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06380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8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安徽省安徽省 2019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生物试题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1. 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蛋白质和核酸是各种细胞器共有的化合物B. 某些核酸参与细胞内氨基酸的转运过程C. 蛋白质和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分别是氨基酸和核苷酸D. 空间结构改变的蛋白质和核酸不具有生物活性【答案】B【解析】蛋白质是各种细胞器共有的,而核酸只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与核糖体这三种细胞器中,A 错误;某些核酸(tRNA)参与细胞内氨基酸的转运过程,B 正确;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C 错误;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蛋白质不一定会失

2、活。如细胞膜上的某些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进出细胞时,就需要改变空间结构,D 错误。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生物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的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生理盐水中使细胞破裂制备纯净细胞膜B将小麦叶肉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C将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后再低温处理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先将酶和底物先保温防止温度变化影响实验结果A. A B. B C. C D. D【答案】D- 2 -【解析】应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使细胞破裂制备纯净细胞膜,A 错误;小麦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绿

3、色的,与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不容易区分,不能清晰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叶绿体的颜色会妨碍线粒体颜色的观察,B 错误;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将洋葱根尖低温处理后再制成装片观察,C 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将酶和底物先保温,再将酶与底物混合,防止温度变化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3. 将大豆幼苗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

4、呼吸作用的影响,各组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以 C0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下吸收 C02(mg/h)1.001.752.503.253.753.503.00黑暗中释放 C02(mg/h)0.500.751.001.502.253.003.50A. 每天光照 24 小时,在 25是幼苗生长最快B. 每天光照 24 小时,在 35是幼苗不能生长C. 每天光照 12h,20时幼苗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 每天光照 12h,30时积累的有机物与 5时的相等【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实验结果数据考查温度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影响,要求考生明确

5、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越大越有利于植物生长,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根据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黑暗中 CO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光照下 CO2吸收量代表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积累的有机物越多,越有利于幼苗生长,因此每天光- 3 -照 24 小时在 25是幼苗生长最快,A 正确;35时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为 3.0 mg/h(大于 0) ,因此每天光照 24 小时在 35是幼苗能正常生长,B 错误;与其它温度条件下相比,每天光照 12h,20时幼苗积累的有机物(用二氧化碳量表示)为 123.25-121.5=21mg,是各温度下最多的,C 正确;每天光照 12h

6、,30时积累的有机物(用二氧化碳量表示)为123.5-123.0=6mg,5时积累的有机物(用二氧化碳量表示)为 121.0-120.5=6mg,两者相等,D 正确。4. 在下图中,能表示人的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以及精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 线图分别是A. 和 B. 和 C. 和 D. 和【答案】B.精细胞是通过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根据图形分析已知,在该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图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为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规律性变化【名师点睛】分析图中各曲线:中物质含量加倍一次(时间较长) ,减半一次,为有

7、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图;中物质含量加倍一次,减半一次,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中物质含量先减半,再加倍,最后又减半,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中物质含量加倍一次,然后连续减半两次,为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图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描绘的现象,从细胞学的角度分析,下列特征不会出现的是A. 细胞内水分减少 B. 细胞核体积减小C.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D.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4 -【答案】B【解析】诗中描绘的是人体衰老的过程,人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人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8、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故 A、C、D 项均不符合题意;衰老的细胞内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故 B 项符合题意。6. 某植物的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实验名称亲本F1表现型F1自交得 F2的表现型实验 1纯合无色纯合有色无色无色:有色=3:1实验 2纯合无色纯合有色无色无色:有色=13:3A. 实验 2 中,由于基因重组使 F1自交出现了有色籽粒个体B. 实验 1 中,F1自交出现了有色籽粒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 实验 1 中 F2无色籽粒个体随机授粉,子代中无色籽粒个体:有色籽

9、粒个体=8:1D. 通过一次测交实验可将实验 2 中 F2的无色籽粒个体的基因型全部区分开来【答案】D【解析】实验 2 中 F1自交,F2的籽粒表现型及数量比为无色:有色=13:3,是“9:3:3:1”的变式,因此该植物的籽粒颜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F1的基因型为AaBb(假如控制某植物籽粒的有色与无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 A、a 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 。与某植物籽粒有关的基因 A、a 和 B、b 位于 2 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实验 2 中,F1的基因型为 AaB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使 F1自交出现了有色籽粒个体,A 正确,F1代无色

10、籽粒的个体自交,后代既有无色籽粒又有有色籽粒,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B 正确;据实验 2 分析可知无色籽粒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或 A_B_、A_bb、aabb) ,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为 A_bb(或 aaB_),进而可推出实验 1 中 F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AAbb(或 AABB、aaBB) ,F1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 5 -F2的无色籽粒基因型及比例为 1/3AABB、2/3AABb(或 1/3AABB、2/3AaBB) 。F2无色籽粒个体随机授粉,即 F2的无色籽粒个体随机交配,有四种组合方式:1/3AABB1/3AABB;2/3AABb2/3

11、AABb;1/3AABB2/3AABb;2/3AABb1/3AABB。其中只有第二种组合方式可以产生有色籽粒,其后代得到有色籽粒个体(AAbb)的概率为2/32/31/4=1/9,无色籽粒占 1-1/9=8/9,因此实验 1 中 F2无色籽粒个体随机授粉,子代中无色籽粒个体:有色籽粒个体=8:1(当有色籽粒基因型为 aaB_、无色籽粒基因型为A_B_、A_bb、aabb,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C 正确;实验 2 中 F2的无色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当无色籽粒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b 时,分析方法同此) 。通过测

12、交实验,即让上述无色籽粒基因型的个体与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交配,其中测交组合为 AABbaabb 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无色籽粒:有色籽粒=1:1;当测交组合为 AaBbaabb 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无色籽粒:有色籽粒=3:1,其余组合后代全部表现为无色,因此通过一次测交实验不能将实验 2 中 F2的无色籽粒个体的基因型全部区分开来,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7. 下列有关细胞分

13、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任何生物的有丝分裂和减数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B.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有 DNA 的复制C.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不相同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存在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始终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是对于来源于二倍体的单倍体生物来说,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始终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如水稻、玉米等花粉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以及蜂卵(未受精)发育而成的雄蜂等,A 错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有 DNA

14、的复制,B 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如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与末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 错误;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 6 -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和染色体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 果蝇的某个细胞中只存在 4 种形态的染色体,该细胞不可能是A. 卵原细胞 B. 极体 C. 精原细胞 D. 精子【答案】C【解析】卵原细胞细胞中含有三对常染

15、色体和一对 X 染色体,共有 4 种形态的染色体,故 A项不符合题意;极体中含有 3 条形态不同的常染色体和 1 条 X 染色体(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共有 4 种形态的染色体,B 项不符合题意;精原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和 X、Y 两种异型性染色体,所以存在 5 种形态的染色体.,故 C 项符合题意;精子中含有 3 条形态不同的常染色体和 1 条 X 染色体或 1 条 Y 染色体,共有 4 种形态的染色体,D 项不符合题意。9. 下列有关性染色休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 ZW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含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

16、子C. 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 正常情况下,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色盲儿子【答案】B【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并不控制性别,如色盲基因,A 项错误;ZW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异型的,即 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同型的,即 ZZ。由此可推知含 W 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B 项正确;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多种,只有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才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 项错误;红绿色盲属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母亲为携带者,则可能生出色盲儿子,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对于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的特点的理解是解题的

17、关键。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10. 血友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 D 佝倭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血友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B. 血友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7 -C. 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患儿出生D.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答案】D【解析】根据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可知,血友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低于于男性,A 错误;血友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之一是隔代交叉遗传,在家系中不会连续出现,B 错误;

18、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是降低了源于共同祖先的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而抗维生素 D 佝倭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不能降低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患儿出生,C 错误;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学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种类及特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11. 现有一株基因型为 AaBb 的豌豆,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子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A. 1/16 B. 3/8 C. 7/16 D. 5/8【答案】C【解析】根据豌豆花的结构特点可知,豌

19、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交。基因型为 AaBb 的豌豆自交产生的子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有 3/16A_bb、3/16aaB_和 1/16aabb,所以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3/163/161/167/16,C 项正确,A、B、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内容:双亲纯种显和隐;杂交 F1全显性;F2四性状两个亲本、两个重组,比值恰为 9331。9 为两显性(性状),3 为两重组(性状),1 为两隐性(性状)。可据此答题。12. 下列有关基因与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20、,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B. 血红蛋白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血红蛋白结构一定发生改变C.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二者共同对生物的性状起作用D. 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答案】C【解析】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一对基因也可能对多对性状产生影响,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 8 -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A 错误;由于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血红蛋白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血红蛋白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B 错误;

2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二者共同对生物的性状起作用,C 正确;囊性纤维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中缺失三个相邻碱基,使控制合成的跨膜蛋白 CFTR 缺少一个苯丙氨酸,CFTR 改变后,其转运 Cl-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肺部黏液增多、细菌繁殖,该病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 错误。13. 个用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其 DNA 含有 m 个腺嘌呤,用该噬菌体侵入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出 100 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形成 100 个子代噬菌体,需要消耗 99m 个腺嘌呤B. 形成子代噬菌体所需要的物质都只来源于大肠杆菌C. 子代 DNA 分子

22、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模板、酶、原料和能量等条件D. 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总数与不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总数之比为 1: 49【答案】B【解析】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100 个子代噬菌体含有 100 个 DNA,相当于新合成了 99 个 DNA,需要 99m 个腺嘌呤,A 正确;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酶、ATP 等,但模板来自于噬菌体,B 错误;子代 DNA 分子的形成即子代 DNA 的复制过程,DNA 复制需要精确的模板、酶、原料和能量等条件,C 正确;在 100 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 的噬菌体共有 2 个,只含有31P 的噬菌体共有 98 个,其比例为 1:

23、49,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14.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A. 转录过程需要某些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B. mRNA 能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C. 一条染色体 DNA 只能转录出一条 mRNAD. 参与翻译过程的 RNA 内部也可能存在碱基配对【答案】C【解析】转录时所需要的 DNA 模板在细胞核中,所需要的核糖核苷酸、酶是从细胞质进入到细胞核中,A 正确;转录形成 mRNA,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mRNA 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B 正确;一个 DNA 分子上有多个基因,一个基因就

24、可以转录出一条 mRNA,所以一个 DNA 分子可以转录出的 mRNA 是多种多个,C 错误;参与翻译过程的 RNA 包括 mRNA、tRNA 和 rRNA,其- 9 -中 tRNA 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内部存在碱基配对,D 正确。15. 育种专家常用射线处理作物种子以培育作物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的是A. 射线处理时,种子中基因突变的频率提高B. 种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发生改变C. 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D. 经射线处理的种子中,DNA 分子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用射线处理作物种子以培育作物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其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A 正

25、确;射线处理作物种子可以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种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即染色体变异,B 正确;诱变育种的优点之一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C 正确;射线处理种子,可以诱发种子细胞发生变异,并非 DNA 分子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D 错误。16. 青蒿合成的青蒿素能应用于疟疾的治疗;为使青蒿合成更多的青蒿素,科研人员将二倍体青蒿(2n=18)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其成为三倍体植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三倍体青蒿的遗传物质中有四种核糖核苷酸B. 三倍体青蒿体细胞中最多有 6 个染色体组C. 三倍体青蒿一般不能通过受精卵产生后代D. 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可遗传变异【答案】A

26、17.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是一对非常相近的姐妹种,大约 1 千万年前起源于亚洲的一个共同“祖先” ,但 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是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进化的基本单位B.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遗传信息和基因库完全相同- 10 -C. 染色体变异可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进化提供原材料D. 人工选择能使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种群是生物(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 正确;据题意中华蜜蜂比意大利蜜蜂具有更强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故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遗传信息和基因库存在差异,B 错误;基因突变、染色

27、体变异与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进化提供原材料,C 正确;人工选择能使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正确。18. 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以下是对该系谱图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中错误的是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 家族中一定为杂合子的有 4、5、6、8、9C. 家族中 10 为杂合子的几率为 1/2D. 若家族中 14 与一患者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几率为 1/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8 号和 9 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12 号) ,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

28、遗传病(用 A、a 表示) 。根据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 正确;由 2 号可知,4、5 和 6 号的基因型为 Aa;由 12 或 13 号可知,8、9 的基因型为 Aa,因此家族中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有:2、4、5、6、8、9、12、13,B 正确;由于 7 号个体的基因型不确定,因此无法确定 10 号个体为杂合子的几率,C 错误;14 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3AA、2/3Aa,他与一患者(aa)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几率为 2/31/2=1/3,D 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答本题关键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

29、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即可。19. 下列各项中,不可能出现下图结果的是- 11 -A. 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对性状的杂合子植物自交所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B. 酵母菌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 C02的比值C. 某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D. 15N 的 DNA 分子在含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后,含15N 的 DNA 分子与含14N 的 DNA 分子之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识图转换比例为 31,而 D 选项中子代中所有 DNA 都含14N 所以含15N的 DNA 分子与含14N 的 DNA 分子之比为 1:4。因此 D

30、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 3:1 的数量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20. 关于染色体、DNA 和基因三者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B. 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C.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耍载体D. 一条染色体含有 1 个 DNA 分子【答案】D【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A 项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B 项正确;真核生物的核 D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虽然有些 DNA 没有参与形成染色体,比如线粒体、叶绿体中的 DNA,但核 DNA 占绝大部分,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31、所以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C 项正确;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有 1 个 DNA 分子,但经过细胞分裂间期复制后就会出现一条染色体有 2 个 DNA 分子的情况,故 D 项错误。21. 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12 -A.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B. 在图中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C. 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B 正确;神经

32、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 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的意义,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2.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学生在上午第四节课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有所增加B. 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 0.8-1.2g/L,只是激素调节的结果C. 肝细胞膜表面具有识别胰岛素、胰髙血糖素等激素的多种受体D. 糖尿病患者在贫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糖高的食物,以补充随尿液排出的糖【答案】C【解析】中学生上午第四

33、课时,由于组织细胞消耗了葡萄糖,血糖含量降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有所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有所升高,A 错误;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 0.8-1.2g/L,是由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B 错误;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胰岛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故肝细胞膜上既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 正确;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居高不下,应该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否则身体健康受损,D 错误。23. 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13 -B. 当人失水过多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C. 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垂体合

34、成、分泌抗利尿激素D.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答案】C【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A 正确;当人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C 错误;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能够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抗利尿激素的功能,理解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明确水盐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24. 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X 表示下丘脑

35、,是体温调节的中枢B. 若手术切除 Z,会引起激素 a 和 b 分泌减少C.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D. Y 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X 表示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调节中枢,A 正确;若手术切除 Z,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 X、Y 器官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激素 a 和 b 分泌增加,B 错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患呆小症,导致智力低下,身材矮小,C 正确;Y 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D 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甲状腺

36、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图中 X 是下丘脑,Y 是垂体,Z 是甲状腺,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2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 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的现象,而神经调节没有B. 体温平衡和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都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14 -C.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 有的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答案】A【解析】神经调节也存在分级调节现象,如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A 错误;体温平衡和水盐平衡

37、的维持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B 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C 正确;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有的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D 正确。26. 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 有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可以达到止渴的目的B. 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反复阅读来加强记忆C. 车祸中受害者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S 区受损而不会讲话D. 某人在会议期间出现的憋尿现象【答案】D【解析】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可以达到止渴的目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不能说

38、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 错误;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 错误;大脑皮层语言 S 区损伤,导致人不会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 错误;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憋尿现象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 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 ,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27.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

39、兴奋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B.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时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 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 注射麻醉药后拔牙感觉不到痛,原因是暂时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过程【答案】C【解析】神经递质受体应在胞体膜或树突膜表面,A 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 15 -触间隙为胞吐作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 错误;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有“神经肌肉接头” ,相当于突触,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正确;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

40、枢形成痛觉。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 错误。28. 下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 和 b 分 别是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峰值 a 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不够高B. 峰值 b 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C. 峰值 a 出现的原因是胰岛释放了大部分存激素D. 峰值 b 出现的原因是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520 分钟内血糖浓度在升高但 a 出现下降,故 A 错误;血糖浓度下降在峰值 b 出现之前,故 B 错误;由于胰岛释放大部分贮存的胰岛

41、素,而新的胰岛素需要重新合成,所以出现 a 峰值,C 正确;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是从 20 分钟开始,D 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29. 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容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传递给味觉细胞即 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 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B. 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C. 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容休蛋白的合成D. 味觉产生时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16 -【答案】B【解析】食物刺激

42、了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使其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味觉,由于此过程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 错误;由 A 项分析可知,味觉形成过程中兴奋经过了由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的过程,经过了突触,因此会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B 正确;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容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C 错误;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D 错误。30. 下图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 X 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若 X 代表甲状腺激素,在 b 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 若 X 代表血糖浓度,在

43、 d 点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都增多C. 若 X 代表抗利尿激素,在 c 点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D. 若 X 代表 CO2浓度,在 c 点时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答案】C【解析】若 X 代表甲状腺激素,在 b 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 错误;若 X 代表血糖浓度,在 d 点时胰岛素分泌都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 错误;若 X 代表抗利尿激素,在 c 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导致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C 正确;CO2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 c 点 CO2浓度较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D 错误。二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31. 己知一对等

44、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 为黑羽,bb 为白羽,Bb 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 CL和 C 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 为短腿,CC 为正常,但 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 F1。(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若让 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_种不同的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是_。 - 17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 CL和 C 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在控制之死效应上,CL是_。 (3)B 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研究人员对 B 和 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

45、发现 b 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 基因翻译时,可能会出现_或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 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积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 胚胎致死) 。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答案】 (1). 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2). 6 (3). 1/3 (4). 显性 (5). 隐性 (6). 提前终止 (7). 从缺失少部分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8). 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 ZZ 为雄性,WW 胚胎致死【解析】 (1)根据题意:黑羽短

46、腿鸡(BBCLC)与白羽短腿鸡(bbCLC)交配,F1基因型比为BbCLCL:BbCLC:BbCC=1:2:1,其中 BbCLCL死亡。所以 F1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按照一对对分析的思路,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BbCLC)交配,F2中出现的表现型种类为 32=6 种,其中蓝羽短腿鸡(BbCLC)所占比例是 1/22/3=1/3。(2)BB 为黑羽,bb 为白羽,Bb 为蓝羽,Bb 为蓝羽表现为中间类型,所以羽毛颜色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从交配结果(CLC 为存活短腿)可判断,CL对 C 为显性,在控制死亡效应上,CL是隐性。(3)B 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进

47、而可以合成黑色素,而 b 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导致不能合成色素合成酶,造成黑色素不能合成。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是 b 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在缺失碱基部位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时肽链提前终止,或 mRNA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4)根据题意可知实质亲本为 ZWZW,交配过程中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 ZZ 为雄性,WW 胚胎致死。【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32. 下图 1 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 DNA 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 2 是某一生物体中 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

48、问题。- 18 -(1)图 1 中 AC 段和 FG 段形成的原因是_,L 点M 点表示_过程。(2)图 2 中的 B 图为_细胞,发生在图 1 中的_段。(3)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图 1 中的_段。(4)图 1 中与 GH 段和 OP 段相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_(填“相同” 、 “不同”或“可能相同” ) 。【答案】 (1). DNA 复制 (2). 受精作用 (3). 次级精母 (4). IJ (5). GH (6). 相同【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受精作用等,重点考查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能根据曲线图,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处时期。分析图 1:a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b 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规律;c 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分析图 2:A 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 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 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