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西省山西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A.即时表现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作业评价D.档案袋评价【答案】A2、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
2、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答案】C3、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答案】C4、()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C5、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
3、境的是()。A.B.C.D.【答案】C6、“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内容标准,该内容所属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是()。A.物质结构与性质B.化学反应原理C.化学与技术D.实验化学【答案】B7、化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答案】A8、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B9、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
4、是()。A.认识溶解现象,指导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答案】A10、教学设计中,最终能够使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D.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答案】D11、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B.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C.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D.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方法【答案】A12、下列关于教学方法的说
5、法错误的是()。A.讲授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B.演示法应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关于事物及其现象的感性认识C.运用谈话法教学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班D.运用练习法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个别的指导【答案】A13、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答案】B1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A.铜能导电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答案】B15、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
6、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答案】C16、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17、分子式为 C5H7Cl 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A.只含有 1 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B.含有 2 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C.含有 1 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D.含有 1 个三键的直链有机物【答案】A18、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化学基本观念,但其本质的内
7、涵基本是相同的,下列属于化学基本观念方面的是()。A.B.C.D.【答案】A19、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B.使食盐水中 NaCl 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C.区别 NaCl、Na2SO4 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答案】C20、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答案】C21、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A
8、.组织教学B.导入新课C.教授新课D.总结练习【答案】C22、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石油裂解只破坏极性键B.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C.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键在溶于水时被破坏D.HF 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 HCl,故 HF 比 HCl 稳定【答案】C23、对 CH,Br 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A.CH3COO-B.CH3CH2O-C.C6H5O-D.OH-【答案】B24、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9、()。A.即时表现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档案袋评价D.课堂练习评价【答案】B25、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A.主体B.行为C.条件D.程度【答案】B26、下列直链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A.C5H12B.C5H110HC.C5HloD.C4H802【答案】A27、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答案】B28、CO 分子的偶极矩较
10、小,几乎为零,是因为()。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键电子对、又是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答案】D29、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答案】A30、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是()。A.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B.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C.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D.学生的实际能力【答案】B31、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A.感受B.关注C.珍惜D.养成【答案】A32、下列
11、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B.使食盐水中 NaCl 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C.区别 NaCl、Na2SO4 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答案】C33、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A.50%B.75%C.100%D.25%【答案】C34、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
12、.水平迁移【答案】A35、化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答案】A36、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A.自主性B.时代性C.实践性D.情境性【答案】B37、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B38、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强调 STSE 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其中 STSE 是()的缩写。A.B.C.D.【答案】C39、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
13、上升,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茶中的单宁酸的化学式为 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 26 个氢原子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38:26:23D.一个单宁酸分子由 76 个碳原子,52 个氢原子,46 个氧原子组成【答案】B40、已知反应:X+Y=M+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不必加热即可反应B.X 能量一定高于 MC.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 M 和 N 的总能量D.Y 能量一定高于 N【答案】C41、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
14、于()。A.分析法B.归纳法C.演绎法D.类比法【答案】B42、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 Cu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反应后再加入水,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B.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CuCl2 的生成C.将 CuCl2 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并蒸干,得到无水 CuCl2 固体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人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答案】D43、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A.全部正确B.C.D.【答案】C44、()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
15、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A.诊断性B.形成性C.终结性D.过程性【答案】C45、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C.铝罐可久盛食醋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答案】D46、在一化学平衡状态体系中,发生下列量的变化,其中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反应物的浓度B.反应物的转化率C.正、逆反应速率D.体系的压强【答案】B47、已知 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l2 是氧化产物,K2SO4 是还原产物B.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
16、素的质量比为 1:5C.H2SO4 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1 mol KClO3 参加反应时有 10 mol 电子发生转移【答案】C48、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C60 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答案】A49、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答案】C50、关于义
17、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答案】D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下面是两位化学教师在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的分析:老师 l: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
18、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老师 2: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 f*q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知识经验上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分析和评
19、价上述两位老师的学情分析。(2)说明学情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有何意义。【答案】(1)老师 l 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老师 2 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二、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20、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 分)【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溶液配制的原理: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结合上述材料。简要
21、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答案】四、“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
22、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 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 2:量取 2mL 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
23、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探究层次: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五、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
24、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 分)【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溶液配制的原理: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六、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
25、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6 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策略。(6 分)【答案】(1)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
26、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策: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明确必修化学的基础,确认在该模块的提高及提高的程度: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七、“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
27、策略的条件。【答案】八、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 21774 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 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 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 3 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 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
28、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 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 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 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分)【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
29、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30、,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九、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X、Y、Z 均是短周期元素,X、Y 处于同一周期,X、Z 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 Z2-和 Z-,Y+和 Z-离子
3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一十、某教师在讲解“甲烷的取代反应”时,基本上按下列几步讲述:第一步,导入:刚才我们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甲烷的一种特殊反应取代反应。第二步,实验: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过程,自己做了一遍实验,然后让学生大概看了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第三步,讲解:教师照着教材上口述一遍取代反应的概念。紧接着按照教案中准备的例题,解题步骤口述、照抄给学生,完成例题教学。第四步,练习:让全部学生做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第五步,小结:教师把本节内容重复性地做了一个小结。问题:(1)请用新课程理念对本节课的课堂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10分)(2)针对现行化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10 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