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目录第1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第1单元2.水沸腾了第1单元3.水结冰了第1单元4.冰融化了第1单元5.水能溶解第1单元6.加快溶解第1单元7.混合与别离第1单元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单元1.感受空气第2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第2单元3.压缩空气第2单元4.空气有质量吗第2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2单元6.我们来做“热气球”(2)研讨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教师点拨: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
2、气遇冷编成的。5、研讨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谈话:嗯,说得有点道理。那应该怎么办呢?上节课我们 是打了多少筒呀?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20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 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谈话: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假设是 不明白,请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首先我们将这 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 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生答:20筒教师: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接下来我们 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怎么称还记得吗?生答: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
3、球,右边放绿豆, 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 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 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教师: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 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预设生答: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 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教师:真厉害,假设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 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预设生答:25颗。2.称重量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 100筒空气的质量, 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预设生答: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
4、球的质量,往里面打 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 的质量。谈话: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 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教师可以再 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预设生答: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 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 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 20筒空气的质量。谈话: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我请人 再说一说。假设是大局部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1号为材料员收发
5、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 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 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 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最后,每位同学都要 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 大表格内。三、研讨空气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局部,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 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 口 O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 物品?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A.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B.可能没
6、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C.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3 .比拟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 得多。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 好铺垫。四、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开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 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L表格中的数据填空,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 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4 .这份学生活动手册,既要让学生
7、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也要作为一份班级汇总表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对 所有学生(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5 .表格中要填写打入的空气“筒数”,不一定要20筒,可 多可少,关键需要根据打气筒的大小和气密性,选择一个合适 的数量,教师要提前做好“下水实验”,以便在指导学生开展实 验时,做到心中有数。【作业设计】.下面哪种物体与我们实验时打的20筒空气的质量较接近()。A.4颗绿豆B.4枚回形针C.4个乒乓球1 .小明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5颗红豆的质量, 那么请问20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颗红豆的质量。A.25B.50C.100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6.我们来做“热气球”
8、【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 空间,还可以被压缩。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 热气球的升降现象。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 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 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 的物理概念是: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 空气下降。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 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
9、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 入学习。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 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物 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 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 式教师在进行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学情分析】热气球是生活中比拟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 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 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 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
10、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 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2 .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 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 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科学探究目标L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 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3 .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 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 实验是可重复的。2 .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
11、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 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 上升现象。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 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 .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 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 人们是怎样
12、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 升上去的。)2 .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 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 气。)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 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 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3 .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 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 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 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
13、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 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 变化?)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4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 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提供材料,尝试设计(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 们课堂上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 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预设:用火来进行加热。)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 火器的使用方法及考前须知。(2)谈话: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
14、 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防止蜡烛火焰温度过高 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 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 位置(画设计图)。(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 项: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 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 防止直接接触纸筒上端(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 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 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 做,需要观察什么。).“热力”升空,
15、感知变化(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 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 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教师点拨: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 是看不见、摸不着。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了解蒸发吸热的特点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 看得见、摸得着。()5、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 慢也一定相同。()6、水蒸气
16、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 发生变化。()(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 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 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 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拟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 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 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 料袋提供给学生。(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设计意图: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 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 活
17、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 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 察的重点。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 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屡次尝试,来熟 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三、研讨: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回顾活动,分析成败(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 高,过了比拟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 有什么技巧吗?(2)讨论: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 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
18、做的到位 和缺乏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 “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讨论分析,解释原因(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 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从袋子的体积,外表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 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 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2)讨论: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 慢落下来,为什么?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拟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 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 表征,说明
19、学生的解释水平到达了较高的水平。(设计意图: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 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 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 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 的认识更为深刻。)四、拓展: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 .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 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 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预设:它和热气球的原 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
20、明灯飞行。)提问: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预设:孔明灯 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2 .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谁再 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孔明灯降落的地 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我们来做“热气球”现象空气变热了空气体积膨胀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加热外表变热了热气球变得鼓起来手要拎着手要按住【学习单】在以下图中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3局部的 内容。1 .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方:加热前,塑 料袋不遮挡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 料袋或者烧伤
21、自己。2 .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 以画在超过方框的地方,比方:袋子飞到高处。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 颗粒的启示,想到画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 的想法。3 .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作业设计】.在放飞“热气球的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正确。A.“热气球”的袋口边缘高于纸筒的进气孔。B.加热至热气球”绷紧时,小组成员同时放手。C.“热气球”加热导致变形,继续用这个“热气球”进行实验。1 .空气在加热过程中,。A.体积会被压缩B.会往上升C.会往下降.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A.孔明灯体积大B.孔明灯的热源温度高
22、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2 .7风的成因教案.风的成因【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 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 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 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 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 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 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 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 个实验需要
23、用至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 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 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 气运动的方向。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 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 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 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 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 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 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 生活现
24、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2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 气流动形成的。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1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 验。2 .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科学态度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1 .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 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 便利。2 .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
25、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 成的。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 理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风车.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1 .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空气流动2 .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 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
26、看到风。比方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 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3 .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 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1 .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 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 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2 .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 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 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3 .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
27、么 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4 .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 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5 .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6 .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强调蜡烛、 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7 .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 .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 什么汇报实验结果。2 .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
28、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 向是怎样的? (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 明什么? (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3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 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4 .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 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5 .播放“风的成因”视频。6 .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 成原因【板书设计】7 .风的成因(二)问答题1、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2、干手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学生思考蒸发?教师点拨:
29、1、把衣服展开放在阳光下挂在通风的地方2、提高液体温度加快空气流动交流学生课后完成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能力五、拓展提高: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外力空气的流动风冷热温差空气流风空气流风冷空气热空气冷空气【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 烟的流动方向。注意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2 .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 现象。【作业设计】1 .在“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并放到盒中,盒外 蚊香的烟会()OA.进入盒子中B.垂直往上飘C.向四面八方飘2 .大自然中的风是
30、由()形成的。A.雷电B.太阳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风和以下空气的()性质有关。A.能够压缩B.会流动C.有重量.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地球是 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 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 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 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 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 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
31、培养保护环境,热爱 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分析】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 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同 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 灌的情景。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 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 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 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 氧化碳对生命具有
32、重要意义。3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4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 的可再生能源。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2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3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 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 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2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 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 节
33、约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 学习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2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地球和火星外表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 什么?预设:大气层。板贴.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板贴3 .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我们 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
34、你的理由?你有什么方法?根据生成 进行板贴。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 氧气,温度,保护。预设2.要用火箭,燃烧。4 .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 解决这两个问题。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解释么?设计意图: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 服完成大气层,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 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利用火箭, 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探索研讨: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25分钟)1 .播放微课1 (大致内容:火箭发射,燃烧。探测器进入 大气层,燃烧。着落时缓冲,降
35、落伞,缓冲火箭,气囊)刚刚你看到了哪些利用了空气的现象。预设: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外加实物板贴。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或者作用?引导学生复习班级纪录表内容。预设:缓冲,有弹性。压缩,占据空间。2 .探测器成功降落了,宇航员已经在工作了。播放微课2 (大致内容:火星救援片段,宇航员遭遇风暴,撤退时主人公 马克被击中,留在了火星,其余队员逃离火星。)出现了什么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出现了风暴,沙子被风吹起来了。其实地球上也有很多类型的风。ppt出示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图片。风带来的都是坏处么?有没有好处?预设:清凉,发电。复习前几课内容,板贴风力发电。3 .马克还
36、活着吗?播放微课3 (大致内容:马克大难不死, 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刚刚片段主要讲了什么?预设: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那植物需要空气么?预设:有需要和不需要空气的,分别说说理由。同学进行 讨论,得出结论。植物怎么利用空气?预设:初级要求植物需要空气进行呼吸。局部同学会说利 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板贴,根据生 成画箭头。4 .马克很高兴的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真的这么顺利么?微 课4 (大致内容:马克的居住舱爆炸,土豆全部死亡,存活时 间大打折扣。)马克遇到什么困难了?原因是什么?预设:居住舱爆炸,土豆死光了。爆炸,可能原因1:里面热,外面冷。蜡烛在里面,空气 宝宝想往
37、外流。(风的形成)可能原因2:里面空气多,外面空气少,空气宝宝会想方 设法往外流。(压强差,学生前概念。)原因3:被风暴击中,原因3:被风暴击中,出现破损。5 .马克只能度日如年的继续等待救援,能救援成功么?同 样,带着这两个问题哦。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 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播放微课5 (大致内容:地球派救援来,但救援出了点问 题,最后利用空气进行推进,完成救援。)刚刚观察到了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你能解释么?预设: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推进,改变运动方向。解释:空气能被压缩,流动,占据空间。根据生成适时板贴。6 .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地球。火星和地球,你更喜 欢居住在哪
38、里?你的理由?预设:说明理由都可以,复习本课内容。7 .PPT出示大气污染图,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星际移民太不容易了,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保护环境, 绿色出行。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观看微课,发现微课中 有哪些运用了空气的现象,结合学过的知识,尝试用科学用语 解释本质特征,迁移应用。利用板画把每一个剧本的关键点贴 出来,每一个关键点,解决一个教学目标,6个关键点串联起 了整个故事,依次完成大气层,生物呼吸,燃烧,具有能量, 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意识等本课目标和前七课已经掌握知识点 的梳理。三、单元小结。(预设10分钟)先集体梳理班级纪录表,把本课内容完善到纪录表上,完 成单元班级纪录表
39、。用不同颜色的资料进行梳理,明确每一课 的任务。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半结构的图表进行总结。交流研讨。设计意图:从概括、归纳、整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本单 元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四、课外拓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 诗,改编热门歌曲等。【板书设计】附件1班级记录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无【作业设计】课外拓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 诗,改编热门歌曲等。3.1我们关心天气教案1.我们关心天气【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 感知不同的
40、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好的天气给生活带来 便利,恶劣的天气常常会给生活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聚焦板块,全班交流“今天天气怎么样? ”的活动,是基于 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回忆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天气,他们 也许对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厌恶的天气印象很深,他们也 许对某几次特殊的天气还记忆犹新。这局部活动就是让学生充 分发表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第41页上的插图提示 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 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以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板块,明确了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 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新的概念,帮助学 生从
41、宏观的视角去认知天气现象。通过“台风”、“暴雨”两幅插图,引发学生交流“我们知道 哪些会带来灾害的天气呢? “使学生意识到天气总是不断变化, 了解天气的变化很重要。那么,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 呢?教科书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拓展板块,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们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 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学生们 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的特征,用简单的文字、简图教师点拨: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热量六、作业布置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 怎样减少蒸发?课堂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蒸气 结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水蒸发后变成水 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同时又知道水 蒸气和水
42、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 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 见、摸不到的。在活动体验中,研讨水 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 养了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 活现象的科学态度。板书蒸发水水蒸气(液体)吸热(气体)板书设计总结课堂来做记录。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驱动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开展也将表达在天气日历中。【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 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也能感 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 征,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
43、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在本单元 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 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 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2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 以及风等情况。3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科学探究目标.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1 .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科学态度目标1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 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4、。2 .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 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难点: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 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与视频,介绍大 气 层 的 视 频 (参 考 资 料: ,可从中截取 1至2分钟),介绍竺可桢的视频(参考资料: 164004/,建议从 1 分钟到 1分半左右和11分钟左右截取两段视频进行合并编辑),1张 天气日历。小组:天气现象分类单,实验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 .同学们,暑假里你们
45、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吧!相信各位在 旅途中每天都会关心一件相同的事情(ppt出示24小时天气预 报背景图)。(预设:天气)2 .提问:旅途中为什么大家都会关心天气?(预设:冷了 要多穿衣服,下雨要带伞)提问:平时学习生活中需要关心天气吗?为什么?3 .提问:所以,关心天气对我们来说重要吗?(预设:非 常重要。).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二、探索:感受天气的多样性(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晴天长城和雪天长城的照片各一张,12月黑 龙江和12月海南的照片各一张;天气现象分类单每组一份.提问:上上学期在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提问:生活在杭州
46、,你还遇到过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 回答,师板书出示。)1 .出示照片:晴天的长城,雪天的长城;12月的黑龙江, 12月的海南。提问:观察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 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2 .提问: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天气还有很多,比方冷, 热,大风,温暖(板书出示)。这么多的天气现象,我们怎么 分类呢?3 .明确实验要求,分发天气现象分类单,小组间讨论合作 完成分类。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各一 张,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的照片各一张,一个大气层微视 频1 .请一个学生
47、代表小组上台展示交流:你们怎么分类天气 现象?为什么?2 .提问:针对展示小组的汇报情况,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自由发言).针对雨和雪的研讨,提问:雨和雪有关联吗?(预设:雨是水,雪融化了也是水。)小结:雨和雪都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将雨和雪的天气现 象分为一类。3 .针对晴天和温暖的研讨,提问:晴天一定是温暖的吗?(生自由回答。)出示照片:阴天夏天的人们,晴天冬天的人们。提问:观察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预设:非常炎 热的天气也有可能是阴天,非常寒冷的天气也有可能是晴天)提问:根据这个发现,你们还会把晴天和温暖,阴天和寒 冷分类在一起吗?那应该怎样正确分类呢?(预设:我们应该 将晴天、阴和多云分在一起,将温暖和寒冷分在一起。)4 .同时出示照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 并排比照三种天空。提问:晴天、阴和多云主要是和什么有关系?我们来看一 下天空,你有什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