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020527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5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23年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docx(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 第一篇:高二地理的必修学问点 作为学问分子,不应当也不会排斥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里,是有一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高二地理的必修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地理的必修学问1 第一章 人口 1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化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原始型:高凹凸(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传统型:凹凸高(水平较低的进展中国家)。 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

2、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限制人口(中国实行支配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进展生产力)。 2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斗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卑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文化沟通。 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 (2)弊: 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给迁

3、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确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最相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资源状况。 生产力水平。 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的必修学问2 其次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

4、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秀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留意爱惜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方面

5、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快)。 气候气候温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确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2、社会经济方面 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途、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转变,会给城市进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 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3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记: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

6、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大城市进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缘由: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城市土地租金高。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但进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进展缓慢

7、,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 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住房惊慌,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爱惜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

8、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爱惜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的必修学问3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灌。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确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

9、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按产品用处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缘由: 小农经营。缘由:以家庭为单位,生

10、产规模小。 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缘由: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缘由: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缘由:季风气候,水旱灾难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缘由: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耕地广袤,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11、。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顺,草类茂密。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进展措施: 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开拓水源 种植饲料。 (5)特点: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旁边。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气候温和潮湿(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人口密集

12、,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袤。 (3)特点: 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供应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供应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有效合理的农事支配: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敏的生产选择,根据市

13、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削减,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人工培育良种; 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14、与引水浇灌都变更了下垫面性质,变更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修建水库和引水浇灌:变更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4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本钱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化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留意经济效益、

1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风向,分为三种状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转变: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慢慢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慢慢加强。缘由: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

16、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养的影响慢慢增加。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本钱高。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本钱高。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工业特点:需投入大

17、量劳动力。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主要工业部门:一般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化和科技发达地区。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5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本钱,提高利润)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

18、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缘由: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找寻最正确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 产品轻、小、价格贵,产品极其困难,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便利、快捷、廉价;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6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 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 特点

19、: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峻。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 充分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广袤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缘由: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环境污染严峻。 (4)鲁尔区整治措施: 进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拓展交通。 进展科技。 消退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 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 生产过程分散。 资本集中程度低。 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

20、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从业人员学问技能水平高。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探讨开发费用高。 产品面对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 位置优越。 环境秀丽,气候宜人。 有高等院校。 交通便利。 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7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相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敏,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便利,但运量小,本钱较高,运费较贵。相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本钱低,但速度最慢灵敏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

21、影响大。相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相宜运输急需,宝贵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敏性差。相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8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难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转变: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岸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要避开低湿地

22、区; 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进展;促进地区稳定旺盛;先进科技是保障。 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沟通;促进民族融合与沟通;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平安,稳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进展的关系。 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困难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确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9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转变对聚落和商

23、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转变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转变对聚落的影响:如运输河航运地位的转变与扬州的

24、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转变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转变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进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进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进展。 高二地理的必修学问点 其次篇:高二地理必修三学问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进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一、区域

25、的定义: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确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依据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以下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和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

26、,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输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进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进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旁边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和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

27、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进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进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进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其次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进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识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

28、、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群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放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浇灌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

29、,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其次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潮湿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丢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浇灌农业区、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

30、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转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表达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有,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峻。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确实定因素

31、。缘由: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支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缘由是本钱太高 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限制人口增长 其次节:森林的开发与爱惜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32、、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发、生物多样性削减。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留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假如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旁边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简洁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复原。 四、雨林被毁的缘由 1、干脆缘由:人类的过度开发,1过

33、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支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激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爱惜 爱惜第一 要实行爱惜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化,成立爱惜基金会,进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爱惜区等等。问题探讨: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整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自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

34、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袤: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变更。 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面临挑战: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耗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平安受到威胁。 实行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实力,以 铁路 为主,公路 为辅;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进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变革缘由:产业结构单 一、经

35、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爱惜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展。 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高附加值 方向进展;大力进展 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三废的治理:废渣:回收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

36、防风林带;废水:沉淀净化。 其次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重要性:确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开发留意:山地:河流的发源地,爱惜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爱惜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留意水资源的合理支配和水质的爱惜。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特别突出;气候:温和潮湿,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矿产

37、: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0世纪30年头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快速进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缘由: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化学

38、等高耗能工业的进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进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供应了条件。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 良好的工业基础 基础;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进展 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进展。 2.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39、等。 林业和特产区: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生产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其他学问: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进展方向 平原区:进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进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加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实力。 西部草原区:大力进展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进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进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