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0327376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案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南昌市第一中学地理教研组 徐强【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对象分析】高一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过出门旅行或通过电视

2、、电脑视屏,感受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貌,或有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沙洲、沙尘暴、峡谷等事物的感性认识,对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所了解。课件中大量的“岩浆活动”、“火山爆发”、“风化”、“沉积岩形成”的动画视屏和关于“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模拟实验,相信学生会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之中。【设计思路】由教师外出旅行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教材P69页案例1材料的研读和图片、视频的展示,理解内力作用的快慢和方向的知识,同时巧妙设问珠穆朗玛峰高度和材料中反映看似不符,引导出外力作用的感念;通过“两块砖的故事”学生参与的实

3、验活动设计,引导出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分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其中穿插视屏、图片,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最后通过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把内外力作用和岩石圈内的三大岩石和岩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设计思路尽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逐渐掌握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地理素养。教师利用简洁语言和较系统的纲要式板

4、书,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简明扼要。【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两块砖的故事”的学生实验对外力作用及其表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教法、学法

5、】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提纲)新课导入:展示教师外出旅行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有张家界的武陵源、黄龙洞;内蒙古的沙漠、展览馆的恐龙化石,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引出话题: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地表形态?讲授新课: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师讲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按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

6、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在内力作用的诸多表现中又以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为大家所熟悉。一、内力作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69案例1:指导学生观看视屏:岩浆活动的特写画面、国际空间站拍到火山爆发瞬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内力作用进行的快慢不同 2、内力作用进行的方向不同指导学生完成课文P70活动:内力作用的方向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动画演示:“水平运动引起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水平运动”得出结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综合内力作用的表现得出结论: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过渡到外力作用的活动设计: 1、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课本案例1中珠穆朗玛峰

7、升高的高度?3、提示古地中海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5092米,问:珠穆朗玛峰现在高度等于理论高度吗?(20000-5000=150008844.43)这是为什么呢?4、珠穆朗玛峰的形成除受内力外,还受什么力的影响呢?5、嫦娥卫星测出月球最高峰9840米,而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月球最高峰高于地球最高峰和外力作用有关吗?二、外力作用教师讲述:外力作用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两块砖引发的故事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晴。我借了两块砖。一块来自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旧厂房的一个墙角,很费劲;一块来自于博泰魏玛峰尚2期的建筑工地,挺容易。由于

8、单独作案,未留下任何现场照片有点遗憾。借来干什么呢? 请大家拭目以待。 1、比较新砖和旧砖的不同,提问:旧砖形成的原因?2、指导学生观看视屏:风化3、招募水枪手两名4、水枪手对旧砖射水,模拟流水对旧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具体变现形式。5、模拟实验完成后,教师讲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试验中反映出的外力作用的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6、指导学生就实验过程呢进行问题探究:(结合图片)n 风化作用n 侵蚀作用的具体表现n 搬运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n 堆积作用的结果指导学生观看视屏:固结成岩三、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教师讲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

9、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2,思考下列问题: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指导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

10、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教师课堂小结: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教学反思】本堂课在时间上非常紧张。但我首先从教师外出旅行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作好情感上的准备。由于内力作用过于宏观或过于微弱,因此在展开学习时,我的组织方式是内力作用的学习以课文案例1为材料,老师充分挖掘材料中隐藏的知识,设置问题虽然简单,但关键让学生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带着问题以自主阅读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 “阅读”、“找”、“算”、“思考”等过程,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

11、再加上岩浆活动的特写画面、国际空间站拍到火山爆发瞬间两段视频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同时教师例举生活中的例子“促”学生理解,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内力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内力的重点,包括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从运动的快慢、方向和产生的地貌等方面来各自讲解。其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难点,教师设计了两组动画,一是水平运动引起垂直运动,二是垂直运动引起水平运动,由于动画直观,过程清楚,难点突破简单,学生较容易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外力作用学生虽接触较多,但过程较为复杂,名词概念又较多,教师设置了一个“两块砖引发的故事”的学生活动实验。具体过程如下

12、:1、“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光棍节,晴。我借了两块砖。一块来自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旧厂房的一个墙角,很费劲;一块来自于博泰魏玛峰尚2期的建筑工地,挺容易。由于单独作案,未留下任何现场照片有点遗憾。借来干什么呢? 请大家拭目以待。”老师幽默的旁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2、借来的两块砖,教师让学生进行仔细比较新砖和旧砖的不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同时教师提问:旧砖形成的原因?3、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屏:风化,使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4、接下来,对旧砖进行实验。在学生中招募水枪手两名,要求会使用高压水枪,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该实验,同时间接引导学生做一

13、名好玩乐学的孩子。5、在教师的指导下,两名水枪手对旧砖砖面射水,在教师做好的“坡面和平面结合”的槽型模型中模拟流水对旧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具体变现形式。6、模拟实验完成后,旧砖的表面“千疮百孔”,红色的颗粒物堆积在槽型模型的平底面,教师结合讲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试验中反映出的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且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每个过程进行探究提问,期间必要时放映图片加以形象说明。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通过这部分

14、的教学设计,我认识到新课堂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无论是在教学问题等的设计和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是简单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就完事了,而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模拟实验,确实落实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才有意义。 在“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思考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并设计了一个探究性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人手一张,由于设计时没有给出之间的连线,难度有点大,在课堂上老师先指导学生读图画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

15、、变质岩之间联系,降低难度,再让学生用红色绘出内力作用的连线,黑色绘出外力作用的连线,使活动顺利进行了下去。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内外力作用各做一个小结,最后再做大总结,都是在统一框架下进行,对比性强,学生方便记忆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生动形象。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另外,在最后“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未能充分考虑到学情,难度偏大,好在及时降低难度,顺利完成。这次参加江西省“赣教杯”青年教师地理展示课比赛,得到南昌一中地理教研组胡国强、尚洁等各位前辈老师的帮助和耐心指导,我获益良多,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将继续虚心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此对关心和帮助我成长的家人、领导、同事和一直培养我的舒俊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