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春秋与战国社会转型时期 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春秋与战国社会转型时期 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形态二轮专项复习训练:春秋与战国社会转型时期 铁犁牛耕使用与推广东周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社会改革春秋时期约前770年约前476年约前475年约前221年制度变革社会经济发展,王室衰微,各项制度受到冲击,礼崩乐坏(1) 具体表现: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地主阶级兴起,各国变法图强,统一趋势增强;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思想:“百家争鸣”,儒墨道法成为主要流派;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社会关系: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2)中外联系: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萌发;1、(2023浙江1月份选考2).
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 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3、西周时期,周王经常授予贵族及其官员土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被授予的土地称作“土”;自西周中期开始
3、,它则被称作“田”。“田”的规模要比“土”小很多。西周中期的大克鼎铭文记载,周王授予某位贵族的七块“田”位于七个不同的地点。这反映了西周中期以后A.王室控制的地域缩小 B.贵族分封得到不断发展C.井田制逐渐被私田取代 D.王室拥有充足的土地4、(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5、(2022北京学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
4、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6、(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7、(2022四川高考24)、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 解释孟子尽心上敬长,义也庄子人间世臣
5、之事君,义也圣子天志下义者,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商君书画策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 B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C法家理念渗透到各家思想中 D儒家道德观念已被普遍接受8、(2022辽宁高考1)、 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 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 质疑了祭祀功用C. 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 否定了君权神授9下表是西周中后期一些青铜器
6、的铭文,据此可以推知青铜器时期铭文内容卫盉共王时期裘卫以瑾璋(玉器)、赤琥(红色玉虎形器)、麔(公麋)皮披肩、蔽膝等物从矩伯那里换得十三田,并得到官方确认。曶鼎懿王时期匡季的手下人抢了曶的十秭禾,经东宫裁定和双方协商,匡季向曶赔了七田和五个人。格伯簋西周晚期格伯与佣生间以良马四匹交换三十田事散盘厉王时期矢王侵夺散邑,后不得不用田作出赔偿。A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B商品经济较为发达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0西周中期是青铜器铭文发展的鼎盛期,整齐、清楚、大方、规则的铭文章法比比皆是,在当时深受欢迎,形成了一种典范美;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章法则变幻莫测,且章法之间差异很大,个性鲜明,佳
7、作迭出。这折射出西周晚期A青铜铸造技术进步 B礼乐制度的崩溃C诸侯无视宗法规则 D国势的日趋衰落11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反映了A青铜冶炼技术进步 B历史记载注重传承C宗法体制走向崩溃 D社会秩序受到冲击12史记记载,西周中后期鲁武公与其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周朝大夫樊仲甫劝阻周宣王说:“废长子立少子,不合于礼!”周宣王不听,最终还是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这一做法A违背了西周宗法制度 B
8、表明礼乐制度已濒临崩溃C强化了周王专制权力 D导致了贵族统治秩序瓦解13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逐渐增多,异姓公卿逐渐减少;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渐减少,异姓公卿逐渐增多。西周各时期政权建构的变化说明其A血缘纽带日益强化 B集权趋势有所加强C统治力量逐渐下降 D多元治理模式形成14西周中后期,土地买卖和转让的现象开始出现,只是这一时期土地在进行转让时还要经过必要的程序,以示此为天子所允许的行为。由此可知当时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王室地位下降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诸侯争霸激烈15诗经中属于西周中前期的作品对周王多显示崇拜之情;后期的作品中,则出现了很多指斥周王的诗作,与此同时,赞颂诸侯和贵族的作
9、品明显增多。材料反映西周后期A宗法制度逐渐崩溃 B贵族势力开始崛起C王权观念发生变化 D文学风格出现转型16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A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17表2 西周至东周之初时的文献的表述主题时间文献的表述主题西周前中期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据表2可知,西周至东周之初A君权神授观念趋向瓦解 B诸侯贵族势力不断壮大C个人英雄意识逐渐增强 D
10、家族宗法制度持续强化18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A统治基础动摇 B权力财产分配不均C神权色彩浓厚 D政治秩序面临挑战19西周晚期,某青铜铭文记载,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铜三百爰并鞭五百下。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A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B贵族体制得到确立C礼乐制度面临冲击 D司法体制出现漏洞20西周初期土地在进行交换时,交换双方必须报告执政大臣,执政们也慎重处理,派员勘探,记录存付史官;西周晚期时土地
11、交换过程中不复有王室大臣出席。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走向瓦解 B礼乐制度崩坏C井田制出现松动 D诸侯势力坐大21西周晚期,周夷王听信谗言烹杀了齐哀公,立哀公之弟为胡公;后齐国国人击杀胡公,立哀公之子为齐献公。周宣王喜爱鲁国少子公子戏,执意立其为鲁国太子,引发鲁国内乱;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当时A嫡长子继承制日趋制度化 B周王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中央集权体制已初现雏形 D传统的礼乐秩序受到挑战22著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即“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A君主专制已进一
12、步强化 B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C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23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遭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24西周晚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上述“形势”的出现,缘于周初A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B分封制度的固有缺陷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
13、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解析】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田的规模比土小很多,并且还处于七个不同的地点,说明王室控制的地域缩小,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王能够控制的土地的发展情况
14、,据材料说明西周中期分封制受到一定冲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A项。4、【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战国中期墓葬,融合
15、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儒、墨、道、法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其传播更是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政治是与“学在官府”局面相统一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被冲击,就等于冲击了贵族政治,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传播的区域有重合、也有不同,这就导致了有的地区多种学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区
16、只有一种学派,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各诸侯国的思想并不统一,而思想不统一是不利于政治统一的,所以不能说上述现象促进了政治统一,排除A项;儒、墨、道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而私学的出现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所以并不是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围绕土地和人口,或者说是围绕争夺霸权,而不是围绕思想学派的争夺,而当时各诸侯国多采用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所以围绕民间思想的传播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排除D项。7、【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尽管春秋战国各派学说对“义”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的提到有关于人际关系,上
17、下有序。所以选A;材料没有前后对比,不能反应普遍提高,故排除B;C项和D项都只提到一派的看法,但材料即有儒学,也有法家思想,故排除。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C【解析】西周后期土地交易频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且材料仅涉及到土地交易,没有明确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统治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利用土地进行交换,证明西周时期
18、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此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排除B项;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铭文章法发生变化,由于诸侯势力强大,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周王室日渐衰微,钟鼎铭文也日渐缺乏礼数,故选D项;材料青铜器仅涉及到铭文的章法变化,没有明确青铜铭文铸造及篆刻的具体技术变化,故“技术进步”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而非西周晚期,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青铜器钟鼎铭文的章法变化,没有明确诸侯对于血缘观念的具体态度,故“无视宗法规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铭文记载的中心从周王转移到家
19、族,说明周天子势力衰微,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铭文内容、主题的变化,未强调史墙盘与述盘的铸造技术和材料,排除A项;材料问的是变化,历史记载注重传承是铭文的共同点,排除B项;据材料“家族的传承成了表述的中心”可知依然存在宗法体制,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周宣王不听大臣劝阻,最终立了鲁武公的少子戏为鲁国太子,这违背了宗法制的核心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说违背了西周的宗法制,故选A项。13、【答案】C【解析】材料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渐减少,这说明周王室日益衰微,统治力量逐渐下降,故选C项;同姓公卿逐渐减少,反映出血缘纽带日益削弱,排除A项;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当时西周统治力
20、量的逐渐下降,并未出现集权趋势,排除B项;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周王室的衰微,不能体现多元治理模式,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井田制下,一切土地归周王室所有,出现土地买卖和转让的现象是对井田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周王室地位有所下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小农经济,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周中后期开始出现土地买卖的现象,但无法判断这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时间不符,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赞颂诸侯和贵族的作品增多并不能说明贵族势力迅速崛起,故B项错误;从对周王的崇拜到指斥,说明周
21、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降低,王权观念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文学风格转型,故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材料通篇都没有涉及“治国理念”这一概念,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 误;根据材料,昔日被奉为统治阶级行事准/则的礼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遭到摒弃,“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故B项错误;从西周中期至东周早期,从“夷王足下堂”到“桓王箭上肩”,很明显可以看到这是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微的侧面写照,故C项正确;这种礼崩乐坏的现象,只是说明昔日那种“家国一体”的观念逐渐淡化和遭到破坏而非消失殆尽,故D项错误。17、【答案】B【解析】材料可见从西周前中期到东周,
22、文献表述主题由周人、族群、王朝转变为关注王臣、诸侯和贵族个人,这种王臣、诸侯和贵族更受关注的现象是该人群地位提升的表现,因而可知世家贵族势力不断壮大,故选B项。1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按照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是到西周晚期,有一些国君和大夫却破坏了这一规定,这就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在西周晚期的时候,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面临挑战,故选D项。19、【答案】C【解析】据材料“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铜三百爰并鞭五百下”可知,西周晚
23、期出现了下级官员状告上级官员的事例,说明礼乐制度所维护的等级秩序逐渐遭到挑战,故选C项。2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晚期时土地交换过程中不复有王室大臣出席”,可知相比西周初年国家对土地交换的严格监管,到西周晚期土地交换已经更加自由化,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出现松动,故选C项;分封制的瓦解主要体现在周天子与诸侯、公卿大夫之间的政治权力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贵族日常生活等级化的表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西周晚期的土地交换不仅仅存在于诸侯之间,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周夷王立哀公之弟、周宣王立鲁国少子公子戏分别引发了齐国、鲁国的内乱,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
24、挑战,而且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更说明当时的礼乐秩序下的等级关系受到了挑战,故选D项;周夷王和周宣王作为天子都做不立嫡长子的举动,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完全制度化,排除A项;平王东迁(东周建立)后,周王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西周晚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出现雏形应该是在战国时期,不实习周晚期,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可知,周宣王采用了按亩征收税的措施,改变了井田制之下贡赋征收方式,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而冲击了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故选D项;结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没有实现权力集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
25、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飞跃,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宣王改变了传统的贡赋征收方式,不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题干“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精美,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西周晚期,此时政治制度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一方面维护周王统治,形成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权利过大,后期导致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周王室衰微,故B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分封制的瓦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中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分封制瓦解是分封制自身问题决定的,故C项错误;维护分封制继续的宗法制所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