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论文 宋俊英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论文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1.如何认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
2、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学原则、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的因材施教传统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子游能干活但是不太懂礼貌,子夏敢说话但不讲究方法,孔老师能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时代还是个别教育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班级授课,那时他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足为奇。假如孔子也面对着上百人的大班级,他也会很头疼的。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始终是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策略就是因材施教。1.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材施教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优
3、秀教育传统,在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因材施教称为关于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性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机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把握了不同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在差异中得到各自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或者说实质的教育公平,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一方面将使所有学生达成基本目标,一方面使得所有学生得到各自的有个性的发展,因而是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也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创新。3.因材施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观念表现在教育教学上或者说观念外化为行为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使学生整体上得到自由自觉的发展(此时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另一方面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自由自觉的发展(此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这两方面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学原则、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
5、。只要遵循这一原则,采用这一方式,具有这种教育观念,每一堂课都可以实施因材施教。而分层级教学和走班制需要学校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引领,多元智能理论对因材施教有很大帮助,应该提倡深入学习和利用。具体做法举例:了解学生的差异: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意识分层次教学:制度化,非制度化按学习优势的不同施教: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因“分”施教为提高考试分数,节假日补课;按照学生考试分数分班,把学生分流。因“才”施教教师只对成绩好的学生加以指导,忽视差生。因“财”施教优质的公办学校依托高收费办学;教师课后设补习班,有偿施教。因“题”施教按照要求学生的作业量的完成程度施教,其背后是因“分”施教。因“教材”施教对因
6、材施教本身的望文生义。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应以教材为参考,因“教材”施教是教师没有把教材转化为教学。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大已经达到积重难返撑得到就是因“分”施教,不仅重点班、特长班中有它的影子,就是一些分层次教学也和它难以划清界限。因“题”施教是另一个影响广泛的误区,它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必然产物,其实根本没有因材施教的影子。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任用办法。实行学校校务会
7、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同时,在纲要中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一位学校领导指出:“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而教师的工作很复杂,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越高,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一方面让教师有精神和活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不会出现职业倦怠,就应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
8、他们采取以下方式:教师的职业习惯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绝大多数决定了教师能够自觉和自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具备自律和自强的精神,具备道德情怀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何支持。给予教师自由和信任可以让教师产生更大的激情和安全感。学校尽量少干预教师的行为,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是一个文化聚集地,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丰富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如:元旦的联欢会,节日的活动,健美操比赛,体育娱乐活动,在这样活动中教师能够聚集在一起,在活动中能够增进教师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在工作中默默无闻的奉献,每位教师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赞赏和肯定,教师的能力和付出
9、希望得到领导和同志的接纳。遇到困难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帮助,遇到失误需要得到领导的谅解,生活中的问题同样希望得到领导援助。作为领导应时刻体察教师的情绪和需求,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这样不仅能增进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使教师在校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作为领导者应采取措施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工作时间太长,管理制度量化,评价标准偏颇,人际关系失调等。能够解决这样四个问题,对于促进积极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位校长指出:“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
10、帮助每位教师获得发展,从而促进没为学生得到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作为校长应充分理解教师是一份职业,是每位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同时,校长也应该意识到教师对事业的追求要有奋斗目标,要及时了解教师的近期和远期人生目标,帮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应涵盖教师的人际关系,身体、生活等各个方面。校长要引领教师在平凡中体会成功。许多学校为教师的发展创设宽松的文化环境;如光明小学多年来坚持教师评价不与教师的奖金挂钩,评选校级骨干不设百分比,年终奖金不分等级,正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作为教师自己也应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为此,光明小学组建了
11、“光明足球俱乐部”。学校帮助购置球衣、联系训练场地、组织各种比赛,甚至周二晚上的聚会校长也会参加,同时还举办了“光明妈妈俱乐部”。让教师们喜欢学校,热爱生活。一个学校专门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采取了以上比较实际的方法。一个学校,学校为营建一个爱读书、具备书香的校园文化。经常会举办手抄报比赛、读书沙龙、故事会,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热爱读书。同时学校在校园布置上也注重书香校园的建设。如读书角,读书板报、读书会。校园读书广播等。从学校的精神和环境方面创建书香校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个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同时提升了自身的
12、素质。有的学校组织亲子读书会,增进亲子感情,而且促进家长的发展。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儒雅的人生。教学是教师学校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因此将教学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具有切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主要在于使学生体会和谐的精神、自然的精神和学习的乐趣。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幸福包括两个方面:1.客观方面:生活的客观条件。如生活境遇的自由程度,健康状况等。2.主观方面:个人感受,是否快乐,是否称心,是否满足、舒畅。这种主观的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幸福
13、每个人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幸福被称为是个体积极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幸福是一种感受,因此人们称之为幸福感。幸福感有两种成分: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所谓的情感成分是指积极情感(爱、乐观、自尊、自我效能感、愉快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妒忌等);认知成分是指“生活满意度”,受价值观的影响,带有理性色彩,可以是对整个生活状态和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评价。教师的幸福感包括更深刻的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需要满足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体验。幸福感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的持续快乐体验。2.教师的个人幸福是个人主观努力与客观机会条件契合的结果。教师的主观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学校为教师
14、的发展、教师主观努力创造条件,即可为教师带来极大的幸福感。3.教师幸福是个体对其生存状况与学校环境肯定的价值评价教师的生活状况能够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如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教师的幸福提供保障。教师职业幸福更多地指向精神世界,价值的实现,这种境界能够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决定了一个人基本的素养,而且一个家庭决定了一个人幸福的体验。2.健康。所谓的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幸福的健康。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健康是一个人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前提。3.教育。教育是一个人产生自信心和高自我效能感的源泉,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条件。4.职业。教师
15、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在职业中感受和体验。同时包括职场氛围、职业声望等。5.收入。自身生活条件的保障是一个人幸福的基本保障。计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一个人的物质是最基本的。但并非最终目的。6.社会。社会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如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和职业有密切的关系,人际交往不仅包括亲友之间,同时还包括职场中的人际交往。而职场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必然,同时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源泉。其次,社会声誉,包括教师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威望。社会声望高的职业会被人所敬仰和尊敬。其次就是个人声望,个人声望高,影响力大,则会带来更多的自我成就感。再次,闲适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
16、作压力大。能够拥有充分的休闲时间和良好的休闲方式,在业余时间来放松紧张的工作压力,同样,闲适的时间能够让教师做自己喜欢自己的事情,悠闲的时光同样能够为教师带来幸福感。从教师个人的因素出发,一位中学教师认为教师的幸福来源于:(1)德高为师,即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至美至善的工作,是充分发挥人美好道德的工作。(2)享受工作。许多教师认为工作着的人是最幸福的。不仅仅因为工作是我们“劳动、辛苦、自我克制和学习”,也是辛勤地艰苦地劳动阵地,而且因为工作是自己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改变世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3)学生成长。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4)专业素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得教师生
17、活在巨大的幸福中。(5)师生之爱。教师的工作实际就是以爱为主题的工作,教师爱学生,也为学生所爱;教师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一位学者认为教师的幸福来源17个方面: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劳动强度;专业自主权;专业素养;生活环境;教师评价;学校制度;学校声誉;社会期望;教材质量;课程资源;健康状况。总之,教师的幸福来源于五个方面,即教师的职业情怀,即学校声誉和社会声望等方面。教师的职业素养,即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教师的职业实践,即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师德的外显。职业环境,即教师所工作生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如,学校的设施和配备。
18、精神环境如学校的文化和人际关系等。教师的职业心理。即教师的职业心理。教师职业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是努力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培养教师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的人生,充分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普遍观点认为幸福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的自我。这种积极地自我共包括教师积极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就如前面提及,教师的自我意识在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因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幸福做出努力。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当教师觉得自己有价值时,教师具备强烈的自尊心,即教师的自我评价。自尊同时还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人评价高时,教师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自信并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评价。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当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持肯定态度的时候,会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自我。第二,社会的努力。社会对教师的积极关注,以及为教师的幸福创造条件。为教师的生活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其次,社会肯定教师的职业定位和作用。社会对教师的重视,使得教师职业逐渐受到重视。最后,社会还应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保证,同时社会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引领教师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