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企业管理总结.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6989334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企业管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企业管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企业管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企业管理总结.docx(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液压机械及部件公司企业管理总结企业管理总结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3一、项目概况.3二、结论分析.3第二章第二章 企业管理总结企业管理总结.6一、劳动组织.6二、劳动定额.7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9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与内容.10五、按解决问题的结构性分类.11六、按对组织支持的主要目标分类.12七、管理.12八、信息.14九、管理体系的标准化.15十、体系与管理体系.18十一、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21十二、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21十三、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23十四、ISO14000

2、 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36第三章第三章 公司简介公司简介.44一、公司基本信息.44二、公司简介.44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背景分析项目背景分析.46一、产业环境分析.46二、必要性分析.46第五章第五章 风险评估分析风险评估分析.47一、项目风险分析.47二、项目风险对策.50第六章第六章 SWOT 分析说明分析说明.51一、优势分析(S).51二、劣势分析(W).53三、机会分析(O).54四、威胁分析(T).55第七章第七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人力资源配置分析.59一、人力资源配置.59二、员工技能培训.59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项目概况(一)项目投资人(一)项目

3、投资人xxx 有限责任公司(二)建设地点(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结论分析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61.00 亩。(二)项目实施进度(二)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4 个月。(三)投资估算(三)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26734.44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9483.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2.88%;建设期利息 534.23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00%;流动资金 6716.6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

4、5.12%。(四)资金筹措(四)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 26734.44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 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5831.72 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10902.72 万元。(五)经济评价(五)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6800.00 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6168.05 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7780.86 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1.38%。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03 年(含建设期 24 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0042.77 万元(产值)

5、。(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序号项目项目单位单位指标指标备注备注1占地面积40667.00约 61.00 亩1.1总建筑面积72470.06容积率 1.781.2基底面积25213.54建筑系数 62.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17.642总投资万元26734.442.1建设投资万元19483.572.1.1工程费用万元17268.65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810.332.1.3预备费万元404.592.2建设期利息万元534.232.3流动资金万元6716.643资金筹措万元26734.443.1自筹资金万元15831.

6、723.2银行贷款万元10902.724营业收入万元568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46168.056利润总额万元10374.487净利润万元7780.868所得税万元2593.629增值税万元2145.6010税金及附加万元257.4711纳税总额万元4996.6912工业增加值万元16987.8013盈亏平衡点万元20042.77产值14回收期年6.03含建设期 24 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1.38%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5983.60所得税后第二章第二章 企业管理总结企业管理总结一、劳动组织劳动组织劳动组织就是在合理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从空间上、时

7、间上和数量上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所有人员能协调地工作,并保证在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工作时间。1.劳动分工和员工配备企业的劳动分工,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并形成两种性质的工作部门,一是职能部门(主要是管理部门),二是执行部门(主要是生产部门)。职能部门的劳动分工,主要是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需要,形成适当的组织机构和专业分工。例如,分为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性质的工作机构,各机构内再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执行部门的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按工艺过程的特点进行分工、按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工、按技术等级的高低分工以及按准备工作和执行

8、工作分工等。企业劳动分工的目的在于合理地配备人力资源。员工的合理配备应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要使每个员工的配备,有利于发挥他的技术专长,做到工种对路、等级相适、各尽其能。(2)要使每个员工都有足够的工作量,做到负荷充分、任务饱满、各尽其力。(3)要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分明、分工清楚、各尽其职。2.劳动协作和劳动组织许多员工在同一部门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部门中,有组织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称为协作。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员工的协作配合,才能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而顺利地进行。企业在实行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还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上建立和健全劳

9、动组织形式,包括作业组织和工作轮班的组织。二、劳动定额劳动定额为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以劳动定额工作为基础,使人力资源在动态运行过程中与其他资源的配合达到可能的最佳状态。1.劳动定额及其作用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部件、零件)或完成单位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工时定额,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产品的某一道工序所需的时间;二是产量定额,是指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产品数量。劳动定额是企业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管理工作的基础,具体有:(1)劳动定额是计划工作的基础。企业编制经营计划、作业计划、成本计划等都以劳动定额为依据。(

10、2)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力的依据。它规定了完成各项工作的劳动消耗量,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数量依据。(3)劳动定额是经济核算的依据之一。企业内经济核算指标的统计、分析、考核等,都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4)劳动定额是准确确定员工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企业需要按照员工的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来进行考核,付给报酬,而劳动定额就是一个衡量尺度。2.劳动定额的构成和制定方法劳动定额的最基本形式是工时定额。工时定额的制定要以工时的消耗情况为依据。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通常有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等。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1、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规律。1.系统优化原理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优化是指经过有效的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企业人力资源整体功能获得最优绩效的过程。为此,必须把握四个要点: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适应性。2.能级对应原理所谓能级,是指人的能力大小。由于人的能力存在差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必须分层次、分对象,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不同能级的人必须与其所处的岗位层次动态对应,并表现为不同的责、权、利;人的能级不是固定不变的,能级本身具有动态性、可变性和开放性。3.弹性冗余原理弹性冗余原理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一方面,企业的工作强度要具有弹性,

12、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专业而异,既要有难度,又要力所能及;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有弹性,既要有储备人才,又不能浪费人才,使企业的适变能力有所增强。4.互补增值原理互补增值原理包括知识互补、气质互补、能力互补、性别互补、年龄互补、性格互补、技能互补,等等。另外,还必须注意互补的群体中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并关注合作者的道德、品质、修养等。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与内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与内容为了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整合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关键。就具体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内容而言,包括了企业为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和扩

13、大再生产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优化配置、使用、绩效评价等诸环节的总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概括地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决策。企业必须结合整体发展战略来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并以此确定对各类人员的需求及人员来源,进而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各项管理政策、制度。第二,人员的招聘与更新。企业必须适时招聘和选聘新员工、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并及时处理员工的离退休及辞退,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人员的配置和组织使用。这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最重要内容,包括薪资、奖惩、健康、安全等,有时候不仅仅是制度,还有管理者的行为影响。第四,人力资源的评价,包括岗位评价、人员素质测

14、评、员工的绩效考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评价等,以更好地发展企业人力资源,更好地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五、按解决问题的结构性分类按解决问题的结构性分类1.支持结构化问题的 IS结构化问题的处理流程、步骤与方法都是既定的,每个流程的输入、处理及输出也是固定的,因此决策方法也很清楚、明确。这类 IS主要有 TPS、EIS 和 ERP 等。2.支持非结构化问题的 IS在企业中,有些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并无明确、固定的法则或步骤可以遵循,所使用的解决方法也因人而异,如支持开展头脑风暴和群体合作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GDSS 等。3.支持半结构化问题的 IS企业中大多数的问题的处理过程都同时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

15、化的判断。例如,证券投资组合的选择决策,一方面需要了解和计算各个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及其预期回报率,这可以用结构化的模型计算出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凭借决策人员对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景气和利率等的变化来进行判断,这部分就属于非结构化的问题。支持半结构化问题的最典型的 IS 就是 DSS。六、按对组织支持的主要目标分类按对组织支持的主要目标分类信息系统与支持的企业目标,主要信息系统类型分别用于支持企业的各种目标。其中,CAD/CAM 是指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提高内部相对效率从不同标准所做的信息系统分类可以看出,许多信息系统的功能具有多重特性,如 ERP、SCM 等,这里只是列出了一些代表性

16、的信息系统种类,不具完整性及排他性。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种类信息系统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整合和相互补充的,例如,ERP 是 TPS 的整合,GDSS 是 DSS 与群件的整合补充。七、管理管理管理的职能可以归纳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这些管理职能,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去实现企业目标的这个过程就是管理。管理是否能够正确地履行各项职能,与信息密切相关:1.计划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决策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制定的完善性取决于用来制定计划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组织组织是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建立组织结构、安排人力资源以实现决策目标的过程。因此,组织结构一旦确定,就决定了组织内信

17、息流动的途径。3.领导领导是对组织中的人员进行行为指导,沟通其信息,统一其思想,激励其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领导意味着服从,因此,好的领导也就意味着能够正确无误地传递指令信息。4.控制控制是管理者不断评估、确认和调整各项工作和资源以聚焦于组织目标的活动。因此,只有掌握了各项活动的全面的真实的信息,管理者才能对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5.协调协调是使得组织的各个部分围绕组织的目标而相容、一致地开展工作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而组织内部的协调是否顺畅、高效,主要取决于其各部分间的信息沟通质量。人类进入 21 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信息取代了土地、劳力和资本,

18、市场全球化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科技的进步使新产品不断出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互联网遍及全球使市场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的员工由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传统金字塔层级式的组织因环境变化而转型成扁平化、网络型、虚拟式的组织,一些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也由实体型转变为虚拟型。在这样的背景下,IT/IS 被广泛应用以支持企业经营模式的有效运作与反应能力。对于现代企业,如果期望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寻求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设计良好的IT/IS 架构来支持企业。可以说,IT/IS 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IT/IS 与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角色以及外部环境等要素之间存在相

19、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MIS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 IT 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MIS 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 IT/IS 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建立正确的数据库,通过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报告管理人员,以支持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显然,企业 MIS 的具体实施,都基于 IT/IS。八、信息信息信息

20、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人们有用的数据。信息是各类管理系统的最基本的元素,是客观事物的状态、过程的描述形式,同时这种形式对人们是有用的,它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相反,数据描绘的是发生在组织或物理环境中的原始事实,这些事实并没有被整理成人们能够理解和使用的形式。当今世界普遍将物质材料、能源与信息并列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即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除了物质材料和能源所具有的可利用、有价值等一般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多次再生性,以及精确性、完整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简单性和可证实性等特性。强调信息是资源,并有其特性,这是

21、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前提。九、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一)三对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利用标准化的科学原理来解决或协调好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带来的三对基本矛盾。1.分工与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个体独立的思维习惯、性格、偏好,都有可能影响个体与组织中其他个体的分工合作关系,甚至产生矛盾,导致与组织目标相背离。因此,企业必须采用统一的目标取向、严格的纪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的合作程序和制度,以及明确、透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分工合作关系协调有序。2.规模与集约规模化

22、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扩大,生产经营过程的细化和延伸,产品服务数量与种类的增加,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日益复杂,容易造成结构庞杂和各个关联环节的转换出现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陷入混乱。因此,必须设计明确的分工职能、科学的工作流程、严格的操作准则和统一的成果标准来简化管理过程,以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能够高效运转和相互承接,使企业活动按照统一的轨迹规范有序地进行,以维持扩大规模的效果。3.开放与协调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在成为发展潮流,企业将身处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更多难以控制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企业要协调开放化的系统,必须遵循社会通行规则,并在企业内部建

23、立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确保企业在均衡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二)标准和标准化既然标准化活动对于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整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标准”和“标准化”呢?根据 ISO/IEC第 2 号导则(1991)的定义: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须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研究分析 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 等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发现标准制定

24、者的初衷是期望通过一套管理标准,指导建立管理体系,提出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规则,从而使各类管理活动有序化(最佳秩序),减少或避免无序的管理行为给组织带来的降低产品质量、破坏环境、增加安全事故风险和危害职工健康等重大影响。在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1)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就是要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等手段,使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均衡或有序状态。统一是管理体系标准化原理的实质,简化是标准化的形式要求,协调和优化原理则是保证管理)体系最佳运行的方法。(2)标准化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动态化、强制性和

25、人性化等。总之,标准化原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对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可促使企业从“人治”转向“法治”,保证企业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地运行,从而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经标准化之后形成的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充当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推动器,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对国际贸易具有协调、保护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减少和消除利用标准手段设立贸易壁垒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谈判,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议,所有 WTO 成员都必须承认和遵守这个协议,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准则即是 TBT 协议的基本原则之一。十、体系与管理体系体系与管理体系体系(

26、系统)可以说无所不在,大到宇宙、太阳系、社会,小到企业、产品和过程,都可视为一个体系。人们总是通过体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有效的管理者也试图通过体系管理组织,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总体业绩。所谓体系,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部分称为要素,是体系组成的基础。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对于管理体系,ISO9000 族标准有如下界定: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显然,管理体系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特征;第二,在建立和实现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第三,具有体

27、系的所有特征。前两个特征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已有详细阐述,在此从体系的角度归纳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1.整体性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意指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但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要素功能之和,而是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2.关联性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3.有序性所谓有序性,通俗地讲,就是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通常我

28、们不能保证执行体系目标的每个人在认识上完全一致,但必须使他们的行为做到井然有序。体系功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要素(内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有序化程度,而这种有序化程度又与组织的产品类别、过程复杂性和人员素质相关。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只要大家能习惯地遵循,也不一定通过编制文件来达到有序化。4.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应当强调,体系的状态和结构(包括其管理职责)总是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而外部环境则是相对活跃和变化

29、的因素。一般而言,前者总是落后于后者,但又必须服从于或适应于后者。体系的动态性也并非是没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例如,为了保持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态平衡,就要求该企业不仅应当理解和满足顾客当前的需求,而且应当理解顾客未来的需求和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能适应于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十一、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由来以及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都与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以及OHSAS1800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广泛认证和重

30、新修订密不可分。研究 ISO9001、ISO14001 和 OHSAS18001 这三个标准,发现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作用、目的、关注焦点、适用范围、过程控制切入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这几个方面。虽然三个标准存在上述差异性,但是 QMS、EMS 和 OHSMS 都是组织整体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相互依赖并服从于整体管理系统的要求。加之 ISO9001,ISO14001 和 OHSAS18001 这三大标准在性质、理论基础、管理原则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同和相似性(见表 66),因此,同一企业内不同管理体系的目标及功能的实现都应当并且可以在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中得到统一确定和协调控制。十二、

31、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日益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除了关注顾客的要求(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或期望)之外,还必须确保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不污染环境并满足更多的社会责任等。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多种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国家标准,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以及其他管理体系。然而,当多个管理体系在同一企业中独立运行时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1.重复由于各类管理标准的主要关注对象不同,且都是在不同时间以独立形式发布的,因此企业为了满足不同标准认证的需要,宁愿做重复劳动,出现了三本手册、三套程序文件、重复内审、重复

32、管理评审的现象,这显然白白浪费了资金、时间和精力等组织资源。2.冲突在一个企业内如果有多个专业管理体系各自为政、独立运行,就极有可能出现资源配置上的冲突和工作接口的矛盾,进而导致体系运行的协调成本增加和整体的管理效率降低。3.浪费从内部审核角度看,如果不同管理标准的审核员对同一问题(例如文件的控制)有不同的解释和要求,企业的有关人员就会无所适从。从第三方认证角度来说,由于认证审核不统一,企业为了获得三种证书,就不得不接受三种外部审核,这不但使企业的审核费、交通费和接待费大量增加,而且还要耗去管理人员和员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企业为了向相关方证明自身的经营活动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必须按照多

33、个标,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取得多张认证证书,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又要求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因此,为了增强综合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寻求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以便在确认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以最合理的管理成本;同时达到管理的整体高效和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满足各方要求的目的。根据系统论原理和国内外企业一体化的实践,实现管理体系一体化对于企业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概括为:管理体系一体化是简化贯标工作,降低认证成本的需要;管理体系一体化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管理体系一体化是增强竞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十三、ISO90

34、00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1.ISO9000 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随着质量对世界性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质量开始成为各国企业关心的新的重点。由此,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率先制定出有关质量保证的国家标准,比如加拿大于 1979 年推出的CAN3Z299 系列标准和英国的 BS5750:Part 系列标准等。1979 年英国标准协会(BSI)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一份建议,希望在 ISO 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以制定有关质量保证技术和实践的国际标准。ISO根据 BSI 的建议,于 1980 年正式成立 ISO/TC176,当时命名为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因其工作范围扩

35、大到了质量管理,故于 1987 年改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 成立后,由其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都称为 ISO9000 族标准。ISO9000 族标准一经发布就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欢迎,并被各国标准化机构采纳,成为 ISO 标准中推广最好、最迅速的一个标准,这是因为该族标准有其深厚的客观基础。(1)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是产生 ISO9000 族标准的社会基础。ISO9000 族标准是为了适应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制定的。它们既是欧美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总结,又顺应了国际大市场优胜劣汰激烈竞争态势下各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

36、要。(2)消除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体系注册/认证等方面的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发展是 ISO9000 族标准产生的经济基础,这是产生ISO9000 族标准的直接原因。否则,任凭各国依据其不同的国家或团体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势必导致严重的技术壁垒,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3)社会科技进步,导致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而高技术产品势必要求高质量,否则可能会对产品的使用者乃至周围人群造成严重的危害,这是 ISO9000 族标准产生的技术基础。(4)世界各国制定与颁布的质量责任、法令、法律、法规,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作为强制性的社会要求。这是 ISO9000 族标准产生的法律基础。(5)各国消

37、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推进各类企业不断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与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为ISO9000 族标准产生和发展的群众基础。(6)ISO9000 族标准来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军工行业标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逐步发展成国家标准,最后成为国际标准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 ISO9000 族标准产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自 19861987 年 ISO 首次发布了 ISO9000 族标准开始,至今已经过了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 年发布的 ISO8402 与 1987 年发布的 ISO9000、ISO9004 标准构成了 ISO900

38、0 族标准的第一版,使世界各国有了一套相同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方法,而 GATT/TBT 的签订和实施又推进了ISO9000 族标准的广泛实施,从而有效地破除了国际商品贸易中因依据不同质量保证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注册而形成的技术壁垒,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第二阶段:ISO/TC176 在维持 ISO9000 族标准总体结构和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对第一版 ISO9000 族标准进行了局部修改,并补充制定一些 ISO10000 系列标准,对质量体系的一些要素活动作出具体的规定,于 1994 年 7 月 1 日正式出版了 ISO9000 族标准的第一修订版。1994 版的 ISO9000 族标

39、准的发布与实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的质量管理事业,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 ISO9000 热潮。第三阶段:为了适应 21 世纪即质量世纪对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ISO/TC176 决定对 1994 版的 ISO9000 族标准进行总体结构及技术内容等全面的修改,并把 ISO9000 族标准分成三类文件。2000 版 ISO9000 族标准中,主要内容都纳入以下四项基本标准中,而其余的都是支持这四项基本标准的其他标准和一些技术报告: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取代了原来的ISO8402:1994 以及 ISO90011:1994 中的一部分内容,是 2000 版ISO9000 族标

40、准的基础标准,具有为 ISO9000:2000 族标准奠定理论基础、统一术语概念并明确指导思想的重要作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取代了 ISO9001:1994、ISO9002:1994 和ISO9003:1994。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指南,以改进组织的总体表现,但不是 ISO9001:2000 的实施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在阐述与审核有关定义的基础上,为质量和环境审核提供指南,同时也对质量和环境审核员的素质、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审核经历、审核能力等方面提出资格要求。为了使用者的利益,在制定

41、 2000 版 ISO9000 族标准时,ISO/TC176 与 ISO/TC207 的工作进行了协调,从而使 ISO9000 与ISO14000 两大国际标准有更大的兼容性。同时,2000 版的 ISO9000 族标准较 1994 版 ISO9000 族标准更简洁、更强化、更完善、更通用,整体结构的改变及全新质量管理概念的引入,使 ISO9000 从产品质量的时代跨入了过程质量的时代。第 32 届 ISO/TC176/SC 全会于 2007 年 6 月 11 日至 15 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会展中心举行,40 多个国家和组织的 120 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决定,在 2008 年 10 月

42、正式发布 2008 版 ISO9001 标准。ISO 和 IAF(国际认可论坛)于 2008 年 8 月 20 日发布联合公报,一致同意平稳转换全球应用最广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 2008 版ISO9001 认证。2008 版 ISO9001 标准是根据世界上 170 个国家大约 100万个通过 ISO9001 认证的组织的 8 年实践,更清晰、明确地表达ISO9001 的要求,并增强与 ISO14001 的兼容性。从实施的情况来看,2008 版 ISO9001 标准正式颁布以来,由于标准修改的较少,无理由需要“过渡阶段”,ISO 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 2000 版 ISO9001 的使用

43、。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通过正常的监督评审过渡即可,不需要额外时间,审核员只要培训新版的修改之处即可。虽然新版 ISO9001 即将颁布,但是本章主要讨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故后面内容没有对版本进行严格区分。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主要内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构成了 ISO9000 的主要内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它也是从事质量审核工作的审核员、指导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咨询人员和组织内所有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学习、理解、掌握 ISO9000 族标准必备的理论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指:(1)以顾客为中心

44、。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8)与

45、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ISO9000 标准在第 2 章中提出了 12 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其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是 12 条基础的总纲,说明了四个问题:(1)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组织增进顾客满意度。(2)顾客是产品是否可接受的最终确定者,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为达到顾客要求所必需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处于连续受控状态,以便生产出顾客可以接受的产品。(3)质量管理体系为组织持续改进其整体业绩提供一个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4)质量管理体系就组织能够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向组织及其顾

46、客提供信任。其余 11 条基础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方法、过程方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的作用、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持续改进、统计技术的应用、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关系。欲深入了解 12 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可继续阅读质量管理学(尤建新,科学出版社,2014)。3.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主要内容ISO9001 标准为使组织有效地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并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ISO9001 将下述五个部分作为其核心内容:第 4 章“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体系总要求、文件总要求

47、、质量手册、文件控制和记录的控制。第 5 章“管理职责”规定了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管理承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含质量目标的分解与评价、体系所需的过程、资源和体系的持续改进)、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内部沟通和管理评审。第 6 章“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三个方面规定如何为组织提供适当的资源,其中对人力资源重点阐述了能力需求的识别,提供相应的培训,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基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人员安排。第 7 章“产品实现”表述的过程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与顾客有关的过程、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顾客沟通、设计和开发、采购、

48、生产和服务提供以及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第 8 章“测量、分析和改进”规定了策划和实施所需的监视和测量(含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等内容。第 58 章的内容实质上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中四大过程的具体描述,这些过程彼此相连,最后通过体系的持续改进而进入更高的阶段。ISO9001 标准的用途主要在于:为各类组织内部实施质量管理提供基本途径;为组织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提供基本准则;在合同环境中为组织的产品要求提供补充。4.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的主要内容ISO9004 标准的主要目的是,

49、为组织开发更加完善和更趋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指南。这一标准的重点内容同样体现在第 48 章:第4 章“质量管理体系”,第 5 章“管理职责”,第 6 章“资源管理”,第 7 章“产品实现”,第 8 章“测量、分析和改进”。从结构和内容上看,ISO9001 和 ISO9004 具有相近的目的和结构,是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既可互补使用,也可单独使用。但两个标准在应用范围上存有差异:ISO9001 标准为组织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可用于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也可用于第二方评定和第三方认证;ISO9004 标准是在 ISO9001 标准的基础上,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出发,扩展为目标

50、、范围更大的质量管理体系指南。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为追求业绩的持续改进,超越 ISO9001 的要求,可选择 ISO9004 标准作为完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南。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企业追求卓越业绩的要求益加迫切,实施 ISO9004 标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改进依据 ISO9000 族标准的内容,企业在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要满足顾客和企业双方的需要和期望;质量管理体系应在考虑顾客和企业双方利益、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方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