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绪 论0.1 本章导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六大门类.地质学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且在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本章知识,要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掌握地质学的特点和由其特点决定的研究方法,了解地质学的发展与基本现状.0.2 要点讲解地质学是关于固体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固体地球的组成物质、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
2、录的地球演化历史,而且要揭示改变固体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物质以及理解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理.0.2。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分科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对象是岩石圈.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如元素、矿物、岩石和矿产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局部地区、大陆以至整个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史;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3.地质学的分科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按照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地质学可划分为许多独立
3、的分科(如表1-1)。0。2。2地质科学的研究意义1。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矿产:石油、煤、金属、肥料、建材等);2.灾害预防与治理(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塌方等);3。环境污染与防治;4。地下水利用及保护;5.工程建设(铁路、桥梁、工厂、水利设施等);6.探索地球(甚至宇宙)产生、发展、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例如资源与环境、资源与人口增长等)。0。2.3.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表1-1 地质学分科见表研究内容和性质主要分科地球的物质组成、分类、成因及转化规律地球化学 结晶学 矿物学 岩石学地壳运动、地质作用、
4、地质构造及成因动力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地壳的发展历史、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地质年代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 地史学(历史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古地理学 古气候学 地质学的应用资源方面矿床学 矿床地质学 矿产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 找矿勘探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旅游地质学能源方面煤田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天然气地质学 放射性矿产地质学 地热学 非常规能源学环境、人类生活和灾害防护工程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及新兴学科数学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化学 地质力学 天文地质学 行星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 实验岩石学 遥感地质学 深部地质学 同位素
5、地质学注:表11引自 宋春青地质学基础2005年11月第四版.1. 整体规模宏大(岩石圈的表面积超过5108km2,平均厚度约100km);2。 发展过程漫长 (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约有4600Ma);3. 作用因素复杂;4. 区域差异明显。(二)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建立认识地质事件的时空观念;2。 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3. 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比较分析的原则;“将今论古的原则,从研究眼前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入手,总结其规律,再去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同类事物的发展和结果.“将今论古”的原则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现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和方式,和地史时期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只是量的差别。“将今论
6、古”的原理忽略了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以及地球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所以研究地球的历史,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用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思想作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将今论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现实类比法。4。 实践出真知。0。2。4地质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对于与地质学有关各学科来说,例如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工程、油藏工程等,地质学是它们的研究基础和前提。无论石油工作者,还是工程学家,都必须具备扎实地质学知识,学会地质思维,掌握地质学方法,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既丰富地质学内容,又推动地质学发展.因此,学好
7、基础地质学知识是构筑各相关专业知识大厦的基石,是将来做好本专业工作的保证。0。3 重要术语地质学 “将今论古” 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第1章 地球概况1。1本章导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要了解它的外部特征、内部状况和固体地球的相关性质。本章将会讨论固体地球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压力、磁性等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要求重点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1。2要点讲解1.2。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
8、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1。2.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总质量约5。1361015t,3/4集中到地面以上10km范围内。主要物质成分以氮(75。5%)和氧(23.1)为主,其次有氩(1.28%),二氧化碳(0.05)。 根据大气温度、密度等物理特征,一般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电离层和扩散层。二水圈地球表面四分之三以上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河流中的水体覆盖。地面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缝隙中也充填有大量的地下水,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
9、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热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着。三生物圈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物质出现在3500Ma。在南非距今3200Ma的层状岩石中发现了原核生物化石。自1000Ma以来,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蓬勃发展。2。2。3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地球的质量为5。94721024kg,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2。6g/cm3,花岗岩密度为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2.85g/cm3,因而推论,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应大于平均密度.)地球的密度随深
10、度增加而增大且为不均匀增大.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地面分力)的合力。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而增大(赤道g=978。0318cm/s2,两极g=983。2177g/s2,g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减小,每升高1km,g减少31cm/s2)。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正、负异常)。三地球的压力 地球内部某处的压力是指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静压力的大小与所处的深度、上覆物质的平均密度及重力加速度成正相关。四地球的磁性 固体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其磁力线特征类似于偶极场
11、的特征。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二者约成11。5的交角.地磁极的位置不固定,是逐年变化的。 磁场特征要素:磁场强度(F)、磁偏角(D)、磁倾角(I). 地磁异常是叠加在地球基本磁场之上,由地壳内的岩石矿物及地质体的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场。五地球内部的温度 自地面向地下深处,地热增温现象是不均匀的.按温度状况可分为三层:1变温层(外热层) 地温主要受太阳光辐射热的影响,温度随季节、昼夜的变化而变化,故称变温层。2常温层 地温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且常年保持不变,其深度大致为2040m。(一般中纬度较深,两极和赤道较浅;内陆较深,滨海区较浅。)3增温层 常温层之下,地温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深
12、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地温梯度.(地温梯度各地有差异)六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地震波的传播;岩层的褶皱变形等。1.2.4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1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是弹性波,分为体波、面波和自由振动等类型。体波有纵波(P Wave)和横波(S Wave)之分。纵波可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地震波速的大小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1)宇宙物质依据 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系内天体)的物质成分可作为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的参考依据(例如陨石);(2)地质学依据 由于岩浆岩来自地壳和地幔的不同深
13、度,因此,研究岩浆的物质成分和形成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地球深部的物质状态及环境.例如,超基性岩常来自地球内部较深地方,特别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一般代表了11002200、5万个大气压的形成环境(对应金刚石的形成条件),相当于该岩浆形成在地下150km的深度。(3)地球物理依据 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物质.因为地震波中的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介质中传播,而横波仅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当地震发生后,通过地球表层不同位置的地震台站来接收不同性质的地震波(主要是纵波和横波).经过复杂计算后,就可以得出地下不同深度的波速,再分析相关的物质状态(图1。1)。图1.1
14、 地球内部圈层与地震波传播特征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一)地壳莫霍面 (大陆33km、洋底5-8km)莫霍面是地震波速显著不连续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于1909年发现)。莫霍面以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称为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18km,平均密度2。8g/cm3,质量约2。351022kg。地壳厚度变化大,大陆区2080km,平均33km。又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以康拉德面为界,深约15km)。上地壳(厚约15km)平均密度约2.7g/cm3,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一般称硅铝层或花岗质岩壳;下地壳(厚约18km)平均密度约2。9g/cm3,一般称硅镁层或玄武质岩壳.大洋区平
15、均7km,且较为均匀,普遍堆积有0.5km厚的沉积层,再下便是58km的硅镁层(密度2。9g/cm3)。(二)地幔古登堡面 (2891km)(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2年发现)S波终止,P波急剧减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称为地幔。地幔的厚度约2870km,物质密度由顶层的3。31g/cm3增至5。55g/cm3,平均约4.5g/cm3,质量约4.031024kg。根据地幔上部与下部物质成分和温度、压力的差异性,和670km深处的地震波速显著间断面分为上、下地幔。1上地幔 盖层 深度为2080km,密度3。37g/cm3,物质成分推测为橄榄岩,为固态. 低速层 深度80220km,(顶面
16、在大陆区较深,大洋区较浅 ,底界的差异不大.密度3.36g/cm3,)全球普遍存在、厚度不很均一的波速减低层。横波局部地区不能通过,表明低速层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态,因而又称软流层(或软流圈)。 均匀层 深度220-400km。波速传播均匀,表明物质成分变化不大。 过渡层 深度400670km。密度3。733.99g/cm3。2。 下地幔 深度6702891km,厚度2221km,平均密度5.1g/cm3。据实验岩石学分析,由呈紧密堆积结构的氧化矿物,如MgO、FeO和SiO2组成。(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它是一个半径为3480km的球体,平均密度为10.83g/cm3。一般
17、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四)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1.3重要术语 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重力异常(正、负异常) 地磁异常 地温梯度 软流层 岩石圈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第2章 岩石圈2.1本章导学本章将集中介绍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和岩石圈构造以及发生在地球上的地质作用.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岩石圈,因此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和构造则成为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时地质作用作为形成矿物、岩石和岩石圈的主因而成为其在地质学研究的主导地位。本要要
18、求了解岩石圈表面形态特征,熟识岩石圈物质组成.重点掌握岩石圈构造(包括现代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类型)和地质作用概念及其分类。2。2要点讲解2.2.1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一陆地地形(表2.1)表2-1 陆地主要地形单元及地貌特征地形单元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海拔和起伏特征500m;正地形600m;广阔而较为平坦四周被山地包围、中间较低且起伏不大500m(相对高差200m);有一定起伏500m;广阔而平坦二洋底地形 洋底地形可划分为三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洋盆和洋脊(图2。1). 图2.1 洋底地形单元划分(一)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按照海平面以下的深度和形态特征,大陆边缘
19、可以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及海沟和岛弧(图2.2)。图2.2 大陆边缘主要地形分布示意图1大陆架 (又称为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 3大陆基 (又称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表面的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则不出现这一地形单元。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20、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岩)。(二)洋盆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三)洋脊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2。2.2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1。 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2。 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
21、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二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
22、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2。2。3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图2.3)。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图2。3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
23、里,记录时限6年)(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七个一级岩石圈板块(图2。4)。二板块边界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图2。4 全球主要板块分布(据金性春,1984)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
24、)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2.2.4地质作用的概念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
25、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聚集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2
26、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过程。3搬运作用 风化和剥蚀作用产生的各种产物,在流水、冰川和风等运动着的介质从原地转移到另一地点的迁移过程.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沿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
27、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作用,推动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2.3重要术语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 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平错型) 地质作用第3章 矿 物31本章导学矿物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性质、成因以及用途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地球上大多数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记录和保存着地壳、地幔以及宇宙物质形成条件和演变的重要信息。因此,矿物学对整个地质学发展起着重
28、要的影响.本章将讲述矿物化学组成、化学式表示、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以及矿物分类与命名。要求重点掌握矿物概念、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熟悉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方法.3。2要点讲解3。2.1 矿物通论一. 矿物与晶体的概念 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注释:1)矿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可以是固态(如石英)、液态(如自然汞)、气态(如火山喷发物中的水蒸气)或胶态(如玉髓)。2)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如金刚石成分为单质碳(C),石英为二氧化硅(SiO2),但天然矿物成分常含有少量杂质。3)矿物具有晶体结构,它们的
29、原子呈规律排列。如果有充分生长空间,固态矿物都有一定形态。当没有生长空间时,它们的固有形态就不能表现出来.4)矿物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性质。如方铅矿呈钢灰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它的粉末(条痕)为黑色,较软(可被小刀划动),有三组平滑的解理面(完全解理),很重(比重为7。4-7。6)。5)矿物是组成矿石和岩石的基本单位。2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所谓晶体是指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重复排列的固体。也可以形象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图3。1 空间格子图中a,b,c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 图3。2 石盐的晶体结构晶体: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如石英的晶体排列是硅离子的四个角顶各连着一个
30、氧离子形成四面体,这些四面体彼此以角顶相连在三维空间形成架状结构.。格子构造: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周期重复,例如石盐的晶体结构。非晶体:不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同质多像: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例如单质C的同质多像矿物石墨和金刚石。二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式矿物的化学成分是决定矿物各种特性的基本因素。(一)元素的离子类型1惰性气体型离子 2铜型离子 3过渡型离子(二)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因素很多,其中类质同像是最普遍、最有实际意义的原因。1类质同像的概念矿物结晶时,晶体中的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等)被性质相似
31、的质点以各种比例相互置换或取代,而晶体结构类型和化学键性基本不变的现象,称类质同像。2类质同像的类型完全类质同像、不完全类质同像、等价类质同像、异价类质同像。3类质同像的形成条件(1)离子半径必须相近;(2)离子类型相同或相近;(3)置换前后,离子的总电价相等。(三)矿物的化学式矿物的化学式是指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矿物化学成分的方法。三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一)矿物的形态1矿物的单体(单个晶体)形态 (1)理想晶体的形态 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构成的晶体形态)、聚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形状和大小的晶面构成的理想形态)。(2)实际晶体的形态 歪晶(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外界条件影响,常不同程度地偏离
32、其理想形态,形成歪晶)。 (3)晶体的习性 矿物晶体在一定条件,常常趋向于形成的某一习惯性形态,称为晶体的习性,简称晶习。主要类型有三向等长、二向延展、一向伸长(图3.3).(许多晶体的晶面上可以见到一系列平行或交叉的条纹,称晶面条纹)。图3.3晶体的习性分类:一向伸长(A)、三向等长(B)、二向延展(C)。2矿物集合体形态(1)显晶集合体(肉眼可以辨认出单体)a。 规则集合体:穿插双晶(构成双晶的两个单体之间互相穿插,如萤石)、接触双晶(双晶的两个单体之间简单的平面相接触。如石膏的燕尾双晶、斜长石的聚片双晶)。b. 不规则集合体:粒状集合体、板状集合体、片状集合体、柱状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
33、纤维状集合体、晶簇。 (2)隐晶集合体(显微镜下可以辨认出单体)a结核体:由隐晶质或非晶质物质围绕某一核心(砂粒、气泡等)自内向外逐渐生长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鲕状(2mm)、豆状(2-5mm)、结核(5mm)。b分泌体:在形状不规则或球状空洞中,由洞壁向中心逐层沉淀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常具有同心层状构造。c钟乳状集合体(葡萄状集合体):在同一基底上逐层向外生长而成的矿物集合体。d膜状集合体、皮壳状集合体:覆盖于岩石或矿物表面呈膜状产出。(3)胶态集合体(显微镜下也不能可以辨认出单体) 图3.4 不规则集合体(从左至右):片状集合体(黑云母)、鲕状集合体(赤铁矿)、 肾状集合体(赤矿)、粒状集合体(
34、方解石)、晶簇(石英)。(图片引自相关网站)(二)矿物的物理性质1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吸收、反射的效应。 条痕:矿物粉末颜色.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能力。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透明度:矿物允许可见光波透过的程度,一般以0.001mm厚的矿物薄片为标准,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2矿物的力学性质(1)解理和断口 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主要级别: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面,称为断口。主要类型有:贝壳状断
35、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土状断口.(2)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的能力,见摩氏硬度计,表31。3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相对密度、磁性、发光性、脆性、延展性、弹性等.3。2。2 矿物各论一矿物的命名分类1矿物的分类: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以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为依据的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图3。5矿物的解理(左图为方解石三组完全解理)与断口(右图为石英贝壳状断口)摩氏硬度计:共分为十级,这十种矿物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表3-1 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硬度表摩氏硬度12345678910标准硬度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首先根据化学成分特征分出大类和类;同类矿物再根据晶体结构划
36、分族;族以下分矿物种.同种矿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第一大类 自然元素 第二大类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第三大类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第四大类 含氧盐(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等) 第五大类 卤化物2矿物的命名:一般是以矿物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形态特点或结合两种特点而命名。此外,还有一些是以矿物的首先发现地或人名而命名的。二. 必须掌握的常见矿物自然元素:石墨(C)硫化物矿物:(1)方铅矿(PbS)(2)黄铜矿(CuFeS2) (3)黄铁矿(FeS2) (4)闪锌矿(ZnS) 氧化物矿物:(1)赤铁矿(Fe2O3) (2) 磁铁矿(Fe3O4) (3)铬铁矿(FeCr2O4)
37、(4)锡石(SnO2) (5)软锰矿(MnO2) (6)石英(SiO2) (7)黑钨矿(Mn,Fe)WO4 氢氧化物矿物:(1)褐铁矿(Fe2O3n H2O) (2)铝土矿(Al2O3nH2O) (3)硬锰矿(mMnOMnO2nH2O)含氧盐大类:()硅酸盐类:(1)橄榄石 (2)石榴子石 (3)普通辉石 (4)普通角闪石(5)红柱石 (6)蓝晶石 (7)透闪石 (8)透辉石(9)滑石 (10)白云母 (11)黑云母 (12)蛇纹石(13)正长石 (14)斜长石 (15)绿泥石 (16)高岭石(二)其他含氧盐类:(1)方解石 (2)白云石 (3)重晶石 (4)石膏 (5)孔雀石 (6)磷灰石卤
38、化物大类:萤石(CaF2)、石盐(NaCl)地质观察中常见矿物鉴定特征石墨:常呈鳞片状、块状集合体。颜色和条痕均为黑色,半金属光泽。极软,硬度12,有滑感,易污手,具滑感。导电性好,可制作电极等.高碳石墨可做原子能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剂及国防工业应用。 高岭土:常呈土状、粉末状.纯净者颜色白,土状光泽,硬度极低。比重2。6。吸水性强,舌舔有黏性.为陶瓷、造纸、橡胶等重要化工原料。 磷灰石:单晶体为六方柱状或厚板状,集合体为块状、粒状。其颜色因成因而异,纯净者无色或白色。玻璃-油脂光泽。主要制造磷肥以及化学工业上各种磷化合物。 磁铁矿: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晶体形状为小八面体与菱形十二面体。颜色呈铁
39、黑色,金属半金属光泽。硬度5.56.5。性脆,具强磁性。是铁冶炼的重要原料。赤铁矿:常呈致密块状、鲕状、肾状等.颜色呈红铁黑色,条痕为樱桃红色,金属光泽,硬度5。56。5,是铁冶炼重要原料。 硬锰矿:通常呈葡萄状、钟乳状以及土状集合体.灰黑至黑色,条痕褐黑色至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46,性脆,比重4.44.7。为提炼锰的重要矿物原料。 黄铜矿:常为致密块状.黄铜色,条痕墨绿色,金属光泽。硬度34,性脆,比重4.14。3,能导电.是冶炼金属铜的重要原料。 黄铁矿:晶形常呈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浅黄铜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66。5,性脆,比重5,断口参差状。黄铁矿是制取
40、硫酸的主要原料,也可提炼硫磺。方铅矿:晶体常呈立方体,通常成粒状、致密块状的集合体。颜色为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比重较大,为7。47。6,是提炼铅的最重要矿物原料,并常含银、锌作为副产品。 闪锌矿:晶形多呈四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但常见者是粒状块体。颜色因含铁量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呈黄褐色,条痕白色至褐色,光泽为典型的金刚光泽。硬度3.54,比重3。94.1,是提炼锌的重要矿物原料. 孔雀石:集合体常为钟乳状或结核状。深绿至鲜绿色,条痕淡绿色,玻璃光泽,纤维集合体呈丝绢光泽。硬度3.54,性脆,比重3.94。可作提炼铜的原料,但质纯而色美者多作工艺品原料,粉末可制颜料.石英:晶
41、体颜色多种多样,纯净者无色透明,称之为水晶。常见者有白色、灰色乃至暗灰色,玻璃光泽,断口常呈贝壳状.硬度7。 正长石:晶体短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表面可见解理裂缝。颜色多呈肉红色、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6. 斜长石: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有时为浅绿色、浅红色。常为不规则的粒状,玻璃光泽。硬度66。5。 黑云母:晶体常呈片状,集合体呈板状。一组极完全解理,易剥落成薄片,故可用小刀、指甲拨开.晶面呈玻璃光泽,解理面为珍珠光泽。硬度低,23.薄片富有弹性。 白云母:晶体常呈片状,集合体呈板状。一组极完全解理,易剥落成薄片。晶面呈玻璃光泽,解理面为珍珠光泽。硬度23,不易风化。 普通角闪
42、石:晶体常呈柱状或板状。颜色为黑色.绿色、褐色。玻璃光泽,具有两组中等解理,解理交角为60,硬度5。56。 普通辉石:晶体呈短柱状。颜色多为黑色、墨绿色及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发育两组平行柱面解理,解理交角呈90。 橄榄石:晶体呈橄榄绿和黄绿色,较强的玻璃光泽。断口呈贝壳状.硬度67,它常见于基性及超基性岩类中,是判断此类岩石的标志性矿物。 石榴石:颜色通常为红褐色.晶形呈颗粒状,因其形态如石榴子得名。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为6.57。5,比重较大。 3。3重要术语矿物 晶体 同质多像 类质同像 晶体的习性(晶习) 矿物集合体形态 矿物光学性质 解理 断口 常见矿物鉴定第4章 岩
43、浆作用与岩浆岩4。1本章导学本章主要讲解岩浆及岩浆作用(基本概念、火山作用及其产物、侵入体的特点、侵入体和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岩浆岩的主要类型(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以及岩浆岩的成因概述。要求重点理解岩浆概念和分类,岩浆侵入和喷出过程,主要岩浆岩的特征。4。2要点讲解4。2。1 岩浆及岩浆作用 一 基本概念岩浆是在岩石圈深处或软流圈内形成的粘稠熔融体,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并含有较多的挥发分。岩浆的特征:1岩浆主要成分为K+、Na+、Ca2-、Mg2+、Fe2+、Fe3+、Al3等离子和硅酸根络阴离子。挥发分以H2O为主,其
44、次为CO2、SO2、N2、HCl等。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将其分为酸性岩浆(SiO266)、中性岩浆(SiO2:66%53%)、基性岩浆(SiO2:53-45%)和超基性岩浆(SiO245)。2 喷出地表的熔浆温度有高有低,基性的多为10001300,中性多为9001000,酸性的多为700900。3 岩浆的粘度与SiO2、Al2O3、挥发分、温度及压力有关。二 火山作用及其产物(一)火山的种类1活火山:近百年来有喷发记录。2休眠火山:有过喷发记载,但近百年来处于静止状态.3死火山:史前曾喷发过,但近5000年来没有喷发记录。(二)火山构造 火山是岩浆流出地表而形成的特殊机构和形态的地质体。图4.1火山一般由火山锥(1)、火山口(2)、火山喉管(3)和火山颈等部分组成。(三)火山喷发的产物1气态喷发物 主要是H2O,其次有HCl、NaCl、KCl、H2S、H2CO3等,随温度不同有明显差异。2液态喷发物 岩浆涌流出火山口时,其中的挥发分已基本逸出,这时的液态硅酸盐物质称为熔浆,其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3. 固态喷发物 火山集块(64mm)、火山角砾(2-64mm)、火山灰(2mm)。火山弹熔浆被抛射到空中,表面迅速冷却,但内部仍呈塑性状态,经过旋转运动常形成各种扭曲形态,称火山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