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与管理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078837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保护与管理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0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11 水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发展经济不可水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宝贵自然资源。缺少的宝贵自然资源。1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社会进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物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物质保证。13 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水污染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水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治理已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的有效控制与治理已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地球上存在的总水量大约为地球上存在的总水量大约为1.37109km3,其中海水约占其中海水约占97.3%,淡水仅占淡水仅占2.7%。淡水

2、不但。淡水不但占的比例小,而且大部分存在与地球南北极的占的比例小,而且大部分存在与地球南北极的冰川、冰盖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流、冰川、冰盖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流、淡水湖和地下水的一部分,总计不到总量的淡水湖和地下水的一部分,总计不到总量的1。其分布情况如下:其分布情况如下:冰川、冰盖冰川、冰盖 77.2%地下水、土壤水地下水、土壤水 22.4%湖泊、沼泽湖泊、沼泽 0.35%大气大气 0.04%河流河流 0.01%10.1 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一、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一、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二、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二、城市供水集中,供需

3、矛盾尖锐(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积不断扩大。(2)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3)地面沉降。)地面沉降。(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5)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三三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四四1 农业用水浪费极大(大水漫灌农业用水浪费极大(大水漫灌 喷灌、滴灌)喷灌、滴灌)五五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六六3工业技术水平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大工业技术水平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大七七四四 水资源污染加剧水资源污染加剧八八 1)地表水资源污染状况地表水资源污染状况九九 a)我国大部分江河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

4、的污我国大部分江河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上升和扩散蔓延态势。染,并呈上升和扩散蔓延态势。十十 b)中、小河流污染状况重于干流,部分流域中、小河流污染状况重于干流,部分流域干流水体在丰水期水质明显劣于枯水期水质,说干流水体在丰水期水质明显劣于枯水期水质,说明支流水质污染对干流已造成危害。明支流水质污染对干流已造成危害。十一十一 2)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严(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开采层水质重,开采层水质 较差)较差)a)以城市生活污染为主,造成地下水中总硬度、硝以城市生活污染为主,造成地下水中总硬度、硝酸盐、总溶解固体(酸盐、总溶解固体(TDS)等严重

5、超标,氯化物、等严重超标,氯化物、硫酸盐、氨氮、亚硝酸盐等逐年增长或超标。硫酸盐、氨氮、亚硝酸盐等逐年增长或超标。b)城市工业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工业城市工业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工业的飞速发展,此类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挥发酚、的飞速发展,此类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及汞等有毒有害物质)氰化物、六价铬及汞等有毒有害物质)c)沿海城市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问题。沿海城市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问题。d)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为特点的酸雨污染,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为特点的酸雨污染,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或重工业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

6、特别是西南地区或重工业城市地下水的新污染源。城市地下水的新污染源。e)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未经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农灌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甚至处理的污水农灌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甚至是大面积污染。是大面积污染。f)乡镇企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乡镇企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五五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六六 1)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上游与下游、城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上游与下游、城市工业用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城市和工业规划市工业用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城市和工业规划布局及水资源条件等尚缺乏合理综合

7、规划。布局及水资源条件等尚缺乏合理综合规划。七七 2)对缺乏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勘察和开发对缺乏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勘察和开发规划,至今仍无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规划,至今仍无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八八 3)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薄弱,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薄弱,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不健全。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不健全。10.2 水污染概述水污染概述一、水污染的含义一、水污染的含义1 地表水体污染的含义:地表水体污染的含义:(1)水体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改变了它水体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改变了它的的“自然自然”状况,也就是说进入水体某种物质的含状况,也就是说进入水体某种

8、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2)某种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是水体质量变)某种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是水体质量变劣,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劣,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3)人类活动造成了水体的物质数量超过了水)人类活动造成了水体的物质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质量的恶化。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质量的恶化。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容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容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

9、统和功能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或称非点源污染)。(或称非点源污染)。1)点源污染来自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生活污)点源污染来自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集中排入水体。水与工业废水)集中排入水体。2)面源污染来自农田肥料、农药以及城市地面的污)面源污染来自农田肥料、农药以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重力沉降或降雨过程,进入水体。害物质,由于重力沉降或降雨过程,进入水体。2地下水体污染的含义:地下水体污

10、染的含义:3 (1)污染标准:明确标准、抽象标准)污染标准:明确标准、抽象标准4 (2)污染原因:人为原因、天然原因)污染原因:人为原因、天然原因5判定水体是否污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判定水体是否污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6第一,水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第一,水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7第二,这种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第二,这种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二水体污染的特征水体污染的特征三三 地面水体和地下水体由于储存、分布条件和环地面水体和地下水体由于储存、分布条件和环境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污染特征。境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污染特征。四四 地面水体污染特征:地面水体污染特征:可视性强、易于发现;循环可视

11、性强、易于发现;循环周期短,易于净化和水质恢复。周期短,易于净化和水质恢复。五五 地下水体污染特征地下水体污染特征:六六 隐蔽性:污染程度很难从颜色、气味及对人体的影响方面隐蔽性:污染程度很难从颜色、气味及对人体的影响方面马上察觉。马上察觉。七七 难以逆转性:地下水污染后恢复时间长。难以逆转性:地下水污染后恢复时间长。八八 延缓性:延缓性:a)污染物在含水层上部的包气带土壤中经过各种污染物在含水层上部的包气带土壤中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在垂向延缓潜水含水层的污染;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在垂向延缓潜水含水层的污染;九九 b)对于承压含水层,由于上部的隔水层顶板存在,污染对于承压含水层,由

12、于上部的隔水层顶板存在,污染物向下运移的速度会更缓慢。物向下运移的速度会更缓慢。三三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四四(一)(一)污染源污染源(按形成原因分为人为、天然污染源)(按形成原因分为人为、天然污染源)1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1)城市液体废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地表雨)城市液体废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地表雨水径流)水径流)(2)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污水河渠和污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污水河渠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水处理厂的污泥等)(3)农业生产及采矿活动农业生产及采矿活动2天然污染源天然污染源3 海水及含盐量高和水质差的地下水海水及含盐量

13、高和水质差的地下水(二)二)污染物污染物1毒性物质毒性物质2(1)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环芳烃3 分布广、生物难分解,对鱼类、鸟类、贝类分布广、生物难分解,对鱼类、鸟类、贝类及人类造成危害。及人类造成危害。4(2)酚酚5(3)亚硝胺)亚硝胺6(4)重金属:有害金属侵入人的肌体后,将会使)重金属:有害金属侵入人的肌体后,将会使某些酶失去活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毒某些酶失去活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毒性的大小与金属的种类、物化性质、浓度及存在的性的大小与金属的种类、物化性质、浓度及存在的价态和形态有关。价态和形态有关。例如贡、铅、镉、铬(例如贡、铅、镉、铬()及其化合物是对人

14、)及其化合物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的有害金属;贡、铅、砷、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的有害金属;贡、铅、砷、锡等金属的有机化合物比相应的无机化合物毒性锡等金属的有机化合物比相应的无机化合物毒性要强得多;可溶性金属比颗粒性金属毒性大;六要强得多;可溶性金属比颗粒性金属毒性大;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大。价铬比三价铬毒性大。(5)氰化物)氰化物(6)氟化物氟化物(7)有机农药有机农药2其他污染物质其他污染物质3(1)可生物分解的有机质可生物分解的有机质4(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3)耗氧物质)耗氧物质(4)生物污染物质)生物污染物质(5)悬浮固体物)悬浮固体物(6)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三)污染途径(三)污染

15、途径A 地表水的污染途径地表水的污染途径连续注入式: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的污废水、固体连续注入式: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的污废水、固体废弃物直接倾注于地面水体废弃物直接倾注于地面水体间歇注入式:农田排水、固体废弃物存放地降水淋间歇注入式:农田排水、固体废弃物存放地降水淋滤液对地表水体地污染滤液对地表水体地污染B 地下水体地污染途径地下水体地污染途径1污染方式污染方式2直接污染:地下水中地污染组分直接来源于污染直接污染:地下水中地污染组分直接来源于污染源,污染组分在迁移过程中,其化学性质没有任源,污染组分在迁移过程中,其化学性质没有任何改变。何改变。3间接污染:地下水地污染组分在污染源中的含量间接污染

16、:地下水地污染组分在污染源中的含量并不高,或该污染组分在污染源里根本不存在,并不高,或该污染组分在污染源里根本不存在,它是污水或固体废物淋滤液在地下迁移过程中经它是污水或固体废物淋滤液在地下迁移过程中经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后的产物。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后的产物。2污染途径污染途径3(1)间歇入渗型)间歇入渗型4 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滤,使固体废物、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滤,使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有害组分周期性地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表层土壤或有害组分周期性地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层。层。(2)连续入渗型)连续入渗型a)垂向通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垂向通过包气带

17、进入含水层b)以侧向入渗进入含水层以侧向入渗进入含水层(3)越流型)越流型a)潜水向开采地承压水层渗透潜水向开采地承压水层渗透b)深层承压水向浅层开采承压水层渗透深层承压水向浅层开采承压水层渗透(4)注入径流型注入径流型 污染物不是从地表通过包气带土层下渗,而污染物不是从地表通过包气带土层下渗,而是将污水送到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处或直接送入含是将污水送到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处或直接送入含水层之中。水层之中。10.3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一一污染调查污染调查1目的:目的:a)判明水体污染现状、污染危害程度、污判明水体污染现状、污染危害程度、污染发生过程、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污染环境

18、染发生过程、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污染环境条件,并揭示水污染发展趋势,确定影响污染过条件,并揭示水污染发展趋势,确定影响污染过程的可能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程的可能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2 b)为控制和消除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提供治为控制和消除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提供治理依据。理依据。32 内容:污染现状、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污染内容:污染现状、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污染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二二水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三三目的: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目的: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质质量的准确评价和水

19、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为水质质量的准确评价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资料。可靠的资料。四四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五五1)选择对水体环境影响大的项目;)选择对水体环境影响大的项目;六六2)选择已有可靠的监测技术、并能获得准确数据的)选择已有可靠的监测技术、并能获得准确数据的项目;项目;七七3)已有水质标准或其它规定的项目;)已有水质标准或其它规定的项目;八八4)在水中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和总量指在水中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和总量指标,并且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项目;标,并且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项目;九九5)被分析样品具有广泛代表性。被分析样品具有广泛代表性。监测方案:监测方案:是

20、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时必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时必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对象、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上确定监测对象、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等。的实施计划等。(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1 监测目的、对象监测目的、对象2基础资料的收集基础资料的收集a)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1、。(水位、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温跃层分布、等深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温跃层分布、等深线等。线等。b)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c)水体沿岸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水体沿岸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

22、;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使用计划等。d)历年的水质资料等。历年的水质资料等。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设置1)水质监测网)水质监测网2)监测断面的设置)监测断面的设置a)断面设置原则断面设置原则b)主要断面类型及作用主要断面类型及作用4采样时间及频率采样时间及频率5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择6结果表达、质量保证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及实施计划(二)地下水质监测二)地下水质监测(三)监测项目的确定(三)监测项目的确定1常规组分监测常规组分监测2有害物质监测有害物质监测3细菌监测细菌监测4专项监测专项监测三三水质评价水质评价四四 水质评价的基础是适合

23、于不同水体特征、水质评价的基础是适合于不同水体特征、不同使用目的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及其不同使用目不同使用目的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及其不同使用目的的水质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水体的质量状况的的水质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水体的质量状况及其适用范围,对于水体的合理利用具有十分重及其适用范围,对于水体的合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五五(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六六(二)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二)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七七(三)不同供水目的的水质评价标准(三)不同供水目的的水质评价标准1饮用水水质评价标准饮用水水质评价标准2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工业用水水质标准3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用

24、水水质标准(四)评价方法四)评价方法水环境评价的特征:水环境评价的特征:a)系统中污染物质间存在复杂关系,各种污染物质系统中污染物质间存在复杂关系,各种污染物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一;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一;b)水质分级标准难以统一;水质分级标准难以统一;c)对水体质量的综合评判存在模糊性。对水体质量的综合评判存在模糊性。10 .4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概念、任务、内容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概念、任务、内容1概念: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概念: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

25、量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的需求。2任务: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任务: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3内容:内容:4(1)实行统一管理、有效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有效合理地分配水资源5(2)保护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6(3)实现地下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消除次生地环境地质问题实现地下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消除次生地环境地质问题(4)保障城市生活、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用水)保障城市生活、工业和农业

26、生产的可持续用水(5)提高水污染控制和污水资源化的水平)提高水污染控制和污水资源化的水平(6)强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战略的研究)强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战略的研究(7)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并加强其能力建设)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并加强其能力建设(8)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依法治水和管水)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依法治水和管水10.5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一一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理1设立行政管理机构设立行政管理机构2 建立国家(联邦)级和区域(或流域)级的二级建立国家(联邦)级和区域(或流域)级的二级

27、机构。机构。3国家级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水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协国家级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水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协调工作,确定总的管理目标和准则。调工作,确定总的管理目标和准则。4区域级的管理机构包括地方、地区及流域的管理机区域级的管理机构包括地方、地区及流域的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政策总体系中指定目标和行动的落实。构,负责国家政策总体系中指定目标和行动的落实。2水资源立法水资源立法3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有法可依,使水资源的保护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有法可依,使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与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二二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三三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综合开

28、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1水库与泉水联合供水,利用二者丰、枯期不在同水库与泉水联合供水,利用二者丰、枯期不在同一时间出现的情况,通过联合调度得到均匀供水。一时间出现的情况,通过联合调度得到均匀供水。2若在城市水源地上游有水库存在,且地表水与地若在城市水源地上游有水库存在,且地表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可充分利用含水层进行调蓄。下水有水力联系,可充分利用含水层进行调蓄。四四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五五地下水人工补给:借助某些工程设施将地表水自流地下水人工补给:借助某些工程设施将地表水自流或用压力注入地下含水层,以便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或用压力注入地下含水层,以便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29、量。六六A 目的:目的:1补充地下水源,增大含水层的储存量,进行季节性补充地下水源,增大含水层的储存量,进行季节性和多年性调整。和多年性调整。2控制地面沉降控制地面沉降3防止或减少海水入侵含水层防止或减少海水入侵含水层4改变地下水水质改变地下水水质5改变地下水温度改变地下水温度6保持地热水、天然气和石油地层的压力保持地热水、天然气和石油地层的压力B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水源和水质要求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水源和水质要求a)水源水源1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江河水旱泥沙量大,而且常受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江河水旱泥沙量大,而且常受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染,有时含有毒物

30、质,处理净化较为放的废水污染,有时含有毒物质,处理净化较为复杂;复杂;湖泊、水库等水源,含泥沙量较少,净化处理较湖泊、水库等水源,含泥沙量较少,净化处理较方便。方便。2工业回水工业回水3 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往往混浊度较高,只要经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往往混浊度较高,只要经过简易处理就可作为回灌水源。过简易处理就可作为回灌水源。3工业废水工业废水 4 含盐类和有毒物质较多,水处理较复杂,成本含盐类和有毒物质较多,水处理较复杂,成本高,一般要经过三级处理才能作为人工补给水源高,一般要经过三级处理才能作为人工补给水源4城镇公共供水(自来水)、地下水等城镇公共供水(自来水)、地下水等5 直接输送补给直接输

31、送补给b)水质(随目的、用途及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等不同而不水质(随目的、用途及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等不同而不同)同)1回灌水源的水质比原地下水的水质好,最好达到饮用水的标回灌水源的水质比原地下水的水质好,最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准2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和污染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和污染3回灌中不应含有能使井管和过滤器腐蚀的特殊离子或气体回灌中不应含有能使井管和过滤器腐蚀的特殊离子或气体C 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法及适用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法及适用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人工补给法直接法地表入渗补给法井内灌注补给法淹没或灌溉入渗补给法水盆地入渗补给法沟渠入渗补给法河流入渗

32、补给法自流回灌真空回灌压力回灌间接法:诱导补给法五五建立有效的地下水源卫生防护带建立有效的地下水源卫生防护带六六加强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七七污染地下水净化的两个基本方法:污染地下水净化的两个基本方法:a)收容的办法收容的办法b)消除污染物消除污染物1换土法换土法2物理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3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4人工补给法人工补给法5抽水抽水处理系统处理系统6水力截获技术水力截获技术七七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八八 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在流域范围内实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在流域范围内实施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施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定合理功能区和水质目标,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确定合理功能区和水质目标,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颁发排污许可证,协调供水与排水、水资源和水和颁发排污许可证,协调供水与排水、水资源和水环境、上游和下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通过现环境、上游和下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进行水质变化过程的监测和预测,代化的信息系统进行水质变化过程的监测和预测,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