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df

上传人:荣华****0 文档编号:6993570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PDF 页数:340 大小:6.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0页
第七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df(3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eneral Information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作者=页数=317SS号=0出版日期=封面书名版权前言目录目 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

3、间的关系 附:研究进展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作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附:研究进展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

4、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5、 (六)阴维脉和阳维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附:研究进展 第五章体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附:研究进展 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

6、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二)寒邪 (三)湿邪 (四)燥邪 (五)火(热)邪 (六)暑邪 第二节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二、过逸 第六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七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 附:研究进展 第七章发病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附:研究进展 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的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第二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附:研究进展 第九章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三因制宜 附:研究进展 附1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附2主要参考书目 附3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