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常用文言词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常用文言词语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篇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系统化复习第一节 常用文言词语真题体验一、(2018浙江义乌)文言文阅读(一)【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2、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故()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注意通假字和词语的活用现象。这几个词语在课后注释或课文全解上有明确的解释,平时要注意积累。“与与”通通“举举”,选拔,选拔憎恶憎恶所以所以类类(二)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
3、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C项的值解释为“遇到,碰上”。C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4、是()(2分)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 解析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A都是代词,他,他的;C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都是代词,他。B因,因为/凭借,根据。B B二、(2018江苏南京)古文阅读 水仙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5、。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秣陵:指南京。质:抵押。迨:等到。珥:用玉做的耳饰。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词语的解释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和词语的活用现象,平时要注意积累,学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季节季节 想要想要停止停止通通“返返”,返回,返回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
6、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析此题考查常用文言词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有一定难度。A项和C项中的“而”字都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并且”。D项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意为“而”。B项的“而”字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题干中“而”字也表示修饰关系,所以选B。B B三、(2018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秦巨伯 瑯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7、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注释】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坼:裂开。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
8、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C C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解析虚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A A考点涵析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此重点注意“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这两点,考查的方式一般有直接解释词语、
9、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和句子翻译等四种。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科、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虎词有“之、其、而、以、于”。初中阶段以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为主,淡化用法。重点在于理解“之”“其”“以”“而”“焉”“则”“然”“乃”“夫”“且”“固”“者”“所”“为”“哉”等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一般为客观题居多,并注意与课本的结合。内容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B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C文言句子的翻译。
10、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应考链接 一、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2音同(近)、形不同。如:A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A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女通“汝”,你。B曾益其
11、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
12、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三例:1从 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顺从,听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着,随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介词,由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介词,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2策名词,泛指马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动词,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记载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13、)3具详细,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备,置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三、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14、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
15、“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浪,含贬义。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
16、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
17、,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词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
18、连接。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射箭的本领”。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19、“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20、。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五、虚
21、词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为此,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打好基础,勤记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1之 (1)代词 A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B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C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忽啼求之。(伤仲永)D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2)助词 A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B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C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D用于凑足音
22、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动词 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2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A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B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C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D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E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A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
23、,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3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4其 (1)人称代词 A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B代人,作定
24、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C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2)作指示代词 A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B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C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作副词 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5而 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因果、修饰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5、)(2)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不译。例:河曲知叟笑而止之曰。典型例题【例1】(2018浙江绍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
26、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节选自陈涉世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吴广素爱人()(2)广故数言欲亡()(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从民欲也()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解题时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向来向来多次多次(屡次屡次)难道难道愿望愿望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为都尉 B广起,夺而杀尉/为坛而盟 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辍耕之垄上 D且壮士不死即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27、。A意义不一样,分别解释为“被”“担任或做”的意思;B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C中意思不一样,分别解释为“代词,指吴广”“到,动词”,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动词;D解释也不一样,分别解释为“况且”“将近”。B B【例2】(2018山东潍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28、,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舣船,船靠岸边。面,侧面以对。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持短兵接战()(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解析(1)“兵”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兵器,如本文;二是战场,如“兵,死地也”中的“兵”,翻译时不能译成士兵,在理解时一定要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2)“被”,通假字,通“披”,意思是遭受。本题考查对
29、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兵器兵器遭受遭受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今虽死乎 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北山愚公 者,年且九十 D不忍杀之,以赐公/屠惧,投以骨 解析A项中的“乃”分别为:副词,就;副词,竟然。B项“虽”分别为:转折连词,虽然;假设连词,即使。C项中的“且”分别为:连词,况且,再说;副词,将近。D项中的“以”均为:介词,把。D D【例3】(2018黑龙江哈尔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
30、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
31、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_ (2)_ 解析“阡陌”本指田界,东西为阡,南北为陌,后泛指田 间小路,后文有“交通”一词,是交错相通的意思,应指田间 小路;联系上下文,从句意可知,渔人是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的,所以该句中“向”为“从前的,旧的”。田间小路田间小路从前的、旧的从前的、旧的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B.C.D.D D解析A项中“种作”的“种”意思是动词“播种”,“宁有种乎”的“种”意思是名词“高贵的人种
32、”;B项中“乃大惊”的“惊”是形容词“惊讶”,“波澜不惊”的“惊”是动词“起”;C项中“得其船”的“得”是动词“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中“得”是动词“感激”;D项中“食”都是名词“食物”。【例4】(2018浙江宁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33、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7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_ 解析解释时注意加点词的特殊用法。(1)是通假字,(2)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通通“御御”,抵挡,抵挡入侵入侵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 解析选项B中,两个“乃”分别解释为:“竟然”;“就”。二者是完全不同的。B B【例5】(2018江苏苏州)阅读愚公移山中
34、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5、”河曲智叟亡以应。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B.C.D.C C解析C项中“许”均是“答应”的意思。A项中,第一个“毕”是“全”的意思,第二个“毕”是“完成”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指”通“直”,“一直”的意思。第二个“指”是“向上”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苦”是“愁”的意思,第二个“苦”是“使遭受痛苦”的意思。10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解析A项中,“反”通“返”,“返回”的意思。B项中,“被”通“披”,“穿”的意思。C项中,“具”通“俱”,
36、“都”的意思。D D技法点拨 一、文言实词 【典型题例】理解文言文句中加点的实词 【解题思路】1准确把握词语义项 做好文言实词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住词语的常用义项,忌以今训古,如“虽食,且不下咽”“虽”字是“即使”的意思,不能根据现代汉语理解为“虽然”。2根据通假分析词义 由于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或者字形(部分)相同,所以,可以利用读音关系或者字形分析词义。如“以属客而告之”中的“属”字。3联系课文推断词义 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课文曾出现过,可借助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如“元用素强记”中的“素”字在课文陈涉世家中出现过,“吴广素爱人”。4巧妙
37、借助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把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如“燮开仓赈济,或阻之”中的“或”字是“有人”的意思。5引申组词推断词义 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许多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最恰当的。6分析语法推断词义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能推知它的词义。如“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一句中,名词“药”和“之”在一起,不符合语法规律,所以,前一个的名词应该做动词,“给吃药,用药”治之意。二、文言虚词 【典型题例】掌握常用
38、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用法和典型实例。如“之”“其”“以”“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用法,以及它们不同意义的典型例句。在学习或考试时,以典型实例作为参照物,推论虚词在其它句子中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2结合语境确定虚词的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
39、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
40、句末,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如主谓之间的“之”,可以通过朗读感和舒缓的语气。巩固与提高一、(2018浙江宁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一)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 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41、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1)顾野有麦场 _ (2)一狼洞其中 _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识记,要注意“洞”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回头看回头看打洞打洞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刀劈狼首/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其下/安陵君其许寡人 解析A中的“以”第一个意思是“用”,第二个意思是“认为”;B中的“于”第一个意思是“在”,第二个意思是“比”;C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中的“其”第一个是代词,指“麦垛”,第二个表
42、反问语气,可不译。C C(二)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释】王右军:王羲之。减:不足。大将军:王敦。钱凤:人名,字世仪。孰:熟。从:纵。3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1)屏人论事()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
43、外露的 D通“佯”,假装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上下文来把握。C CD D4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指王右军,而A中的“之”无实义;B中的“之”是代词,指愚公;C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 B二、(2018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44、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注释】
45、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负:具有。强:擅长于。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周同:人名,擅长射箭。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筈(ku):箭的尾部。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段上来。邀请邀请没有成年没有成年6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46、。(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B B三、(2018河北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
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1)思而不学则殆()(2)学而不厌()(3)不愤不启()解析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这几个词语在课文注解中皆有,平时要注意积累。有害,指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有害,指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48、自三峡七百里中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项的“而”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C项的“焉”前者为语气词,后者为“于之”。D项的“自”前者为“从”,后者为“在”。B B四、(2018湖北宜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
49、,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节选自栾城集)【注释】填委:堆放。循吏:奉公守法。皦察之政:皦(ji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说:同“悦”,喜欢。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9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揭()阴()柯()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
50、到课外的文段上来。高举高举树荫树荫(阴阴)、阴凉、阴凉树枝树枝怎么怎么10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_。答案示例: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解析根据句式就可以从文中选择。五、(2018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题目。【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