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29 卷 第 4 期2013 年 7 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Vol.29 No.4Jul 2013收稿日期:2013 06 07基金项目: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20100703154133728)。作者简介:叶怡(1973 ),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教育学学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及学生服务管理工作。doi:10 3969/j issn 1009 0479 2013 04 004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叶怡a,陈智刚b,邹顺乾a,何淼c(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a
2、 物流学院,b 教务处,c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摘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不同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重视程度,了解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状况,结合教育实践,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构建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提升模式和教育模式。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0479 (2013)04 0016 04Structuring Promoting a Cultivating Mode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in H
3、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YE Yia,CHEN Zhi-gangb,ZOU Shun-qiana,HE Miaoc(a Faculty of Logistics,b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c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Kunming 650033,China)Abstract:By a field research,the authors find out what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graduates have
4、 to e-quip themselves with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cruiters,especially graduatesimplicit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Getting general ideas of students present situation,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they explores a new way to promote students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in higher vocationa
5、l collegesand establish a more rational educational mode to meet the societys need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s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ng mode1概述职业素养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积累的,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强烈的工作热情、端正的工作态度、负责的工作精神、规范的职业
6、行为,能够推动职业技能的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可见,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充分展示职业技能的精神动力,它彰显着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对学生的就业及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职业素养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 4 个方面。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等。职业态度是不能轻易判定的软性因素。这是
7、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个人的自我职业定位(评价、认识、确定)、职业忠诚度和热爱度以及按照岗位要求履行的职责,简言之,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敬业就是对职业态度的具体化。职业技能是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它又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管理学中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显性职业素养是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仅占整座“职业素养冰山”的 1/8;隐性职业素养是隐藏在水面以下部分,占“职业素养冰山”的 7
8、/8。显性职业素养是指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资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技能和行为技能,是职业活动的展开和显示;隐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也包括心理素质、创新意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创新精神、职业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属意识范畴,是职业活动的支撑和基础1。由于隐性素养具有难以衡量的性质,目前,国内外众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不断研发各种职业素养测评工具,如 IDR3 个人驱动力评鉴等,这些测评工具从不同角度、不同职业类型出发,对照多个侧面的量化标准,对求职者个人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具体项目的测评打分,供用人单位参考。必须承认的是,很多测评工具在各自的领域是有效的,这说明随
9、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隐性职业素养并非不可测量。但应该注意到,这些测评工具得出的数据是某人在某时间点上静态的隐性职业素养得分。对于教育界而言,隐性职业素养并不是不可培养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学校有必要汲取这些测评工具的合理部分,进行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研究。近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国内教育类学术刊物中是个热门话题,但大多数论文止步于对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对隐性职业素养的“测评”而不是“培养”,似乎隐性职业素养是天生的,学校教育无法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偶有论者涉及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却又难以深入研究,往往以粗线条的泛泛讨论告终。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10、的培养与提升展开研究,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不同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重视程度,了解当代高职毕业生的状况,结合教育实践,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构建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和考评机制。2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展开调查,找出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职业素养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的特质,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素养培养方案,6 个学期 6 个主题,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参考国内外组织学生活动的新形式,创新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制定以班级活动、学院活动、文体活动、野外拓展训练、专家讲座、毕业生校友座谈、组织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培
11、养方案,力求改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活动2 个方面,对企业样本和学生样本2 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企业样本以云南省内企业为主,为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用人单位管理者30 余人;学生约1 200 人,为本校学生和毕业生。2 个样本分别设计问卷和活动,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2.1显性职业素养重要性评价调查结果根据显性职业素养的社会共识,课题组遴选了职业形象、职业资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技能、行为技能等 5 个方面,征集企业管理者、学生样本,分别就以上 5 个方面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按百分制打分,统计结果表明,5 项显性职业素养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普遍超过企
12、业管理者的预期(图 1)。2.2隐性职业素养重要性评价调查结果隐性职业素养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心理素质、创新意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职业习惯、职业作风等 9 个方面同样采用百分制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认知与企业管理者的预期差距很大(图 2)。71第 4 期叶怡,陈智刚,邹顺乾,等: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2.319 项人格重要性评价对照图根据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计划和实际操作需要,本课题组对 19 项人格的重要性评测按照百分制在企业样本和学生样本中分别打分并统计。19项人格包括精准、共容、热忱、坚韧、珍惜、创新、求是、禅定、导向、自省、博弈、任责、忠诚、稳定、预应、速
13、度、专注、踏实、直面。通过统计和分析,从结果中找到差距明显的 11 项人格,作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主要根据(图 3)。3分析讨论与模式构建本课题按照显性职业素养的 5 个项目、隐形职业素养的 9 个项目、以及 19 项人格对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如图 1 3 所示。图 1 表明,职业形象、职业资质、职业知识等 3 项素养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并没有学生普遍认为的那么重要;而职业技术技能和行为技能在企业和学生心目中都很重要,难得如此一致。这一结果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显性职业素养的研究目前已非十分必要。图 2 很有意思,也很震撼。隐形职业素养的9
14、 个项目中,所有项目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都比在学生心目中重要,这正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接企业的关键所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素质”这个单项,它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极其重要,而在学生看来,这可能仅仅是个人自己的事情而已,与职业素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事实上,企业管理者非常看重员工的抗压能力和承载挫折的能力。图 2 进一步证明了本课题的价值所在。图 3 的 19 项人格在本研究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企业样本和学生样本2 个样本调查数据的差异,是我们建立新的职业素养提升模式的基本依据。该图表明,19 项人格中,企业管理者与学生基本一致形成共识的项目有共容、禅定、博弈、忠诚、速度、专注、踏实,其中很有意味的
15、一项是“禅定”,企业管理者和学生不约而同地打了个最低分,事实上有心理学学者认为,“禅定”和“创新”是高度相关的,若真如此,则“禅定”比企业管理者和学生目前认识到的要重要得多,此问题可留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精准”单项被学生看得过于重要,这与学生接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系,应试教育有强调精准的倾向,造成学生普遍“完美主义”过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学生抗挫折能力降低,心理素质不过关,尤其不得不提的是,越“优秀”的、考分越高的学生,这个问题越严重。其他“热忱、坚韧、珍惜、创新、求是、导向、自省、任责、稳定、预应、直面”等 11 个单项,在企业管理者眼中都比在学生眼中重要,是我们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词,
16、据此我们设计了职业素养提升模式,如图4 所示。8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年 7 月本模式以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为主体,确定6 个职业素养提升主题,按科学合理的顺序分别安排在 6 个学期进行。该模式要求每个学期有且仅有一个“职业素养提升主题”,每个主题至少有 3 个实践活动为支撑,每个学生至少能参加 2个实践活动。通过最近 2 届学生的实践证明该模式行之有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个职业素养提升模式。参考文献:1 魏景荣 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5 87 2 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 J 职业技术教育,2
17、010(2):56 58 3 蒋燕,谢军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环节建设浅析 J 学理论,2010(8):129 131 4 关冠军,任保奎 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教学适应机制研究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1 23 5 王国存,姚金凤 谈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 J 教育与职业,2010(8):29 31 6 罗箭华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J 职教论坛,2010(2):75 76 7 王文捷 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训练J 管理观察,2009(36):118 8 顾斌 解决高职就业重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J 教育与职业,2010(7
18、):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89(上接第 15 页)单位参与的过程。牵头单位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快培养骨干会员单位,帮助会员单位发展,使其从职教集团建设中受益,激发其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骨干会员到普通会员,各个会员单位均从制度上确保自己参与到职教集团的建设中来,每个会员单位从不同的角度汇聚行业的优质资源,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支持职教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够实现职教集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职能定位,职教集团就能实现良性发展,支持和服务于地方经济。5结语云南产业基础薄弱,有产学研合作需求的企业无论在数量、行业门类、规模
19、乃至合作观念上都无法与沿海地区企业相比,地区政府对产教合作的投资力度也相差甚远。云南的职教集团要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谋求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参与,更要从不同层面加强制度建设,为推动云南职教集团的发展,提升云南职业教育的水平,振兴云南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参考文献:1 余秀琴 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D 天津: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9():146 161 2 王雪莲 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 J 教育与职业,2008(5):9 11 3 刘伟洋 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3(4):20 24 4 李忠良 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584 586 5 梁颖,谭红翔,徐捷,等 试论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多层次保障机制 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81 183 6 张帆,黄玮,佟云峰 德国“双元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探析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0 53 7 毛颖,谭红翔 突破困境服务区域经济 云南职教集团的现状与发展途径 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56 6091第 4 期叶怡,陈智刚,邹顺乾,等: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