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下语文全册古诗以及解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下语文全册古诗以及解析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下古诗词1.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登高等。【译文】春日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诗中描绘了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诗人以“迟
2、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立体春景图。前两句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粗线条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与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2.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作者简介】苏
3、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善用夸张、比喻,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译文】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赏析】这是一首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
4、生机勃勃之感。第四句写诗人的联想,由满地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暖”“欲”两字借想象和联想点活画面,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这股暖流之下“河豚欲上”的信息,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3.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释】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却:再,又。 阴:树荫。【作者简介】
5、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有赠空上人南山除夜等名作。【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赏析】诗人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他在梅子成熟的时节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向我们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前两句写出游的天气和路线。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一般多雨,恰逢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天,所以诗人强调“日日晴”,“晴”为全诗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
6、调。“却”是“再,又”的意思,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既表示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少,又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减,兴致更浓。“添得”和“四五声”则衬托出深山的幽静。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4.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蓝:蓝草,叶子可制青绿染料。【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
7、风景过去就曾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花颜色鲜红胜过火焰;春天到来,江中的绿水就像碧色的蓼蓝。怎能不让人想起江南?【赏析】词人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江南盛景在他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后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他六十七岁时,写下忆江南三首,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全词以“江南好”三个字开篇,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好在哪里?诗人从秀美的江南风景图中选取了两种典型景物,即“江花”“江水”,一静一动,一红一绿,并分别赋予它们“红胜火”“绿如蓝”的特征,概括了江南万紫千红的美景。身在洛阳的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
8、”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5.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多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也有流连光景之作。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
9、文集传世。【译文】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赏析】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后两句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
10、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和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6.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11、多切经世之物。【译文】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赶路人的心情。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句中的“遥”是“遥远
12、”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或歌咏隐居生活,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
13、传世。【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赏析】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
14、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8.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滁州:现今的安徽省滁州市,诗人曾在此任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的一条小溪。涧,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溪流。 独怜:特别喜爱。怜,喜爱。 深树:郁郁葱葱的树林深处。 野渡:荒郊野外没人看管的渡口。【作者简介】韦应物,字义博,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诗歌内容
15、丰富,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后人每以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并称。有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等。【译文】我特别喜爱那溪边茂密丛生的野草,树林深处,几只黄莺在婉转啼鸣。黄昏来临,春潮带着雨水急速上涨,野外无人的渡口,一只小船独自横向江心。【赏析】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还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
16、舟横的景象。第三句中,“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一个“急”字则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最后一句用“无人”来说明渡口的“野”。后两句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个“自”字,却体现出诗人的悠闲和自得。全诗还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桥边与涧中的景物做了感情抒发的媒介,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织,寓意深远。9.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注释】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始:才,刚刚。恨:惋惜。 觅:寻找。【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7、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初夏时节游览庐山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表现出意外与欣喜之情,富有情趣。前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第三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恼怒、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而且在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