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018036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23年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第一篇: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第五节泥鳅主要病軎的防治 一、病霉性疾病泥鳅痘疮病 病毒是已知各类微生物中体形最小、结构最简洁,非细胞形态,含有一种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病毒只能在电子显镦镜下才能视察到,测量病毒大小的 单位为纳米。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泥鳅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目前 觉察的泥鳅病毒性疾病仅有泥鳅痘疮病1种。 迄今尚未见有泥鳅痘疮病病原的探讨报道,疑为鲤孢疹病毒病毒颗粒近球形,20面体大小为190土27)纳米,核心113士9)纳米,为有囊膜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病毒对乙醚、酸、碱、热不稳定。 发病早期在患病泥鳅的体表出现白色小斑

2、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进展,白色斑点慢慢增多、扩大和变厚,严峻时融成一片,形成增生物。增生物不转移,形态、大小各异,凸起0.55毫米,外表初期光滑,后来变粗糙,呈玻璃样或石蜡样。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摩擦掉,但增生到确定程度会自然脱落,随即在原处再次出现增生物6泥鳅感染此病后,其生长受到抑制而消瘦,游动缓慢,严峻时死亡。 痘疮病影响泥鳅的生长,降低其商品价值,疾病严峻时甚至完全丢失商品价值,但一般不引起病鳅急性大批死亡。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以及密养的泥鳅池和网箱。通过鳅体接触传播,蛭类可能是传播媒介。当水温上升到15C以上时,患病轻的病鳅会慢慢自愈。 根据“石蜡状增生物等

3、症状及流行状况进行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切片视察,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据此可进一步诊断。最终确诊需进行电子显微镜视察,见到病毒颗粒,或分别培育到疱疹病毒。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进泥鳅苗种。 彻底清塘,适时更换新水,保持优良水质,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综合预防 第一天用苯扎溴铵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0.15克,其次天每立方米水体用复合碘溶液0.1毫升,全池泼洒,有确定的疗效。 二、细菌性疾病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根据其外形可分为球菌和杆菌等。裉据革兰染色的着色不同,而分为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泥揪的细菌性疾病较多,是泥鳅养殖业中极为重要

4、的一类疾病,常常引起泥鳅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赤鳍病 又称红鳍病、腐鳍病、烂鳍病。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革兰阴性 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菌体大小为0.31.0微米X(1.03.5)微米,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此菌的相宜生长PH值为59,相宜生长温度为2830 初期表现为部分或全部鳍条充血发红,鳍条旁边的皮 膜腐烂,严峻时鳍条脱落彩图16,肌肉红肿,腹部及肛门四周 充血。患病泥鳅不摄食,直至死亡。 此病发病率较高,对泥鳅的危害较太,当泥鳅养殖水体水质恶化,暂养时间过长或鳅体受伤时简洁发生.主要流行于夏季。 根据

5、症状及流行状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 菌的分别及鉴定。 1鳅池刚好清淤,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彻底清塘。2避开鳅体受伤。 3苗种下塘时进行严格的消毒,可用3050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浸浴35分钟。 1外用消毒杀菌剂。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含氯石灰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次;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1%),用300500倍的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毫克以有效碘计,隔天1次,连用23次。 2内服抗菌药物氟苯尼考粉,每千克体重用1015毫克(以氟苯尼考计均匀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7天。 2.白

6、尾病 又称烂尾病。 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 革兰阴性菌,菌体瘦长,柔韧可屈挠,菌体大小为0.5微米*44.8微米,无鞭毛。此菌的相宜生长pH值为511,相宜生长温度为2530。 病鳅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严峻时停止摄食,鳅体去去平衡,常游于岸边,死前在水面做挣扎状窜游。病鳅尾柄部皮肤 变白,失去黏液,肌肉充血发炎(彩图17);严峻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在连续阴雨天或水温较低时,常继发水霉感染。 主要危害610厘米的鳅种,成鳅不常见,同池混养的鲢鱼、鳙鱼等其他鱼类很少发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及秋季,尤以立秋前后发病较为普遍。在天气多变、水温22225、池塘淤泥过多、鳅体受伤

7、包括被寄生虫损伤等诱因存在时易爆发此病。发病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达70%。一旦发病传染得很快,若治疗不刚好,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根据症状及流行状况进行初步诊断。刮取尾部体表黏液制片于显微镜下视察,觉察有大量杆菌可进一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别及鉴定。 1刚好去除鳅池的淤泥,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彻底清塘。2避开鳅体受伤.3苗种放养前用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翁或23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浸泡消毒1020分钟。 4定期对鳅池进行换水或加水。 5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或三氯异氰脲酸粉0.3克对水全池泼洒,每15天1次。 外用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

8、1%用300500倍的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毫克以有效碘计,隔天1次,连用23次;内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粉,每千克体重用0.460.6克均匀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57天,首次用量加倍。施药78天后,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全池泼洒,以调整水质。 3.赤皮病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革兰阴性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大小为0.70.75)微米X(0.40.45)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生13根鞭毛,无芽孢。此菌的相宜生长温度为2535。 病鳅的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起先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

9、出现血斑,并慢慢变为深红色。严峻时,病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尤以鳅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尾鳍、胸鳍发白,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病鳅不摄食,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反应迟钝。死亡率可高达80。 此病的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体表无损伤时,细菌无法侵入皮肤。其传染源是被该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类。泥鳅感染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越高,感染越严峻,死亡率越高。根据症状及流行状况迸行初步诊断,由于此病的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泥鳅的皮肤,因此有鳅体受伤史将有助于诊断。由于鱼居斜管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泥鳅苗种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可刮取泥鳅体表黏液通过镜检进行鉴别。进一步确诊,需要进

10、行病原菌的分别与鉴定。 1在放养、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开碰伤鳅体。 苗种下塘前用58毫克/升的含氯石灰溶液或25毫克/升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分钟。(3)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 (4)在疾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0.20.3克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5天1次。同白尾病。4.溃疡病 又称打印病、腐皮病、烂口病、烂身病、体表溃疡症、流行性 1疡综合征及穿孔病等。(1)嗜水气单胞菌。 (2)温顺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革兰阴性菌,杆状, 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61.2)微米*(1.52.0)微米,极端单鞭毛彩图18),无芽孢。 (3)凡隆气单胞菌(Aeromonas

11、veronii)。革兰阴性菌,杆状,散在,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30.7)微米*(1.22.5)微米, 无芽孢。 创伤弧菌Vibirovulnificus)。革兰染色阴性、标状弯杆菌,菌体大小为0.7 士 0.1)微米*(2.30.5)微米,具有单鞭毛。 (5)霍乱弧菌革兰阴性菌,散在或成双 排列,两端钝圆,菌体大小多在0.51.0)微米*(1.02.5)微米,极端单鞭毛彩图19),无芽孢。 此病的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症状有所差异。 (1)早期病鳅体色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移于水 面,有时不停地游动;病鳅的头顶部、口、鳃盖、下颌、躯干部、腹部的皮肤、胸鳍及腹鳍发红,体表某些部位出

12、现数目不等的斑块 状出血病灶彩图20);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2)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慢慢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峻时露出红色肌肉彩图21);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3)后期病灶面积进二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峻时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鳅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外突,剖检可见腹 腔有大量腹水,肠内无食物,肝脏、脾脏肿胀或有不同程度出 血;有的病鳅可存活较长的时间,溃疡会逐步扩大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坏死,使病鳅脑部暴 露出来;多数病鳅死后沉入池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慢游动或扒边,捞起病鳅视察,可见肌肉有块状坏死灶

13、,严峻者可见骨骼和内脏,剖开腹腔可见肝脏有点状出血。少数病鳅并发肠炎病和烂鳃病,有的继发水霉病。此病的累积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此病是近年来发生普遍且危害很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鳅池水质差、投喂过量、鳅体受伤、泥鳅经常处于应激状 态、寄生虫感染等是此病发生的诱因。此病流行于410月,水温15时即可发生,是发病高峰期。病鳅感染后,往往拖延较长时间不愈,严峻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感染率有的可高达80%。在治而不愈的状况下引发病鳅慢慢死亡,累积死亡率较高。 根据症状及流行状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别与鉴定。 1)选择背风向阳、引水便利、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修建鳅池。2当水温上升

14、时,应适时换水,并适当增加水深。3养殖密度太大时应考虑分池饲养,降低泥鳅密度,防止缺氧。 (4)削减不必要的捕捞等机械活动,.避开应激反应和引起鳅体受伤,主动限制寄生虫感染。5做好内外保健工作。定期接受微生态制剂调整水质,同时投喂添加免疫制剂的保健饲料,提高鳅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1外用消毒杀菌剂 水温顺水体中有视质浓度较低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复合碘溶液和0.1毫升全池泼洒;在水温顺水体有机质浓度均较高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戊二醛溶液40毫克以戊二醛计全池均匀泼洒,隔天用苯扎溴铵溶液全池均匀泼洒,毎立方米水体用0.10.15克(以苯扎溴铵计 2内服药 每千克体重用20毫克氟苯尼考加1克维生素C均匀拌饲

15、投喂,每天3次,连用57天。 5.出血病 嗜水气单胞菌。 病鳅体表有截状、块状或弥散性充血、出血彩图 22、彩图23,内脏也有出血。有的口、眼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有的鳃灰白显示贫血,严峻时鳃丝末端腐烂。剖开腹腔,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在高温季节急性感染发作时,有些病鳅外表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即死亡。 此病进展快速,死亡率高,呈败血症的典型症状,从早春至10月均有发生,以夏季发病率最高。 根据病鳅体表充血、出血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别与鉴定。 (1)用生石灰、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彻底清塘。 (2)合理密养和混养。当养殖密度

16、过高时,要分批轮捕疏养,保持池内合理的养殖密度,尽量不要让水体环境承载超负荷的存鱼量。 (3)苗种下塘时进行严格的消毒,可用3050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35分钟,或用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溶液药浴1020分钟,或用10毫克/升的含氯石灰溶液加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 液药浴1020分钟。 4适时换水、增氧,保持水质清爽。 (5)留意鳅池卫生。平常要勤除杂草和清洗食场,不留残饵,觉察死鱼刚好捞出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6)每隔101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20.3克全池泼洒。 (7)每隔1015天用恩诺沙星粉均匀拌饲投喂,每千克泥鳅体重用1020毫克以恩诺沙星计,每天1次,连用

17、57天。 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3克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3次;同时用恩诺沙星粉均匀拌饲投喂,每千克泥鳅体重用1020毫克以恩诺沙星计,每天2次,连用57天为一个疗程,病情严峻者可再用一个疗程。 6.“一点红病 初步认为是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tarda)。革兰阴性菌,菌体大小为1.01.5)微米*(23)微米,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荚膜。此菌的相宜生长pH值为5.59,相宜生长温度为2532。 发病初期,病鳅无明显临床表现,细致视察可见体色变淡,背部略微浮肿。随着病情的进展,病鳅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体色发黑,反应迟钝,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上下旋转。或者头朝上尾

18、朝下在水面来回急速转动。捞起病鳅视察,可见双目光充血向外突出彩图24),头顶部充血、出血,向上隆起,呈“一点红症状彩图25)。严峻时头顶部的皮肤破溃,头盖骨裂开、穿孔,可见白色黏稠状脑组织或有血红色黏液流出。但并不是发生“一点红病的泥鳅都会出现“裂头症状,多数病鳅来不及进展到“裂头阶段就已死亡。病鳅鳍基充血发红,腹部膨大,鳃丝肿胀呈暗红色,鳃丝末端轻度糜烂。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亮状液体,肝脏肿大,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和肾脏肿大充血,肠道中没有食物,有黄色脓汁状液体,肠壁充血发红,肠黏膜脱落。此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一般状况下死亡速度并不快,但病程比较长,短的几天,长的可达20天甚至至1个

19、月以上,累积死亡率较高。 (1)斑点叉尾鮰、黄颡鱼及罗非鱼等鱼类对迟钝爱德华菌具有易感性,因此在养殖这些鱼类的区域开展泥鳅养殖或者从这些区域引进泥鳅苗种,简洁发生此病。 (2)从苗种到成鳅均可感染,多发生在69月。 (3)放养密度过大、池塘水温过高、水质恶化、寄生虫感染是主要的诱发病因。 根据“一点红等症状及流行状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别与鉴定。另外,由于病鳅的皮肤和鳃上常常会寄生大量的车轮虫等寄生虫,因此应留意和车轮虫病等寄生虫病相区分。 由于“一点红病的感染是自鳅脑内到脑外,一旦发病,治疗难度较大,所以预防是关键。应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 度,降低泥鳅苗种的放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

20、、饲料投喂管理及日 常管理,刚好捞除病、死鳅并深埋,还需留意定期检查和杀灭泥鳅皮肤和鳃部的寄生虫。 (1)在治疗此病时分清主次显得尤为重要。检查是否有大量的寄生虫寄生,如有先做杀虫处理。但是运用杀虫药时要留意不能影晌到泥鳅的摄食,不能破坏水体环境。 (2)发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后期治疗效果较差,病情严峻的很难治愈。要留意选择一些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及磺胺类等进行拌饲投喂,同时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杀灭鳅体内外和水体中的病原菌。 (3)发病后可实行如下方法进行治疗:第1天,抽掉部分底层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缓慢地向鳅池中加人经曝气的深井水,适当降低池水水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

21、灰25克化水全池泼洒以调整水质、提高池水pH值;第2、第3天,每天上午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 : 2)0.7克全池泼洒,下午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3克全池泼洒,或用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1%)以300500倍的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毫克以有效碘计;内服抗菌药物氟苯尼考粉,每千克体重用1015毫克以氟苯尼考计均匀拌伺投喂,每天1次,连用57天。病情严峻时再用一个疗程。 7.烂鳃病 柱状嗜纤维菌。 病鳅离群独游,体色发黑,体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鳃上有污泥,多黏液,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严峻者“开 天窗彩图26)。肝脏和肾脏微肿、

22、有出血点,胆囊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充血。 此病在水温15C以上时起先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爆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养鳅区都有此病的流行,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养殖密度大,水质差,泥鳅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等是此病发生的诱因。 眼观鳅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取鳃上的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 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瘦长、滑行的杆菌。根据以上状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别与鉴定。 1彻底清塘。 2对鳅池施粪时应经过充分发酵腐熟。

23、 3苗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含氯石灰水溶液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3050/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35分钟。 4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值而定),一般为每立方米水体用1520克。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 f.inted-tinalis。革兰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多数两个相连,菌体大小为1.01.3)微米*0.40.5微米,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此菌在pH612中均能生长,生长相宜温度为25。 病鳅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膨胀并出现红斑

24、,肛门红门外突彩图27,严峻时轻压腹部有带血黄色黏液流出。剖开腹部有很多腹腔液,肠道内无食物,含有许多乳黄色黏液,肠壁充血发炎虽紫红色。病鳅最终沉人水底死亡。 此病主要是由于泥鳅吃了腐败变质食物或水质恶化引起消化道感染所致。在全国各养鳅地区均有流行,严峻时可引起病鳅大批死亡。一般从苗种到成鳅均可发病,水温在18以上时起先流行,流行高峰期水温2530。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觉察病鳅出现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流出脓汁等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解剖内脏出现典型的肠炎症状等进一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别及鉴定。 1)保持水质清爽,坚持“四定投饲原则,尤其留意勿投喂贮存过久或原料已变

25、质的饲料;环境条件突变时,应降低投饲量。 2)定期用益生菌制剂、三黄散和维生素C拌饲料投喂。同烂鳃病。 三、真菌性疾病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行无性或有性生殖,营腐生式寄生生活。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特别广泛。寄生于泥鳅并引起疾病的真菌主要有水霉菌和绵霉菌等。 1.水霉病 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藻状菌纲Phycomycetes)中的一些水生真菌寄生于鳅体的伤口和卵上引起的疾病。 我隱发雜于鱼体、鱼卵的水霉菌有9种,隶属于藻 状薄纲的3科6属,最常见的为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的种类。水霉菌一般由内外两种丝状的

26、菌丝组成,菌丝为管状、没有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像树根一样附着在鱼体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化至损伤的、坏死的皮肤及肌肉,具有汲取养分的功能外菌丝分核少而粗大,伸出在鱼体外,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水霉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 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分动孢子和厚垣抱子两种形式,通常状况获康生动孢子,环境不良时则形成厚垣孢子。有性生殖一般出如今无性生殖衰退之后,包括产生藏卵器和雄器。 感染初期,肉眼难以看到症状,随着菌丝在伤口处繁殖,可见病灶四周出现浑浊雾状白斑彩图28严峻时可见灰白色松软的棉絮状白毛从肌肉中长出,有时附有污物彩图29。病鳅常因负担过重而游动异样,食欲减退甚至停食

27、,最终衰竭而亡。鳅卵孵化过程中发生此病时,受窨的鳅卵上菌丝像根状物侵人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成辐射状浸在水中,形如一个白色绒球,严峻时,造成鳅卵大批死亡。 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但通常流行于冬春两季,水温25以上时较少发病。在低温阴雨天气,鳅卵孵化过程中易感染;在拉网或运输过程,因操作不慎造成锹体体 表受伤也极易感染。目前泥鳅养殖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此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 的常见疾病之一。 凭肉眼看到浅黄色或白色棉絮状丝状体可初诊;取病 灶组织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视察,觉察大量无横隔的真

28、菌菌丝可确诊。 (1)彻底清塘消毒。 (2)定期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适时加注新水。(3)在饲养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开鳅体受伤。 (4)苗种下塘前用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3050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35分钟。 (5)在鳅巢运用前预先用50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或10毫克/ 升亚甲基蓝水溶液浸泡1小时。(6)亲鳅产后用10毫克/升亚甲基蓝水溶液药浴2030分钟。 (1)鳅卵水霉病 用5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1小时,连续23天;用0.4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加0.4克/升的碳酸氢钠水溶液药浴2030分钟;用10毫克/升亚甲基蓝水溶液药浴2030分钟。 (2)鳅体水霉

29、病 用300500倍的水将聚维酮碘溶液稀释 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毫克以有效碘计),每天1次,连用2次;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五倍子末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 2.鳃霉病 血鲍霉Branchiomycessanguinis),由动孢子传 播。常生长在泥鳅幼苗鳃缘,菌丝较粗直而少弯曲,分枝很少。通常呈单枝延长生长,不进入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中生长。菌丝的直径为2025微米。 病鳅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瓣肿大、粘连,鳃外观呈苍白色或红白相间状;严峻时鳃丝溃烂缺损,轻压鳃部流出带污物的血色黏液;取溃烂处鳃丝在显微镜下视察可见大量真菌。此病常伴有胸鳍、臀鳍充

30、血现象。病鳅肝脏肿大,色淡,有出血点,肾脏肿大呈褐色,肠道无食物,肠壁充血。此病后期常被细菌继发感染而引起综合征,严峻时可造成病鳅的大批死亡。 我国多省市均有流行,一般在510月发生较多,以57月危害最甚。夏季水体环境恶化时极易感染。 在流行季节,觉察鳃瓣呈红白相间,严峻时见部分鳃丝溃烂、黏脏,整个鳃丝呈苍白色,然后取鳃丝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视察,觉察鳃丝内具有粗大的分枝菌丝可确诊。 (1)去除池中过多的淤泥,改静止池水为微流水循环,并使水 体保持较高的溶解氧。(2)用300500倍水将髙碘酸钠溶液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1520毫克以高碘酸钠计,每15天1次。 用300500倍的

31、水将聚维酮碘溶液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毫克以有效碘计,每天1次,连用2次。 四、寄生虫病 泥鳅寄生虫病是指寄生于泥鳅体表和体内的各种寄生虫引起的 疾病。这些寄生虫通过掠夺鳅体养分、造成机械损伤,产生化学剌激和毒素作用等方式来危害泥鳅。 1.锥体虫病 锥体虫Trypanosoma spp.)。虫体呈狭长的叶状,胞核一般位于身体中部,卵圆形。身体后端有一个动核,靠近动核的前面有一个毛基体,从毛基体长出一根鞭毛,沿着身体组成波动膜,至前端游离为前鞭毛。 锥体虫是泥鳅血液中寄生的一种鞭毛虫,泥鳅感染后一般无明显症状。偶可见病鳅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严峻时鳅体虚弱、消瘦,出现贫血。

32、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流行于68月。此病通过水蛭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和鳃瓣上吸血而传染。由于泥鳅极易遭水 蛭攻击,加之蛭有寄生于泥鳅这类冬季人泥的鱼类借以保温的习惯。所以,应当加强防范。 用吸管由鳃动脉或心脏吸一小滴血,置于载玻片上,加适量的8.5克/升的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査,觉察在血细胞间活泼而不大移动位置地跳动的乳白色虫体即为锥体虫。若在每一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觉察50个以上的虫体时,即可作出诊断。 (1)用生石灰清塘,杀灭锥体虫的传播媒介水蛭。 (2)利用水蛭具有趋动物血腥味的特性,可用干枯的丝瓜浸湿猪鲜血后放入有水蛭的鳅池中,诱使水蛭聚集,待12小时后取出丝瓜,将水蛭捕灭;

33、或在鳅池中插上一个内装有畜禽血的细小竹筒,待水蛭钻到筒内吸血后再行捕获。 (3)已患锥虫病的泥鳅,可用40毫克/升氯化钠水溶液药浴35分钟,再用7毫克/升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药浴10分钟,以杀灭正在吸食鳅血的水蛭。 目前尚未有可用于防治食用鱼锥体虫病的有效药物。2.鳃隐鞭虫病 鲍隐鞭虫。虫体柳叶形,扁平,前端较宽,后端较窄;从前端长出两根不等长鞭毛,一根向前称前鞭毛,另一根沿着体表向后组成波动膜,伸出体外为后鞭毛。虫体中部有一圆形胞核,胞核前有一形态和大小相像的动核。 当鳃隐鞭虫大量侵袭泥鳅的鳃部时,鳃丝红肿,黏液增多,鳃上皮细胞被破坏。病鳅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近岸边水面,

34、体色暗黑,身体消瘦,以致死亡。 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东北等地均有此病发生,发病 季节为79月。 根据症状再剪取少许鳃丝或刮取少量黏液,置于载玻 片上,加适量的8.5克/升的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査,见到虫体不断地自由摇摆,似乎柳叶在飘动,即为鳃隐鞭虫。若在每一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觉察50个以上的虫体时,即可作出诊断。 (1)用生石灰清塘。 (2)对入池前觉察有鳃隐鞭虫寄生的鳅种,用8毫克/升的硫 酸铜水溶液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药浴1530分钟; 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2040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

35、5:2)0.7克全池泼洒。3.黏孢子虫病 黏孢子虫,隶属于黏孢子纲Myxosporea),寄生于泥鳅的种类有待分类和鉴定。黏孢子虫的主要特征是整个生活史 中产生孢子,多数孢子有2块几丁质壳片,两壳片连接处称为缝 线。多数孢子有2个球形、梨形的极囊,通常位于孢子前端。极囊 里有极丝,作螺旋状盘曲。 黏孢子虫寄生在泥鳅的头部、鳍、体表和鳃,形成肉 眼可见的大大小小的乳白色的胞囊,米粒状,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病鳅身体消瘦,游动缓慢,生长受阻。 此病发生在56月,通常对泥鳅的危害相对较小。 在病鳅的体表和鳃上觉察许多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的 乳白色的胞囊,然后将胞囊取下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压碎,置于

36、显微镜下检查,如觉察大量的黏孢子虫的孢子即可确诊。 (1)引入泥鳅苗种时严格检疫,防止引人病鳅。(2)彻底清塘。 (3)苗种下池前严格消毒。 (4)觉察病鱼刚好捞出作无公害处理。 少量感染一般不做治疗。严峻感染时,可用地克珠利预混剂均匀拌饲投喂,每千克体重用2.02.5毫克以有效成分计,每天1次,连用23天为一个疗程,隔35天后,可重复下一个疗程;或每立方米水体用百部贯众散3克全池均勻泼洒,每天1次,连用5天。 4.车轮虫病 为车轮虫属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的一些种类,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及鳃部。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口面观呈圆碟状,运动时如车轮旋转样。虫

37、体隆起的一面称口面,与其相对的凹入面,称反口面。口面有一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口沟,下接胞口和胞咽;口沟两侧各有一行纤毛,形成口带。大核马蹄形或香肠形,围绕前庭腔,在其一端附有一个长形小核。反口面环生一圈较长的纤毛,称后纤毛带,在其上下各有一圈较短的纤毛,分别称上缘纤毛和下缘纤毛。,反口面最显著且较稳定的结构是齿环和辐线。齿环由许多齿体连接而成,齿体由齿 钩、锥部和齿棘组成。车轮虫以纵分裂法和接合生殖法进行繁殖。 病鳅离群独游,行动缓慢,摄食量削减,有时在水中 作“打滚状游动;体表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侵袭鳃瓣 时,常成群地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的缝隙里,破坏鳃组织,使鳃 组织腐烂,鳃丝的

38、软骨外露。刚孵育不久的鳅苗感染严峻时,苗群 沿池边绕游,狂躁担忧,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而死。泥鳅严峻 感染车轮虫时,若不刚好治疗会引起大量死亡。 在我国泥鳅养殖地区都有发生,流行于58月。此病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疾病之一。 取病鳅的鳃片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低倍显微镜下检査查,觉察每个低倍显微镜视野有20个以上的虫体时,即可作出诊断。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合理施肥、合理放养。 (3)夏花鱼种下塘前用20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15分钟,视鱼种忍耐程度酌情增减时间;或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药浴 2030分钟。 (1)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全池泼洒。(2

39、)每立方米水体用苦参末11.5克全池均匀泼洒,连用57天。5.斜管虫病 鱼居斜管虫Chilodonellapiscicola),原称鲤斜管 虫樣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腹面观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左面有9条纤毛线,右面有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腹面中部有一条喇叭状口管。大核近圆 形,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该虫以 二次分裂方式增殖。 斜管虫少量寄生时对泥鳅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刺激鳅体体表和鳃分泌大量黏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黏液 层,鳃组织受到严峻破坏。病鳅食欲减退,消瘦发黑,侧卧岸边或 漂移水面,不久即死亡。 在我国泥鳅养殖地区都有发生,由于鱼居斜

40、管虫 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218,因此在晚秋和春季最为流行。此病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疾病之一。 同车轮虫病。同车轮虫病。同车轮虫病。6.小瓜虫病 多子小瓜虫,其成虫卵圆形或球形,肉眼可见。全身密布短而均勻的纤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的食物粒。成虫成熟或由于客观缘由如宿主死亡等离开宿主后在水中 游动一段时间,沉到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分泌一层透亮薄膜,形成胞囊,然后在胞囊内经过上十次分裂可形成数百个幼虫。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呈圆筒形,不久就变成扁鞋底形,全身除密布短 而均匀的纤毛外,在虫体后端还有一

41、根粗长的尾毛,一个大的伸缩泡在虫体前半部;大核近圆形,在虫体的后方;小核球形,在虫体的前半部。 病鳅的皮肤、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肉眼可 见,故又称白点病彩图30)。当病情严峻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 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鳅体色发黑、消瘦、游动迟 缓,时常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离群死亡。 小瓜虫对宿主无年龄选择性,从鳅苗到成鳅皆可 受害,但对苗种危害最严峻。相宜小瓜虫繁殖的水温为1525, 因此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末。 在病鳅的皮肤、鳍、鳃等处觉察许多白色小点状胞囊,即可初步诊断。取病鳅的鳃片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低倍显微镜下检查,觉察每个低倍显微镜视野下有10个以上的虫体,即

42、可作出诊断。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放养苗种前,若觉察有小瓜虫,每立方米水体加人体积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250毫升,药浴1520分钟。 每立方米水体用辣椒粉40克和干姜15克混合煮 沸半小时,冷却后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晴天中午泼洒;同时,每千克体重用青蒿末0.30.4克均勻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7天。 7.杯体虫病又称舌杯虫病。 杯体虫Apiosoma spp.)。虫体体长50微米左右,伸展时呈高脚酒杯状,在前端有一个圆盘状的口围盘,边缘生有纤毛,纤毛摇摆,带动水流夹带食物进入胞口,借以捕食。虫体中部有一卵圆形大核,小核细棒状,位于大核侧面靠中间的部位。体柄特殊显

43、著,具有确定的伸缩性。 杯体虫借居在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大量寄生时,病鳅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摄食,头部向体表一侧弯曲,很难受的样子,俗称“歪脖,常漂移水面,状似缺氧浮头。细致视察可见病鳅鳃盖后缘略发红,鳍条残损,鳃丝黏液分泌增加,甚至红肿溃烂。治疗不刚好可引起死亡。 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对体长1.52厘米的鳅苗危害较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8月较为普遍。 同车轮虫病。同车轮虫病。同车轮虫病。8.指环虫病 指环虫Dactylogyrus spp.)。虫体扁平,动作像尺蠖,头部前端反面有4个黑色的眼点,口在眼点旁边,口下面膨大的部身为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长到体盾端连接成环状。指环虫是雌雄同体

44、的卵生吸虫,有精巢和卵巢各1个,精巢在卵巢的后面。虫体后端为固着盘,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 固着在泥鳅的鳃上。 指环虫以锚钩和小钩钩住泥鳅的鳃丝组织,并在鳃片不断活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细胞分泌过多的黏液,阻碍泥鳅的呼吸,从面影响正常代谢。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对泥锹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病鳅鳃盖张开,鳃部显著浮肿,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病鳅不吃食,身体消瘦,游动缓慢,或头部竖起,伸出水面,在水中旋转,俗称“开飞机、若治疗不刚好可造大批死亡。 养殖中后期发生,主要春末夏初。 取少量鳃丝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视察,见到白色不断蠕动的虫体附于鳃上,虫体咽的两侧分布有4个呈方形棑列的 褐色或黑色眼点,每个低倍显微镜视野下有5个以上的虫体时,即可作出诊断。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放养苗种前,用20毫克/上升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1甲苯咪唑溶液加2000倍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11.5克以甲苯咪唑计 2精制敌耳虫粉化水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0.180.45以敌百虫计,鳅苗用量酌减。 (3)每立方米水体用苦参末11.5克全池均匀泼洒,每天1次,连用57天。9.三代虫病 三代虫Gyrodactylus spp.)。虫体略成纺锤形, 长度为0.30.8微米,背腹扁平,身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腹 面为圆盘状固着器,其中有1对锚形中心大钩和8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