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新 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新 幻灯片.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新 第1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社会化概述l一、社会化定义一、社会化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的过程。l二、社会化的内容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等。第2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一)道德社会化l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m
2、oral socialization)。第3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国外学者提出了道德社会化发展的六种模式国外学者提出了道德社会化发展的六种模式l1.“建立理论基础”模式。l2.“思考”模式。l3.明确价值标准。l4.价值分析模式。l5.社会行动模式。l6.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第4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二)政治社会化l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第5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心理学家赫斯与
3、托尼(Hess&Torney)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际组织系统期。第6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三)法律社会化l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l美国心理学家塔普(J.Tapp)法律社会化发展的三阶段结论:第7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1先习俗(preconventional)阶段。这个阶段关键在于服从2习俗(conventional)阶段。这个阶段关键在于维持规则3后习俗(post-conventional)
4、阶段。这个阶段关键在于制造规则 第8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四)性别角色社会化l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第9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三、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三、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l(一)儿童期的社会化(一)儿童期的社会化l儿童期的社会化也被学者们称为基本社会化,儿童期的社会化也被学者们称为基本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儿童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是指个体在儿童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
5、联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的过程。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的过程。第10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二)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l大量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的形式出现的,预期社会化是为未来角色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尽管预期社会化跨越了整个生命周期,但“预演”未来的成人角色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第11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三)成年期的社会化l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l(四)再社会化l它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是,为了适
6、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作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第12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l四、社会化的方式四、社会化的方式l社会化的方式可以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第13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社会化的方式,我们可以借用社会交互作用中的三种主要机制来说明。l(一)奖励与惩罚l(二)模仿l模仿是依据模式的示范,而产生具体的行为反应 第14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三)认同l认同和模仿较为相似,但是认同还包含了对于实在或象征对象的一种“视为一体”的感觉,它
7、不受时间的限制。一般来说,认同是为了补偿心理上的不足。第15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因素l一、遗传因素一、遗传因素l社会化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谈不上什么社会化的。为什么人能社会化,而动物却不能呢?这是因为人类有社会化的基础,其中生物遗传是我们能成为社会人的基本前提。第16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二、社会环境因素二、社会环境因素l(一)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l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
8、、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力水平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起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第17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文化常常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到民族成员的心理结构中,这就是文化的内化。l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应等概念来解释文化的内化。同化是个体将文化直接纳入自己心理结构的方式,而顺应则实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理结构,然后再同化文化的方式。即文化是通过“同化”、“顺应”而进入民族成员的“认知结构”,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心理。第18页,共
9、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二)家庭l家庭教养方式、态度和家庭氛围由于具有明显的奠基性、针对性或感染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儿童社会化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19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三)学校和日托中心l首先,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l其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l此外,在大多数的学校中,定期的测评成绩报告单就不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报告,而且也是其在课堂学习中、集体生活中的进展情况。第20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四)同辈群体l同辈群体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
10、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第21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五)大众传媒l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广播。第22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1.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l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积极作用。首先,它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其次,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向儿童灌输了各种道德观念,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提高了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
11、的“第二学校”,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第23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但是,社会心理学家也注意到了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的消极作用。大多数研究者之间都形成一种共识电视暴力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这对成年人也同样适用)的侵犯行为与侵犯倾向。另外,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第24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2.网络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网络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l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媒,
12、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网络所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与即时性对人们网络所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与即时性对人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迅速拓展了原有社会化的环境空间。迅速拓展了原有社会化的环境空间。第25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 网络对个体社会化(主要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个体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尤其是网校的开设更加促进了个体知识技能的提高。(2)网络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其对不同角色的领悟与理解。(3)网络的匿名
13、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第26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但是,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化过程带来无数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无数的隐患。首先,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其次,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让某些青少年沉迷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而远离了现实世界,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再者,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第27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
14、析学说的观点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那么人格的三个部分必须是和谐的,而社会化过程就是促使人格的三个部分平衡发展。他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个体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童年期的社会化奠定了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第28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二)埃里克森的观点(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埃里克森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是他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而埃里克森主要关心的则是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他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identity
15、crisis)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发展有如下八个阶段:第29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此阶段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婴儿的需要如果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即产生世界是安全的感受。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儿童早期)。此阶段所面临的危机是培养自主性与抑制、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主意识是儿童运动技能和大脑智能发展的结果。如果父母认识到他们的孩子需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让孩子去做,这样孩子就会感到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冲动,他们的自我和周围的环境。第30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3主动性与
16、内疚性(学龄前)。此阶段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地参加活动感兴趣。儿童在这个时期能否发展主动首创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首创性作出什么反应。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妥善处理,儿童的首创性可得到加强。第31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4勤奋与自卑(学龄期)。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小学阶段,面临的危机是勤奋上进或是失败自卑。在这个时期儿童追求各种活动成就感及由此得到的认可与赞扬。如果成年人对儿童的努力给予鼓励,儿童也从教师那里学会学习的技巧,并经常获得成功,受到赞扬、鼓励,则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取与奋发的人格。第32页,共5
17、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生理有了很大变化,性特征更加明显。他们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有了新的方法。他们的角色种类增加,这些新角色必须平缓地与原来的角色结合成新的角色集,以促进强烈的自我认同。但在这时期他们还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和自立能力,在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如果学校或家庭给予正确的诱导,提供适当的工作或锻炼的机会,将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定的角色。第33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这个阶段包括求爱和建立家庭。埃里克森指出,亲密是
18、指个体在无需顾虑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去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亲近,它就会生活在孤独之中。l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中年期的人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关怀开始超出自己的家庭,更加关心未来一代的成长,关心下一代将要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埃里克森把这种关怀成为“代际关怀”(generativity)。那些没有形成代际关怀的人,则会陷入一种自我专注的状态,以利己为荣。第34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在这个最后阶段,个人的主要活动接近尾声,他们已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完美的感觉来自一个人对他一生的满足;而另一个极端是认为自己
19、的过去失去了一系列机会或走错了路,那么就会陷入一种悲观失望感中,甚至感到绝望。第35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发展:第一,埃氏认为人格的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埃里克森的发展模型是建立在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人格的一般发展,没有去考虑社会阶级、种族群体或可能性机会的影响;而且其立论多从经验观察而得,缺乏客观的科
20、学实验根据;他的模型很难进行经验研究。第36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关心的是人格发展的局部,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关心的是人格发展的局部,即主要从认知的发展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他的贡献在于描述了儿童在不主要从认知的发展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他的贡献在于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他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同化是把环境因素加以过滤和改变而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顺应则是在现有认知结构
21、不能同化客体时,改变或调整原有的结构而去吸收、掌握新的经验。这样,认识的发展就表现为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社会不能理解为规范和价值从上一代向下一代简单地传递,个体本身也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第37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皮亚杰特别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识发展水平是平行的,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第38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1.感知运动阶段(1岁半至2岁)。在此段,孩子对世界的了解是完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的。而同时学会在大脑中建构
22、和再构(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客体。对婴儿来说,“视线之外”的东西,就意味着“存在之外”。但是在感觉运动阶段的默契,儿童就能在大脑中获得对客体的影像。第39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2.前操作阶段(2岁至7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学会说话,并且第一次有了描摹客体的企图。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几乎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因而也就不能领悟他人的角色并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第40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3.具体操作阶段(7岁至11岁)。在这段时期,儿童懂得如何去构想一个具体的客体,或者以不只一
23、种方式来认识客体的类属,他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也开始发展起了从他人的位置来想象自我的能力。第41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4.形式操作阶段(12岁至15岁)。这时的青少年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对现实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建构理想,以及对未来进行实际的推理。这种能力也使青少年能够逻辑地推敲与事实相反的陈述。第42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在认知发展水平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观点为标准;在第二阶段,儿童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
24、并且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断的标准。第43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 皮亚杰的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科中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思想流派,但也有人批评他的研究不系统、不科学;人们很难重复他的研究过程并得出相同的结论。第44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过于笼统、简单,他在皮亚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并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该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45页,
25、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1)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即是被赞扬还是被惩罚,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这又被称为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第46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2习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儿童在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较全面地关心他人的需要。包括两个阶段:(1)好孩子、好公民的定向阶段。这时的儿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是看其能不能被别人喜欢,能不能帮助人或受人的赞许,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正确不正确。(2)维护权威与社会
26、秩序的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要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不仅自己应当如此,并且别人也应当如此。第47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后习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能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群体的、自己所持有的道德标准,并以此来判断是非。可分两个阶段:(1)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处于该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和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不能用这种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人们的行为。如果法律和各种规定不合理,就应当加以修改。第48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2)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
27、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个人根据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49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科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后来有人重复了科尔伯格的研究,发现各个阶段之间的先后不是必然的。在前三个阶段是按顺序的,但后面三个阶段可能是平行的。科尔伯格也同意有此可能性。第50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三、社会学习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l 班杜拉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为主义提出的强化
28、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第51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1.注意过程。某一形式只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时,人们才会去效仿。电视之所以在生活中有巨大影响,关键在于电视的形式和内容成功地引起人们普遍注意。2.保持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模仿学习,人们必须采用符号的形式记住动作的某些方面。第52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3.行为再现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重复再现模仿的动作。4.强化和动机过程。人们能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但不一定对这些模式进行操作,操作是由强化奖励和惩罚控制的。同时,对模仿的操作除了受到强化的影响,还受到个体的自我调整的控制,即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还有一种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第53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l社会学习论者把模仿的概念引进社会化研究。他们强调强化和惩罚对儿童再现某种模仿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对儿童学习某种行为的影响,把社会化的过程看作是有机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第54页,共5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