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试与分析反思:信息性阅读的复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考试与分析反思:信息性阅读的复习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考试与分析反思:信息性阅读的复习策略信息性阅读的考查核心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细读文本,侧重于考查对关键信息的理解把握、辨析评价,进而跨文本整合相关信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结构化的迁移与运用,最终达成拓宽视野、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信息性阅读备考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教学与考查脱节。虽在教学中有所涉及,但在实际考查中,学生仍存在时间紧迫、解读不明、答题不清、频繁失分的现象。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提出以下四点复习策略:一、比对文本明确选文方向对比近三年各高考卷非文学类文本的选材,可以清晰感受到命题者对文本挑选的认知深化过程。2023年高考备考,仍受“三新三旧”
2、新旧高考交叠,新旧课程、新旧教材更替的影响。这意味着“两个关注”:关注变化,关注传承。前者要求一线教师关注命题选材的变化,后者意味着原有的复习备考方向、思路、目标、范围和要求等仍可沿用。通过以上表格不难发现,近三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中出现的信息性阅读的文章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较短小,文字较简洁,既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又具有文化性、传统性的特点;二是信息密度较大,文字简短但包含陌生化、科技化、前瞻性的信息;三是成果价值高,发布时间切近,常常是最新的、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教学启发:高考试卷上信息性阅读文本主题以文艺理论为主,也经常会涉及社会伦理、历史科学等主题;选文的社会性、时效性强,一般来说
3、都是最新发表的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广大学子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借此促使学生思考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选择。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一个思路: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民生、时代,拓展阅读视域,莫陷入“题海”之中。二、纵横比对题型勾连,明确重点.客观题型的比对客观题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三道选择题命题点相似,往往是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者选择文化积淀深厚、反映传统文化或前沿理论研究的材料,阅读者能够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论证思路、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并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最终进行正确判断。尽管难度不大,却因为是试卷起始前三题,要求学生心理素质稳定,能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这三道题
4、的答题情况会影响整体心态,对答好整张试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新题型,做到对考点了然于心,也是一轮复习的关键。下面,笔者以2022年新高考卷第题为例,对该题型涉及的考点进行讲解: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把握文章的观点。本文中
5、心观点是:怎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一主要谈及两方面看法:其一,纵向来看,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其二,横向来看,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要求。据此,只要判断四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两方面的观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本题设问与前两题不同,并非以往的设错类型,也不是回归原文细致比对就可以得出选择的。与本题相关的题目还有年全国乙卷第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
6、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思路更加灵活,思维更具发散性,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后再理性判断。关注题干会发现,有关论证方法的问题都是在论证、论据上设问。在此需要关注的是,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这些年连续出现,应作为2023年高考复习和备考的重点。尤其要了解论证角度立论、驳论、破立结合等;明确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对照)式、总分式;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理论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只有掌握了论证
7、的相关知识,才能以实践来检验知识,以知识来系统地解决问题。教学启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性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篇阅读,这要求日常对题客观题的训练起码要做到三点其一,明确限定答题时间;其二,快速阅读,圈画观点思路;其三,圈画题干,形成回文细比的习惯。.主观题型的比对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也指出:“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基于此,2022年新高考卷第、两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
8、下,解读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第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第题: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我们将眼光放长远,纵向关注近三年的信息性阅读简答题,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如年新高考卷:第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第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再如2020年新高考卷:第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第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综合以上试
9、题的对比,可得出如下特点:特点一:概括思路题重思维能力的考查无论是2020年新高考卷的“梳理”“行文脉络”题还是年的“分析”“论证思路”题,实质上都是对行文思路的考查。解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有“聚合”思维,不能在头脑中臆造,也不可随意跳读,阅读时聚焦于文本内容,从“句段篇”的角度,由浅入深,从细节到整体,从段落到篇章,逐层抽取核心观点,划分论点、论据,探寻论证方法,建构行文思路图。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论证角度、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否落地,就体现在对此类题型的把握上。教学启发: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文章整体解构行文思路。特点二:分析理解题情境灵活,重文化传承的考查聚
10、焦2021年新高考卷第题,会发现命题者别具匠心,打破了原有命题思路,以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引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其一,命题来源于文本。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文本内“诗画异质”的观点理解充分,即“诗是动态的,画是静态的”,前者在时间上可延续,后者只能是瞬间的真实再现。其二,命题情境开放灵活。嵇之诗与顾之画论,两则素材取自文化典故,同文本外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相结合,回扣到诗句与谈画作涉及的“诗”“画”不同的特质。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以文本来解读文化现象,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22年的高考题显然青睐于此类开放灵活的“因文设题”方式。黄荣华在高考语文阅读题该长啥样中指出,“因文设题”就是“
11、不以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文章的共性知识为目标,而以考生是否能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为指归”,“依据文章的个性特征,从文章理解、欣赏的角度,看哪些地方是阅读的重点、难点,然后据此设计成题目”的命题方式。这恰恰暗合了课程标准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所明确的“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据此可更好地理解2022年新高考卷的题目设置,无论是论语中的观点成为国际公认的“黄金准则”,还是探讨“如何推动”古典诗论的创新发展,都是在灵活设置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关联文本以外的相关现象,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并尝试践行,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启发
12、:鼓励学生挖掘文本的现实价值。“因文设题”的命题方式,必将成为一大趋势,面对此种命题变化,不妨从解题者视角走向命题者视角,结合所学所知的多学科知识,发现信息性文本的现实价值,尝试自主命题并条分缕析地设置答案,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切实拓宽学科视野。三、整合迁移落实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高考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因此,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才能真正以“不变”的核心能力应对“万变”的高考试题。.厘清思路,整体把握信息性文本就是针对某种现象或矛盾,提出自己的困惑并主动求解,同时有条理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文章。下面,笔者以教材课文师说为
13、例,尝试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行文脉络。环节一:引导学生梳理文脉针对现象:士大夫耻学于师。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现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对比论证)圣人众人、爱其子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之间的对比。做法:“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举例、引用)缘由:嘉其(李氏子)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环节二:质疑思考,提升能力学生疑问:“师说一文的作用和写作意图共有三个。一在赠李蟠,二在刺时弊,三则是劝世风。虽是师说,却有劝从师、劝学习的意味。我认为本文以说为辅,劝为主。”这里教师需要帮学生厘清“说”的含义,“
14、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以马说为例进行解释。但需肯定学生的想法,即标题可明确点破写作意图,请学生当堂改写本文的标题,最好一语道出论点。于是“劝从师”“从师说”等优秀题目纷纷涌现。环节三:因疑解惑,提供学习支架以劝学的思路梳理为例,呈现学生困惑:劝学中心观点是“学不可以已”,但文章第二段论述的是学习要“善假于物”。首段后半部分也是强调“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到第三段才论述学习要注重积累、锲而不舍,为何文章要如此论证?“善假于物”“日参省乎己”同“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内在联系吗?由此问题可见,学生并未厘清各段分论点,而仅仅是在字词表面做文章。经过对前文的梳理,明确了文章第一段谈意义,第二段说作用,第三
15、段写态度。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分论点清晰化,教给其“表达支架”。如何拟写段落首句,才能够让别人清晰感知自己的思路呢?教给学生两种简单易行之法:简单提问法、开宗明义法。引导学生借助“表达支架”,尝试为另外两段拟写段首句。【教师示例】简单提问法:为何而学?学有其义。开宗明义法:学之义,在修养身性。【学生习作】简单提问法修改后文脉呈现:观点:学不可以已第一段:为何而学?学有其义。第二段:学之用何在?习鉴以补不足。第三段:如何学之不已?贵在积累、不舍、心一开宗明义法修改后文脉呈现:观点:学不可以已第一段:学之义,在修身养性。第二段:学之用,习鉴以补不足。第三段:学之法,贵在积累、不舍、心一。.开放情
16、境,提升能力如在思辨读写单元设置相应任务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课内所学知识进行表达交流。初中母校邀请你在周末为初三的学弟学妹们谈谈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明确对学习的认知。你打算谈些什么呢?如果不想泛泛而谈,那就要学习古人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敢于思考当下问题,勇于表达真情实感,进而引领学生思考:当下的学习情况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不是照搬照抄,贵在得其精髓、有个体独特的想法与心得,能够精准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原因、着力寻觅方法、真诚提出建议。学生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中防干扰、不沉溺、有追求、非功利。当然课内所学方法也值得思考借鉴,如能否采用劝学师说中的论证方法并借鉴其语言风格?笔者尝试引领学生列表归纳:在小组表达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听众,是否被打动?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内容、方法?进而得出结论:表达过程中最怕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谈论事理要追求个性化思维,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这需要学生既有形象思维,也有逻辑理性。情境任务三:“劝学”新说发言稿要而言之,在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要不断走向“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命题方向。当前背景下,教学的“核心之义”,即力求引领学生以理性思维深入理解文体特征、文本内容,迁移融通课内、外知识,去深刻地发现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