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老师 教学成果运用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老师 教学成果运用案例.doc(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前 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中,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贯彻教育部有关指示,学校硬件条件发生了很大
2、变化;软件方面全校师生员工围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认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了总结近年来这方面的成果,我们发动各学院及有关教师总结了八个方面专题,并汇编成册,目的在于展示我校教育教学成果,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作用。由于时间关系,加之编辑人员水平,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二00七年十二月目 录动物科学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探索与实践动物科学学院(1) 凝练教学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实践内容植物保护学院(3)开设插花艺术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园林园艺学院园林系(4)农业微生物学教学的新思路与实践资源与环境学院(6)“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应用情况烟草学院(8)校金属工艺学“四步教学法”的建设与实践工程技术学院(10) 建好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14)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外语学院(24)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模式构建”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外语学院(30)基于数据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运用于教学的实践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32)充分运用教学改革成果 积极推进校园健美操运动发展体育学院(35)弘扬茶文化 培育新人才龙润普洱茶学院(38)I动物科学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4、探索与实践(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最基本和最具优势的传统学科专业,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国内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扩招、政府投入经费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升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摆在所有农业院校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来,动物科学学院在本、专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在如何提高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积极改革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从1998年开始
5、,我校与全国许多大学一样开始扩大招生,这在使更多的青年圆了大学梦的同时,也必然在几年后让大学生不得不直面毕业就业的压力。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同时,由于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些边远地区和特有少数民族中,人才依然十分缺乏,甚至一个县或一个民族中还没有农科大学生。如布朗族、基诺族、普米族、拉祜族、独龙族等特有少数民族就是这样。因此,利用扩招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头脑灵活,敢于探索,进去致富的“创业能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解决扩招与就业难题之间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正是基于以上实际,学校于19
6、99年开始立项对“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专项研究,由当时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戴志明教授主持,部分学院和教务处参加,对构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此举得到了云南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农业厅、畜牧局、民委等部门负责人对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于2000年开始招收“特有少数民族创业班”(我院招收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民族农科创业型人才。课题组针对学生特点,从招生、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研究成果获得了2004年度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强化实践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
7、性强的特点,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的实施,学院从2000年起,以畜牧兽医创业专业为试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向学院其他专业的本科教学进行推广。1 在创业专业的培养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以适当为度,精简内容,满足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一技之长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既考虑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突出适应当前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需要。2001年起,学院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现代畜牧科技进展课程讲义,并开设了该门课程。2004年开始,该课程已作为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进行开设,对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8、,了解畜牧科技发展动态和完善知识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组织上,注重教学实效,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地方的产业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2由“2+1”的培养模式扩展到“3+1+X”模式。在创业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试行了“2+1”的培养模式,即用二年时间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年时间参加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并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本科专业的“3+1+X”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动物科学类人才。“3”即用三年时间进行
9、理论教学,“1”则是用一年时间进行实践技能和科研训练,其中三年理论教学与一年实践教学从时间安排上进行有机交叉,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X”则是指充分利用假期和周末等课外时间,通过兴趣小组等组织形式,以专业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主要支撑,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开展相应的专题试验或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心理、研究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三、多方筹措,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为此,学院广泛动员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除学院原有的实
10、验猪场、实验牛场、实验鸡场、兽医院和饲料厂等校内实习基地外,还采取多种形式与校外多家畜牧场(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先后启动了兽医平台建设、动物生物技术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中,学院多方筹措,拿出学院自己创收的有限资金,先后筹资近20万元,在对原“云南农业大学家畜病院”进行修缮和改建的基础上,建成了兽医平台,并投入使用。该平台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学院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兽医临床实践条件,并逐渐发展为学院服务社会及扩大影响和知名度的一个窗口。同时,学院还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完成动物生物技术平台的建设,服务于实践教学。结合学校教学用房的调整,学院本
11、着促进学科发展和充分整合利用实验室资源的原则,着手开展了院属实验室的调整和整合,基本形成了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大实验教学中心的格局。同时,在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结合生物技术试点专业建设,充分整合学院实验室资源,开展了学院公共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该平台的建设,旨在为学院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提升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四、加强课程建设和教育手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高等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随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意义重大。在我院的本科教学中,除了组织相关教师积极申报学校的教研项目外
12、,还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开展院内的多媒体课件等建设。2004年,学院挤出1万元经费,立项开展了10门课程(每门课程资助1000元)的多媒体课件建设,2006年4月22日顺利通过了院内组织的专家验收。对营造教育教学手段改革的氛围,带动全院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水和教学质量,动物科学学院还自筹经费设立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专门用于院内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类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目前学院已有19门一类课程完成了建设,动物饲养学、动物育种学和牧草与草坪
13、草种子学3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加以建设,动物饲养学被列为云南省精品课程,对带动相关课程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院正在着手考虑开展院内重点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学院本、专科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业的“不应期”明显缩短,大部分学生均能较快地适应自身工作角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与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兄弟学院相比,无论是在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是在师资队伍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一直都在努力,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优
14、化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传统专业新的活力,以提高传统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将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断完善学院教学管理和各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为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务实进取,努力创新,开创学院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凝练教学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实践内容 该项成果于2005年荣获校级二等奖植物保护学院电子教学资源库教学成果应用总结(植物保护学院)一、植物保护学院电子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植物保护学科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理论和农业生产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学科,是与医学、
15、兽医学对应的植物医学,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自然界所有的植物。由于植物“病人”经济重要性和传统观念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植物病害的诊断远远落后于医学和兽医学,特别是临床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于适应培养高层次植物保护人才,尤其是植物病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临床实践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经费等方面的制约,教学时间与病虫害发生时间难于密切吻合,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间歇性,学习时间具有固定性;我国地域辽阔,植物分布广泛,病害种类多,而学生的活动受限于校园和农场等固定的场所,难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教学经费支持下接触更多的实际案例。2标本是学生认识病害的
16、重要材料,但由于植物标本在干燥、浸渍状态下难于较长期地保持原来的色泽,可利用程度逐年降低。标本变色快,可视程度差;因此病害标本的更新历来是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3微观病原和病组织形态的观察依赖于高级仪器设备(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受到教学经费的限制,学生接触和使用时间相当有限。4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课堂教学中为了条理清楚往往需要分成一个个分割的阶段;分子病理学等内容抽象,教学难度很大。由于以上限制,植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难于将宏观症状与微观病原密切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室内、田间脱节现象。鉴于以上情况,国内外植物病理学家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
17、经进行了辅助教学方面的很多探索,发挥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特色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我们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网络课程进行了较好的了解和借鉴,将植物病虫害典型症状数字化,微观病原可视化,分割的知识系统化,抽象的理论动画化,不仅仅可以提高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为农村科技专业户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防病治病的意识。二、植物保护学院电子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与内容(一)总体目标1通过植物病理学电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植物病理学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打破时间、空间、经费等方面制约的现状。2通过植物病理学电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8、改革的积极性,培养一批热爱专业、熟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献身农业教育事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3通过植物病理学电子教学资源库的使用,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植物病理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使总体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二)主要内容1充分利用现有素材,广泛征集现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教学中拍摄、录制的各种病害、病原、昆虫、杂草等的录像带和照片,做到优中选优,进行非数字化素材的数字化。2积极制作素材,培植特需素材。由于有些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有些昆虫的发生消长是难于在田间直接获得的,需要在实验室中培养和种植,然后定期采制图像信息;某些在高倍放大状态下仍然无法实现的病原微生物
19、或分子互作的过程,利用两维或三维动态软件制作。3以科学研究的精神,结合专业教师多年植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根据素材的不同,精心制作不同形式的课件,为教学服务。通过以上工作,同时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网络课程进行较好的了解和借鉴,将植物病虫害典型症状数字化,微观病原可视化,分割的知识系统化,抽象的理论动画化,以提高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病、虫、草害的意识和防治技术,同时为农村科技专业户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三、植物保护学院电子教学资源库应用情况目前,已经建成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教师参考书、教学工具等电子教学资源库,并已运用于教学中,受到广大师生们的欢
20、迎和好评,于2005年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本科生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真菌分类图谱、真菌电镜图谱、农业植物病理学、水稻病害、番茄病害、花卉病害、图示植病词汇、病害流行模型、灯下昆虫知多少、日英汉拉植保词汇、云南省花卉病毒病及类似病害、病害防治及农业技术录像片以及各类相关医学参考书。(二)研究生课程Nebrska植病导论、真菌在线、园艺植病、真菌学导论、真菌图集、APS病害图集、真菌分类图集、真菌分类学、分子病毒学、病毒学教程、病毒大图集、植物病毒病害、细菌学、线虫学基础、线虫图集等。(三)教师参考植物病毒数据库、国际水稻所、水稻网络、水稻世界、分子生物学手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21、基础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原互作、应用真菌学、亚洲植病大会文集等。(四)教学工具植物病理学杂志、生物学软件、国际植病大会文集、中文农业杂志、中国科技期刊文摘、植物病理学会教学素材、高等教育论坛、教育技术讲座等。开设插花艺术课程,推进素质教育 该项成果于2005年荣获校级二等奖(园林园艺学院园林系)插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精华之一。当前我国插花艺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全国各大城市先后都成立了插花协会,地方性的插花展览、比赛和培训活动更是不计其数,从事插花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不断增多。充分说明插花艺术在我国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这为花卉的利用和提升其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插花不是
22、单纯的各种花材组合在一起,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神形兼备,以情动人;融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用花材来表现情感、哲理和意趣的一门空间造型艺术,是一种融花材自然美和装饰美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活动。插花作品更是集众花之精华、再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其艺术魅力犹如画龙点睛,振奋人心;插花艺术同绘画、雕塑、盆景等艺术一样,具有学科特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基本理论,既体现了完整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又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商业性,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插花艺术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状况。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弘扬中华插花艺术,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也
23、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为此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特开设插花艺术基础知识课程。该课程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课程,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学到插花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艺,鉴赏力和操作水平,从而达到美化自身、美化环境,自娱自乐、提高自身精神素质的目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各种插花的操作技能。通过不同的章节,分述了插花艺术的定义、分类、原理、要素以及东方式插花示列、西方式插花示例、现代式插花示例的插作方法和插花作品鉴赏与评比。使学生充分了解基本内容,结
24、合观看不同类型的作品、教学光盘等,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体会各种花型、花色的搭配,花材与插器的颜色、大小搭配,作品与环境的搭配等内容,深刻了解花卉应用与装饰的目的,每种花卉赋予的内涵,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表达。在充分发挥自身灵感的基础上,用双手展示出花卉独特的魅力。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园林专业、园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总学时为1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0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学时虽然不多,但涉及的内容已足够让人们为之而感慨;为满足学校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于96年该课程设为学校公共选修课,至今已开设30余次,选修人数达5000多人次,涉及面达全校各学院很多专业,充分证明该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之大,并在学
25、校和社会中起到很大推广和普及。该课程实用性很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必须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个人或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尽量能参与班级、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达到切磋技艺,互相交流,提高插作技艺和水平,开阔眼界,让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技能的高低和艺术性。特别在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当今,农业院校开设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既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在金费很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传授理论的同时,尽量让学生增加动手的机会;增加感性认识,充分理解要点,加强互动,部分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于1994年10
26、月参加了中国第三届插花艺术比赛,在自由命题作品中情牵荣获国家三等奖,其余5件作品获优秀奖;2005年参加了国际农业博览会插花大赛,荣获三个二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分别在1995年、2003年2004年在学校举办了两届“云南农业大学插花艺术比赛”,和“首届云南省大学生插花艺术比赛”。参与学生人数众多,辐射全校各专业,全省12所大,中专院校的部分学生。通过插技和作品的展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能,评出了大家公认的作品加以奖励,我校学生获得了多个奖项。通过多次不同类型的插花活动,多渠道的酬集资金、既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受
27、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好评。部分教师及学生还积极承担了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插花艺术培训班、插花知识咨询和讲座来满足各层人士对插花的需求。曾对外服务的单位有:龙都国际疗养中心、云南省安全厅、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圣得家私城、昆明医学院附一院、福海乡等。还为社会举办了多届初级、中级插花班,使书本上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与展示,而且扩大到社会中去,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插花爱好者。近年来许多学生以团体及个人的名誉参加过多次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插花比赛,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提高了插作水平,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也为云南花卉业的发展和插花艺术的振兴积极的努力。执笔人:赵燕
28、农业微生物学教学的新思路与实践 该课程为校一类(第五批)建设课程(资源与环境学院)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目前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今天,它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应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学校教学基本设施的改善,学院教师参与多媒体课件建设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学院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近年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数量逐年增加(见表1)。表1资环学院多媒体课件情况表学期多媒体课件数多媒体课件总数必修课选修课05-06学年上学期571205-06学年下学期5111606-07学年上学期5182306-07学年下学期7152207-
29、08学年上学期72431其中,在已完成的学校一类课程微生物学和正在进行的校教学改革项目“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专业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农业微生物学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编写实验教程和开发基于校园网的课程教学论坛等方式,把具体的教学成果应用于实践,取得一定成绩。一、农业微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任课教师自制的农业微生物学多媒体课件获2006年云南省教育厅高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任课教师采用该课件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比赛,获三等奖。实践证明,农业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
30、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1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大量的图形信息,多姿多彩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它所展示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并形式活泼多样。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成为求知欲,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观察力,他们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课要多得多,并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2分层教学,
31、因材施教。教学是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组合起来的一种双边活动。光有教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照顾到学生学的情绪。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知识的难易程度也需要随学生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帮助,配有个体化的学习设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度和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可因材施教,进行个别指导。3发挥互动式学习功能,培养自学能力。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强,便于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群体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让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天地。让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化、系统化。根据不同学生的
32、需要来选择学习。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二、“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的编写和应用在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加强农业院校农业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农业院校农业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校内印刷的自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结合校教学改革项目“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参编了环境科学实验教程。环境科学实验教程是我院环境科学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指导教程。该教
33、程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水体污染及防治、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及防治等9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是一部综合、系统、规范的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指导书,避免了各门课程分别开设实验带来的重复或漏洞,能够满足环境科学专业所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需求。其中“微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包括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技术、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技术、细菌涂片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技术、细菌的特殊染色技术(荚膜、鞭毛、芽孢)、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水、空气、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和表面活性剂降
34、解菌的分离等实验,涵盖了我校农业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对于农业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基于校园网的农业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辅助论坛的构建和应用结合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专业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校园网的农业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辅助论坛,该成果以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的形式全文发表在学术期刊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34卷第4期上。该课堂教学辅助论坛设计、构建和特色如下:第一,收集构建农业微生物学教学论坛的需要发布的教学资源。其资源主要通过网络获得,主要有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科教录像片、学会与专业杂志网站、网上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库等
35、。还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搜狐等进行微生物学教学方面的资源搜索。通过网络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归档,然后精选出一到两个质量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在教学中应用,能为农业微生物学教学论坛建设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例如,天麻栽培、沼气建设利用、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肥料等视频就能很好的解释微生物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第二,教学论坛内容设计与构建。把论坛内容分为三大模块:论坛学习、在线测试和学生评议。在“论坛学习”模块中,包括了“课程概述”、“教学教案”、“课件发布”、“图片库”、“动画视频”、“实验教学”和“课程
36、资源”等子模块。“在线测试”模块中,包括了“章节测试”、“综合测试”、“在线复习”和“考试信息”等子模块。第三,农业微生物学教学论坛的特色。论坛内容更新快,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论坛发帖交互性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师角色转换,更加贴近学生。因此,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论坛是一种操作性和可行性很强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具有推广和深入开发的价值,建设一个完善的课程教学论坛,在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让课程教师和学生都充分使用校园网和教学论坛,逐步促进校园网和课程建设的完善和成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提高教学质量。执笔:湛方栋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应
37、用情况 该项成果于2000年荣获校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烟草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本科教学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烟草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及用人单位重实际能力的需要,结合烟草生产的实际,完成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年、2001年获得学校和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教学研究成果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烟草学院应用。结合研究成果的内容,学院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及教学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强化实践
38、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探索出适合烟草专业特点的“5-2-1”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先在校学习5个学期课程,期间在校内农场完成农事操作等田间实践内容,第67学期到各烟草公司及校外实习基地做实践环节学习,进行为期7个月的毕业生产实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第8学期完成其他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答辩。实践证明通过“5-2-1”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等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及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如实验实习、专业劳动、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等 )要有机的结合等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有力地充实了烟草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使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质量稳中有升,
39、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有机地结合,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了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烟草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及应用前景。该成果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办学中能充分利用云南烟草企业优势,建立稳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质量。我院自1992年开始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后与云南烟草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了1个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正在与大理州烟草公司、曲靖市烟草公司、云叶肥料有限公司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烟草行业内条件较好的单位,具备实习条件和管理环
40、境,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承担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烟草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烘烤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和教师的横向合作项目。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在基地教师的指导下,熟悉育苗、烟草大田管理整个生产环节和主要生产技术,参与烤烟生产新技术、土壤肥料、栽培管理、品质分析等内容的示范、推广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导师指点,亲身实践,参与完成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增强了生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素质,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实习基地的建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41、自1992年开始与云南烟草科学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安排数名学生到该所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实习学生在云南烟草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烟草科研课题的研究,熟悉烟草生产的整个环节和主要生产技术,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实习期间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得到150400元/月的生活补助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实习经费的不足。实习基地较好的硬件设备也弥补了学校实践条件的不足。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为实习基地完成了大量的科研、生产、示范工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共建目的。近年来云南烟草科学研究所每年可以安排1015名学生实习。还有大理州烟草公司、曲靖市烟草公司、丽
42、江市烟草公司、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叶复合肥厂、劲勋复合肥厂以及陆良、富源、师宗县烟草公司。以上单位每年可以安排6-15名学生参与烤烟生产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满足了学院毕业生产实习环节。3教学模式多样化,学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5-2-1”培养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做到了有课堂理论基础、有学校农场的农事生产基本环节操作训练、还有科研能力素质、大田生产技能的锻炼的完整教学过程。同时,这一形式更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过程,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
43、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以前,很多学生认为烟草生产技术是很简单的问题,但真正自己动手实践,往往要经历许多问题。通过实习,对烟草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认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毕业生产实习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很多学生在毕业生产实习
44、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悟出了人生的许多道理,做任何事情,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以后到社会上肯定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要以认真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去面对一切。5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在顺利完成毕业生产实习的同时,协助校内外导师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毕业论文所选的内容来自烟草生产第一线或烟草科学立项课题的项目,具有科研和生产指导价值,使我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6学生动手能力社会评价好经用人单位调查反馈表明:我院培养的毕业生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烟草农
45、业生产的需要,后熟期短;学生在学校所学课程基本适应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广大校友的一致认同。校金属工艺学“四步教学法”的建设与实践 该项成果于2000年荣获校级二等奖该课程为校一类(第三批)建设课程(工程技术学院)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其内容包含金工实习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课程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第二学年进行。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后,初步掌握机械制造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较少的情况,要求金工教师必须在课程内容的选定上认真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选择适合学生
46、专业特点,符合学生知识结构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实践训练内容。云南农业大学金工教研室,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较为适合农科院校金工教学特点的金属工艺学“四步教学法”,并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成果对提高农科院校金工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该课程于1997年被列为云南农业大学第三批一类课程建设 ,2000年4月通过合格验收。金工教研室所提出的农科院校金属工艺学四步教学法的建设与实践,于2000年6月获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年来, 金工教研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
47、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并在中国教育理论杂志、金工研究、云南农业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 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修订完善了金工教学文件资料,即各专业金工课程教学大纲、金工实习大纲和金工实习报告 ,制作了金工实践陈列柜等,逐步规范了金工实践教学内容。金工教学实践基地得到了不断的建设和发展,设备经费不断增加,数控机床等切削加工设备已在实习中使用。一、金属工艺学课程建设模式金属工艺学课程是对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对大多数农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是大学唯一的一次较系统的工程实践教育,对提高本科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现代工程师担负着研究科学理论、开发工程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及制造的艰巨任务。他们不仅应具备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和创造性,还要有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育人。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的能力。按照这样的思路,云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