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6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6章.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16年全国社会工作者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格水平考试考前公益培考前公益培训主讲人:童峰(四川外国语大学)主讲人:童峰(四川外国语大学)联系电话:联系电话: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第1-71-7章章第六章、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的法规与政策(一)人民调解法规与政策1.人民调解的原则2.当事人在调解中的权利和义务3.人民调解的程序4.调解协议的内容、效力及确认(二)信访工作法规与政策1.信访工作的机构和渠道2.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3.信访的法律责任4.信访制度改革(三)突发事件应对的法规与政策(新增)
2、1.突发事件的分级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与原则3.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与方法4.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责任人民人民调解解人民人民调解工作基本体制解工作基本体制人民人民调解工作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当遵守的原则人民人民调解的程序解的程序人民人民调解必解必须遵守的遵守的纪律律一、人民一、人民调解委解委员会的任会的任务 调解解纠纷、宣宣传法律政策、法律政策、教育教育公民守法公民守法树德德二、人民二、人民调解的原解的原则 (重点)(重点)依法依法调解解(法律、法(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社会公德)章、政策、社会公德)自愿平等自愿平等 1、调解解纠纷要双方自愿接受要双方自愿接受调解解2、调解解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双
3、方一致同意3、调解解协议履行必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自愿(不出自当事人自愿(不许 强制制执行)行)尊重当事人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利(调解不是解不是诉讼必必经程序)程序)关于人民调解工作,正确的说法是()A调解协议一旦达成即具有法律效力B调解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C调解是起诉的必经程序D当事人可以要求更换调解委员关于人民调解工作,正确的说法是(D)A调解协议一旦达成即具有法律效力B调解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C调解是起诉的必经程序D当事人可以要求更换调解委员小李夫妇因生活琐事发生争吵并欲提出离婚诉讼,调解员老张得知后主动前去调解。小李冷静后愿意接受调解,但其妻子觉得双方感情确已破裂,明确拒绝调解。老张坚持认为年
4、轻人因一时冲动离婚很可惜,仍坚持要调解。根据人民调解法,老张的行为违反了()原则。A依申请调解B尊重隐私C当事人自愿调解D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C【解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本题中老张的行为违反了当事人自愿调解原则。根据人民调解法,下列关于人民调解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有()。A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调解B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C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调解情况D当事人双方经过自愿协商并达成协议后才能结束调解E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调解员可以按需要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调解ABCE【解析】根据人民调解法规定,A、B、C、E项的说法均
5、正确。人民调解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三、人民调解的程序 受理纠纷受理纠纷1、申请受理(口头、书面)、申请受理(口头、书面)申请调解要具备的条件:申请人、调解要求、事实根据、纠纷管辖有效。申请调解要具备的条件:申请人、调解要求、事实根据、纠纷管辖有效。2、主动受理(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主动受理(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 进行调解进行调解 结束调解结束调解(达成协议(达成协议-调解成立;不达成协议调解成立;不达成协议-调解不
6、成立)调解不成立)调解协议的确认:调解协议的确认: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确认有效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辅助制度。下列申请人民调解的条件中,不属于必备条件的是()。A.有明确的申请调解人 B.有申请人的书面申请 C.有具体的调解要求 D.有提起申请调解的事实根据 B信信访工作工作信信访工作的机构工作的机构信信访的渠道的渠道信信访事事项的提出、受理、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理和督办信信访工作的机构工作的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信访工作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
7、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具体负责信访工作。信信访工作的原工作的原则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五类对象的职务行为:五类对象的职务行为:1、机关公务员、机关公务员2、参公人员、参公人员3、提供服务企事业人员、提供服务企事业人员4、国家机关任命、派出人员、国家机关任命、派出人员5、居村委会及成员、居村委会及成员信访的提出信访的提出 六项禁止:六项禁止:1、对机关办公场所、车辆、交通、对机关办公场所、车辆、交通2、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3、对机关工作人员殴打、侮辱等、对机关工作人员殴打、侮辱等4、
8、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等、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等5、煽动信访、煽动信访6、扰乱公共安全、扰乱公共安全信访的受理、办理和督办信访的受理、办理和督办n信访事项的受理时限:信访事项的受理时限:15日(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书面告之)日(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书面告之)n信访事项的办理时限:信访事项的办理时限:n办理完成:办理完成:60日日+30日(延长期限)(自受理之日起)日(延长期限)(自受理之日起)n请求复查:请求复查:30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n复查意见复查意见:30日(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日(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n请求复核:请求复核:30日(自收到复查
9、书面答复之日起)日(自收到复查书面答复之日起)n复核意见:复核意见:30日(终极意见)日(终极意见)(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2011年4月15日,信访人小张因对劳动纠纷处理意见不满,将信访事项传真至县人民政府信访部门,并留下传真电话以便及时得到反馈。根据信访条例,对于小张的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最迟应于()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通知小张。A.2011年4月30日 B.2011年5月5日 C.2011年5月15日 D.2011年5月30日A 信访人应当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根据信访条例,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有()的行为。A.4人集体走访 B.拦截公务车辆 C
10、.堵塞阻断交通 D.携带危险物品 E.要求受理机关按期答复 BCD根据信访条例,下列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受理信访事项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情况重大、紧急的信访事项,应当及时提出建议,报请上级人民政府决定B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的信访事项,应当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C对收到的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于30日内予以受理D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但应告知信访人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根据信访条例,下列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受理信访事项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情况重大、紧急的信访事项,应当及时提出建议,报请上级人民
11、政府决定本级B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的信访事项,应当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下一级C对收到的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于30日内予以受理15日内D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但应告知信访人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D根据信访条例,下列情形中,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及时督办,并向处理信访事项的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改进建议的情形有()。A.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B.未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C.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D.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E.来信来访量同比上升超过10%的ABCD【解析】信访条例规定
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有关行政办理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的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内结信访事项的;未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的;其他需要督办的情形。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应对概念与分概念与分级体制与原体制与原则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与方法1.预防与防与应急准急准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整合应急资源2.监测与与预警:警:建立全国统一的
13、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紧急程度、发展事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3.应急急处置与救援:置与救援: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依照相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4.事后恢复与重建:事后恢复与重建:(1)采取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2)损失评估,组织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3)请求支持重建,妥善解决矛盾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