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0343176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引言在中国企业以劳动力优势为核心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时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无疑成为企业赶超技术和时间差距的最好方式。技术并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是实现技术跨越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方式,消费市场中,顾客需求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需求,从而使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从依赖于自身的技术获得资源转变为依靠技术并购获得资源。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开始寻求外部技术资源以获取技术。一些世界级的公司均已通过技术并购,为公司的技术成长带来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技术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技术并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

2、目前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目前人们对技术并购的绩效表现并不明确,由于无论是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还是我国企业对外收购的历史都不长,因此目前国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这一现象尚缺乏深人系统的实证研究。(二)企业技术并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人的认识来源实践,但往往滞后于实践。许多问题实践大大先于理论。正如温特所说:“经济的变化比经济学家们头脑变化来得快”。虽然,技术并购早己是一种客观实在,但是直到现在,对技术并购的理论研究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技术并购为对象的研究工作在国内还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过去,技术并购主要出现在技术先进、技术型产业发达、技术型企业作用重要的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

3、欠发达的后国家则因技术型小企业少、缺乏对象而很少发生,因而技术并购的研究都是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处于前沿的北欧等国家进行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并购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加快技术型产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机制,然而,对这样一种现实经济行为,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上出发,还是从满足为我国技术并购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需要来看,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必要。综述国内外开展技术并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主要成果:通过技术并购与传统的横向、纵向并购之间的特点,技术并购己有研究内容与传统并购理论研究内容的比较

4、,发现技术并购研究的空白,确定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并阐明论文研究的意义。本文对所以进行企业技术的并购研究正是对技术并购作进一步的研究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企业资产重组行为和国外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技术并购也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吴贵生(2000)主张通过并购等实现技术获取方式由单纯引进向多元化方式的转变。白玫(2002)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技术并购产生的动因,对其进行了战略分析。李纪珍(2002)将技术并购与典型的研究开发合作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李善民和曾昭灶(2003)认为,信息产业中推行“全面解决方案”的产品策略,很多是

5、通过兼并(实质上是技术并购)来执行的。刘开勇(2004)从传统并购理论的研究框架出发,从财经角度切入考察技术并购的特殊性,实现了技术创新研究与并购研究的结合,提出了技术并购的交易模型和成功性评价准则。但实证研究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文献鲜见。国内技术并购研究情况自1999年到2006年,研究从企业技术并购的文章和论文还不多,每年只有几篇,而且主要是评述、介绍国外理论或并购发生情况的。近年来,研究并购的文章骤然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己有不少文章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理论上也有了新的建树,但是对技术并购的专门研究还很少。98年青朝阳在企业并购交易价格的技术经

6、济评价认为,技术并购交易的价格应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估。199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智晖在技术创新管理案例报告中说“获取技术型并购”,在许多Intenet公司通过技术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而非Intenet公司通过技术并购则可以获取技术进入该市场。1999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怡认为,对技术并购能够获取技术能力的识别是技术并购有别于其它的技术导入。2001年,董燕在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问题探导认为,在对企业并购的评估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忽略了对技术这一无形资产的评估,导致了技术并购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对称的现象。陈宏义在2002年企业技术并购资产的评估一文中,认为:在技术企业并购中强调技术

7、是一种无形资产,而这种无形资产大多都是智力劳动成果,属于一种无形的特殊商品,它的价值,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例外性。2003年,周隆斌,岳金桂技术企业并购效应一文中指出:技术资源的重新分配是建立在内外部利益基础,技术并购能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较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构成了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不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企业并购现象,技术并购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虽然,还很少有人提到“技术并购”这个概念,但一些学者己将技术并购,即为获取技术而并购的现象作为并购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并购分类时将技术并购作为一种类型单独列出来。并购理论研究在国内正日益受到重视,己成为经济管理界的一个热点

8、:技术并购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企业资产重组行为和国外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正在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已承认其有自身的特点,是并购的一种动机和方式,在研究领域己获得了单列的位置。(1)技术并购的重要性技术并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获得四中经济效应,分别为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和空间经济效应(刘开勇,2004)。刘秀玲(2007)认为,技术并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技术即时服务效应和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有时候,技术并购成为企业实现技术跨越、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新手段(王婉秋,张永安,2009),因为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很多都依赖于被并购企业

9、的技术。总之,技术并购是当今现实经济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企业并购现象,是公司控制权转移的重要形式,是后发国家的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手段(熊建明,汤文仙,2008)。在技术变革、变迁不断加速中,其作用日益显著,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有效机制(刘开勇,2004)。与技术联盟和技术购买相比,技术并购行为的成功难度较大,但其重要优势就是构建技术能力的速度较快(冯勤等,2008),通过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营销渠道、研发团队、接近市场的优势,并购企业迅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石祖培,谢蓉,1997)。朱文晶和程华(2009)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认为并购方实施技术并购动因主要是因为减少

10、竞争对手的数量、减少与交易对象相关的交易成本、降低特定领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2)技术并购的模式关于技术并购的模式,目前按照企业的实力、目标、收购方和目标方在技术知识和业务上的相关性有四种不同的分类方式,详见表2-1。分类根据主要学者分类方法企业的实力徐晨(2008)技术领先企业为了保持技术优势或垄断地位对中小型企业的并购;技术追赶企业对技术先进企业进行并购。企业的目标刘开勇(2000)加强型结合和优势互补型结合。收购方和目标方在技术知识上的相关性于培友,奚俊芳(2006)获取新技术的技术并购、优化现有技术的技术并购和强化现有技术的技术并购。侯汉坡和张璐璐(20

11、09)将技术并购分为三类,分别为技术完善型、技术互补型和进入新领域型。收购方和目标方业务领域的相关性刘秀玲(2007)横向技术并购、纵向技术并购和混和技术并购。资料来源:根据徐晨(2008)、刘开勇(2000)、于培友,奚俊芳(2006)侯汉坡和张璐璐(2009)刘秀玲(2007)等研究整理2.国外研究现状作为技术型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并购行为至今取得显著效果。Williamson(1975)将创新过程分为发明、开发和最后供给三个阶段,认为没有一种规模和形式的企业组织在三个阶段中都占据有利地位;一个经济系统中总存在着适合大企业收购创新性小企业的

12、理想阶段;小企业在创新过程的早期阶段享有比较优势,而大企业则在后面的阶段拥有优势。Granstrand等(1989)描述了大企业通过并购技术型小公司弥补自身技术不足的现象,探索了大企业买卖小企业的技术贸易新机制。Maula、Autio和Murray(2003)研究了技术驱动收购后认为: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4(4)糊;小企业与大企业可以被视为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并在这一网络上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技术体系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网络交易是网络变迁的基本机制,在不同的产业、市场和技术体系里有不同的表

13、现。Granstrand(2004)在全面分析推演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型制造业理论”,得出了在技术导入中技术型并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结论。Utterback和Acee(2005)研究瑞典小型技术制造业被并购情况时发现,1990年拥有520名员工的小企业,到2004年时有10%被大企业收购;而同期的技术型小企业则有30%以上被大企业并购。近年来企业在技术并购上的投资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在内部研发上的投资(Zollo,1998),尤其在那些高科技行业中,技术并购更为活跃,表2-2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并购活动。同时还有一些企业选择通过收购夸大自己的规模和获得技术能力实现增长。在90年代接连6年的时间里,美国

14、Cisco公司花费188亿美元完成了42起并购实践,这些并购企业多是拥有新技术的小企业。9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互联网的普及,Microsoft发起了一系列以获取被并购企业技术为目标的并购。2000年,Intel用大约两倍与其内部研发投入的资金80亿美元受够了市场上的多种尖端技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技术并购呢?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突破了企业的边界,迫使企业纷纷从内部研发转向外部市场(技术许可证、战略技术契约、技术并购等)寻求技术的升级换代(Teece,1992;Harrison等,2001)。尤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并购更为频繁,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表2-2国外典型技术并购案例收

15、购双方收购规模(亿美元)时间产品和行业效果HP+Campaq250200203个人电脑惠普所涉业务范围更广AMD+ATI542006.10电脑芯片AMD将拥有一套涵盖处理器、芯片组和图形处理器的完整产业链Google+YouTube16.52006.10YouTube是一家在线视频分享网站Google想要保持和扩大广告收入来源,传闻Google想利用YouTube平台扩大电视广告业务。eBay+Skype412005.09电子商务企业收购网络语音通信企业将加强eBay全球市场和支付平台的控制力同时还能开拓数项新业务;Skype也可以依托eBay这样的大树提升其他网络语音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但在

16、短暂蜜月之后,两家公司终因互相失望而分手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1)技术并购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1975年,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 Oliver E.)在其著作市场与等级:分析与反托拉斯,内部组织经济学研究中,第一次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的研究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国外此领域的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欧洲地区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并购市场现象及深层机制的探索研究。这其中,厄特巴克和雷特伯吉(1982.)以瑞典市场为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O.格林斯川和雅科布松(1983)则对欧洲市场所发生的13个技术并购案例进行了跟踪访谈与深入剖析,并发

17、现影响技术并购成败的五个重要因素。随后,二人又在“创新公司的并购与管理”(1984)中揭示了技术并购的卖方市场特性,即以技术型小企业的垄断为特征。而最终格林斯川和斯约兰德(1990)以瑞典的技术并购实证研究为依托,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大企业间进行小企业买卖的技术贸易新机制从而基本构建出了技术并购市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对技术并购市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后,国外技术并购研究开始研究分析技术并购动因!这一研究阶段重点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技术并购的内部动因和综合影响因素两大方面入手,初步构架了技术并购动因理论,形成了技术并购动因的初步构架。近年来,技术并购研究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一部分国外学者倾

18、向于技术并购绩效研究(约翰.罕格德瑞.格瑞特.杜伊斯特斯)以及技术并购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在创新网络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领域的研究(艾尔科澳休、Masayuki Kondo洛克巴赫、杰西.P.H、阿兰.迈克皮森);另有一批学者关注于技术并购的决策与模式选择研究(维达特.沃特、Dae-Hyun Cho&pYung-II Yu、纳斯利罕&伊迪瑞姆)。总之,目前国外技术并购的研究进入了相对分散化、广泛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这种趋势,技术并购的整体研究框架正在逐步构建与完善之中。(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一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并购和技术并购的文献,我们发现我国技术并购与国外技术并购的研究有相同点,又有不

19、同点。具体可以归结为“三同三异”第一,国内外的研究都指出了并购的重要性、动因、效应和整合,但是差别国外动因的研究是基于市场经济的研究,国内动因研究则是基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阶段研究;国外并购效应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而国内并购效应的研究几乎都在微观层次;国外并购整合的研究多数是考虑整合中的某一个重要部分,属于面对细节的深入研究,而国内的整合研究一般是基于整合过程的研究。第二,国内外的研究都指出了技术并购的重要性,但是差别是国外的研究更深入的对比了技术并购和内部研发等机制的效率差异,而国内的研究则是以“概念探讨”的方式,从技术并购本身的潜在效应上讨论其重要性。第三,国内外的研究都涉及了并

20、购的绩效问题,但是国外研究中有部分的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且跨国技术并购的研究比较多。而我国对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以中国国内企业间的技术并购为对象的研究基本没有。(四)并购慨念的界定并购(或购并)是对兼并、收购和合并等企业资产重组行为的总称,也是对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其英文为Mergers&Acquisitions。并购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通称为“企业并购”(M&A),即企业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要界定并购的内涵,首先必须界定与并购意义相关的三个慨念的具体含义:1.兼并(merger)兼并(Merger),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

21、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这些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它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显然,对企业“兼并”的界定,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2.收购(aequisition)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经济词典认为收购是指“一家企业接收另一家企业。接办一家公司通常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企业的产权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来实现。3.合并(Consolidtion)指合并行为或合并状况,在公司法里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为一个新公司,即A公司与

22、B公司合并C公司,其特点是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组成新的法人实体。而“兼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兼并”以产权交易导致交易一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是以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为特征。因此“兼并”与“收购”从总体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l)兼并中,被兼并企业作为法人实体不复存在;收购中,被收购企业仍可以法人实体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2)兼并后,兼并企业成为被兼并企业新的所有者和债权债务的承担者,是资产债权债务一同转换;收购中,以收购出资的股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收购与兼并的联系表示在:(l)二者都

23、是企业所有权的有偿转让,而且都发生企业控制权的转移;(2)收购与兼并的获利机理是一致的;(3)收购与兼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只是操作方式略有不同。正因为有以上三点重要的共性,学者们,特别是国外学者谈到兼并与收购时总是不再加以严格的区分,大都使用一个词组并购(mergers&aequisitions)。在实际运作中兼并、收购、合并统称“并购”或“购并”,泛指为获取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从经济意义上,如果不是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三种方式通常并无大差别2。企业并购是一种正常的企业行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现代工业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

24、部企业不断并购从推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2技术并购的定义1、技术与技术能力(1)技术学者们对技术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把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物质手段等要素综合起来所形成得一个能够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著名管理学家M.波特对技术也持广义的观点,他认为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遍及企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技术不但包括客观的物质手段,而且包括经营管理在内的软技术(Porter,1996)。狭义的定义认为技术是为制造特定工业产品所需的管理、组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工艺和技能两方面131。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认为,技术就是企业具有的在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及

25、其与物质设备有机组合的综合形态。企业技术的核心是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技术可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存在。(2)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就是企业从内部产生、应用技术和从外部搜寻、接受、吸收技术的能力的总和。技术能力与技术存在重要差别:技术能力是比技术更高级的形态,是与市场产品更接近,并可以产生新技术的资源基础;从技术到技术能力是一次质的飞跃:技术是一种科技成果,是固化的东西,而技术能力则是成果己为人所掌握后的活化形态。技术可以独立于组织存在,而技术能力则必须与组织同在,融于组织之中。技术不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而技术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关键部分之一。获取技术可以不必获取人,更不必获取组织,但获取技术能

26、力则必须同时获得人及其组织,最少要获得掌握技术的人。2、技术并购的定义学者们对有关技术并购概念在学术界强调重点稍有不同。一部分学者定义更加细化,强调了并购主体的方向性,例如,刘开勇(2000)把“大企业,特别是技术型的大企业以获得技术能力为主要动机对中,小企业的购并”称为技术并购,其中并购的主要和直接动机是为了获得并购对象的技术能力。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认为技术并购指的是拥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或是为了加强自身能力基础或是为了技术多样化,或是为了巩固市场地位,提高垄断力、竞争力,或是出于新产业的动机而并购拥有独特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的企业经济行为。这类定义的实质是技术并购是指技术性大企业,以获

27、取技术能力为主要动机对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并购,有人叫做“技术与小企业收购”也有叫做“技术驱动的新兴技术型公司的收购”。另一部分学者的定义更加宽化,认为技术并购是一种为获得先进技术为目的的(李征和赵晓巍,2007)或获取对方技术能力为主要动机(冯勤等2008)的并购本文认为,从并购理论的框架出发,按照并购理论中通行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根据此类并购以获取技术能力为主要并购动机的特点,将“大企业主要出于获取技术能力的动机并购中、小技术型企业的并购现象”定义为“技术并购”是恰当的。这样,技术并购指的是拥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或是为了加强自身能力基础,或是为了技术多样化,或是为了巩固市场地位,提高竞争力,或

28、是出于进入新产业的动机而并购拥有独特技术的中小企业的企业经济行为。3、技术并购的分类根据在并购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将技术并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进入新领域型。一个大企业出于发展的需要,欲进入一个全新的、或关联不大的技术型产业(technology一basedindustry)领域时,可采用技术并购。采用这种方式,将目标企业及其拥有的技术、市场、人员全部接受下来,可以比较容易地突破技术型产业通常存在的很高的技术进入壁垒,顺利进入新领域:此外,还可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注入与转移,把所并购的技术型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的替换企业,从而实现重心从原领域转向新的技术型领域,最终在新领域发展的战略构想。现阶段,

29、我国传统产业领域有许多大企业极想跳出原产业领域,进入成长性好的技术型产业,进入新领域型技术并购方式就是它们最好的选择。例如,一家钢铁公司并购一家软件企业也是进入新领域型技术并购。是并购双方优势动力互补机制的充分体现2)技术完善型。某大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产品的一项或多项重要技术仍掌握在他人手里,这不但使该大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受制于人,而且由于这些技术供应者有市场垄断力存在,还会使大企业的利润率大打折扣。若此时某中小企业恰有这样的技术并己投入相应产品生产经营中,大企业便可将其并购,以使产品的关键技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全面并购后使能力得到完全转移,也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技术互补型。技术

30、互补型并购发生在两家拥有互补技术的大小企业间,特别是各自拥有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时更有可能发生。一旦实施并购,将使原来生产的产品发生突破性技术进步(甚至是跃迁)。以如冰箱生产为例一家企业拥有先进制冷技术,而另一家拥有特殊的微电子控制技术,若二者实现并购,则由于技术的互补性,新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就会从功能、外观、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五)典型案例分析为探讨我国科技企业技术并购的现状,本文选取了中国期刊网自2000年到2007年收录的各类技术并购个案报道14个。下表是对这些个案研究后基本数据总结时间并购方被并购方金额并购标的2000.1德力西集团杭州西子集团强大的技术实力

31、2001上海电气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900万美元世界领先的印刷技术2001.10华立集团飞利浦100万美元CDMA研发中心2002万向集团美国UAI280万美元汽车配件2002上海汽车韩国大宇5970万美元5970万美元2002.42002.4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热缩材料技术2002.0TCL德国施奈德电子820万欧元彩电生产线2003.8京东方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3.8亿美元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2004.7TCL汤姆逊1.07亿港元彩电业务2004.9上海汽车韩国双龙5亿美元48.92%股份2004.11盛大网络韩国Actoz公司9170万美元网游版权及研发平台2004.12联想I

32、BMPC事业部17.5亿美元个人电脑业务2005阿里巴巴雅虎(中国)有限公司搜索技术2007.7上海汽车南京汽车设备、知识产权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并购方通常是将目标整体并购获得100%的股权。或者只是针对自身所需要的技术而有选择性地并购企业某一部分或者通过掌握一定的股权而获得技术。并购方为外方的有10家占71.4%中方的为4家占28.6%。这说明我国总体上还是处于技术追赶阶段,需要向发达国家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其次并购主体主要在电子和汽车两大行业,可以看出这两大行业已开始由纯粹的制造加工基地向研究和加工一体化的方向转化。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现阶段我国科技企业技术并购的特点。(1)技术并购方式

33、由于本文是以技术导向型并购案例为研究目标,所以采用对被并企业与企业进行的行业分析,将企业的并购方式分为:横向并购,即同行业并购;纵向并购,即上下游企业间并购;无关并购。通过分析发现,横向并购在所有的并购中占比达到了92.9%,无关并购占了7.1%,没有纵向并购。虽然统计的基数不是很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当前的现状。目前,我国科技企业的并购动机仍然处于扩大产能,提高市场份额和获取规模经济的阶段。而横向并购恰恰是达成这些目的的一种捷径。案例中的科技企业规模相对跨国企业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这也正是企业采取横向并购的原因。从效果看,超过50%的横向并购在并购完成一年之后发生亏损。这说明我

34、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重规模、轻整合、轻效益的问题。横向并购的整合程度不高,导致了并购之后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2)技术并购动因在我们分析的案例中,技术并购动因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新技术新产品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的延伸。从表面上看,似乎技术并购的动因都是为了获取技术,三者在案例中所占比例也大体相当,但是仍然有些差异。通过分析发现,由于进行技术并购的企业双方涉及的领域通常全部或者部分重合,两者各有优劣势,若不进行并购很有可能不但无法发挥本身的优势,还有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而丧失成长性。例如德力西集团并购杭州西子集团,一个拥有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机制,一个拥有强大的技术

35、能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知名品牌。如果不实施技术并购,并购方(德力西集团)的优势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使得该类企业失去一次获得特有技术能力、获得某一技术型企业强大成长力的机会。被并购方(杭州西子集团)的优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消失。由于研发巨大的投入、高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并购方希望直接以比较容易的形式进入一个新的生产领域或获得一个新的产品。而技术并购正好给这些企业一个机会,从而实现企业向新的技术领域转型或获得一个新的产品。例如上海电气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从而获得了秋山公司30多项专利,并获得彩色打印机的先进图纸,引入BT单面机Jprint双面机及上胶印机的垄断技术双面胶印技术(四色对开

36、)。公司销售收益率比并购前上升了1倍。因为技术并购双方之间拥有不同的技术,而这些技术整合之后能强化、拓展双方的核心能力,甚至产生新的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必然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达到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提高企业在行业内地位的目的。例如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有限公司,获得了雅虎全球领先的搜索技术平台支持,从而在原有电子商务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搜索、门户和即时通信等领域,成为业务门类最广泛的网络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得到了延伸。(3)技术并购的整合在我们分析的案例中,技术并购成功案例比例不高,近40%的并购效果不显著,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较好解决技术并购后的整合问题,而技术整合、财

37、务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又是重点。技术整合作为技术获取重要环节,几乎所有实施技术并购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并购企业通常会开展技术人员间交流,引进重要的生产设备,对先进技术专利消化吸收,从而实现两者知识库的融合,实现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但是,有些特例仍然值得注意。华立收购飞利浦的CDMA就是其中之一。华立是我国最大的电能表制造商,2001年确定将信息产业作为主方向后,并购了飞利浦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获得了飞利浦在CDMA无线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识产权(IP)、研发成果、研发设备、研发工具和一大批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但是最终并购失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整合的失败。技术并购后要进行技术整合,要使

38、并购后的技术和专利真正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而华立所处的产业和CDMA是没有相关性的,对如何整合被并购方的技术和专利没有经验,在后续的过程中也没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财务整合在技术并购中不太被重视。现阶段技术并购中企业多采用现金并购,经常导致并购后“失血过多”而陷入经济困境,从而不能进行很好的财务整合。例如TCL并购汤姆逊,在并购之前TCL财务状况良好,彩电业务盈利5亿元左右,但此时汤姆逊公司2003年彩电业务已亏损17.32亿。并购后TCL通讯控股的行政支出由并购前的1.46亿港元(2003)猛增为4.43亿港元(2004)。而后为了弥补汤姆逊公司的财务亏损,

39、又出售了盈利能力强的TCL国际电工和智能楼宇。财务整合不力,导致最终宣布公司欧洲彩电业务破产。财务整合的主要任务是将并购双方的财务内容形成统一的结构,以保证资源统一配置。在大部分对外并购案例中,并购方并不注重被并购方所存在的亏损,也无法利用财务整合获得“协同效应”。国外并购失败的公司中有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上海汽车并购韩国双龙最终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也是企业文化整合出现了问题。韩国对自己的民族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在双龙被上汽并购后就使其原有员工产生了抵触情绪。上汽所做的仅仅是请其工会代表来参观,整合过程流于形式,自然效果也不佳。可见,尊

40、重与学习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关键。相对而言,发生在国内的技术并购案中,由于文化背景一致,企业间文化虽然有所不同,但没有根本上的分歧。且企业名称、标志等代表企业形象要素容易让并购双方接受,容易产生对对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再加上大部分并购属于横向并购,企业间文化的交流更容易展开。这就使得国内企业间并购效果比并购外方企业效果要好。 1 案例比较后的启示 实施并购前,企业需要明确并购目的,并使之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跨国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跨国技术并购更是如此。这个过程应建立在坚实的战略基础上,考虑所有可能影响并购的因素以及并购的结果。尽管TCL并购施耐德并不能说是失败的并购,但对于T

41、CL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来说,在技术成长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德国著名的经济周刊总编辑、经济学家巴龙先生对TCL收购施奈德曾有这样的评论:“若要借施奈德进入德国市场,TCL还不如用自有品牌。因为施奈德在德国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保守的、不断破产转卖的私人企业,产品还不如TCL先进。现在德国电视机很便宜,市场已经饱和,如果再买只能买高精尖产品,但德国人知道,施耐德生产不了高精尖产品,如果把TCL的超薄高精尖电视贴牌上施耐德的品牌到德国去卖,德国人不可能接受。”从TCL的案例可以看出,没有战略,盲目地进行跨国并购,或以错误的战略指导并购只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前,必须明确并

42、购目的,审视并购是否能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在进行详细的调研后实施并购行为才是正确之举。 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避免因为注重“大”而忽略了并购的经济效益并购的经济效益是指并购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来源于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企业并购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并购的成本和效益。为企业导入先进技术和研发队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益,忽视经济效益而一味求规模的并购是失败的。从思科和TCL在并购对象的选取上,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区别:思科选择的对象大多是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新且成长性好的企业;而TCL所选择的企业都是规模大且亏损的企业。虽然施耐德、汤姆逊、阿尔卡特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好的销售渠道或相当的市场分

43、额有助于TCL拓展国际业务,但对其效益增长却起到了负面作用。在中国,不乏类似于TCL这样的并购案例,他们大多数并购目标选择的是国外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倒闭的企业。由于企业亏损或业绩不佳,往往会导致其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过少。因此,为了技术而并购亏损企业,并不是明智之举,就算需要并购的技术是急需的,也必须考虑被收购企业扭亏的可能性以及难度,否则其国外业务的长期亏损只能使中国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 2 注重人才,保住被并购企业的人才和培养企业自有人才同样重要对于以技术导入为主要目标的并购,看重的就是目标企业的技术价值。技术人员的流失,自然会导致对已有技术理解与运用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损害了企业潜在的未

44、来价值。从思科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留住人才的意义。但在一方面,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并购外国企业所要担负的成本之一就是高昂的劳动力,要保留被并购企业原有技术人员无疑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沉重压力。另一个方面,如果完全依靠原有的技术队伍来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就失去了利用技术并购培养自己研发力量的初衷。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除了保留这些人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保留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开发人才。思科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对待人才问题。 3 加强风险意识,在并购的每一个关节上把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并购本身就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具体投资行为,主要有政治法律风险、决策风

45、险、金融财务风险、资产评估风险、技术风险和整合风险等。而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实务操作程序更复杂,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更大。实践证明,一般并购的平均成功率只有40%,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30%,而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低估了在全球市场运营的风险,最终导致并购的失败。因此,开展跨国并购必须先要建立规避跨国并购风险的机制。思科在这方面给我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首先,思科设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企业并购,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并购队伍;其次,规模不大的并购目标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可以降低风险,保证较高的成功率;第三,思科在并购前都会经过充分的调研,然后指定详细的并购计划;最后,由于思科并购目标都是要符合

46、企业发展需要的,且企业文化与思科文化相近的企业,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可以说,思科对于并购风险的防范,是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的,将每一个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就是对风险最好的控制。通常企业并购会面临着众多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企业并购是否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判别依据就是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利润),而利润来源于市场。由于市场因素具有多变性,由此造成的市场风险会给企业并购结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并购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欲求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有此可能导致众多替代品出现,是原有的需求转向替代品,从而使并购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冲击;二是竞争环境的

47、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目标自动调节着生产经营者的投资和经营方向,使得竞争者的加入与退出日趋频繁。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竞争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未来更难把握。三是要素市场的变化。要素市场担负着提供生产要素的重任,要素市场的资源可供量,价格变化以及国际要素市场的变化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购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并购者收益的不确定性。运营风险所谓运营风险,是指并购方在并购完成后,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可能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共享互补。通过并购形成的新企业可能因规模过于庞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是指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都为被并购进来的

48、新企业所拖累。信息风险在并购战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实与及时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但实际并购中因贸然行动而失败的案例不少,被并购方可能有意或无意地隐瞒一些对并购方来说很重要的信息,并购方事前无法获知而成为并购后的巨大隐患,这就是经济学上所称的“信息不对称”的结果。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实施并购活动会同时对企业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的重大影响。实践中,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5几点启示(l)规避决策风险是处置并购风险的有效措施。决策风险是由企业的并购决策行为引起的,有可能在各个并购阶段表现出来。采取科学的方法规避并购风险是并购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并购中的产业、市场、整合、法律、信息和财务等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之后,从源头规避并购风险的有力举措。(2)有效处置并购风险是实现并购风险管理目标的保障。在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运作流程中,识别、测评和处置这三个并购风险管理环节是有机联系的,风险的识别和测评是为风险处置打基础的,只有恰当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