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0.3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基于此背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9年12月26日在武汉大学共同举办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学位办的有关领导,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等1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如何进行改革三方面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什么
2、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什么?有无固定的形式和统一的要素?会议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值得反思。由于科学主义的影响,对于很多问题,学者们都习惯于以固定的方式将其结构化和模式化;但是对于培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讲,能不能模式化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前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讨论热闹喧嚣,但谁也没有给出一个令众人信服的界定。有学者将当前这种“热闹喧嚣”讨论的场面加以呈现,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通过对200多篇尝试界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有“体系说”、“环节说”、“指标说”、“活动说”、
3、“方式说”、“结构说”、“过程说”等多种界定,关于如何认识模式的要素构成,也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四种。这种“热闹喧嚣”的场景是由于对模式内涵的误解和没有把握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所致。董泽芳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研究生教育思想和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且相对稳定的理论模型和操作式样。其构成要素包括: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也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培养模式与构成要素联系起来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界定,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教授认为研究
4、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程斯辉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养特性的一种简约性概括,它表达的是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就“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两个基本问题在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程斯辉王传毅摘要:探讨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
5、涵,梳理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对为什么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以说明,同时综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对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以阐述。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会议综述作者简介: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王传毅,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2。研究生培养502010.3生培养诸环节中的解决方式。他认为“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蕴含的根本规定性。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
6、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等六种类型。二、为什么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会议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不适应说”持该类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厚,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尚没有建立起快捷而有效的互动调节机制,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刀差”,以至于出现研究生教育既不适应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也不适应非学术机构对应用型研究生需求的现象。因此,为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7、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进行全方位的变革。2.“质量下滑说”持该类观点的学者们提出优秀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显性的可比性指标上(师生比、经费、生源等)应该具有较好的数据表现;在学科建设上应该具有多个在全国处于前列的学科,这些学科能够起到引导、辐射和关联作用;在培养模式上,应具备独特的培养理念和比较优势;在职能发挥上应该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三个方面的成果。其次,他们认为从优秀的培养单位走出的研究生应该是精英人才,这支队伍能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能够参与到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中,能够在不同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工作。学者们认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其原因很多,诸如培养观念还比较滞后,培
8、养目标还不具体明晰,导师规范还不到位,选淘对象还不严格,培养方式还有不当之处,培养条件还相对落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还存在缺陷等等。其中,多位学者特别强调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研究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正在弱化。因此,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变革。3.“国际化不够说”持该类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在国际化进程中还存在学位标准不明晰、培养方式不适应、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必须进行变革。三、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
9、模式改革专家学者们围绕着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提升自身质量,如何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和如何改革现有的质量评价方式五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选择何种路径进行变革:激进变革和渐进改革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尤为重要,是选择“激进式”的变革还是选择“渐进式”的改革,需要认真考虑。他们认为,“激进式”的变革“毕其功于一役”,社会震荡大,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而“渐进式”的改革”可充分考虑教育制度的历史惯性和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作用,因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采取“渐进式改革”。2.如何使研究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多元调整与结构转
10、型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上,与会专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多元化调整”的观点,另一类为“结构调整与建设”的观点。持“多元化调整”观的学者认为,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应该进行“多元化的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有学者认为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可根据人才的工作领域有针对性地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培养的方式研究生培养512010.3也应从传统的学徒式和专业式逐步向协作式、学徒式和专业式并重转换。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按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赋予更多的灵活性,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上,应实现弹性和系统的管理制度,例如武汉大学实行
11、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将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跨学科培养的方式、“1+4”硕博连读计划、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复合导师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质量标准上,应准确定位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以此确定考核形式与学位授予规定。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学者认为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同样要实行“多样化策略”。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培养单一的学术型博士转化为专业博士和学术型博士并重,博士生的选拔方式应更加灵活,要淡化笔试,加强面试和申请材料的审查,强调学生已取得的成果、经历、动机和能力等。在教学与课程设置方面,应整合纯粹知识性内容,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同时要注重拼盘式教
12、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应日益开放,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外指导加强和国际交流稳定的局面。持“结构转型与建设”观的学者认为,为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转型,在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当前要着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有学者认为要适应社会需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须经历一个大的转型。高新发博士认为这种转型主要解决的课题包括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调整和研究生培养方式调整。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应实现应用型硕士生在数量上占75%的格局;在管理制度的调整方面,专业目录应在专业共性的
13、基础上把握专业的特殊性,将应用型硕士学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学位授予方面,可考虑只修课程,不做学位论文,也可考虑用调查报告、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代替学位论文。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应以走出校园、走近职业领域、参与实践、参与应用为导向。在实现转型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好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问题。在师资方面,应该让青年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并在研发活动中建立高校和实践部门的经常性合作关系,这是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问题的根本。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政府的支持和校企的合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有学者认为,为适应社会需求,要经历四个转型,广州大学的吴
14、开俊教授认为学位类型将从以重视学术型学位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并重转变;研究生培养将从以重视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并重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从以非全日制培养为主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并重转变;研究生教育工作将从重视招生、培养为主向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高校的角色扮演会有所不同,“985工程”建设高校、部分“211工程”建设高校应主要着眼于博士生教育、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少量精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地方大学应主要致力于少量精品博士生教育、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大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行业性特色大学应主要致力于专
15、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问题,有学者认为关键是要加强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素养,增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实践经验。3.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明晰与培养方式转变在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方式的讨论上。(1)目标引领与目标明晰。有学者认为,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用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来引领整个改革活动,因此培养目标的明晰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国家当前的政策法规文件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目标的表述存在着重外在轻内在、重量化轻质化、重结果轻过程三种倾向,这三种倾向不利于清晰地把握硕士和博士的内在品质。程
16、斯辉教授提出就内在品质讲,学士应该是具有独立生存本领的人,把握了共同生活经验的人,理解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人;硕士除具备学士的内在品质,还研究生培养522010.3应该是思想丰富、立场坚定、有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是能够为社会贡献成果的人;博士应该具备硕士的内在品质,同时也应是学贯中西、文理兼达、情智双修和学问精深之人。因此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在厘清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来进行。(2)方式主线与方式构成。有学者提出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一种研究方式而非教学方式,应确立研究和创新的主线,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认为应采取五种具体的培养方式:主题主讲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确立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的学习方式
17、;从疑难问题的提出,到疑难问题解决的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知识结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创新能力养成方式;从入学选拔开始,实施全程筛选的评价方式。4.如何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已有经验与当前问题在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问题上,与会专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我国目前推动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措施与不足。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中,欧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刘亚敏博士认为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与“里斯本战略”将各国差异巨大的博士生培养模式通过颁布政府法律和建立配套的大学制度,将其转化为相对统一的基本框架,同时促进各大学之间学分互认
18、、教师学员有效流动和质量标准的统一,这对我国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博士生培养中提出发表SCI论文的硬性要求;支持博士生进行国际交流,甚至开展了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学位项目;招收攻读硕、博士学位留学生。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博士学位标准;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招收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偏低,排名前列的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远低于10%,并且留学生以接受非学历教育为主;在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双学位的项目中也出现了普及度不高,
19、培养费用较高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5.如何改进质量评价方式:整体判断与分类考察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提出,从整体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判断有四个方面:各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若干个可比指标上达到一定水平,例如招生、研究生师生比、经费、论文、相关课题数、就业率等等。在整个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中,有若干个学科在整个学科领域中达到了领先水平。研究生学科有很多,虽然都是授权单位,但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是有区别的,要有12个或者若干个在本学科中位于领先水平,起到领头作用和标杆作用的学科。如果这些学科能够起到关联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就更好。培养单位有没有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特色。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结合自己学科上的比较优势、传
20、统和地方需求来做。以清华大学为例,有些学科学术上的影响力很大,其研究生的影响力也很大,而有的学科是在行业上影响力很大。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研究生培养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单位是否具有非常突出的成果,包括人才培养成果、学术成果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成果。除了从整体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判断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的研究生质量进行分类考察。谢维和教授认为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考察: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贡献率。研究生在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各种重要的教学科研项目的参与率。研究生是否参与科研活动,是否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研究生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与研发机构中的就业率,包括企业中的研发机构。这三个比率可作为学术型研究生质量的参照系。对于应用型的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有学者提出,此类工作应主要交给第三方进行评价和认证,通过专业认证机构来完善和督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认证在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上具有重要作用。(责任编辑周玉清)研究生培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