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讲.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第 1 讲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1(2015新课标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
2、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2(2014课标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3(2015新课标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
3、泊中排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 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
4、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成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推知该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
5、动、逐级递减4(2015新课标卷)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解析:(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 头/250 km2 2.2 头/km2;当
6、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 头/250 km22头/km2。(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 头/km2(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大于5(2014课标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
7、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
8、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次 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 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
9、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填充关键点思考连接处(1)用什么方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提示:取样器取样法。(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提示:环境阻力不同。(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提示: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人类活动。1如图所示是某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C)A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B在t0t2时该种
10、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在t0t2时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在t2时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解析:该曲线的数学模型其实就是“S”型曲线的变式;由曲线变化可知,在t0t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在t1时两者相差最大,说明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其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t2时两曲线相交,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或环境容纳量)。2下图中 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小学+初中+高
11、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 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 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 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320 世纪 30 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
12、敏性变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 kg 降到 0.2 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下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2)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法。(
13、3)若曲线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对应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 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4)若曲线的Oe 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增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_。(5)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_。解析: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适应了生长环境后,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在短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因为豚草为双子叶草本植物,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在三裂叶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内,森林阶段的群落替代了最初的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这种现象称为演替,由于演替后物种丰富度升高,因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
14、定性更强。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一般呈“S”型增长,其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点应为种群数量为K/2 时。答案:(1)演替(2)样方(3)b ef(4)K/2(5)强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_。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_。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 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
15、 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 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_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_。(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第7 d 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同学实验操作中有2 处错误B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灭菌处理C用计数板计数时若视野中酵母菌过多,应先进行稀释D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应多次记数,求平均值解析:本题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样方法适用于植
16、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即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性取样。(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数为N1200 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 尾,其中有标记的数为N310 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 3 200 尾;在调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果误差很大。(3)从“静置”试管中取样,应改为“先振荡试管再取样”;应为将酵母菌置于2530 条件下培养;应为连续7 d 在同一时刻取样计数,故该同学操作有3 处错误。答案:(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2)3 200 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