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10371101)宋朝人,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 大家喜欢。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 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 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 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 州、
2、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储州。宋徽宗时获大 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 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 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
3、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 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 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 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 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 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 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x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
4、 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 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 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 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 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 必独步天下。”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一下子就出名了。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 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 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
5、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 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 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 野的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 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 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 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 年)被派往杭州
6、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 (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 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 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 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 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 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 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 作中
7、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 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 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 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 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 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 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 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 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 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