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幻灯片.ppt(1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制度篇人类社会随着水平提高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经济形式的历史进步。人们交往的经济形式,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分析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才能从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深刻地揭示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经历依次更替的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过程。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列宁: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注意研究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所在。这里,主要研究当今世界现存的两种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l本章概述l本章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更替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必然性与进步意义。进而,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分配和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等理论的阐释,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l内容提要l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在职能资本、借贷资本及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
3、l学习目标l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这些概念、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l本章的重点和难点l本章的重点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积累理论。l本章的难点是要在一章的学习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加以系统化,需要准确记忆,建立起概念、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l学习指导l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阅读网络课程提供的背景、图片资料加深来理解,认真回答复习思考题。41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l41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l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
4、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封建制度等。原始社会的产生l大约在三百万年以前,在地球生物界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并随之诞生了人类最初级、最漫长的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l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其特征是:l首先,劳动者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低,劳动能力低下;l其次,劳动对象范围陕隘,主要是在狩猎与采集的基础上从事原始畜牧业与原始农业,手工业则是原始社会晚期才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的;l第三,劳动工具简陋,为了同大自然斗争,谋取生活资料,原始人最初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未加琢磨的石器。在长期劳动过程中
5、,劳动工具逐步地得到了改进,出现了经过琢磨的石器,如石刀、石斧等,金属工具的使用较晚。原始社会生产关系l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其特征是:l第一、集体劳动。因为原始人的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征服、改造自然能力低下,只有集体劳动,才能存活下来。劳动的基本形式是简单协作,许多人共同进行一种生产活动,并按性别与年龄进行自然分工;l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决定了生产资料必然归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各个共同体即氏族公社所有;l第三,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是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及集体劳动、生产资料氏族公社所有制决定的。当时,人们集体劳动的全部成果,只能
6、免强维持生存,几乎没有剩余产品,不实行平均分配就会破坏集体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基础。总和起来,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叫做原始公社制度。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和奴隶社会的产生l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这种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个人与家庭的劳动日益变得可能而现实,氏族成员劳动成果的差异也日益明显,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也日趋尖锐,私有制已是呼之欲出。这是原始社会向高一级社
7、会形态演进的内在根据。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对原始社会的解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这种交换最初往往是以部落、氏族首领为代表在生产不同产品部落、氏族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还是公共所有与占有。后来,在经常的交换中,氏族首领开始把交换产品据为己有,引起私人占有某些物品的现象。随着金属工具使用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交换扩展到氏族内部,并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产生一般等价物货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使得以氏族公社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封闭式生产关系逐步为私有制和私人劳动取代。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人阶层独立化以后,氏族成员
8、之间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阶级分化越发明显。一方面,氏族首领利用权力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并且占有使用氏族战争中的俘虏作为奴隶,成为奴隶主;另一方面,普通氏族成员和广大劳动者则日趋贫困破产沦为奴隶。这种情形逐步扩展并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时,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l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作为劳动者的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这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占有制的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奴隶社会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l奴隶占有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奴隶社会
9、生产力的发展。这表现在:l第一,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在原始社会末期,氏部或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往往被杀掉,破坏了劳动力这一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在奴隶制下,俘虏变成奴隶,保护了劳动力资源,为社会提供劳动、创造财富,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l第二,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l第三,强制奴隶劳动促进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造成古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缺陷l奴隶制在空前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其致命的缺陷:l首先,奴隶主对奴隶的极端残酷的剥削、压迫,使劳动力再生产只
10、能在萎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因素被破坏;l其次,残酷剥削导致尖锐的阶级对立,奴隶们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的方式对奴隶主阶级进行反抗,阻碍了奴隶主把一些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工具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l第三,全社会以劳动为耻,破坏了社会的生存基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鄙视体力劳动,奴隶们仇视劳动,破产的小生产者不愿意劳动;l第四,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农民与手工业者受到奴隶主经济的排挤,再加上商人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盘剥,日趋破产。由于农民与手工业者是奴隶制国家兵役的主要负担者及主要纳税人,其破产造成了奴隶制国家军事力量的衰败和经济没落。l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与封建社
11、会的产生 l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奴隶社会末期,在奴隶的反抗下,奴隶主贵族不得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如奴隶主改变经营方式,把大庄园的土地分成小块给变成自由民的奴隶和破产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税,实行所谓隶农制。隶农制的出现表明奴隶社会已经开始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l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其基本特征:l第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籍此对无地或少地的农奴或农民进行剥削;l
12、第二,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所谓超经济强制,是指由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对农民享有的经济以外的种种特权,如可以任意驱使、打骂、惩罚,甚至处死农民。这使封建地主得以无偿剥削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的劳动;l第三,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封建地租及其主要形式l封建地租是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无偿占有农民剩余劳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三形式的依次更替标志着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土地制度的变
13、迁。劳役地租l劳役地租是与封建社会初期比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较原始的地租形式。在这种地租形式下,封建地主一般是直接经营土地的,农民要用自己的牲畜和农具在规定的期间到地主的庄园里为封建地主提供无偿劳动,余下的时间在自己的份地上进行劳动。由于农民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截然分开,剥削关系一目了然,农民在封建庄园里为地主劳动没有积极性,效率低下,劳役地租逐步为实物地租取代。实物地租l在实物地租形式下,地主不再经营土地,而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定期向农民收取一定的实物作为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由于地主不再直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而是直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产品,农民的必要劳动与剩
14、余劳动在时空上已无法分离,农民可以有较大自由来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同时由于地主与农民已就地租额达成事先的合约,农民产出增加后,可以在实物地租额以外为自己争得有利的分配结果。因而农民比较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役地租与实物地租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货币地租l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货币作用的日趋广泛,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逐步改用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货币的方法来体现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实物地租逐步为货币地租替代。货币地租是实物地租的转化形式。在货币地租形式下,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以在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货币所得缴纳地租。这使得农民不仅能
15、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而且可以根据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灵活地安排生产经营方向,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l在封建社会,不论是实物地租,还是货币地租,地租额都是比较高的,不仅包括了农民的剩余劳动,而且也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农民的必要劳动。较之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对农民的剥削没有减轻,而且这种地租形式本身也在促进农民的破产和分化,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创造条件。41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资产阶级革命l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以其固有的保守性与封闭性,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障碍。这在客观上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生
16、产关系和自然经济的藩篱,建立有利于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l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l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差别很大。但价值规律要求同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来交换。这使得少数生产条件较好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大多数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则日趋贫困与破产。这一过程在13世纪以后越发明显。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发展十分迅
17、速。一些生产条件好,掌握新技术的手工业者在经济上日益富裕起来。他们突破封建行会限制竞争和阻碍技术进步的清规戒律,使用更多的帮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随着手工作坊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经济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富裕的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劳动,成为使用雇工劳动的经营管理者;而帮工与学徒则沦为雇佣工人。这样,原来的手工作坊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条件较差,经营不善的手工业者日趋贫困破产,变成雇佣劳动者。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是工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产生的途径之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l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l它不仅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小生
18、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剥削,控制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最初,商人收购分散的手工业者的产品,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低价格;后来,又以手工业者生产上所需要的原材料来偿付贷款。这样,商人就从买和卖两个方面隔断了小生产者与市场的关系,使之从属于自己;最后,商人向手工业者提供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手工业者则按商人规定的日期、规格、数量和质量提供产品,领取一定报酬。这样,小手工业者逐渐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而沦为雇佣工人,商人包买主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l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在农业中出现了
19、。l随着实物地租逐步变为货币地租,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契约关系;同时,由于农民已经被卷入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加速了分化过程:一方面,少数富裕农民购买土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农村中的富农;另一方面,贫困农民失去土地后被迫出卖劳动力。富农经济表明农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l上述由小生产分化及商业资本控制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还是十分幼稚的,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下的旧形式,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也很小,因此,只能算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经济条件l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
20、资料的劳动者;l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显然在不断地创造着这两个条件。但仅仅依靠这种自然分化机制来发展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机制,加速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过程。资本原始积累l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主要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均以十分野蛮的方式开始致力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
21、式的前史”(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l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l最典型的是英国从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的所谓“圈土运动.”。对于“圈地运动”及其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评论道:“1714年至1820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充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
22、、令人不快的,但就后来的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粮食。因此,圈地运动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l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图片资料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货币财富积累;l第三,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马克思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奴隶贸易资本原始积累的意义l资本原始积累
23、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l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这表现在:l第一,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批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而当时农奴制虽已瓦解,但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农民虽名义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但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并未从根本上改变。l第二,发展资本主义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业生产技术。但封建国家为取得捐税而维护的
24、行会统治则明显束缚工商业的自由发展,阻碍生产技术的进步。l第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有广阔的市场,但封建割剧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例如,18世纪晚期法国各地关卡林立,对过境商品征收各种捐税,严重地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l第四,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封建贵族利用其拥有的特权横征暴敛,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虽然拥有巨大财富,但在政治上无权,并受到封建特权阶级的歧视。他们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取得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革命l封建社会末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表明,封建社会已经从根本上容纳不下新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25、筑,是保护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客观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团结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等被压迫阶级,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图片资料5: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斗争,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资产阶级革命的样本国家英国与法国革命过程中,都曾经历过旧王朝复辟的考验。如英国查理二世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的波旁王朝复辟等。终于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l“斯”家族起源于法国的布列塔尼。12世纪初
26、,斯家族迁居英国,该家族的一名成员被苏格兰国王命名为宫廷总管“斯图亚特”。此后,该家族世代继承这个职务,即渐成其姓。14世纪初斯图亚特之朝开始统治苏格兰,1603年英都铎王朝未代女王伊丽莎自一世死后,因无嗣而由表亲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1640年英国资本阶级革命的爆发。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处死了詹姆士的继承者查理一世,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英国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由克伦威尔统治。但由于“克”实行独裁统治,其死后政局混乱。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恢复君
27、立制的势力采取了妥协和赞同的态度,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返回英国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曲折。查理二世不久就实行反攻倒算政策,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1688年,光年格党(自由党)和托利党(保守党)联合发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英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由此确立了君立宪制政体。1714年,英国王位传给斯图亚特家族的远亲德意志汉诺威的乔治继承,从此汉诺威王朝取代了斯图亚特王朝。波旁王朝复辟波旁王朝复辟l波旁王朝是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15891792,18141830),因其祖先受马立教的封地在波旁堡而得名。1589年,波旁王朝开始
28、统治法国,国王为亨利四世,继承者先后有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路易十六于1792年被推翻,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并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1814年拿破仑一世的统治垮台,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复辟(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六之子路易十七已死)。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4.2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l4.2.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l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资料都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
29、。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及其规模是由商品生产者的货币拥有量所决定的。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区别l这种区别表现在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上:l商品流通形式是:l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l资本流通形式是:l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l即GWG。l二者的形式、内容和目的都存在明显的区别。l前者从形式上看先卖后买,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上看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l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其目的不是使
30、用价值,而是增殖价值。资本流通公式GWG(也可称之为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l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l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l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马克思:一个沉思的犹太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l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条件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l显然,剩余价值
31、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因为资本家买进、卖出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即使有的资本家贱卖贵卖,或者会因为其它资本家运用同样权利而失去意义,或者只是改变了价值增值部分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比例而已。l剩余价值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既不买也不卖,是绝对不会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的。但就资本购买商品(货币转化为商品),再卖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两个相联系的价值转换行为本身来看不会发生价值增值。l价值增值显然与货币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l其中生产资料作为生产手段,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只转移原有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值;
3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l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l劳动力就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总和,即劳动能力。l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l第一,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出卖劳动力与否是自主行为,而且出卖的只是劳动力一定期的使用权,不放弃劳动力所有权。l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l上述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
33、分化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也为在全社会范围内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以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创造了条件。l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价值。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l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l由于劳动力是劳动者活的劳动能力。所以,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l劳动力价值包括以下
34、三个组成部分:l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l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l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l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这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l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转换形态,其价值或者随之消失,或随之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l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正是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购买,从而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运用,才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值。4.2.2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l劳动过程的一般与特殊劳动过程的一般与特殊l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
35、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l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经济剩余按有利于资本家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l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l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
36、质所在(以价值增殖的两个层次来证明)考察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层次l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l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l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例如某纺纱厂,假定它们纺纱机和纱锭只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在实物形态上全部损耗掉,其价值亦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l(1)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支
37、出为12元价值等于24小时劳动量l其中,10斤棉花为10元价值等于20小时劳动l纺纱机及纱绽支出为2元价值等于4小时劳动量l(2)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支付3元价值等于6小时劳动量l在纺纱过程中,工人劳动6小时,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结果生产出10斤棉纱。l10斤棉纱(假定单价1.5元)的价值=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创造新价值3元l原来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为15元,现在如果出售棉纱收回的货币也恰好是15元。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过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显然,如果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资本家
38、必然要超过资本价值补偿点,使其变为价值增殖过程。l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例如)资本家可以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比如延长为12小时。因为他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虽然工人6小时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但并不能阻止资本家迫使工人再劳动6小时。在12小时的劳动中,工人生产20斤棉纱,其中消耗棉花20公斤,价值20元;纺纱机与纱淀消耗价值4元,创造新价值6元。20斤棉纱价值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24元和新价值6元,共30元。资本家为生产棉纱的预付资本为27元,两者之差3元就是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就是
39、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l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l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l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l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l应当指出,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分并非只对资本主义是有意义的,而是适用于一切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不同的是,由于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劳动成果占有和支配状况有很大不同,从而劳动者对剩余劳动成果的索取权利有
40、很大的不同。42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l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发现,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发现,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通常表用有很大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马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概念l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在工人劳
41、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概念l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由于被工人的活劳动所代替,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问题l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马克思曾预见到:“通过传动机由一个中央自动机推动的工作机的有组织的体
42、系,是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的形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19页)。l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l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利润)却急剧增加。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借机否认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如原西德法兰克福学派的哈伯尔梅斯认为:“技术科学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不存在了。”(引自卡尔屈内:经济学和
43、马克思主义,1979年英文版)。l科学技术对创造使用价值和促进财富增长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把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区分开来。其实,再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也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殖。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自动化设备不过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更有利于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而已。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即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也包括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其内涵也变化了,即复杂劳动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能够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4.2.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的相对量l表面看来,剩余价
44、值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的余额,似乎是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的价值增殖额。l实际上,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只是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要研究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就有必要把不变资本抽象掉,而只考察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l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之为剩余价值率,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用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lm=m/v100%l由于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中是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用剩
45、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l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l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l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l(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l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以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lM=m/v=ml由于资本家拥有的资本,特别是可变资本总量是有限
46、的,要增加剩余价值绝对量,主要靠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所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亦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l资本家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l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l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l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l假定工人的劳动日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则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把劳动日延长2小时,即延长到14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
47、绝对地增加2小时,即剩余劳动时间为8小时。依照剩余价值率的第二个计算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剩余价值率为133%。l可见,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大。l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l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延长劳动日与劳动日变动的界限l劳动日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劳动日再缩短也不能缩短到等于必要劳动时间,因为这样就不能产
48、生剩余价值(下限);劳动日也不可能无限延长,总有一个上限。l劳动日延长的上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劳动者在一天24小时内,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吃饭、睡觉等,以满足生理需要并恢复劳动能力;二是社会的和道德的界限,劳动者在一天中还要有阅读书报、照顾子女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要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决定。l无论生理界限,还是社会的和道德的界限,都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劳动日的长度也有很大的伸缩性。l长期以来,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缩短工作日与资本家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作日普遍缩短,并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49、,也是这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达到很高水平的一种反映。l由于延长劳动日的界限,特别是工人阶级为捍卫生存权利而进行的斗争,资本家通过延长工 作日而攫取绝对剩余价值越来越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转而用其它更隐蔽的方法来提高剩余价值率,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价值生产方法l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l现在假定劳动日为12小时不变,如果通过某种途径使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为8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也由原来的100%提高为20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
50、现条件l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l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实际上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因此,只要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随之缩短。l同时,在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中,也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这些生活资料价值要降低,也要求相关生产资料的价值要降低。l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