是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是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重点是写荷塘的清韵,侧重荷塘韵味之美。2对比。把“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和“其他地方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门前池塘里荷花的特点,色浓,花瓣多等,表现作者对自己种的荷花的特别喜爱和自豪之感。拟人。“凌驾”“弄姿”“睥睨”等词语分析,赋予荷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生动描摹出家门前荷花的姿态和性格,表现对荷花的喜爱之情。3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本文通过描写池塘中的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表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荷花的冬眠,不是生
38、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是新生命的起点。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三、1BA.“褒扬”“贬低”的情感分析不当。“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表现客观事实,这首诗确实脍炙人口;后来觉得不够准确,“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只是觉得遗憾,说不上是贬低。C.“这让作者在日后追悔莫及”错误,作者只提到“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侮不及”,游泰山也有遗憾,但远没有到追悔莫及的程度。D.“表达了自己
39、对文学和美学功底的自信”属于无中生有,传达自信并非本文的写作目的。2C“与后文写登庐山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错误,作者写泰山与黄山并非为了与庐山形成对比,而是在为后文呈现庐山“秀润”的特点蓄势。3绿是庐山主色。作者坐车上山的过程中就看到满眼的苍松翠柏,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庐山的绿在审美上体现为“秀润”的特点。庐山的绿极有层次,目光所及,庐山就是浓绿的“大洋”;再加上云气的笼罩,浓绿转成青色,更显“秀润”。4登泰山之前学生的话,强调了作者当时的年龄,为下文写登泰山的“没费吹灰之力”和对泰山的审美感受做了铺垫。写游黄山时一起游历的小泓,既交代了作者不再二次游黄山的原因,也为下文作者抒发人生感悟做
40、了铺垫。写游庐山时的二泓,与前文的小泓“与我形影不离”相呼应,同时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要珍惜时间,不留遗憾,全心全意地过好每一天的人生感悟。四、1D“表达了作者对未能像革命先辈一样为革命奋斗的懊悔之情”不合文意。作者懊悔的是未能早一点来到重庆,看一看红岩、曾家岩、周公馆和桂园等地,表达了作者对曾在红岩、曾家岩等处奋斗过的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2C“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可谓异曲同工”错,“采菊东篱下”写悠闲地在篱下采菊,表达的是怡然自得的情境。文中用菊花象征革命先辈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坚忍精神。3(1)结构:反复咏叹,渲染星光之多之美;前后照应,贯串全文。(2)内容:反映感情的变化,由意外的惊喜到
41、由衷的赞叹,再到深沉的回味,含不尽意于言外。4描写了夜晚重庆满城的星光万家灯火,赞美了重庆的繁华昌盛和夜晚的美丽壮观。描写了倒映在嘉陵江和长江中的星光,与倒映在水中的灯光融汇在一起,赞叹其壮美神奇。描写了红岩、曾家岩、周公馆、桂园等革命圣迹处的红灯(明灯),缅怀革命先辈,赞颂革命先辈的精神如红灯给人勇气、带来光明和指引方向。五、1B“而在大自然中,更是模糊朦胧的事物美过一切清楚明晰的事物”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可知,选项太绝对。2开篇说“不喜欢”雾。接着进而“欣赏”到后来“喜欢”“赞美”雾景。作者因雾而产生了对“模糊美”的理性思考。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3作者通过对万古雪峰、参天古树、鲜花、鸽子和狗进行的描写,衬托出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主要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描写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性和可读性;也引发了作者对雾的朦胧美、模糊美的赞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