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文章编号:%4 56%&(!#)$5%!$5%!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向7 彬%,!(%8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9!;!8 聊城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聊城!$!$6)77摘7要:本文就我国古代包括帝王、皇子、后宫等在内的皇室书法教育作专题考察。帝王的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向善书之人请教并讨论书法、设置侍书、利用内府所藏法帖学习书法等途径;皇子的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帝王亲自教育、善书大臣教育、设置侍书等途径;后宫的书法教育包括后妃和宫人的书法教育,一般由内教博士教育其书法。77关键词:中国古代;皇室;书
2、法教育;艺术创作;考察77中图分类号::!6!8%7777777777文献标识码:2%&()*+,-./+0(1 2345+-6&-&7&5-)&*(-&)8)961+,1;12)?7 7一、中国古代皇室教育概况在我国古代,皇室家庭一直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家庭。尽管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但无论是谁拥有皇权,以他为核心的皇室家庭都享有当时其他任何家庭都没法享受的特权。以教育为例,皇室家庭中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表现在或父子或母子或兄弟之间的教育,古代帝王、皇子以及后宫人员在接受教育时都享有皇室所特有的优越性。在皇室受教育的对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皇太子的教育。作为储君的皇太子,其受教育的好坏将对以后作为
3、帝王所具有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有很大关联,所以,历代君王对皇太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因此,本文试以皇太子的教育状况为例对皇室教育的基本情况作出梳理概括。我国古代对于皇太子的教育,通常参考西周时期周公所制定的 世子法。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胞弟弟,世称叔旦。周公在教育周成王的实践上花了他一生的大量心血,为了建立天子之家的教育制度,他还亲手制定了 世子法。世子法 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第一个专门为世子(太子)的教育所制定的法令性教育文件。它具体规定了天子之家的家教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和教育目的等诸多要求,对以后历代的宫廷保傅教育影响极大。孔子家语 中有这要一段记
4、载:子夏问曰:“记 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有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周公摄政而治,抗 世子之法 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是故抗 世子法 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君之于世,子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从文献可知,当时周公所制定的 世子法 中包括了世子学习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其实 世子法 还规定了涵养世子的心性和完善世子的德行等目的。在西周时期,为了教育世子,就配备了太保、太傅、太师等
5、专门负责世子教育的人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9 年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项目编号:9:29%6)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向彬(%69!7),男,汉,湖南新化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书法美学方向在读博士,聊城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书法史论,艺术美学研究。魏 王肃注 孔子家语 卷十子 夏问第四十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帝学 中有这样的记载:“成王幼,不能莅阼。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
6、。”并在注释中云:“保,谓安守之;傅,犹敷也;师,传之教,大同也。师主于训导,傅即受而述之。书序 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盖周公复政,留为太师。”!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太子的教育制度日益完善,师资配备也日益健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辅导太子的教师职官越来越多,在太子东宫先后设置有太子詹事、丞、中庶子、庶子、中舍人、左右率、率令和典兵二傅等等职官,而且这些职官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北魏时期不仅沿袭西周时期的设置,为太子设有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东宫三师,”还设有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子少傅等“东宫三少”。隋代时期,为突出太子教育的重要性,最早在东宫设置“门下坊”和“典书坊”。“门
7、下坊”设左庶子、内设人和录事诸官,“典书坊”也设庶子、舍人、洗马诸官,这些官员主要从事皇太子的文化和道德教育。唐宋时期的皇室家教,开始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学校体系,将皇室的家庭教育走向学校化的进程。唐代除三公三少外,还设有太子宾客,并设置詹事府统管东宫政教事物,詹事府内设左右谕德官专门讽谕规谏皇太子。在贞观年间又专为皇太子设置了崇文馆,并设置学士官,还建有东宫图书馆,收藏大量图书典籍专供皇室子弟教育使用。据 唐会要 卷六十四载:“显庆元年三月十六日,皇太子弘请于崇贤馆置学士,并置生徒。诏:许之。始置二十员,其东宫三师、三少、宾客、詹事、左右庶子、左右卫率及崇贤馆三品学士子孙亦宜通取。至上元二年八月
8、二十七日改崇贤馆为崇文馆。(避章怀太子讳也)”从文献可知唐代崇文馆的设置以及太子的师资配备状况。此外,唐代为了健全太子的教育设施,还延续了隋代的设置,但将门下坊改为左春坊,典书坊改为右春坊,在左右春坊之内配置相应的庶子、卫率等职官。宋代为了加强皇太子的教育,增设詹事讲读官、太子侍读、太子侍讲官等职官,并设置资善堂作为皇太子及其他诸王子的肄业之所,并在资善堂设有翊善、赞读、直讲、说书等教官。南宋初还在东宫门内建有书院,后来将书院之名改为“学新堂”。明代时期对太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为东宫设置了一套比前代更为完备的太子职官以负责太子的教育,但不随便委太子以重任。谷应泰所编撰的 明史纪事本末 卷十四中载
9、:“太祖洪武元年春,正月。辛丑,命廷臣兼东宫官。先是,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旧制设中书令,欲奏以太子为之。上曰:元人事不师古,设官不以任贤,惟类是与,岂可取法?且吾子年齿未长,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博通今古,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效彼作中书令乎?礼部尚书陶凯请选人专任东宫官属。上曰:朕以廷臣有德望者兼东宫官,非无谓也。尝虑廷臣与东宫属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朕今立法,令台省等官兼东宫官,赞辅之。父子一体,君臣一心。于是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兼詹事,冯胜兼副詹事,杨宪、傅瓛兼府丞,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邓愈、汤和兼太子谕德,章溢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兼太子率更令。”#由
10、这则文献可知,明代为太子教育所设置的职官都是由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兼任,而且设置非常完备。明代东宫官属除了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等职官之外,还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等诸多职官。此外,还为太子配备了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以及赞读等职官。明太祖并于洪武十五年(%4#!年)改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后来因为给太子配置的职官太多,又于洪武二十二年(%4#5 年)设詹事院总管,洪武二十五年改名为詹事府,设置詹事一人,詹事统管詹事府、左右春坊以及司经局的各种政事,以便辅导太子。
11、其中春坊的大学士执掌太子向皇上奏请及讲读之事,太子洗马掌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辑之事,校书和正字是洗马的辅助职官。为太子教育而设置的这套完备职官体系,对明代太子的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也基本延续明代的设置,设詹事府作为辅导太子的机构,但由于多种原因,清代的詹事府经历了几次废除和复置,并于乾隆年间将詹事府官员专门作为翰林院迁转的后备资源,但太子的教育还是清代统治者考虑的重要问题,直到光绪年间实行“新政”后,詹事府被最后取缔。从上述可知,我国古代对太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为其受教育而设置的机构也是非常庞大的。这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太子的品德、礼仪以及经史子集等有利于治国的学问和能力。其实,
12、在我国古代皇室家庭的教育中,书法教育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以下试从帝王、皇子以及后宫等不同人员的书法教育作深入探讨。二、中国古代帝王的书法教育在我国古代,出自于皇室而善书之人,难以枚举。就善书的帝王来说,据大约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 书画史 所!#宋 范祖禹撰 帝学 卷一。宋 王溥撰 唐会要 卷六十四 史馆杂录下。谷应泰编 明史纪事本末 卷十四 开国规模。!#$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载:西汉之武帝、元帝,东汉之章帝、安帝、灵帝,曹魏之武帝、文帝、少帝,孙吴之大帝、景帝、后主,西晋之武帝,东晋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哀帝、简文帝、孝武帝
13、,南朝宋之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齐之高帝、武帝、废帝,梁之武帝、简文帝、元帝,陈之武帝、文帝、后主,唐朝之高祖、太宗、高宗、则天武后、中宗、睿宗、明皇、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宣宗、昭宗,五代后梁之太祖、末帝,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北宋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南宋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元之英宗、文宗、顺帝,明之太祖、仁宗、宣宗、宪宗、神宗等诸多帝王,都有善书之名!。其实,除 书画史 的记载外,清代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不少帝王也以善书而名传后世。出于这种事实,我们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若探究皇室的书法教育,这些善书的帝王应是我们研究中不可回
14、避的对象。而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从中归纳出帝王学习书法的三条途径:其一,帝王与当时善书之人讨论并请教书法;其二,帝王为学习书法,配置专门的侍书;其三,帝王利用内府所收藏的大量古代法书,在从政之余主动学习书法。%4 帝王向当时的善书之人讨论和请教书法在我国古代,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喜欢并擅长书法的帝王,这些帝王为了使自己的书法得到一定的提高,时而不时地向当时善书之人讨论甚至请教书法。而与帝王讨论书法的人,有的是当朝的善书大臣,有点甚至是当时的处士。例如,南朝齐、梁时期的处士陶弘景就多次被诏与梁武帝萧衍讨论书法。他在 与梁武帝论书启 中提出“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的观点,
15、追求笔、手、意等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的境界,对梁武帝学习书法的启示应该是比较大的。所以梁武帝在 答陶隐居论书 中谈及了自己对书法的体会:“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拥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暖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陶弘景那追求笔、手、意融为一体的观点应该是书法中“任意所之”的“自然之理”,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克服许多矛盾和障碍
16、。所以梁武帝在书论中谈到了许多用笔、结体、用墨等方面的难为之处,并认为只有克服这些技艺方面的难点,才能达到“抑扬得所,趣舍无违”以及“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等艺术水准。而帝王与当时的善书大臣谈论并请教书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与虞世南之间的书法讨论。历经陈、隋、唐三朝的老臣虞世南,不仅以博学著称,而且在书法上亲承智永传授,深得大王书法的精髓,所以他的书法笔致圆融遒逸,外柔内刚,风神萧散,别具风貌,是唐初著名的四大书家之一,唐太宗认为虞世南具有五绝,其书翰乃五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文韬武略使初唐政治达到蒸蒸日上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位文武双全的帝王,于书法也情有所衷,不仅设置书学和
17、开设弘文馆加强书法的教育,还下令在国子监的所有学校都要求诸生学习隶书(指楷书),自己对于书法的学习也是日不辍笔。他经常与虞世南讨论书法的学习要领,据 唐会要 载:“(贞观)十年,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可见,与虞世南讨论书法是唐太宗从政之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虞世南的书法及其学书观点对唐太宗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或者问,唐太宗的书法教育在哪些方面受益于虞世南呢?虞世南的书法因为亲承王羲之十七代孙智永的教习,故而深谙王羲之笔法精髓,也颇得王羲之书法风神。唐太宗虽然自称书学王羲之,认为自己“心慕手追,此人(指王羲之)而已”%,但唐太宗的书法主要得力于虞世南。据宣和书谱 载
18、:“先是,释智永善羲之书,而虞世南师之,颇得其体,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尝患 戈 脚不工,偶作 戬 字,遂空其落 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米芾所撰的 书史 也有记载:“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耳。”由这两则文献可知,唐太宗其实是学习虞世南的书法进而上攀王羲之。唐太宗除了在书法的技能方面得益于虞世南以外,在书学观点方面也与虞世南有许多相同之处。虞世南在 契妙 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书画史 卷一至卷十二,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第!&5 675 页。陶弘景 与梁武帝
19、论书启,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858 年版,第 5 页。萧衍 答陶隐居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858 年版,第#页。宋 王溥撰 唐会要 卷三十五 书法。唐太宗撰 晋书 卷八十 列传第五十王羲之。宣和书谱 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第 5 页。宋 米芾撰 书史,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第 89$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而唐太宗在 笔法诀 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20、:“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比较这两则书论,几乎出于一人之手。这观点究竟是虞世南首先提出得到李世民的附和,还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得到虞世南的认可,其实无论是哪种情形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两则出于不同人的书学观居然如此相似,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虞世南和李世民在讨论书法时,他们的观点是非常吻合的。而从李世民学书于虞世南的事实来看,李世民跟随虞世南这种书学观点的可能性更大。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世民跟虞世南讨论并学习书法,所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热衷右军之书而心慕手追,而且在书法
21、的学习心得方面也受益于虞世南。当然,李世民在书学学习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唐会要 有这样的记载:“(唐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玩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惰,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喜战阵,适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皷必自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每取我弱对其强,以我强对其弱,敌犯我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我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思得其理深也。我今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然。”#从这则文献可知,李世民对于书学学习有自己独特的心得,而且他常将这种心得告诉他的朝臣,说明他当时与大臣谈论书法
22、的对象不是局限与虞世南一人。明代书法家李淳曾撰写 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一卷于景泰二年(%&$%年)二月初一日上进朝廷$,这卷书论主要是论述题署、擘窠大书的方法,文中在讲述每一种结构方法时举四个字例加以说明,言简意赅,深得体要,而且所提出的八十四法浅显易懂,是学习大字的重要参考文献。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虽然书史对朱祁钰的书法事迹记载很少,但明代的皇帝普遍重视书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都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明代帝王对皇子的书法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因此,朱祁钰担任皇子和郕王时,学习书法应该一直没有间断。李淳于景泰二年撰写 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上进朝廷,其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虽然
23、没有文献对李淳撰写这卷书论并上进朝廷的原委给予详细记载,但李淳在文中多出提及他的身份是“臣”,如“臣幼习大字”、“臣不胜战慄之至”、“臣谨言”、“臣李淳上进”等等,以此推测,李淳撰写这卷书论并上进或许就是受明代宗之命。而这卷书论主要是谈论大字结构的方法问题,说明二十三岁的朱祁钰那时对书法很痴迷,他可以从李淳的这卷书论中掌握不少大字结构的方法。他这种向大臣请教书法的方法虽然不同于李世民向虞世南请教书法,但也不失为学习书法的一种良策,既可得到善书大臣有关书法学习的诀窍,又不要主动向大臣请教而有失帝王的威仪。除了和当时的善书之人讨论并请教书法外,作为拥有特权的帝王,他还做了两件事情,与他能够更好地受
24、书法教育不无关联,其一,专门为自己设置侍书;其二,加强内府对历代法书的收藏,并时常作为学习书法的材料。!4 帝王为学习书法专门设置侍书作为能够辅导和协助帝王学习书法的侍书究竟起于何时,需要进一步考证。笔者所查到有关侍书的最早文献是后汉书 中对蔡邕的记载:“(蔡邕)补侍御史,又转侍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这则文献所讲的侍书御史是否具有辅导或协助帝王学习书法的职能,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但唐代时期的侍书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职责。据 旧唐书 卷八十载:“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贞观十年,自秘书郎迁起居郎。遂良博!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
25、: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从文献可知,褚遂良是贞观十年被唐太宗诏为侍书的,而虞世南去世是在贞观十二年。这说明垂暮之年的虞世南虽然可能还可以与李世民谈论书法,但毕竟力不从心,唐太宗想在虞世南去世之后还能找到可以经常讨论并请教书法的人,于是,经魏徵推荐,四十一岁的褚遂良因为“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而被唐太宗诏为侍书。从前文的论述可以得知,虞世南不仅和唐太宗谈论书法,而且还担任了李世民书法教师的角色。既然,褚遂良是因为唐太宗要找一个可以论!#$%&虞世南 契妙,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565年版,第%7 页。李世民 笔法诀,历代
26、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565 年版,第%6 8%#页。宋 王溥撰 唐会要 卷三十五 书法。明 李淳 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55&年版,第 99 86!页。宋 范煜撰 后汉书 卷九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蔡邕传。后晋 刘昫撰 旧唐书 卷八十 列传第三十褚遂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书的人而诏为侍书的,自然免不了有协助李世民学习书法的任务。如果这时的侍书还不足以说明具有辅导或协助帝王学习书法的职能的话,柳公权担任侍书一职,就有史料记载帝王向他请教书法的事例。据 旧唐书 卷一百六十五载:“穆宗即位
27、,入奏事,帝召见谓(柳)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思之,复召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从文献可知,唐穆宗因为在佛寺中看到了柳公权的书法,就很想见柳公权,但那时可能唐穆宗还没有即位。而当唐穆宗即位后,在柳公权入朝奏事的时候,就拜柳公权为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而且文献还记载
28、穆宗向柳公权请教“笔何尽善”的事情,即使柳公权用“心正则笔正”这种笔谏的方式来回答唐穆宗,唐穆宗并没有冷淡柳公权,只是当时的脸色有所改变而已,柳公权也因为善书而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更有意思的是,柳公权本来因为他的兄长柳公绰于唐文宗太和五年(#4%年)致书宰相李宗闵而迁右司郎中,后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等职,但因为唐文宗离不开这位侍书,于太和八年(#4&年)再次召为侍书,后来改为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但侍书帝王的角色还是没有很大改变。从柳公权担任侍书的文献记载,应该很清楚反映了他担任辅导和协助帝王学习书法的角色。否则,唐穆宗不会跟他请教笔法问题,唐文宗也不会反复召他为侍书。从
29、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所载,更明确了柳公权当时的角色。“上(穆宗)见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书迹,爱之。辛酉,以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使之侍书而已,不使任代言之职。”同时又载:“(开成二年)夏四月甲辰,上对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于便殿。柳公权先除翰林侍书学士,今以翰林学士兼侍书。”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帝王眼里,柳公权只是一个侍书而已,以便供帝王随时请教书法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宋代的侍书同样是帝王学习书法时的重要协助者,担任帝王书法学习的顾问角色。宋史!二百九十六载:“王著,自言唐相石泉公方庆之后,世家京兆渭南。(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更直于御书院。太宗
30、听政之暇,尝以观书文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从文献可以看出,作为宋太宗时期著作佐郎翰林侍书的王著,是宋太宗请教书法的主要对象,王著也善于激励宋太宗如何更加努力地学习书法。宋太宗的书法最终达到“真草行书飞白皆工”以及“行草可逼盛唐但短于风韵”$的地步,不能说完全没有王著的侍书之功。元代的侍书在地位上似乎有所提高,一般由擅长书法的大臣担任这一职位,据 元
31、史 记载,元代时期的虞集、康里、师简、许有壬等人都先后担任过侍书学士。按照元代的职官制度规定,侍书学士的品秩都比较高。据 元史 卷八十八 百官志第三十八百官四 载:“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二品,天历二年立于兴圣殿西。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大学士二员,正三品,寻升为学士院,大学士正二品,侍书学士从二品,承制学士正三品,供奉学士正四品,参书从五品,多以它官兼领其职。至顺元年,大学士二员共四员,侍书学士二员。”%元史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俸秩 又载“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石五斗;侍书学士,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从这两则文献可知,侍书学士是从
32、二品并享受俸禄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俸米九石五斗,这种待遇已经很高了。但元代的侍书学士是否也类似于唐宋两代的侍书,协助或辅!#$%&后晋 刘昫撰 旧唐书 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卷第一百十五!公绰。宋 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元 托克托等修 宋史 二百九十六 列传第五十五王著。书画史 卷八 宋一,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 4!&页。明 宋#等修 元史 卷八十八 百官志第三十八百官四。明 宋#等修 元史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俸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导帝王的书法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我们知道,奎章
33、阁学士院是元文宗图贴睦尔于天历二年(%4!5 年)二月设置的,其初衷应该主要是将奎章阁学士院作为召集儒臣讨论古今治国得失的机构。虞集在 皇图大训序 中记载:“天历二年,天子始作奎章阁,延问道德,以熙圣学,又创艺文监,表章儒术,取其书之关系于治教者,以次摹印而传之。”!由此可见,奎章阁学士院设置的初衷主要是“延问道德,以熙圣学”。但是,因为当时虞集任奎章阁侍书学士,擅长书法的康里也在担任承制学士(后升为侍书学士),柯九思担任鉴书博士,这些擅长书法的人员一起共事自然免不了讨论书法,加上元文宗本人就是一个提倡文艺、擅长书画的皇帝,因此,奎章阁学士院渐渐增加了品玩并讨论历代书画的内容。据陶宗仪所撰 辍
34、耕录 记载:“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可见,元代的侍书学士与当时的帝王讨论书法以及帝王学习书法时请教当时的侍书学士应该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明代虽然也设置侍书,但地位似乎低了不少,有时被称为侍书官。据 明史 记载:“(洪武十八年),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以隶翰林。”同时又载:“侍书掌以六书、供侍,待诏掌应对。”#而 明史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职官三中书舍人载:“建文中,革中书舍人,改为侍书,升正七品,入文翰馆,隶翰林院。”$一个正七品的侍书,与元代从二品的侍书学士相比,其地位要低了许多。但明代的侍书在皇帝的日讲时是有侍书任务的。据 明史 卷五十五
35、载:“日讲,御文华穿殿,止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仪等官,讲官或四或六开,读初,吉服五拜三叩首后,常服一拜三叩首,阁臣同侍于殿内,候帝口宣先生来,同进叩首,东西立,读者先至御前一揖,至案,展书压金尺执牙#。读五过,掩书一揖,退。先书次经次史,进讲如读仪,侍书官侍习书毕,各叩头退于文华殿。”%明代的侍书在皇帝习书时,是否可以对皇帝的书法加以优劣的评论,皇帝也是否在习书时请教在旁的侍书,难以考证。但因为明代的侍书由中书舍人改制而来,而曾担任过中书舍人的宋遂、沈粲等人,都因为善书而得宠一时。虽然中书舍人的主要任务是为帝王书写制诰,但由中书舍人改制而来的侍书,担任这一职位的人肯定要擅长书法,至少
36、在皇帝的眼里是一个精通书法的人,否则皇帝在习书时问及书法学习的问题,侍书无语应答,只怕官位就不保了。由此推断,侍书的主要任务是在皇帝习书时作好各项侍书事宜,同时也免不了解答帝王在书法学习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甚至也有可能应对帝王问及书法的优劣评论与否。清代时期善书的试讲、侍读等职官,有时也协助帝王学习书法。如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的沈荃,于顺治九年中进士,康熙九年特旨诏对,奉皇帝之命作各种书体,均得到康熙赏识,于是在康熙十年授予试讲,直南书房,后来再迁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学习书法时,经常得到沈荃的指点。据方苞 望溪集外文 载:“圣祖尝召(沈荃)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
37、障御座箴铭,辄命公书之。上或自作大书,命其题后。尝于御前临米海岳帖,上见其笔秃,取凤管一,亲吮毫以授公。每侍圣祖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上深嘉其忠益。”&从文献可知,作为侍读的沈荃,从与康熙论古今书法以及在侍书康熙时,经常指出康熙下笔的弊病,并分析个中缘由等事例,说明侍读官沈荃对康熙书法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辅导帝王书法的方法深得康熙的好评。曾经于乾隆初担任翰林院侍读的徐用锡,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撰写的 圭美堂集 中有 字学札记 二卷,上卷为 论书法,下卷为 阅古帖。其中 论书法 卷中谈及许多关于用笔、结字的方法和心得。文中写道:“书法运用,提起按下轻重之间,呼吸
38、顿挫之由,不可少离。要换笔,又要笔笔起,方是一笔。”“书法下笔便觉锋粘纸上,像推不动,锋陷纸中,像拔不起,方好。”“笔正锋藏,不露芒棱,如儿鹅掉头,游鱼盘波。!#$%&元 虞集撰 道园学古録 卷二十二 皇图大训序。元 陶宗仪撰 辍耕录 卷七 奎章政要。张廷玉等修 明史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职官二翰林院。张廷玉等修 明史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职官三中书舍人。张廷玉等修 明史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礼九日讲。清 方苞 望溪集外文。徐用锡 字学札记,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55&年版,第$4 6$!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其下
39、笔也,纸墨相交,深陷熨贴,如利刀入肉;其行笔也,滚跳掷翻,势不自己,每笔皆具起止,又转令锋正自然,如此,如蚯蚓中盐一般。”“书法下笔,有横有直,直者虽横亦直,横者虽直亦横。”从这些学书的观点可以看出,徐用锡在书法学习方面可以心得独特。既然他在八十岁高龄时担任过乾隆的侍读,而乾隆是爱好书法清代帝王之一,不管徐用锡撰写 字学札记的初衷是否出于担任乾隆的侍读而作为指点乾隆书法所成,这论著对乾隆学习书法肯定产生过影响,甚至可以被乾隆看作是学习书法的金科玉律。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侍书,也无论当时侍书的品秩有多高,在当时的帝王眼里,仅仅是一个协助帝王学习书法的侍从而已。帝王可以时而
40、不时向侍书问及书法学习的事情,但像沈荃这样主动指出康熙书法的弊病,甚至评论帝王书法的优劣等情形只是侍书中的特例。侍书毕竟不是“帝师”,不能以“帝师”的资格要求帝王应该如何学习书法,更不能以“帝师”的身份规定帝王每天的书法学习任务,帝王每天学习多长时间的书法,喜欢学习什么内容,主动权更多的应在帝王手里。尽管如此,在帝王的书法教育中,侍书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帝王书法的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45 帝王通过内府所藏法书学习书法古代内府热衷于历代法书名画的收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内府的这种书画收藏之热究竟起于何时,很难考证。但内府所收藏的这些法书对帝王以及皇室其它人员的书法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
41、皇室人员学习书法的主要教材。古代内府所收藏的法书数量是非常大的,我们略看几则数字。虞龢在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6)九月所写的 论书表 中提及:“大凡秘藏所录,锺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张芝缣素及纸书四千八百廿五字,年代既久,多是简帖。张昶缣素及纸书四千七十字,毛宏(应指毛弘)八分缣素书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纸书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锺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是高祖平秦川所获。”!隋代为了收藏魏晋以来的古迹名画,还专门修筑二台加以保管。据 隋书 记载:“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 宝台,藏古画。”唐代更是一个收藏历代法书的时期,据 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
42、御府古今工书锺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神功元年五月,王方庆奉诏将其 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上之。开元六年正月三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锺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古迹,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依文榻四本进内,分赐诸王。元和十四年九月,考功郎中萧佑进古今书画二十卷。”#宋代内府究竟收藏了多少法书,难以统计,就宋太宗时期所刻的 淳化阁帖 中所收藏的历代名书数量也不是小数,宣和书谱 中所记载的法书名帖多大上千种,所以宋高宗赵构在 翰墨志 中称道
43、:“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法书名迹皆归秘府。先帝时又加采访,赏以官职金帛,至遣使询访,颇尽探讨。”$元、明、清等时期的内府也同样在收藏历代法书方面花了不少心血,其数量也颇为壮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年代久远的法书真迹由于朝代更替、战乱频繁等多种原因难以流传后世,所以,不少名家法书的真迹,其数量越来越少,其价值也越来越大。对于古代包括元、明、清等时期内府收藏法书的具体状况,本文暂且不作重点论述。本文所关心的是,历代内府所收藏的这些法书,究竟对当时皇室的书法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试从几则古代帝王学习书法的事例予以探究。唐太宗李世民因为钟爱王羲之书法而心慕手追,自然将王羲之的真迹当作学习书法的
44、范本。李世民不仅在书法上取法王羲之,为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地位,他还专门撰写了 王羲之传论,文中所提出的“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等观点,不仅仅是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更多的应该是李世民学习王羲之书法时的体会,这种体会的得来,自然少不了他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心慕手追,以致留下了他去世后还将 兰亭叙 陪葬于昭陵的故事。宋徽宗学习内府中所收藏的古代法书不必赘言,从他所!#$%虞龢 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767年版,第$%页。唐 长孙无忌等撰 隋书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经籍一。宋 王溥撰 唐会要 卷三十五 书法。赵构
45、撰 翰墨志,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第 4 页。唐太宗撰 晋书 卷八十 列传第五十王羲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年 第$期 总第%&期()*+,*-./0-1)2+3!#$主持编撰的 宣和书谱 和 宣和画谱 就可以窥视其学书之端倪,宋代岳珂所撰 宝真斋法书赞 就收录了宋徽宗 临右军兰亭序 的作品,并称宋徽宗此作“已扬光千载,冠美百世,复因肆笔,由贲前贤,不泥其法而尚其材,不考其文而摭其意。”!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在 翰墨志 中更是明确叙述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状况:“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皆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
46、 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古代不少文献收录了帝王临习前代法书的作品,我们再看岳珂所撰 宝真斋法书赞 的著录,就可窥见一斑。宝真斋法书赞 中收录了宋高宗赵构 临吴皇象如鹰帖(草书)、临晋刘超如命帖(行书)、临晋刘惔思慕帖(草书)、临晋卫恒往来帖(草书)、临王羲之乡里帖(草书)、临王羲之小差帖(草书)、临王操之旧京帖(行书)、临陈逵十二月帖(草书)、临古法帖鹘等帖(草书)、临古法帖四皓帖(草书)等等诸多临习书作#。应当指出,书中对宋高宗临写历代法帖的记载,仅仅是赵构平时临习历代法书习作的很小部分,但通过这些著录足以说明宋高宗自己所说的“自魏
47、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决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明白,若不是因为宋朝秘府收藏有历代的大量法书,赵构即使想学习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只怕也会因为缺少范本而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尽管宋代的不少帝王都热衷于书法的学习,但秘府所收藏的历代法书应该是他们学习书法的根本保障。清代的康熙皇帝就明确说出了他学习宫中所收藏法帖的事实,据 大清圣祖仁皇帝圣训 记载:上(康熙)谕曰:“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有李北海书 华山寺碑,字极大,临摹虽难,朕不惮劳,必临摹而后已。朕素性好此,久历年所,毫无间断也。”$从文献不仅可以知道康熙学习书法主张临古人法帖,而且得知,当时宫中所藏的众多法帖,康熙都一一临阅过。通过上述
48、可以得知,历代内府所收藏的法书名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当时以帝王为主的皇室人员学习书法的范本或者教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将古代帝王受书法教育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但实际上这些途径是不能单独分开的,这些途径在帝王的书法教育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帝王书法教育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三、古代皇子的书法教育书画史 中记载了不少帝王以外善书的诸王,这些诸王都是那个朝代的皇子。如魏武帝曹操的季子曹植,晋元帝之子司马晞,简文帝次子司马道子,南朝宋文帝第四子刘铄、第十四子刘休茂,南朝齐高帝第三子萧映、第五子萧晔、第十子萧鉴、第十一子萧钧、第十二子萧锋齐武帝第二子萧子良,梁武帝第六子萧纶,南朝陈文帝第二子
49、陈伯茂、第八子陈伯仁、第十三子陈伯谋,唐高祖之子李智云、第七子李元昌、第十一子李元嘉、第十九子李灵夔,唐太宗之子李明,唐睿宗之子李隆范,宋太宗之子赵元俨、宋英宗第二子赵颢、第四子赵頵,明太祖第三子朱棡、第十六子朱权、第五子朱有燉等等这些诸王,都因善书而享有书名%。于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古代皇子的书法教育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从古代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条途径:其一,皇帝命皇子们学习书法,甚至亲自教授;其二,善书的大臣受皇帝之命教授皇子书法;其三,请当时善书的官员担任侍书,专职负责皇子们的书法教育。%4 帝王对皇子们的书法教育在我国古代,善书的帝王命令皇子学习书法甚
50、至亲自教育皇子的书法,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唐代以及唐代以后的帝王,在教育皇子,尤其是教育皇太子方面受唐太宗李世民教育皇太子的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教育皇太子,唐太宗曾经专门撰写 帝范 以赐皇太子。宋代范祖禹所撰的 帝学 中记载了唐太宗撰写 帝范 一事:“(贞观)二十二年,帝撰 帝范 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而唐太宗所撰 帝范 卷四 崇文第十二 中有这么一条:5 5 5 5“博览百家、精研六艺。”四库全书 的注释中指出:“精,至也;研,穷也。六艺谓:礼、乐、射、御、书、数。”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