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三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唐太宗重视儒学发展,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唐太宗此举意在()A推动儒学的学术发展B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C维护思想的一统局面D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2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A战而后和B羁縻府州C息事宁人D和亲政策3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
2、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4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5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
3、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6下列事件不属于隋文帝时期的是 ()A确立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度正式形成C废除九品中正制D国家统一,经济繁荣7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
4、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9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10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5、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11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C提升行政效率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12“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以上材料共同说明唐朝()A兴盛的原因B割据的结果C衰落的过
6、程D农业的发展13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突出表现在出现了()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14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15有学者研究指出,唐代城市中所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已较为完备,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城市A推动各阶层自由流动B商业服务的设施齐全C抑制私人的经商行为
7、D兼具政治与经济职能二、材料分析题16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
8、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17绢与马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
9、,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
10、公司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义疏著作,该作品于唐高宗时成书,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以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唐太宗重视儒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所述唐太宗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儒学的学术发展,因此推动儒学学术发展属于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所述唐太宗举措是为加强统治服务,而不是为加强儒家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维护思想的一
11、统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从材料中的“岂惜一女”“亦既生子,则我外孙”等信息来看,反映的是将皇室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政策,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战”的信息,排除A项;羁縻府州是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积极有为的政策,不是息事宁人,排除C项。3A【详解】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
12、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4C【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代江都郡的设置,意在防止地方官员利用长江天险与运河通道割据自守,B项正确;行省制度出现在元代,排除A项;江都郡的设置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具有典型的“犬牙交错”特征,排除C项;材料与市镇经济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B【
13、详解】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隋文帝时期的举措,排除。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陕西的兽首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没有对比,故无法得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一结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杯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
14、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
15、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9C【详解】铸钱减少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少,之所以如此,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C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叶后,A排除;材料与铜矿开采技术无关,B排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C。10D【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
16、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11C【详解】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
17、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提升效率,C正确;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在于唐代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是使职差遣制度,排除A;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冗官冗费的现象出现在宋代,冗费更多由于养兵费用庞大,排除D。12A【详解】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和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等,反映了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稳定,并未形成割据局面,排除B项;唐朝开始衰落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农业有所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
18、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A项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出现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D项出现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排除。故选C项。1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从材料中的“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
19、易监管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的城市既有整饬治安、市场官立等反映出的政治职能,也有规范经营等反映出的经济职能,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推动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服务设施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加强市场管理,看不出政府抑制私人经商行为,排除C项。16(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方式: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3)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0、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可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料一“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一“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方式:根据材料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9世纪中期,吐
21、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和亲、会盟;根据材料二“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册封爵位,促进友谊;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有: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等。(3)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得出,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
22、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可得出,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还有: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等。17影响: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而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
23、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详解】影响:根据材料“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可知,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根据材料“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可知,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根据材料“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球蔚然成风”可知,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根据材料“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根据材料“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可知,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答案第9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