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4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42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石雕、山水画等中国艺术品在海外有许多欣赏爱好者。对文化交融现象极为敏感的英美诗人常常透过本土语境去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应该说,他们在文化交融过程中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威廉叶芝钟爱中国的“天青石雕”。70岁生日时,叶芝收到一块中国乾隆年间的天青石雕。面对友人赠送的礼物,他灵感迸发,一年后发表了一首题为天青石雕的诗歌。中国学者早已经从这首诗探知叶芝与东方的关系。面对这尊展示悲剧、艺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关系的艺术品,叶芝诗集译者傅浩先生认为“叶芝既肯定西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英勇,也
2、向往东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超然态度”;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先生认为“天青石雕是一首以文字为载体,蕴涵了浓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读画诗”。在致多萝西威尔斯利论诗书信集中,叶芝直言“这首诗几乎是近年来所作的最好的作品”。是什么使这位引领20世纪英语诗坛的爱尔兰诗人如此评价这首诗?这与当时叶芝所处的时局和艺术的功能关系密切,正如张跃军先生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硝烟四起的欧洲,人类文明再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叶芝尝试着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西方现代社会的出路。”面对动荡的局面时,社会通常召唤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将人们带出困境,这就解释了为何叶芝首先在本诗中去勾勒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人物:“所有人在扮
3、演各自的悲剧,有阔步向前的哈姆雷特,有李尔,那是奥菲利亚,那是考娣莉;可是,若终场来到,大布即将落幕,若配得上剧中的显要角色,就不会说台词时哭泣。他们懂哈姆雷特和李尔的快乐;快乐改变着所有的恐惧。所有人都曾追求、发现和丧失快乐;谢幕;极乐之光照进头顶:悲剧达到极致。”由此可见,在危难时刻叶芝仰仗西方的悲剧艺术去弥合人类的悲伤。面对悲剧,如果说“绝望中英雄般的呐喊”堪称是西方逾越悲痛的一种手段,那么东方应对悲剧时的“恒定”姿态也是一种良药,这正是诗人在观察这尊中国石雕时获得的感悟。在这块石雕上,隐约可以看到中国雕刻家雕刻的山峦、庙宇、树木、小径和正要登山的隐士和弟子:“天青石上刻着俩中国人,身后
4、还跟着第三个人;他们头上飞着只长腿鸟,那是长生不老的象征;第三位无疑是个仆人,随身携带着一件乐器。”无须详细描述,叶芝经过简单勾勒就展示出一幅典型的中国印象。“恒定”即长寿与定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经常与世外桃源中具有仙风道骨、驾驭仙鹤的居士联系起来,用以形容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淮南子说林训有记:“鹤寿千岁,以报其游。”叶芝笔下的“长腿鸟”无疑就是这种带来长寿意蕴的仙鹤。从他以往作品来看,叶芝心中的确有一种逃离喧嚣、安居于清静之地的愿望,如他时而踏上“因尼斯弗里小岛”,时而“驶向拜占庭”。在本诗中,叶芝仿佛转移到东方神秘的圣山间。诗人宛如旁观者,在记录“注视整场悲剧”的居士们的同时,也似乎
5、听到“悲悼的曲风”:“每片因颜色消退的石头,每处偶然的裂缝或凹陷都像河道或是一场雪崩,或是依然下雪的险坡,尽管李子树或樱枝无疑熏香了半山腰那小凉亭,那些中国人仍向上攀爬,我乐意想象他们坐在那;在山峦之上,天宇之上,在那里注视着整场悲剧。”在雪崩和险坡这种逆境之下,石雕中的中国人没有像诗人所想的那样坐在山腰的凉亭内注视着整场悲剧。令他吃惊的举动来自那些无视充满裂缝或凹陷的石头继续选择向上攀爬的中国人。在攀爬过程中,诗中的人物不仅有迎难而上的意志,还有弹奏悲悼曲艺的乐观态度。与西方悲剧观不同,叶芝理解的东方并不是只关乎悲喜和胜负,更多的是长寿的心态和坚韧的精神。作为完美的“他国”形象,中国在叶芝心
6、中象征着“恒定”的存在。天青石雕也被赋予了东方所特有的思想,当提到“东方永远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时,叶芝实则已经肯定了中国在处理动荡事件时的可取之处。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展览中,很多中国的绘画、陶瓷、玉雕和书法,都以极高的地位吸引着观众。时至今日,日本仍收集了很多宋代名画。据斯奈德记载:“在十二世纪的南宋时期,当中国北部落入契丹人手中时,长江下游的城市成了落难艺术家和学者的避风港。日本禅宗和商人非常欣赏其中的一些画家。中国人以画换日本剑,用以击退北方入侵者,以至于现在很多这个时代的绘画都保存在东京。”面对蕴含异域文化的艺术品,诗人们很容易睹物思“情”。除了叶芝与斯奈德,还有凝视“希腊古瓮”而联想到
7、“美与真”关系的济慈,以及观赏中国名画“潇湘八景”而创作七湖诗章的庞德,他们无不从中寻得宝贵的灵感。(摘编自陈浩然英语诗人:走入中国艺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海外也有欣赏爱好中国艺术品的人,比如一些英美诗人就常常透过本土语境解读中国文化,这对文化交融具有一定的影响。B.友人赠送的天青石雕刺激了威廉叶芝的创作灵感,叶芝创作并发表了诗歌天青石雕,这首诗显示出叶芝与东方的联系。C.叶芝观察中国石雕时发现了面对悲剧时东西方的不同态度,他认为东方的“恒定”姿态是一种良药,甚至超越了西方。D.叶芝的诗句中记录的“注视整场悲剧”的居士们,面对“雪崩和险坡这种逆
8、境”,他们仍具有迎难而上的意志和乐观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叶芝直言天青石雕是他所作的最好的作品,他尝试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西方现代社会的出路,借以挽救面临崩溃边缘的人类文明。B.叶芝首先在诗中勾勒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人物,体现出叶芝在面对动荡局面时,依然会用西方的悲剧艺术去弥合人类悲伤。C.“恒定”意味着长寿和定力,在叶芝心中中国是象征着“恒定”的存在,叶芝赋予天青石雕东方所特有的思想,如长寿、坚韧。D.本文作者陈浩然围绕“走入中国艺境的英语诗人”,以叶芝及其创作的天青石雕为例详细论述,略述斯奈德、济慈等,详略得当,论述清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
9、文章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法国卢浮宫为挽回游客减少的颓势,举办了“维米尔和他的时代”特展,一段时间之内一票难求。B.人们惊奇地发现,古蜀遗址出土的金面具竟与古埃及、古希腊和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金面具“撞脸”。C.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D.在欧洲,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喜爱中国瓷器,在凡尔赛宫建造“瓷宫”,特别收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天青石雕是一首以文字为载体,蕴涵了浓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读画诗”的理解。(4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
10、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留下长江的人冯骥才“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厦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所能完成的么?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甘情愿承担的。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
11、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到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
12、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双腿磕破流血。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性灵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的了。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厘米凹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他曾经在大雨中遇到一条纤夫古道,地处百米断崖,劈空而立,下临万
13、丈深渊,恶浪翻滚,这古道只有肩宽,仅容双脚。千百年来,多少纤夫由于崩断纤绳,或者腿软足滑,落崖丧命?郑云峰要去亲身体验那些纤夫们的生命感受。尽管心惊肉跳,但他还是冒死地匍匐过去了。还有哪一位摄影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这样做过?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长江给予中国人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浩阔的胸襟,以及对人们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韧的性格么?它又是一条流淌与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郑云峰正是在这样的虔敬的境界中
14、举起他的相机的。为此,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同时,这些出自于如此激情的摄影家手中的作品,每一帧都是情感化的。无论是对山花烂漫的三峡春色的赞美,对风狂雨骤的长江气势的讴歌;无论是对一块满是纤痕的巨石的刻画,还是对一片遍布暗礁的险滩的描述,都能使我们听到摄影家的惊叹、呼叫、欢笑与呜咽。如果不是他数年里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中来来回回地翻越,我们从哪里能获得如此绝伦的视角?特别是他站在那些峰巅之上全景的拍摄,会使我们出声地赞叹:这才是长江、三峡!然而郑云峰会骄傲地告诉你,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天天看到的都
15、是这样的景色!他已经是长江人的代言人了。惟有他才称得上长江的代言人!自2000年11月长江便开始拦江蓄水。就此,传统意义的长江很快消失。无数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随即葬身水底,世代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迁徙它乡,最重要的是,长江由“江”变为“湖”,由“动”变为“静”,不再有急流险滩,不再有惊涛拍岸,何处再能见到“大江东去”和“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情?一时我竟落下泪来,我联想到唐人的那些咏叹长江的诗篇都已成为匪夷所思的神话了!然而,上苍竟在此时,赐给我们一位摄影家。他苦其体肤,劳其筋骨,以生命之躯去博取大江的真容。他以六年时间,倾尽家财,拍摄照片三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
16、之魂!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这表明郑云峰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长江的认识。B.郑云峰在纤夫古道上匍匐前行,用生命记录长江,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C.在作者看来,长江截流将唐人曾经咏叹长江的诗篇变成了匪夷所思的神话,作者因而流泪,并为此感到哀伤。D.作者评价郑云峰
17、是“长江之子”“长江人的代言人”“长江的代言人”,这表明郑云峰在作者内心的崇高地位。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整”,这一外貌描写既刻画出了长江对郑云峰外在的影响,也写出了郑云峰内在的精神特质。B.本文既写了郑云峰对长江的认识,也有作者对长江的深刻思考,两种感悟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C.本文没有对郑云峰摄影作品进行评论,但是对长江的评述颇为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郑云峰摄影作品的意义。D.本文既有对人物拍摄活动的叙述,也有对人物品格和长江精神的评论,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上的共鸣。8.第段在文中有计么作?(4分)
18、 9.文章最后作者说“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你认为那云峰的意图是什么?(6分) 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归隐与入世的两难抉择,曾困扰了无数英雄和才子,其中享誉盛名的,当属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其率性任情、不苟同于流俗的情怀备受后世名人雅士推崇,影响极大。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不疲呢?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番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
19、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糊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
20、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崇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
21、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崇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材料二:宋人对陶渊明有“知道”“闻道”“见道”的评价,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价值取向,把他定位成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
22、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闲情文化在滥觞时期是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魏晋名士们的“专利品”,它是作为儒家传统的对应物出现的,往往带有狂放、怪诞的色彩。而陶渊明的意义正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实践将在魏晋名士那里既有几分放诞又有几分做作的“闲情”化为一种高雅而平实的、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陶渊明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
23、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名利地位声誉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况且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的心并不是一眼干涸的深井。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他因“有志不获骋”而悲愤难眠;为了寄托对残暴政治的不满,他写下了热情豪放的咏荆轲;在读山海经组诗中,他更是“借荒唐之言,吐岔涌之情”。这些诗篇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烈情怀,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性格中执着激烈的一面。而对于固穷之节的坚持和对于道义的追求,也同样表现着陶渊明的执着,这在咏贫士拟古等诗中都可以看到。对于生命的流逝、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也“每每多忧虑”,不能无动于衷。可见作为高士的陶渊明对于世事
24、、人生、生命都有相当的执着。执着与通达在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这貌似矛盾的两面却和谐地构成了一个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他心里有许多牵挂羁绊,想得极深,盼得极切-这是他入世极深的一面;他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从从容容地从荆棘遍生、浊流纵横的人间世走过,神情散淡,气韵飘逸-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在人生这出悲喜剧中,陶渊明能“进”能“出”,从容自然。(摘编自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林永芳看来,归隐还是入世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才子的话题,在对这两者进行思考与取舍的人之中,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B.虽然陶渊明
25、是隐逸之宗,但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认为他并不甘心远离政治经济舞台,隐逸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C.相较于载道文化,闲情文化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等,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具有超越社会功利的一面,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D.在韦凤娟看来,咏贫士拟古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虽然体现了陶渊明不同的思想情感,但都展示出其性格中执着的一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渊明曾经雄心满怀,志向高远,如效仿田畴参与政事,也写下诗作以自勉,但作为闲情文化的代表,我们须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B.依据林永芳的观点,虽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但是陶渊明此时的处境并不一定是
26、恬淡浪漫的。C.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他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D.闲情文化经过陶渊明的升华后少了一份狂放和怪诞,多了一份高雅和平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B.孙子荆雅敬王武子。武子丧,子荆临尸恸哭,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世说新语伤逝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D.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
27、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小窗幽记4韦凤娟认为宋人把陶渊明定位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有人认为林永芳与韦凤娟都能立体地解读陶渊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4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鲍尔吉原野瑞安的名字好。遇到好地名,喜欢在口中多念几遍,读出声来瑞安、瑞安,仿佛这样可以吃透这个名字。如同见到好瓷罐,想趋前敲上几下,俯耳闻听其音才释然。瑞安不光地名好,江名也好飞云江。我私下想,有好地名的地方,大多有“宝”。“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
28、捋到文明源头的物件,比高楼大厦贵重得多。瑞安有啥?第一样东西叫木活宇。汉字最早刻在龟甲兽骨上,凿于石岩表面。到了北宋,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从此诞生。书是随印刷术而问世,字是书的核心。在古代,它叫活字,是体现典籍内容的独立信息码。这种发明,类似于神明为一个民族加冕,没有字的族群难见天日,而没有书的民族谈不上教化昌明。在瑞安的东元村,我们走进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中国活字印刷展示馆”,见到了生机勃勃的木活字。我们的目光从智能手机上的字,到纸书激光照排的字,再到旧报纸铅字的字,最终在这个屋子里找到了字的源头。在瑞安,至今还有近百人从事木活宇印刷这一古老的职业。这些棠梨木刻就的木活字让人喜欢,觉得
29、它们比印在纸上的字迹更有生命力。咱们所说的“宋体字”悉在于此,在它们有技有角的横竖撇捺之中,字上的每一处直线与曲线都由刀法诞生。光是这些字,就是难得的艺术品。看活字看不懂内容,它们是反的,但更显神秘。当下的人回不到宋朝,可是目睹这些活字,灵光一闪,人在瞬间与古代接通了。在这些字面前,我想起站在西安博物馆土坑里的秦兵俑,它们是泥做的武士;而活字如文士,是面目清晰的木文俑,摆在红金丝绒衬底的玻璃柜里。瑞安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宝”是造纸术。此地的造纸采用古法造纸,而非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厂。在瑞安,见到了水活字之后又见到古法造纸就不奇怪了。古人讲“敬惜字纸”,实为敬畏智慧,而造字与造纸都是智慧的产物。我们
30、在茂林修竹与潺源流水的清雅环境中见到造纸的全过程,地点在芳庄乡的东元村。进这个村子,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清激的溪水一路欢唱流到山下,循着水的歌唱爬到山顶,沿途就看见了古法造纸的作坊。古法造纸,离不开水碓。每座水碓五米见方,石板砌就。工匠利用水的落差,以湍急的水力推动木碓上启下砸。把腌好的水竹捣碎,取其竹绒造纸。这一片作坊保留了明代的传统工艺,人称“六连碓”。六座水碓分布在三十二溪上,依山而建,借水做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造纸由东汉蔡伦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籍说明,温州纸业源远流长。不止瑞安一地,瓯海泽雅的纸业名声更盛,表明温州在古时已形成造纸集群。明代姜准在歧海琐谈中写道
31、:温州在唐代就生产蠲纸,设造纸局,将蠲纸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明宣德五年,因制作蠲纸导致溪水混浊,撒造纸局,停止蠲纸生产与朝贡,民间开始生产屏纸。屏纸之屏,实为闽北南平之谓也。温州的文明更多来自南边的福建,而非中原,如活字印刷与造纸术。许多温州人祖籍因北,再往上追则来自中原。在朝廷更迭与战乱中,中原士子携带文化南下福建,把文化保留在因地。其中一些人转徒偏隅海边的温州,又把文化藏在了温州的深山之中。造纸与印刷术,是古文化遗存在这里的活化石。古法造纸不容易,共有竹、料、刷、浆、纸五个步骤,十七道工序和一百零九个环节。上天对人类发现发明字纸、烛火、笔墨总是设置重重障碍,人类正是翻越这些障碍而迎接到文明
32、之光的来临。人拿着薄薄一张纸,谓之轻,又称“人情薄如纸”。然而纸乃厚重之物,是可以印上字的载体,凡能记载教化的事物均重过金石。瑞安第三处让人赞赏的是心兰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比同为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强学书藏”早23年,比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早26年。瑞安偏隅东南,然而文明潮流却进入的很早。在国家的文化史上,公共图书馆是衡量民智开启的标志。心兰书社距今已有140多年,这座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仿西洋会馆,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占地280平方米。进去参观,见其藏书中西合璧,除国学书籍外,还藏有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心兰书社的创始人为许启
33、畴、陈虬等开明士绅,他们联系20多位同道出资购书,并将集资款中的一部分购置田产,以田息补充日常运营开支。根据(时务报的统计,在县级行政区内,瑞安当年读报的人最多,培养了新一代睁眼看世界的瑞安人。民国前后,一大批瑞安人飘洋过海,负笈求学,与心兰书社的风气传播大有关系。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同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和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段对“什么是宝”的解释,说明了瑞安的“木活字”是独一无二的,它
34、是文明源头无比珍贵的标志物。B.文中说进东元村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C.文章第段叙述古法造纸繁杂的步骤、工序环节,表明了人类发明造纸术的艰难,突出了纸的厚重及其文化价值。D.文章列举心兰书社的藏书,意在凸显它既承载了传统文化,也吸纳了西方文明,说明了瑞安人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瑞安的名字好”写起,娓娓道来,自然引出“瑞安的宝”,亲切朴实,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总领下文对瑞安宝物的叙写。B.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俑”作对比,把“木活字”比作“文士”,既指出了
35、两者的不同,也说明了“木活字”象“秦兵俑”样具有重要价值。C.文章引述“时务报的统计”来印证心兰书社良好风气的影响,它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也表达了作者对心兰书社的由衷赞美。D.文章以“宝”为线索,将与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心兰书社”相关的材料串联起来,集中表达主题,结构严谨,思路清晰。8.文章第段叙写有关“造纸的历史”有什么作用?请概述。(4分) 9.请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142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C(“甚至超越了西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面对悲剧,如果说“绝望中英雄般的呐喊”堪称是西方逾越悲痛的一种手段,那么东方应对
36、悲剧时的“恒定姿态也是一种良药”,但没有说哪种态度更好。)2A(“叶芝直言天青石雕是他所作的最好的作品”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叶芝直言”这首诗几乎是近年来所作的最好的作品”。)3D(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展览中,很多中国的绘画、陶瓷、玉雕和书法,都以极高的地位吸引着观众”。A项,体现的是博物馆为吸引游客采取的一些措施;B项,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一些相似之处;C项,体现的是博物馆进行的一些文化创新行为;D项,体现了中国瓷器在西方吸引了一些观众,符合文章倒数第二段的观点。)4运用引用论证:如直接引用傅浩先生的观点“叶芝既肯定西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英勇,也向往东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超然
37、态度”,对天青石雕进行评价;运用举例论证:列举斯奈德、济慈等来论述“面对蕴含异域文化的艺术品,诗人们很容易睹物思“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5天青石雕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石头、裂缝、凹陷、河道、雪崩、小凉亭、隐士、弟子与长腿鸟等,描写具体可感,成为“自然”以及美丽画面的一部分。天青石雕蕴涵道家思想:李子树和樱枝,改变了周围冷酷的环境和现实,三个中国人虽然身处“悲剧化的场景”,仍能处之淡然与超然。与上一节仙鹤的经典象征呼应,它期待修仙、飞升,以打破现实的束缚和肉身的局限,获得长寿乃至永恒,这些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每点2分,意对即可)现代文阅读II6.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
38、能力。“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错误,从后文“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信息可知,这是因为古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对郑云峰摄影作品进行评论”说法错误,“惊世之作”就是对郑云峰摄影作品的评论。8.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自觉,突出了他弥足珍贵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情怀。引出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本段独句成段,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必须独立成段,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39、即为了取得特殊效果而让某些句子独句成段。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有显示文脉、调整节奏、突出强调、呼应开头、写出寓意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9.希望曾经的长江模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每点2分,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答案】D(3分)【解析】A项“最为著名的”表述有误,原文为“享誉盛名”;B项“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表述有误,林永芳并没有表达对陶渊明的否定,她的目的是指出后人曲解陶渊明带来的危害;C项“因而对士人影响
40、更大”表述有误,“载道文化”和“闲情文化”两者是并列关系,“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缺少原文依据。2【答案】B(3分)【解析】A项“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表述有误,需要全面看待他;C项强加因果关系,“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缺少文本依据,“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只字不提”。D项“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主观夸大,原文为“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3【答案】C(3分)【解析】C项描写妇女劳动场景,流露出劳动的喜悦,不符合材料二观点。A项是道家强调要从“欲望”的束缚中走出来,符合材料二观点;B项“学驴叫”是魏晋时期具有怪诞、狂放色
41、彩的行为方式,符合材料二观点;D项,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符合材料二观点。4【答案】化魏晋士人的“狂放和怪诞”为“高雅和平实”的人生艺术;解脱外物的束缚,超越社会性功利来追求个体精神上的自适;将执着与通达统一,最终达到从容自然。(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5【答案】林永芳从做然与悠闲、困顿与愁苦两个角度解读陶渊明;韦凤娟从执着和通达(或者出世与入世)结合的角度来解读陶渊明。(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现代文阅读II6. B(“缘溪行”其用意是寻找古法造纸的所在)7. B(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佣相类比)8.结构上承接上文,指出瑞安造纸术的来源;(2分)内容上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2分)9.总结上文,照应标题和开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体;(2分)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2 分)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2分)10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