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核算与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DP的核算与方法.ppt(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DP的核算与方法2023/1/261GDP的核算与方法0.几点说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指标两种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68;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1971计划经济的消失:MPS的终结当代:SNA的普遍使用3节内容:GDP的核算方法;其他总量的核算;核算中的衡等关系。2023/1/262GDP的核算与方法1.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1 国内生产总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概念: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最重要的概念:两种: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注意:一年;最终产品/中
2、间产品/增值法;有形产品/无形产品;自给性产品/价格的变动。中国地区城市GDP2023/1/263GDP的核算与方法1.2 GDP的计算方法最终产品法/收入法/增值法1.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法(final goods approach)概念: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公式:GDP=C+I+G+X+M国家间的差异:分类项目不尽相同;2023/1/264GDP的核算与方法2.收入法收入法(income approach)概念:又称要素支付法、要素收入法。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即得G
3、NP。公式:GDP=工资+利息支付+间接税+利润国家间的差异:1和2的比较3.增值法增值法(value added approach)增值法表解概念:又称生产法,按照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增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值:=企业的收益中间产品的成本公式:GDP=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注意:卫生/教育/行政等部门按职工工资收入计算。国家间的差异: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2.1 五五个基本总量个基本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NDP=GDP折旧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一
4、国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之和。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一国一年内个人可支配的全部收入。其它的重要指标:识字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绿色GDP =传统GDP自然资源基础的减少2023/1/266GDP的核算与方法五个总量的关系:五个总量的关系: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广义国民收入;5个总量;GDP狭义国民收入:
5、NI几个总量及其变化2023/1/267GDP的核算与方法2.2 实际实际GDP与名义与名义GDPReal GDP:按不变价格计算Nominal 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美国的例子:2.3 GNP与与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GDP: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2023/1/268GDP的核算与方法计算方法:计算方法:GNP:一年内本国常驻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常驻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常驻本国但未入本国国籍的居民。GDP: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包括本国与外国
6、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二者之关系: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中国如何统计GDP2023/1/269GDP的核算与方法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最终产品法、收入法与增值法核算的GDP值一致。通过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与四部门经济说明3.1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两部门经济概念:由厂商和居民户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系统。原理:图2-3-1金融机构的介入:图2-3-12两部门经济两部门经济中中总供给总供给与与总需求总
7、需求的关系的关系2023/1/2610GDP的核算与方法关系式:关系式: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投资 即 AD=C+I (Aggregate Demand/Consumption/Investment)总供给=产品与劳务供给总和=各种要素供给总和=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 即 AS=C+S (Aggregate Supply/Consumption/Saving)AS=AD 或者 C+I=C+S,即:I=S3.2 三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三部门经济概念:加入了“政府”单位。政府获取税收收入,提供公共产品。原理:图2-3-2202
8、3/1/2611GDP的核算与方法三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三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即 AD=C+I+G (Ggovernment)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 即 AS=C+S+T (Ttaxes)AD=AS,或者 I+G=S+T3.3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概念:加入了“国外”经济单位。向国内提供产品与劳务/进口;购买国内产品与劳务/出口。原理:图2-3-32023/1/2612GDP的核算与方法四部门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四部门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即 AD=C
9、+I+G+X (Xexport)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即 AS=C+S+T+M (Mimport)AD=AS,或者I+G+X=S+T+M结结 论论 是一种事后的恒等关系,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总是相等的。2023/1/2613GDP的核算与方法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名词解释:GDP与GNP总供给与总需求思考题:思考题:试说明两部门经济条件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试说明四部门经济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023/1/2614GDP的核算与方法谢谢大家!GDP达到千亿的省会城市2023/1/2616GDP的核算与方法两种计算美国GDP的方法最终产品最终产品亿美元亿美元收收 入入亿
10、美元亿美元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492341067513585-1017雇员报酬利润/租金/利息等间接税42094244255959合合 计计72478合合 计计72478 增值法表解生产阶段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成成 本本增值增值棉棉 花花8-8棉棉 纱纱1183棉棉 布布20119服服 装装302010合合 计计693930Return 名义GNP与实际GNP年 份名义GNP(亿美元)增长率(名义)实际GNP(亿美元)增长率(实际)197924139-14830-1980262618.8%14807-0.15%注:实际GNP按1972年价格计算两部门经济循环
11、模型居民户居民户厂厂 商商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产品和劳务金融机构介入的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居民户居民户厂厂 商商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产品和劳务金融机构储 蓄投 资居民户居民户厂厂 商商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产品和劳务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政 府纳 税纳 税支 出支 出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居民户居民户厂厂 商商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产品和劳务政政 府府国国 外外 进 口出 口进 口出 口支 出纳 税人均GDP增长率的国际比较(1970-1992)3.48.14.45.51.7中国的GDP值是如何确定的1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核心指标,国民收入,农工建商交五个部门,非物质服务业除
12、外;1980年代初1985年:酝酿改革时期,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1985年4月5日:国家与省级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建立;1993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中国的GDP值是如何确定的2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许宪春说,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
13、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中国的GDP值是如何确定的3最终核实过程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