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0330229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人教版第七册你记过贺卡吗?教学案例 课 题:你记过贺卡吗?教学目标:1. 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2. 运用估算,统计等数学知识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3. 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4.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 (一)由生活中导入1. 交流。 (播放一段“新年好”的音乐配合动画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吗?

2、每当过新年时,你们都会收到什么礼物? (压岁钱、储蓄罐、书、贺卡) (由学生熟悉的“过新年”作为切入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师:你们收到过贺卡,那么你们记过贺卡吗? (板书课题:你记过贺卡吗?) 2. 汇报。 师:大家知道这些贺卡是用什么做的? (纸)师:纸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一张小小的贺卡和环境保护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贺卡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料,相信你们一定都收集到了很多,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报。教师可随机补充: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树;大量的贺卡是用木材制造的,全

3、国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其中会产生大量废水污染河流;北京每年圣诞至春节前后的贺卡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掉10年生树木近一万棵,排废水9000吨,耗电30万度,财力3000万元师: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些资料?(了解贺卡和环境保护的的关系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缘由,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到“寄贺卡”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3. 录像。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收集到了一些资料。 (课件播放录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在生活中探究1. 调查统计,计算平均数。师:可以看出,一张贺卡从砍伐树木、印刷纸张、精美加工、集中邮寄至废弃

4、扔掉,其中资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都十分惊人,那么我们每个小组个人及家庭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又是怎样的呢?课前老师布置过大家调查自己和家庭收到的贺卡数量,下面就请你们小组合作,把你们组每个人调查的结果分别填在这张表格中,并算一算总计和平均分别是多少。 (对个人和家庭去年收到贺卡情况的调查统计是对上一层次或偶那个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认识到贺卡和环境的关系后,急切地想了解自己的情况,通过小组间的的动脑、动手,实际计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巩固了“统计”“求平均数”等知识。) (课件出示表格) 第 ( ) 小组个人及家庭去年收到贺卡数量统计表 成员 总计 平均 个人 家庭对你们的活动,老

5、师有几点建议: (课件出示活动建议) (1) 填表前,先研究一下这张表的意思。 (2) 求平均数时如果结果不是整数,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直接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去掉。 (3) 计算时如果数字较大,可以请计算器帮忙。反馈学生的填写结果,请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介绍本组的统计表,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在班级统计表上填写。(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 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所了解,教师给学生提出几点建议,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师生间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2. 制作班级统计表。师:第一小组的统计情况我们已经

6、知道了,那第二小组个人共收到多少张贺卡?家庭呢?其他几个小组呢?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依次汇报各组的统计结果,教师完成班级统计表。 四 (1) 班同学及家庭去年收到贺卡数量统计表 成员 总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 个人 家庭师:看这张统计表,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们班30个同学及家庭去年收到贺卡数量的总计和平均数吗?小组合作计算,然后汇报。师:这两个平均数是怎样算出来的?(使学生认识到总数和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为下一教学环节“估算全校学生及家庭收到贺卡的数量”做准备。)3. 估算。师:我们已经算出了全班学生个人及家庭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每人平均收到2张贺卡,每个家庭平均收到11张贺卡,我们全校有

7、1365人 (板贴:1365 ),就看成1365个家庭,你们能估算的方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吗?(板贴:全校学生共收贺卡约_张 全校学生家庭共收贺卡约_张)学生自己独立估算,教师巡视。学生汇报讨论。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说出估算过程。(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更让学生亲身经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4. 计算讨论。师:去年一年时间,我们全校学生工收贺卡约2800张,全校学生家庭约14000张,这么多贺卡要消耗多少资源,对我们的环境又有多大的污染,先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课件出示)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树;买一张贺卡并邮寄大约需要2元钱;生产一张贺卡要排出污水约

8、3千克;生产一张贺卡大约要耗水1千克;(引发学生对现有统计数据的思考,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自由阅读。师:你们从屏幕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师:现在全校学生家庭收到的这14000张贺卡,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 (教师板贴: 砍掉大树_棵 需要花_元钱 排出污水_千克 耗水_千克) 请大家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你感兴趣的内容,对照一下大屏幕上的有关数据算一算。 (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收集信息,自己去发现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4组数据的计算,引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反馈学生的计算结果,请小组学生代表把计

9、算的算式和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板贴后面,并让他们自己介绍算的是什么?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学生汇报。 (这一环节充分放开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5. 交流感受 师:我们全校学生家庭共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大树7棵,28000元钱,排出污水 42000千克,耗水14000千克,看到这些惊人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己畅谈感受。 (通过交流各自的感受,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寄贺卡”的行为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力物力资源造成的浪费。)师:少寄贺卡除了保护森林,还有什么

10、好处?学生交流少寄贺卡的好处。学生说到省钱时,师问:你们知道多少钱就能资助一位失学儿童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数据,300元就能帮助一位贫困儿童重返课堂,28000元钱帮助多少位失学儿童实现他们上学的梦想?师:这只是我们一个学校家庭收到的贺卡造成的影响,那我们全市、全国那么多家庭如果都寄贺卡又会是怎么样?生说自己的感觉。小结:烧鸡一张贺卡虽然救不了一棵大树,但如果我们全校、全市,乃至全国每人都少寄一张贺卡那能拯救多少棵大树呀! (三)在生活中讨论师:既然少寄贺卡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小学生可以做点什么?该怎样做才够延长一张纸的生命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展示环保贺卡,指出:这不仅可以废物利用,也是一种艺术

11、上的再创造。 (让学生发掘出切实可行的“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有效措施,使学生由认识到行动,从自我做到影响周围的人,不仅在活动中巩固了数学知识,也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在生活中实践1. 实践活动。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计算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应该从自我做起,你想参与到“减卡救树”环保行动中来吗?课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做法,可以写一封倡议书,也可以画一幅“减卡救树”的画,还可以自制一张环保卡,老师会把我们同学的作品整理出来,办一个展板,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来,好不好?2. 全课总结、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五) 板书设计 你寄过贺卡吗? 1365 四 (1) 班同学及家庭去年收到贺卡数量统计表 成员 总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 个人 家庭 全校学生共收贺卡_张 砍掉大树_棵 _ 需要花_元钱 _全校学生家庭共收贺卡_张 排出污水_千克 _ 耗水_千克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