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管理学-川大-龚勤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管理学-川大-龚勤林.ppt(2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 域 经 济 管 理 学主讲:龚勤林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材:教材:杜肯堂等,杜肯堂等,区域经济管理学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高等教育出版社育出版社,2003,2003年版。年版。导导论论参考阅读书目书:参考阅读书目书:一、国外著作类一、国外著作类 1 1 德德 冯冯杜杜能能:孤孤立立国国同同农农业业和和国国民民经经济济的的关关系系,商商务务印印书书馆馆,19971997年。年。2 2 德德 阿尼弗雷德阿尼弗雷德韦伯:韦伯: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71997年。年。3 3 德德 沃沃尔尔特特克克里里斯斯塔塔勒勒:德德国国南南部部中中心心地地原原理理,商商务务印印书书馆
2、馆,19981998年。年。4 4 德德 奥古斯特奥古斯特勒施:勒施:空间经济秩序空间经济秩序,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51995年。年。5 5 美美 艾德加艾德加胡佛: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01990年。年。6 6 美美WW艾艾萨萨尔尔德德:区区域域科科学学导导论论、区区域域分分析析方方法法,高高教教出版社,出版社,19951995年。年。7 7 瑞瑞典典 贝贝尔尔蒂蒂尔尔俄俄林林:地地区区间间贸贸易易与与国国际际间间贸贸易易,商商务务印印书书馆馆,19861986年。年。8 8 苏苏H H H H 涅涅克克拉拉索索夫夫:区区域域经经济济学学
3、理理论论问问题题方方法法,东东方出版社,方出版社,19871987年。年。导导论论二、教材类二、教材类1 1陈栋生:陈栋生: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993年。年。2 2程必定: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989年。年。3 3郝寿义、安虎森: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999年。年。4 4周起业、刘再兴: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989年。年。5 5张敦富: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
4、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999年。年。6 6贾贾凤凤和和、唐唐杰杰、雷雷鸣鸣山山: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理理论论与与模模型型,南南开开大大学学出出版社,版社,19891989年。年。7.7.张张可可云云:区区域域经经济济政政策策理理论论基基础础与与欧欧盟盟国国家家实实践践,中中国国轻轻工业出版社,工业出版社,20012001年。年。导导论论三、参考书类三、参考书类 1 1胡兆量: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99年。年。2 2魏后凯: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995年。年
5、。3 3陆大道: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881988年。年。4 4曾菊新: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武汉出版社,武汉出版社,19961996年。年。5 5谭崇台: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993年。年。6 6何炼成:何炼成: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99年。年。7 7厉以宁:厉以宁: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2001年。年。导导论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
6、要求:掌握区域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内涵,了解区掌握区域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内涵,了解区域科学的形成、发展,明确区域经济管理域科学的形成、发展,明确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导导论论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一、经济区域的涵义一、经济区域的涵义 1、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描述 (1)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2)社会学:把区域看作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3)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2、经济区域的定义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
7、尽可能完整的地区。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3、经济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 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在 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在经济 上较为完整的地区。(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 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4)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分为同质 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二、区域经济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二、区域经济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1、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
8、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2、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1)人类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2)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性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一是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 二是即便是可以流动的要素其流动性不完全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空间距离成本的客观实在性 (3)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4、经济区域与区域
9、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研究区域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两个基本范畴。考察经济区域的着眼点,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区域经济的落脚点,则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人类经济活动。第一节第一节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一、古典区位论的问世与发展一、古典区位论的问世与发展 1、农业区位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基本观点: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园布局了六个农业圈层 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工业区位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韦伯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 工业区位论区位
10、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2)基本观点:分析了运输距离、劳动因素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3、中心地理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 (2)基本观点:有效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必须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空间市场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4、市场区位论 (1)代表人物及著作: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 (2)基本观点:主张区位选择的最大利润原则,认为企业的区位优势不仅受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而且受消费
11、者、供应者的影响场网是相互重叠“蜂巢”网体系的结论。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1、形成时间及背景:(1)时间:20世纪5070年代 (2)背景: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使区际间两级分化加剧;各国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代表人物及观点 (1)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2)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3)艾萨德总体的空间均衡理论 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和区
12、域经济学研究的新特征 2、新的区域经济理论 (1)新经济地理学 (2)新区域主义 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四、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四、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 1、改革初期的生产力布局学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3、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成果第二节第二节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区域经济管理一、区域经济运行与区域经济管理 1、区域经济运行的涵义 (1)包含的内容 (2)主体 (3)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第三节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第三节第三节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对象与方法 2、区
13、域经济管理的涵义 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经济调控,即中央和地方政府遵循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客观规律,根据国家宏观目标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各经济区域的经济运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节第三节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二、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 (1)研究视角的宏观性 (2)区域经济的系统性 (3)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联系的内容2、区域经济管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第三节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三、区域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区域经济管理学
14、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法 2、规范分析法 3、综合分析法 第三节第三节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思考题:n什么是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n如何从空间差异与历史演进的统一去理解区域经济存在的基础?n区域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n区域经济为什么要管理?导论思考题第一章区域经济系统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区域经济系统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了解其结构与功能,并把握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管理方法.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一、区域经济系统内部要素1.经济区域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 概念:经济中心是某一区域区别于自然区或行政区而成为经济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
15、,经济区域的成熟度也由经济中心能量强度表征。经济中心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所形成的商品交换场所、物质生产基地、交通通讯枢纽,以及教育科技中心。经济中心在通常意义上指区域中心城市。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 形成机理 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 空间特征 第一,层次性 第二,选择性 第三,非几何性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2)经济腹地 概念 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评价标准 评价经济腹地宽广的关键,是看经济腹地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规模。经济腹地宽广不仅是指一片地域的面积大小,
16、而是以经济要素为主体的多元要素的立体概念。即:考察一个经济区域的“丰度”。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 (3)经济网络 概念 是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渠道。它是经济中心向其经济腹地辐射经济能量的通道或经济腹地向经济中心聚集经济能量的路径。形式 一是有形经济网络与无形经济网络 二是传统经济网络与现代经济网络 空间特征 一是客观性 二是有序性 三是依托性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2.区域经济发展要素 (1)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2)人口与劳动力 (3)资本 (4)科学技术 (5)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二、
17、区域经济系统外部要素1.宏观环境 (1)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着区域经济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发育程度 (2)宏观经济环境决定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发展要素的活跃程度 (3)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着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机制 第一节第一节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系系统统要要素素2.区际联系 区域经济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活动内容的分异,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与商品劳务交换。第二节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区域经济要素运动与系统结构形成1.要素运动 (1)要素的组合 (2)要素的流动 (3)要素的增长 2.系统结构的形成(1)从地域结构考察 (2)从经济
18、结构考察 第二节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功能1区域经济系统的要素整合功能2区域经济系统的自演化功能3区域经济系统的布局调整功能4区域经济系统的环境协调功能第三节区域经济系统运动一、区域经济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律1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规律 2发展要素的组织及其联系规律3地域空间构成的优化演进规律4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第三节区域经济系统运动二、区域经济系统管理 1.平衡系统管理 (1)区域经济平衡是重点平衡。(2)区域经济平衡是流动平衡。2.非平衡系统管理 (1)经济结构的非平衡性 (2)动态变化的非平衡性 (3)职能相对独立的非平衡性。第三节区域经济系统运动三、中国区域经济系统
19、的基本格局1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2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非均衡发展3各具特色的七大经济区构想4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非均衡协调发展思考题:n区域经济系统地域构成要素与经济发展要素有哪些区别与联系?n区域经济要素是怎样运动并决定着系统功能的?n你认为区域经济有哪些基本的运动规律?n怎样科学地概括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基本格局?40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区域经掌握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影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如何实现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若干基本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若干基本问题
20、。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41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是增长规模、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益的统一。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一般采用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作为尺度。42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一般指 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伴 随并包括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 变化。(2)
21、增长与发展又是密切联系的:经 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 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43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特定区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上述经济发展的共同性问题在特定区域的表现,而且由于区域经济运行的空间特性和联系,还涉及区域内部的空间发展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指区域经济产出的总量增长,又意味着包括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优化和进步。44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三、区域经济成长阶段 1.起步阶段 2.起飞阶段 3.成熟阶段 4.提升阶段 45第二节区
22、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一、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决定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1)物的因素资本(2)人的因素劳动(3)效率因素技术(4)制度因素制度46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2.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1)从空间来源来看,可以分为区域内部因素 和区域外部因素 (2)从性质和特征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 素又可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 47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劳动力资源 3.资本 4.技术条件 5.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 6.区际贸易因素 48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一、区域经济增长研究概述 1.区域经济增长
23、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 关系: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既是经济增长 理论在地域空间的深化,又是区域经济学 理论在经济增长研究维度上的延伸,是二 者的交叉和结合。49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渊源 (1)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 (2)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 (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4)新剑桥学派增长理论 (5)新 增 长 理 论 (6)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50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二、经济增长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斯旺模式的假定 (2)索洛斯旺模式的推导过程 (3)索洛米德的经济增长模式 2、新古典主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51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4、三、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阐释 1.输出基地论 (1)理论提出者:霍依特、安德路斯和蒂鲍尔 (2)基本观点 :区外需求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增 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输出型产业 部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52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2.输出拉动经济增长模型(1)前提:区域部门结构划分为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2)基本部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本部门 的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乘数效应,即未来区域经济增长是基本部门增长的倍数。53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1.区域经济增长新模式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25、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54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的工业化路子。55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1.非均衡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点的概念 (1)不平衡增长理论概述 (2)经济增长点的内涵 56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增长点的培育 2.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26、(1)发达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 (2)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57思考题:n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n试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特点和功能.n新古典增长理论与输出基地理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n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配 置原则,明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 程并能就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 分析,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 向及内容。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区域经济结构的涵义 区域内生产力各要素、国民经济 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 成、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二、区域产
27、业分类的方法及其评价 1.区域产业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农轻重分类法 (4)标准产业分类法 (5)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 (6)工业结构产业分类法 (7)按资源的集约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8)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9)产业功能分类法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对区域产业分类方法的评价 虽然以上各种产业分类方法对于从不同 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性质、特征、演进规律和现实水平,从而为优化区域产 业结构服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 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却只有产业功能分类 法一种。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三、决定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区域自然资源
28、 (1)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条件 (2)区域人力资源 (3)区域资金供给状况 (4)区域生产技术水平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环境 (1)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规划 (2)区际分工、交流的规模和程度 (3)区际利益分配体制 (4)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原则 1.要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2.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1.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1)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区域 专门化生产部门 (2)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生产增 长
29、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 (4)有较强烈的、广泛的关联扩散效应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原则 (1)劳动地域分工和关联带动的原则 (2)发挥优势、实事求是的原则 (3)面向市场、适应消费的原则 (4)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3.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标准 (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强度 (3)高需求收入弹性 (4)高生产率上升率 (5)高产业创新能力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三、辅助产业的配套三、辅助产业的配套 1.辅助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产业关系 (1)辅助产业的类别:前向联系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 下向联系产业
30、 (2)辅助产业同主导产业之间的产业关系:支配与被支配、决定与被决定 区域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辅助产业的空间布局 (1)板块式 (2)环绕式 (3)城乡式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四、基础结构的配套 1.基础结构的功能 (1)基础结构的涵义及分类 (2)基础结构的功能:生产性基础结构 生活性基础结构 社会性基础结构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2.基础结构的发展 (1)西方经济学 关于基础结构发展的观点 (2)基础结构发展的类型 (3)我国各区域基础结构的发展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对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
31、研究 3.近30年来产业结构演进的新趋势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二、工业结构的演进 工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重工业化”或“重、化学工业化”阶段。(2)“高加工度化”阶段。(3)“工业社会”向“超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三、区域功能产业结构的演进1.区域功能产业结构演进 (1)工业化和现代化前期 (2)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 (3)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期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2.区域功能产业结构演进的导向及其选择 (1)发达地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演进导向 (2)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1.推进区域经济的开放 2.推
32、进区域主导产业的系列化发展 3.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 4.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5.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一、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1.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特征 (1)全国产业结构总体特征 (2)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区域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1)我国区域主导产业地位的确立 (2)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现状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1.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推进各
33、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之继续发挥拉动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各地区通过市场竞争,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抑制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鼓励各地区以资产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跨地区投资,建立和发展地区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2)鼓励企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增强企业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3)把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作为重要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4)通过产业援助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
34、间发展差距。(5)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第四章第四章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所依托的地域单元,即经 济区的划分理论、方法以及区域经济布 局的内容与依据;能够对21世纪中国宏 观经济布局走势进行初步探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要素与类型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要素与类型 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基本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
35、 络,通常又用点、线(网络)、面(域面)来概括。(2)要素组合方式:“点一点”式 “点一线”式 “点一面”式 “线一线”式 “线一面式 “面一面”式 “点一线一面”式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 (1)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2.区域空间结构的
36、形成与发展机制 (1)区位指向性 (2)集聚与扩散效应 (3)空间近邻效应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三、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三、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1.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结构模式 (1)城市化的内涵 (2)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 (3)我国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2.区域一体化:缩小国内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 (1)区域一体化的内涵 (2)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及原因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空间模式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
37、国际化的内涵 (2)区域经济国际化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 的一种有效空间模式。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一、经济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一、经济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1.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 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 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 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和群体性 (2)空间边界的过渡性和占有空间的相对排它性 (3)对区外联系的开放性和耗散性 (4)空间组合上的层次性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3.经济区的类型 (1)按空间分析法划分:同质区 极化区 计划区 (2)
38、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构成及特点划分:经济类型区 部门经济区 综合经济区 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二、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二、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1.经济区划的概念 经济区划不只是把经济区的边界划分出 来,更重要的是要重点分析经济区的发展条件、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规划了其长远的发展方向,研究和提出了发展的战略及相应的对策,为编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开展区域国土开发规划与区域规划、进行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特别是区域化产业政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 2.经济区划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1)经济类型区划 (2)部门经
39、济区划 (3)综合经济区划 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 三、中国的经济区划实践三、中国的经济区划实践 1.改革开放前经济区划的实践 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区划的实践 3.经济区划的新思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通过多种类型的经济区划,建立起多元 化的经济区(带)-行政区体系(如下图 所示)第二节第二节经济区划经济区划对 国 民 经济 实 行 分类 指 导 与管 理 的 多元 化 经 济区 行政区体系宏观经济地带 综合经济区经济类型区国家重点参与区行政区经济协作区划(网络)宏观布局单元规划单元调控单元管理单元运行单位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一、经济布局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一、经济布局
40、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 1.宏观经济布局 (1)宏观经济布局的概念和主要任务 (2)宏观经济布局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 2.中观经济布局 (1)中观经济布局的概念 (2)中观经济布局的任务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4.微观经济布局(1)微观经济布局的概念(2)微观经济布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二、中国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构想二、中国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构想 1.建国以来宏观经济布局战略的演进 (1)我国的宏观经济布局战略 (2)我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 2.新世纪宏观经济布局的构
41、想 (1)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宏观经济布局 (2)正确处理三大地带关系,贯彻协调发展的原则 (3)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 (4)构建“”字形的宏观经济布局主骨架 (5)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采取不同的生产力空间布 局模式 思考题:n试述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类型及其形成与发展的机制n试论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优化模式n试述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的科学内涵n试论经济布局的三个层次与我国宏观经济布局的构想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准确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和要求以 及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掌握区域 经济可持续开发的相关知识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
4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背景 (1)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2)可再生资源衰减 (3)环境污染加剧 (4)生态失衡 (5)人口爆炸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 (1)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2)1972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3)1987年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1992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 发展的战略。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不同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描述 (2)可持续发展的准确定义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
43、同性原则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三、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1.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意义上区域和区域经济的特点 (1)作为可持续发展空间载体的区域,是既 有经济区域的特征,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 (2)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活动,其经 济增长、结构优化,更加依赖于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 (3)可持续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 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区域协调、城乡协 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做好
44、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口 适当控制、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2.实现区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产 业协调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区域格局 1.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 (1)我国环境、经济的历史与现实 (2)区域环境保护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布局 (1)黄河上中游地区 (2)长江上中游地区 (3)“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 (4)南方丘陵红壤区 (5)北方土石山区 (6)东北黑土漫岗区 (7)青藏高原冻融区 (8)草原区 第二节区域经
45、济可持续发展3.我国若干重点区域的生态重建和环境治理 (1)北方荒漠化地区的国土整治和环境治理 (2)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3)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 (4)“三河三湖”的水污染治理思考题:n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是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n根据可持续发展饿观点考察区域和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征n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重要内容n区域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n我国一些特殊类型区域为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第六章区区域域分分工工学习目的与要求:明确区域差异的内涵及效应,着重理解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形成机制以及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第一节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涵义区域差异在区域分析
46、时经常使用,表示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区域差异具有普遍性和动态性差异在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之间广泛存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有程度上的不同。第一节区域差异二、区域差异类型二、区域差异类型1 1、区域自然差异、区域自然差异 2 2、区域制度安排差异、区域制度安排差异 3 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第一节区域差异三、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三、区域差异的经济效应1 1、影响区域经济活动成本和劳动生、影响区域经济活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产率 2 2、影响劳动地域分工水平、影响劳动地域分工水平 3 3、影响区域生产力布局、影响区域生产力布局 4 4、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区域
47、产业结构演进第二节区域优势一、区域优势的涵义及其特点一、区域优势的涵义及其特点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部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区域优势具有普遍性区域优势具有普遍性 2.2.区区域域优优势势具具有有区区域域性性和和跨跨区区域性域性 3.3.区域优势具有可变性区域优势具有可变性 4.4.区域优势具有相对性区域优势具有相对性第二节区域优势二、区域优势类型二、区域优势类型1 1、条条件件优优势势,生生产产优优势势和和产产品品优势优势 2 2、外生比较优势与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与内
48、生比较优势第二节区域优势三、区域优势的发挥和再创造三、区域优势的发挥和再创造1 1、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治理、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治理的的 原则,确定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方向,原则,确定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方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生产要素。2 2、区域优势的发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区域优势的发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极性。3 3、发挥区域优势要正确处理劳动地域分工和、发挥区域优势要正确处理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综区域综 合发展的关系。合发展的关系。第二节区域优势2 2、区区域域经经济济发发展展中中的的优优势势发发挥挥和和再再创创造造(1)在经济发展的初
49、期阶段,必须采取措施把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输入到区内,使其与区内的资源优势及其他优势相结合,从而形成自我发展能力。(2)当区域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必须根据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重点做好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及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流动与交换来提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尽快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第二节区域优势(3)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时,更多地要依靠技术因素,信息交流及商品流通方面的优势,扩大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承载能力。(4)区域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新的成长阶段,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创新环境优势,发展知识型,高技术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业第三节劳
50、动地域分工一、区域分工涵义及演进一、区域分工涵义及演进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分工的演进。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1 1、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是指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和区域经济系统演变中的差异生,这种差异性是绝对的、普遍的、长期的、它会导致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内容的不同,并且促进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生产要素流动,使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或者是竞争的关系。第三节劳动地域分工2 2、经济利益差异、经济利益差异商品经济发展和区际利益的要求,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充分条件。与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