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书法艺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传统书法艺术.ppt(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席丙洋 张笑笑中国书法发展演变殷商时期-甲骨文西周时期-铭(金)文东周时期-石鼓文秦朝-小篆汉代-隶书魏晋-真(楷)书、行书、草书唐朝-楷书、行书、草书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此后由于战乱,书法的发展开始缓慢汉代以前书迹鉴赏 之甲骨文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刻的,也有极少数是墨和漆写的,还有可好填以朱砂的。甲骨文形状大小不一,分行布局自然,或疏落错综,或紧密严整,或方逸娟秀,异姿纷呈。图中所展现的是 武丁时期的大型牛骨刻辞 记载了甲辰之夕有大风的的内容,背面记载当时敌人入侵的情况。从书风来讲笔意相当的雄放,痛快爽朗,笔法精熟巧妙。笔画粗细不一,立体感非常的强。尤其是线条的变化更为丰富
2、,气势也更为奔放,骨力强劲,有折方法,也有圆转法,折方法虽然是直线相连相接,但是衔接处恰到好处,同时又分轻重阴阳,别有意味。圆转处刀法则流畅,轻重缓急随意变化,似有写出来的意趣。金文麦方鼎铭,西周时青铜器金文,13行,29字。清光绪间出土。铭文横式布局,字形硕大。骨力劲建,章法错落有致,古趣盎然。小臣守簋铭内容是说,十一月刑侯步行到麦家,赐之以铜作为刑侯征行时用,及宴请各位朋友。从演变学角度来说,金文比甲骨文稍晚,金文在古代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乐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制作时把金文铸或者刻在青铜的铭文,铸作的过程把文字做成软柸上制作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虽然在制作过程中
3、有所损益,但是仍能保留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意丰腴,体势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所以金文保存的东西是比较好的。甲骨文象形味重,字形繁琐,而金文则比较简单。甲骨文象形字笔画随意增省,异体的特别多,而金文的则比较一致。从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笔画很细,不可能出现墨团类的肥笔,需要填实部分一般都用勾廓。并且转折也很难圆转自如,一般都只好重新起笔,写成方折的形体。而金文主要用范模出来会成倍的变粗,并且会出现肥笔,转折处也会过渡圆润,不带凌角,线条又粗又圆,结体浑厚。汉代以前书迹鉴赏之碑帖 汉代以前书迹鉴赏之碑帖 乙瑛碑以其雍容、典雅、超逸、虚和的艺术风格被历来师法者所称颂。清翁方纲对此碑给予
4、极高的评价,认为是”汉隶最可师法者”,清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称此碑是”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此虽有过誉之虞,但把乙瑛碑作为学习隶书最理想的范本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东汉碑帖 从书法刻石的形制来区别,竖石为碑,横石为帖。碑文文字大多数用于记事或者纪念,为求不朽,故以石为碑,请擅书者写碑文。帖刻则不同,它的产生就是为了书法的传习和欣赏。其出现的年代较晚。记载始于南唐。现存实物淳化阁法帖,帖刻用法帖及卷式装潢的形制,故以横石刻之,也有用木板刻的。帖刻虽兴起较晚,但是所刻的法帖,有汉代书法家的书迹。汉代以前的碑刻书法,大部分是原石。原刻,也有重刻,翻刻。伪刻的。其笔画,结体,布局之美,为历代书法家称颂。
5、所有的石刻书法,都必须捶拓成拓本,再进行装裱成轴,成册,以便于临习,观赏和收藏。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钟繇 钟繇的宣示表 三国魏 原本为晋王导所藏,战乱时,王导藏于衣带,携至江南交侄儿王羲之,王有临本,真迹为王修所得。修死。其母以此殉葬。后世所传的宣示表可能是王羲之的临本。从笔具看出,钟繇的表具有相同的特征,古朴生动,结体紧凑,没有离开隶书的意味。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陆机平复帖 西晋陆机所作 现藏北故 陆机是三国吴国大将军陆逊的后代,死于“八王之乱”政治斗争中。擅长草书,笔法质朴老健,自然大成。其书法也是预示着草书由章草向今草的演变。米芾在书史中说“余阅书白首,无魏遗
6、迹,故断自西晋”。明董其昌跋此帖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此贴也正如其说,使用的是麻纸,纸质粗糙,书体隶草,无隶体的笔画,但很朴拙,极少顿挫。虽是一封信札,文字虽因帖纸破旧而略有缺伤,但基本上可以读出来。内容页正如欧阳修所说“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因此是传世最早的法帖。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羲之 原题唐摹兰亭传为冯承素摹,因为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小印,故称“神龙本”,摹写精妙,用笔反复偃仰,墨气随浓随淡,行款或疏或密,相同之字结体较少重复,富于变化,故能表现王羲之书法多姿秀媚,骨秀神清之艺术特征,为行书
7、极品。关于兰亭序帖历史上一直是争议不断的。南宋姜夔认为当初梁武帝离王羲之较近,而且收珍藏王羲之的200多作品,里面没有兰亭序帖,有可能根本没有兰亭序帖,清李文田从书体上否决兰亭序帖为王羲之笔迹,认为魏晋书法普遍有汉魏时期的隶意,而所传的兰亭序帖可能都是假的。1865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据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新疆出土三国志残卷,分析神龙本为王羲之后代智永和尚所有,此举引起渲然大波。南京文史馆的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当时字迹仍未脱离隶书笔意,说明兰亭序帖是王羲之真作的摹本。两者争锋相对,难以轩轾。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羲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此贴为唐人的摹本,曾被清代乾隆皇
8、帝“三希”之一。书法沉实朴厚,行笔朴厚,行笔流畅,神采飞扬,是现存王羲之书迹摹本中的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公私收藏皆可考,著录于宣和书谱书史清河书画舫等书。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羲之王羲之 寒切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寒切帖平和简淡。许多字如得、保、谢等字,笔画并无过多的转折、顿挫。虽简化却是高度概括,做到了点画处意韵十足。法帖残破较重,许多字,如月、羲、劳字等虽残破,而气势仍然丰满。整体来说,笔画比较妍润,但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润中含朴,非常耐人寻味。寒切帖丰润灵和,笔势流畅,体态圆丽,其韵致颇近于西晋陆机平复帖,区别在于寒切帖流利丰润,平复帖则沉朴苍浑,明显有章草
9、遗意。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献之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1,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子,世称“王大令”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
10、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献之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整幅字富
11、有节奏感,开头“新妇”两个字是行书刚落笔速度较慢,写得凝重端稳,“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用笔已经很洒脱,笔画连绵宛曲,提按自然,轻重变化,充满韵律感,墨色浓淡、枯润相间,使得全帖具有散朗舒展的特点。地黄汤帖首行“新妇服地黄汤”六字为行楷,用的是内擫笔法,体势较工整丰腴。自第二行起笔法转入外展,纵放自如,直到任情而书,不拘一则。王羲之的内擫法重骨气,比较含蓄谨严;王献之的外拓法重筋骨,多放纵。两法的运用都源于较强的腕力。由倾向内擫法转为外拓法,是基于内擫法的必然发展。“二王”笔法的联系与区别,由此可以看出。王献之在行笔委曲取势处和回锋转折处,比起王羲之来更加简便。因此,其字形与体态圆美、
12、流丽、开放,便于抒发性情。由于王献之书法符合“写心、写意、写志、写情”的艺术要求,因而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珣伯远帖 王珣字元琳,帖书为麻纸,笔画显示出用的是有心硬笔,放笔直书处极劲健,转折处则多锋棱,且有开叉的枯锋飞白。用笔至墨淡时,时有“贼毫”的细丝出现。其书法,虽为行书,却有隶书遗意,结体在扁长之间。个别字如“胜”、“实”“获”、“群”诸字,与王羲之姨母帖的唐摹善本中的书字颇为类似,两帖风格亦极相近。书势微向左倾斜,为的是取得险峻端庄的艺术效果。凡此种种,皆是该帖为晋人书法真迹的直接证明。如果以西晋陆机平复帖来比较伯远帖,则平复帖以隶草而变古
13、朴,而伯远贴只是当时行书中未脱隶法遗意者,尽管有了长的进步,但是不如二王父子的创新书法。重要的是,它是东晋名家墨迹中惟一的传世真迹。魏晋南北朝书法(书法百发齐放时代)王珣争座位帖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此本43行“出入王命”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隋唐五代书法 南朝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14、。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真草千字文,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所谓“关中本”,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於大观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说是善本,但感觉和墨迹相比稍差一些。隋唐五代书法 之 张旭作品张旭,字伯高,
15、主要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他的草书作品最可靠的就是淳化阁帖中的肚痛贴,此贴源于“二王”书法的规矩,字与字基本不相连属,保持着古草字中字字独立的法则。但是。细致的体会其用笔,则笔势上下牵连极其连贯,书写迅疾纵逸,仿佛是一贯到底的,是儿子或数字一笔连绵下来的狂草的先身。他的草法虽纵逸,但是“书法极入规矩”,这可以从他的碑刻楷书郎官石柱记中得到印证。此肚痛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
16、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隋唐五代书法 之 怀素作品 自叙帖现藏台故 怀素,俗姓钱,全唐诗里说他姓范,自幼出家为僧,法名怀素,字藏真,长沙人,是张旭之后一笔连绵草书的唐代著名草书家。因为怀素嗜酒,食荤,藐视陈规陋习。自叙帖的第一句是“怀素家长沙”:“怀素”和“长沙”都是语法中“直接成分”的二字组,就各作连笔,而“家”字和上、下字断开。又,多字组的短句如:“则有张礼部”,“以至于吴郡张旭”等,字数虽多,为了贯彻语气,也是一笔到底,充分反映了语法的结构,都作“连绵”的写法隋唐五代书法 之唐颜真卿作品唐代颜真卿书,单刻帖,拓本纵19.7厘米,横34.5厘米。此帖由于颜氏的以
17、隶法入书,而使其点画的起笔收笔处,圆润饱满。中截运笔疾涩并用,因而显得特别有力度感。阶梯上带有隶书混浊开阔的意味,四周茂密,方圆结合,章法上正草相参,正邪互存,大小错落,故而黑白对比强烈。此帖书法有的字用楷法,端庄严整,有的用草法,纵笔而下,有时还将数字连成一笔,整体上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同时由于黑白对比的效果明显,既雄伟壮观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乾隆帝跋:“鲁公忠义之气,皎如日月,故其书波立云垂,雄姿英发。兹裴将军帖于颜迹中有为炫耀彪炳,几暇披览,始知宋四家各得其一端,已足称豪后世。况全体包举如此者。隋唐五代书法 之唐颜真卿作品“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
18、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隋唐五代书法 之米芾作品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纸本,行书八行,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清和帖”是米芾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释文:芾启。久
19、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隋唐五代书法 之米芾作品珊瑚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迹。该作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前人对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论:元代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元明清之赵孟頫书法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
20、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自己的书法,行书深入右军堂奥,风神雅致,潇洒流美,楷书融唐铸晋,既端庄朴实,又流畅婉丽,形成独特的体势,获“赵体”之称。他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他的楷书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欧、颜、柳、赵”。小楷精绝,他曾说:“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同时名家鲜于枢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此卷(指赵孟頫所书过秦论)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
21、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元明清之文徽明书法 文徽明的行草书,早年师法怀素及苏,黄,米各家,后出入于怀仁,智永,融合变化,运笔遒劲流畅,自成一体。文徽明晚年学黄庭坚体而作的大字草书,以及取法钟繇而作的隶书,
22、都具有法度严谨的特点,只是没有他的楷书,行书那样高的艺术成就。文徽明隶书笔画瘦劲光润,受唐代徐浩及元代吴睿等人书法影响,形成一时风尚。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笔之
23、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