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侯发山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侯发山小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说专题训练-侯发山小说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看戏侯发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讲的故事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老张重重地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那时,
2、巩县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老张忙拉过小香
3、:“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了。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
4、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信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三个孩子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便
5、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中。”小香哽咽道。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
6、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施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高武艺强啊,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
7、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的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
8、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铺垫和埋伏笔。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他不知道女儿在哪儿,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这体现出老张的觉悟不如女儿高。2老张对女儿常香玉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泥湾侯发山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冷冰冰的。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
9、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好多人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便收留了他。三年后,与母亲入赘成婚。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
10、,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然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跟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
11、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棵玉米,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异常匮乏,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
12、来岁了,还去干哈?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拉?种地吃粮,问心无愧。”父亲的老家是河南,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撇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
13、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
14、,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第二期)【注】南泥湾: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就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B“我不是一般的懂事”一句意指“我”认识到父亲作为烈士遗孤,理应得到更好的对待,而“我”和母亲也应该得到一些好处
15、。C小说第四、九段均写到“我”,虽然着墨不多,但能在衬托中突出父亲高大的形象。D小说运用生动简练而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来叙述父亲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凸显了小说的主旨。5文本在具体的情节发展中展示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6高超的叙事技巧,可以使小说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本篇小说在叙事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耳光侯发山张明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爹正在履行睡觉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洗脚,听到熟悉的敲门声,脚从盆里拔出来就去开门,淌了一地的水渍。“回来了?”爹的脸上,除了惊喜,还有几丝困惑。这天是周六,若正常,早就到
16、家了,不会搭黑。“我去了靠山屯。”张明让爹坐下,挽起袖子要给老人家洗脚。“我这臭脚”爹了解儿子的倔脾气,便咽了后半句,只好由他。靠山屯是临县的一个小山村。张明调到临县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到基层调研,摸摸情况,都是分内之事。爹心里宽慰,说:“没啥事吧?”“没事。”张明把爹的双脚按进洗脚盆。“明儿回来了?吃饭没?”已经躺在被窝的娘听到动静忙穿衣起床。“娘,我吃过了。”张明轻轻摩挲着爹枯枝般的脚。“不对!我进门就发觉你脸色不好,一定有事瞒着!”爹盯着儿子花白相间的头发,半是心疼半是埋怨。“啥事?”娘给吓得脸色苍白,定在了原地。张明抬起头,笑了笑:“爹,娘,没事,真没事。”说罢,用抹布给爹擦脚,然后用指
17、甲剪给爹修指甲。“我给烧点水。”娘说着去了灶房。爹的脚趾头像风干的老姜,要型没型,要样没样。大拇指,二拇指,三拇指张明修剪得很慢。“孩子,啥事说吧。”爹轻言细语,他是担心老伴听见。“偷嘴吃瞒不住老灶爷。爹,我算服您了。”张明一边剪指甲一边说,“靠山屯的谷婆婆,八十多了,一个人生活。她身体不好,还要自己种地,自己做饭,可怜得狼见了都想哭。”爹问:“她不愿进养老院?”张明叹了一口气,说:“谷婆婆有儿子。按照规定,不够进养老院的条件。”“她儿子不养活她?对待不孝子,扇他两巴掌都不为过!”“老人的儿子六十多岁,原来在工地上给人打工。有一次出了事故,摔断了一条腿,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无儿无女,进了养老
18、院。”张明给爹解释道。“尿坑里摸条鱼,咋混的啊。”爹扑闪着眼睛,重重地唉了一声,继续说道,“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事可以变通嘛。”张明点点头,说:“我气得当时打了一巴掌”爹愣怔了一下,然后二话不说,扬起手,旋风般地过去,结结实实给了张明一巴掌。张明没提防,一下子从小板凳上歪到了地上。娘端着鸡蛋茶过来了,见此情形,吓了一跳:“咋啦?咋啦?有事不好好说,打啥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老辈子当官的都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你不知道?老百姓有了难处,当官的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你倒好,敢去打老百姓,真是无法无天了!”爹气呼呼地说。“爹,我没打老百姓。”张明辩解道。娘把鸡蛋茶放下,过来搀扶张明
19、。“你说,你打谁了?村干部?乡领导?还是你的部下?不管是谁,都不能打!如果他们有错,那也是你的错!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老祖宗说的。”爹越说越气,气得似乎有点跑题了。“爹,您听我说完嘛,我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张明说。“明儿,你咋能打自己呢?”娘忙摸了摸张明的左脸,又摸了摸他的右脸,好像在找寻挨打的痕迹。爹瞪大眼睛,好像不相信张明的话。张明说:“眼看着就要小康了,我的辖区还有谷婆婆这样生活困难的老百姓,我内心有愧啊。爹,我恨铁不成钢,除了恨自己,我不知道该恨谁所以,情急之下,扇了自己一巴掌!”“就你的手快!”娘狠狠瞪了老伴一眼。“孩子,爹错了。”爹不自然地笑了笑,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伸出手想
20、去摸儿子的脸,想到自己的手粗糙如柿树皮,便半途缩了回来。娘说:“明儿,别理你爹。赶紧把茶喝了。”爹翻了老伴一眼,说:“喝啥茶哩,赶紧做两个小菜,我和孩子喝两杯。”“喝,喝,就知道喝。”娘嗔道。张明忙说:“娘,我多天没喝了,也好久没跟爹敬酒了。”他心里清楚,乡下的好多事情,别看爹识字不多,但比自己有门道,他回来的目的就是想讨教讨教呢,爹若不喝酒,就跟闷葫芦似的。“这下遂你的愿了吧?!”娘斜了老伴一眼。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都笑了。(选自金山2022年第1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父亲在说政策可以变通前“扑闪着眼睛,重重地唉了
21、一声”,精妙地写出了他的惊讶、疑惑与愤怒。B“爹,您听我说完嘛,我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儿子一语道出真相。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张明的形象更为饱满。C小说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多处使用比喻的手法,如枯枝般的脚,如柿树皮的手等,既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又富有感情。D张明面对辖区百姓生活艰难,非常恼恨,却又不知道该恨谁,可见他虽有良知,却管理无方,后欲借喝酒向爹讨教也能印证。8文章结尾“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都笑了”,请分析“笑”的内涵。9请简要说明,这篇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叙事方式有何艺术效果。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又是一年春天侯发山那年我高三,有一天,妈告诉我,妗子捎来信儿,让我周六去给
22、她帮忙,刨树。终于盼到周末,又要干活啊。我把书包甩到沙发上,很不痛快。还是到舅家去,我心里就更不愿意了。舅家在小关南边的大山里,虎脑村,路也不好走,还要走好远。有时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瘆得慌。看到我一脸不高兴,妈说:“你舅,还有你表哥都不在家,难为你妗子了。她有了难,轻易不来信,这次张了口,你就去吧。”“妈,高三课程紧张,还有作业呢。”我推辞道。“你舅,还有你妗子,平时白疼你了。不说别的,哪年少吃人家的核桃了?”妈恼了。舅家的门前有条蜿蜒小路,路边长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核桃树。核桃每年都结得嘟噜连串,从不空枝。上小学时,一到星期天,就缠着爸妈到舅家去,害怕核桃长熟了,被表哥他们摘吃完。稍微懂事
23、了,知道核桃树是舅家的摇钱树,表哥表姐也很少吃,核桃都卖了,卖核桃的收入要维持全家人平时的一应开销。再到核桃成熟的季节,即便有其他事,我也就不好意思去了。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舅和妗子到镇上来卖核桃,总要留一些送到我家。想到这里,我对妈说:“好吧,我明个去”当时是春天,那个核桃树已经开花了。一串串、绿绿的核桃花挂在枝头,像女孩的小辫子,在微风中轻盈地舞蹈,煞是好看。妗子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忙抓把柴禾去给我煮荷包蛋。我吃了荷包蛋,背上镬头跟着妗子去刨树。等来到那棵大核桃树下,我愣住了:怎么刨这棵啊?听妈说,这棵核桃树一年结好几百斤核桃,有上千元的收入。树又没干枯,怎么舍得刨啊?妗子也不说话,使劲
24、抡起镬头,发狠地刨着。“妗子”我心里藏着多个问号,想弄清刨这棵树的原因,张开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妗子不说话,也没抬头。“妗子,您咋啦?”我又叫了一声。妗子扔掉镬头,抱着树干哭泣起来。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安慰妗子。没了这棵核桃树,等于妗子家的银行被盗了,她能不伤心吗?“瞧我这没出息样儿村里要修水泥路,这棵树碍事,不刨掉不中。”妗子朝我凄然一笑,细碎的泪珠如朝露般挂在她长长的睫毛上。原来是这样。我顺嘴说道:“赔偿多少钱?少了可不中!”“哪能这样说话?修路是为了咱自己方便,比起人家,咱,唉!”妗子说罢,摇了摇头。我看着妗子,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妗子说:“李支书为了咱村,丢了在郑州每年上百万
25、的生意。为了修路,人家带头捐款。还有在外办厂的苏家,头一次捐了8万,第二次捐了2万”说罢,妗子又抡起钁头刨起来。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今年春上,得知我从大学回来了,妗子打来电话,让我到南岭新村给她帮几天忙。南岭新村?妗子家搬家了?挂断电话,我急忙问妈。没搬家,妈说,小关镇的荻坡、杨树洼、虎脑三个村合成一个村,就是南岭新村。如今那里大变样了,城里人都争着去旅游呢。听妈这么一说,我来了兴致,问给妗子帮啥忙。会是啥忙?妈说。眼前富,拾粪土;长远富,栽树木。我骑上摩托直奔南岭新村。路是水泥路,宽阔,平整,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不时有各种小轿车、摩托车从我
26、身边经过。我循着水泥路把车骑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前,楼房像是刚竣工的。没错,就是舅家,因为楼房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石窑。几年不见,妗子不但不显老,好像年轻了不少,脸色红润,一扫过去的沉重。跟着妗子来到地里,地里已栽了不少树。相邻的地里,不少村民也在栽树。我问:“妗子,都是栽的啥树啊?”妗子说:“核桃树。老辈人讲,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妗子你说得老关哩。这些树苗要不少钱吧?”“政府补贴一部分,咱自己掏一点。”我说:“妗子,都种树,不种庄稼了?”妗子说:“山上的地,不能机械化,种地不划算。一亩地种40棵,五六年后就能挂果,一棵树按1000块来说,一亩地就是40000块。若是种粮食,也就是千
27、把块钱的收入。”听妗子这么一说,我感到种核桃是比种地强,但依靠这点收入想脱贫奔小康,那是戴草帽亲嘴,差远喽。我不便打扰妗子的兴致,把话题引开了:“舅呢,在外打工赚了不少钱吧,小楼都盖起来了。”妗子撇了一下嘴。说:“打工也不中,这不都回来了,打算整农家乐呢。今儿你舅和你表哥去镇里买装修材料了一个农家乐镇里补助两万块呢。”“不算咱家,村里已经开了十家,生意好的,一年能挣二十多万。”妗子说这话的时候,眉毛、眼睛里都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喜色。妗子忍不住告诉我:“你表哥找了个对象!明年春上结婚,你可来啊。”“真的?”表哥已经三十好几了,之前谈了几个,都黄了,就是因为住在山窝里,家里还穷。“一定来!一定来!”
28、我忙不迭地答应,心里也跟吃了表哥的喜糖似的,甜丝丝的。(有删改)【注】妗子:民间用以称呼舅母。10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波浪线句“一串串、绿绿的核桃花煞是好看”,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摹出核桃花开得繁盛美丽的状态,呼应了前文描述核桃树果实丰硕的文字。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虎脑村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C作者在写妗子带着“我”刨自家的核桃树的过程中,有“发狠地刨着”“抱着树干哭泣”“凄然一笑”等描写,虽主动刨掉了树,但内心怀有不舍悲伤和怨恨之情。D小说多次写到路,有“路不好走有时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
29、”,也有“路是水泥路,宽阔,平整”表现了乡村的生活变化。1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12小说以“又是一年春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陪嫁侯发山雯雯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留了少许零花钱,其余的要上交父母。二老拒绝了,妈说:“你存起来吧,到时就算我们的陪嫁,不要像老一辈那样寒酸。”过去的故事,妈妈曾不止一次给雯雯讲过。雯雯的奶奶是童养媳,因家里吃没吃穿没穿,三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婆家。担心婆家看不起,父母把家里唯一值钱的纺花车送了过来,算是陪嫁的嫁妆吧。雯雯的妈妈出生在新社会,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媒人给介绍个对象,在县城一家工厂上班。那时土地承包到户了
30、,农闲时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妈妈结婚时,家里给陪送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在当时,已经是倍儿有面子的嫁妆。因此,雯雯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攒钱,等到结婚时买一辆小轿车,作为自己的嫁妆。雯雯生活简单,衣着平常,甚至寒酸,坚持素面朝天,不用化妆品,也没有奢侈的爱好。她朝九晚五工作,公司里都是可以指挥她的老板她拿的是死工资,其实没多少钱,连富裕都算不上。但她觉得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出来进去像只百灵鸟一样,说话都像是在唱歌,不像她的同事,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薪水,身上却总有种苦大仇深的气息。认识小伟后,雯雯觉得生活中不只有温暖的阳光,还有亮丽的彩虹。雯雯跟小伟先是在网上认识,由线上发展到
31、线下,三观一致,最终成为男女朋友关系。两个人在同一个城市上班,小伟家里的条件要好一些,母亲打理着家务,父亲经营着一个小百货商店,尽管受疫情的影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每年也有几十万的利润。他们也很欣赏雯雯。好日子很快确定下来,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七月初七。雯雯已经攒了25万,能够买一辆像样的轿车了。好事多磨,这话一点都不假。就在她考虑着要买什么牌子的车时,婚期往后延期了大伟在一家中医院上班,是一名医生,报名参加了由医院组织的支援郑州抗疫小分队。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大伟出征不久,雯雯买了一辆可以隔离转运病人的“负压救护车”,捐给了市人民医院。妈妈想了一晚上也没想明白,第二天早上,还是忍不住问雯雯:“雯
32、雯,你马上要结婚了,不买小车了?”“妈,您说私家车和救护车哪个作用大?”雯雯反问妈妈。“当然是救护车的作用大。上次你爸心梗,若不是120及时赶到,后果不敢想”雯雯笑了,说:“妈,你和奶奶当年不是也没有买吗?再说,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有公交,有地铁若还嫌不方便,可以买个电动车嘛。”妈妈知道说不过雯雯,转身去厨房忙活了。爸爸觉得心里有愧,说:“雯雯,我和你妈手里还有一些存款,要不再借点,给你买辆车?”雯雯说:“爸,您不是常说出门走路看风向,吃饭穿衣量家当嘛。不一定结婚就得陪嫁一辆车啊。”“就怕小伟家不满意”爸爸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在他的观念中,嫁妆的丰厚与寒酸决定着闺女在婆家以后的地位。“爸爸,您给我
33、买一副象棋作为陪嫁吧,”雯雯调皮地说道。“象棋?”爸爸忽闪着眼睛,一时还没明白过来。“有四个车,还有四个宝马呢。”爸爸回过神来,瞪了雯雯一眼:“你这孩子,别贫嘴,说正事呢。”雯雯敛起笑容,说:“爸,这事我跟小伟商量过,他同意。”妈妈拿着喷香的鸡蛋饼出来了,说:“雯雯,只怕你的公婆不满意。”“妈,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不定人家还炫耀呢,说看看,我的儿媳多懂事”雯雯接过鸡蛋饼,拿了一盒牛奶,“格格”笑着上班去了。没过多久,雯雯开着一辆崭新的小轿车上下班那是准公婆给她买的。正如雯雯猜测的那样,看到当地媒体的报道后,小伟的爸爸骄傲地说:“咱小伟没看错人,这闺女,中!”小伟的妈妈说:“不是中,是
34、真中!”两口子对视一眼,开心地笑了。(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雯雯的父母拒绝女儿上交第一个月的工资,雯雯的妈妈不止一次给雯雯讲自己和雯雯奶奶当年出嫁时的嫁妆,为后文做了铺垫。B小说多处细节源于生活,如小说中所提到的“支援郑州抗疫小分队”以及“土地承包到户”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C小说在塑造雯雯的父母与小伟的父母这四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雯雯父母狭隘的言行反衬出了小伟父母思想境界的高尚。D这是一篇蕴含满满正能量的小说,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借助一对年轻恋人在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反映了中国民众身上的抗疫精神。14小说中的雯雯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35、请简要分析。15小说结尾写“雯雯开着一辆崭新的小轿车上下班那是准公婆给她买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 B“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分析错误。“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难。2 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与埋怨;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3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舍家为国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4D“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凸显了小说的主旨”错误,文章不是以展现父子情深为旨归,而是着力表现父亲勤快老实、质朴本分等多
36、方面的品质,且“浓浓的父子深情”依据也不足。5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土地分包到人前,他全身心地开垦荒地,并把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土地承包到户后,他的干劲更足,辛勤劳作,并把积攒的粮食可劲儿地捐出。隐瞒身世,坦然生活。他隐瞒自己是烈士遗孤的身份,怒斥“我”要为他讨个公道的想法。淡泊名利,一心为农:他拒绝政府为他恢复工作,并用“种地吃粮,问心无愧”来回怼“我”和母亲的不满。思念故土,感念旧恩。他临终前说出自己来到米脂的原因,表现出对生他养他的南泥湾的牵挂和感恩。6(1)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先写“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才将父亲的生平经历一一道来。(2)小说的
37、情节从1961年一直写到2021年,时间跨度大,但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因而显得不枝不蔓,结构清晰,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3)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又便于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能够很好地突出父亲高大的形象。“我”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小说的主要情节以“我”的所见所感贯穿起来,内容更加真实、亲切,对父亲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我”父亲的态度从不理解变为敬佩,在“我”对父亲态度的转变过程中,父亲的形象逐渐饱满、鲜明。(4)小说运用生动简练而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来叙述父亲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凸显了小说的主旨。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38、,作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5)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地设置了悬念。题目和结尾均突出了“南泥湾”,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我”的父亲叫南泥湾,又暗含小说的主题赞颂、弘扬南泥湾精神。7D“张明面对辖区百姓生活艰难,非常恼恨”“虽有良知,却管理无方”错误。由文中“张明说:眼看着就要小康了,我的辖区还有谷婆婆这样生活困难的老百姓,我内心有愧啊。爹,我恨铁不成钢,除了恨自己,我不知道该恨谁所以,情急之下,扇了自己一巴掌!”可知“恼恨”程度过重,文中的表述是“内心有愧”;“虽有良知,却管理无方”的说法无中生有,张明是想向爹请教更好的管理方法
39、。8笑声中有欣喜。父亲的欣喜是儿子没有打别人,而是打自己;儿子欣喜的是可以借机讨教父亲。笑声中有释然。一家人因误会消除,表情的真实流露。笑声中有温情。一家人子孝母慈、儿贤父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温暖感人。9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更简洁高效。对话能够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人物的形象。对话蕴含生活中的细节,符合生活的真实。对话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10C“但内心怀有不舍悲伤和怨恨之情”错误。妗子很舍不得自家的核桃树,但想到修路为大家,她主动刨掉了自家珍爱的核桃树,可见妗子顾全大局,目光长远,“怨恨之情”曲解文意。11多用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表达我此时的急切心情;“宽阔,
40、平整”展现了农村在政府扶持下的巨大变化。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狭长又起伏的特点;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12交待故事时间。本文以“春天”为时间贯穿全文,写了三件在春天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一语双关。这个“春天”不仅指季节,更指“生活的希望”。暗示主题。文中,每逢春天前后,舅家以及所在的虎脑村就有所变化,农民的生活就如同“春天”般充满希望和生机,“又是”一词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可与憧憬。13 C“对比”“雯雯父母狭隘的言行反衬”表述不当。雯雯父母的言行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不应对雯雯父母的思想认识做矮化理解。14 爱国。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嫁妆买了辆“负压救护车”,捐给了市人民医院,体现了家国情怀。淳朴。雯雯生活简单,衣着平常,甚至寒酸,坚持素面朝天,不用化妆品,也没有奢侈的爱好。阳光乐观。雯雯觉得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出来进去像只百灵鸟一样,说话都像是在唱歌。15内容上:雯雯用自己的嫁妆买“负压救护车”捐赠给市人民医院,换来了准公婆的赞赏和尊重,说明“有面子的嫁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更是善良、美好的人性。结构上:与开头部分写雯雯奶奶、妈妈的嫁妆形成对照。主旨上:有利于升华主旨,体现新时代婚嫁思想的转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