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y.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y.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期(2 0 0 7 年1 月)中国科技 论坛 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 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涂成林(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 1 0 4 1 0)摘要:立足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归纳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几种典型模式,包括北京知识创新主导型创新模式、上海全面综合协调型创新模式、深圳企业主体主导型刨新模式以及苏州政府推动主导型刨新模式,并试图从理论上对不同区 域创新体系模式的成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对各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所借鉴。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启示 中围分类号:F 0 6 1 5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既为区域创新体 系
2、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方向,也有赖于区域创新体 系的发展和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一个区 域而言,建构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科技跳跃式发展、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实现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正是基于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的大背景,选取了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四 个有代表性、有成效的区域创新模式进行比较,以期 对各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所启示。1北京模式:原始创新主导型 1)区域创新资源聚集在创新源头上。从科研机 构的数量、科研人才、科研资金、科技产出的部门分 布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创新 源,即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上。2 0 0 5 年初的统计显 示,北京地区有
3、 7 9 所高等院校,其中国家重点高校 2 5 所,占全国重点高校的 1 4;市级以上独立科研 机构5 0 0 多个;北京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6 1 个,占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1 3;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4 6 个,占全国工程技术中心总数的 1 3;至 2 0 0 5 年 初,北京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有 1 2 3 6万科技活 动人员,占到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 4 0 9 5,而大中 型企 业科技活动人 员 只 占科 技活动人 员总数 收稿 日期 2 0 0 6 0 8 2 9 作者简介:涂成林,男,广 卅 I 市 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研究 员。1 1 2;同时,北京地区高等院
4、校和科研机构筹集 到的科技经费占筹集科技经费总额的比重超过一 半,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城市,这说明,北京地区的科 技产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占比重大。2 0 0 5年,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 2 5 3 5 件和 2 7 6 4 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申 请量在当年专利申请量中所占比例为 2 3 4 8,位 居全国第一【l1,而位居第二位的上海大专院校和科 研机构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 2 9 5 5 件和 1 5 2 2 件,所 占比例仅为 1 3 6 7 b 。此外,北京地区的创新资源 有明显的向科技园区聚集和倾斜的趋势,仅中关村 区域内就聚集了5 O 余所普通高等院
5、校,2 0 0多家科 研院所。北京市政府积极利用这一优势,以中关村等 科技园区为载体,对各种自主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利 用。2)创新方式是以原始创新为主。将原始创新主 导型作为北京地区的模式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 现出来。一是北京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 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在一些领域实现 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产品的骨干企业。二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十 分迅速,已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 维普资讯 http:/ 中国科技论坛(2 0 0 7 年1 月)第 1 期 规模的大型民营高科技企业。三是北京不断加强和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
6、以及科技 成果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目前,北京地区已 建立了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 0 多家,在孵的企业3 7 0 0多家,规模居全国之首 l。3)知识“溢出效应”与辐射功能显著。北京地区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龙头和推进原始创新的引擎,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北京地区对全国各地特别 是华北地区的区域创新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从而 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网络的中心结点之一。表现在:其 一,北京是全国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它承担着我国新兴产业技术的供给功能。北京技术 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多功能技术交易市场,这里技术 产品辐射全国,近一半的科技成果转让到外地。其 二,北京地区是全国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7、基地以 及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洼地,每年为全国输送大量的 各类科技与管理人才。据统计,2 0 0 5 年,北京地区向 全国各地输送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近 l 5 5 万人,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4 7 4 1,北京地区毕业的硕 士生约占全国的 1 5 1 4;培养的博士生更是占到 全国的近 1 3。同时,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通过联合办学、委托代培等形式,与全国其他地方联 系密切,加强了与地方的科技交流与协作,有力地推 动了其他地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上海模式:全面综合协调型 1)全面协调的区域创新体系。上海区域创新体 系的特点是,重视官产学研,结构功能完整,运行机 制完善,实施成效显著。上海
8、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了组 织体系、社会支撑服务体系、宏观管理体系以及技术 体系;其运行机制是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知识创新为 动力,环境创新为保障,服务创新支撑体系为基础。从组织系统看,上海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 校协调分工、对内辐射全国、对外吸收外商投资的多 元化的开放式的有机结构;从技术创新的层次看,上 海已形成了先导技术、主体技术和基础技术三个层 次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宏观管理体系看,政 府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创新,并通过经济政策、社会政 策和技术政策初步解决了系统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 题,引导和推动自主创新;从社会服务支撑系统来 看,上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和技 术共享平台,
9、前者如技术市场、技术经纪人组织、技 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以及金融服务机构、人才流动机构等,后者包括各种开放式的公共实验 室和网络资源共享系统等。2)多种创新方式齐头并进。近年来,为了提高 核心竞争力,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多地将着 力点转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为了鼓励 这一趋势,上海市政府实施了 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和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开创专利技术的措施,对 l l 2 家重点企业开展专利试点,并确定上海宝钢等 2 5家企业为专利工作示范企业,从培育、试点、示范 三个阶段进行分段指导,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目 前,上海有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创建自己的技术 研发中心,使企业自主创
10、新能力不断提高 l。在整体 战略上,上海坚持引进技术与原始创新相结合的原 则,推进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并通 过集成创新来整合技术优势;在组织实施上,上海坚 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完善市场化和开放性机制相结 合的原则,提高自主创新的效率,加快形成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大企业与企业群。3)产学研联合日趋紧密。上海根据产业发展的 方向,通过聚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创新资 源优势,不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产 生了明显的效果。比如上海工业系统的企业集团就 与各高校签订了战略层面的长期合作协议;中科院 上海分院已将在上海的 l 5 个研究所分别组建成立 了高科技发展基地和生命科
11、学研究院,国家教育部 和上海市政府还决定共同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 大学的教育、科研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同时,国内外 一些著名公司和企业也纷纷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而上海市政府也基于自身特点在长江三角洲的定 位,把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视为 建设和完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势和重点。3 深圳模式:企业主体主导型 1)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深圳的区域创新体 系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以 此为基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 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劲。企业在科研经费来源、科研经 费使用以及科研人员投入占据明最的主导地位,在 新技术开发和使用直接相关联的科技产出上以及企
12、业制度建设与经营机制方面,都发挥了主体性作用。深 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骨干企 维普资讯 http:/ 第 l 期(2 0 0 7 年 1 月)中国科技 论坛 业,深圳市共有7 0 0 多个研发机构,9 0 以上设在企 业;在企业从事研发创新的科技人员达7 8 5 万人,超 过该市研发人员总数的9 0;近年 g ll共研发生产高 新技术产品2 3 5 2 种,资金投入总额 9 2 4亿多元,其中 9 2 3 8 来源于企业;深圳市 2 0 0 5 年中请的 8 3 2 7 件发明专利中,由企业完成的发明专利超过 9 5,远远高于其它城市的水平,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 利为主的城市
13、。深圳市的 3 8 个技术开发中心、2 1 个 博士后工作站全都设在企业。2 0 0 5 年,全市具有 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 2 8 2 4 1 7 亿 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 5 7 8 l I I。二是企 业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日渐成熟,为企业自 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深圳众多的高新技术 企业中,既有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国有控股、授权民 营的模式,也有以开发科技为代表的外资以技术和 国际营销渠道入股的经营模式;既有以华为公司为 代表的企业全体员工持股的经营模式,也有希捷公 司的全外资经营模式。2)着重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圳发展高科技产 业一直存在着“先天不足”的
14、弱点,比如,没有发达的 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创新源头投入与产 出水平较低。但深圳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采用引进 技术与二次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跳过了基础研究这 一关,将人力财力大量集中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上,通过市场运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同时,深圳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高科 技企业投资,再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全国大量的科研 成果吸引到深圳进行产业化。此外,深圳市政府还化 大力气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使深圳成为全国乃 至全世界瞩目的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成 果转化基地】。3)政府职能由”决策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换。深圳在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充
15、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并 没有因此削弱政府的作用。深圳市政府对科技创新 的支持力度很大,但这种支持不是直接参与投资,而 是通过政策扶持、风险投资以及举办高新技术产业 交易会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支持。为了配合深圳市的 战略转向,深圳先后出台了 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 法(1 9 9 4)、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 9 9 5)、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 规定(1 9 9 8)(即“2 2 条”),1 9 9 9 年修订后又推出了 “新 2 2 条”。2 0 0 4 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1 号文 件”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 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确
16、定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为主,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高科技的 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至此,深 圳的以企业主体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步入了 成熟发展的阶段。4 苏州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 1)政府强力推动科技工程。苏州在构建区域创 新体系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以 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苏州市委、市政府就科技、人才工作下发专门文件,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苏州市还以建没 “科技含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产业优势明显”的“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为总目标,按照促进产业技术 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要求,部署了涵盖 全市所有方面的“十大
17、工程”,并对“十大工程”进行 分解,由市政府出面与3 6 个相关单位签署责任书,市政府“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科技局)进 行督办和协调。为达到这一目 标,市政府还先后出台 了三个“实施意见”,进行政策方面的配套,从而通过 政策引导将科技创新变成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 识。2)重视创业环境的营造和改善。苏州政府通过 必要的资金导向和有效的间接调控,大力推动产业 园区、产业基地、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中介 机构的建设。“十五”以来,苏州市相继建立了6 个国 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新增了9 个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使创新孵化器向专业化、规模化、全面化和网络 化发展;建立或筹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18、纳米技术工 程技术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以及新增了9个省、市 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建立了 技术产权交易所、A P E C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创业投 资公司等服务机构以及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中介机 构,使苏州的科技创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3)外向带动战略作用明显。苏州因其毗邻上海 的区位优势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具有发展外向 型经济的先天优势。1 9 9 7 年,苏州新区成为我国首 批向 A P E C(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 一,从而 使苏 州新 区迅速 走 上 国际化 轨道。从 1 9 9 0 2 0 0 5 年,全市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2 万 多家,累计合同外资
19、 l 1 2 2 2 6 亿元美元,实际利用 维普资讯 http:/ 中国科技论坛(2 0 0 7 年 1 月)第 1 期 外资 5 2 9 0 5 亿美元,2 0 0 5 年,全市税收总额的4 0 以上来自涉外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资企业 占6 0 以上,进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9 0,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总额 9 9 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苏州 的外向型经济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外资优化提 升了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示范作用强劲。苏州初步 实现了由传统型、加工型、生产型向现代型、联动型、科技研发型的转变,世界 5 0 0 家著名跨国公司已有 1 0 7家落户苏州。二是外资企业拉动苏州对外贸易
20、高速增长,结构层次明显提升,出口依存度不断提 高。1 9 9 0 年苏州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 1 8 8 亿 美元,2 0 0 5 年进出口总额超过 1 4 0 0 亿美元,其中出 口总额超过 7 0 0 亿美元,l 5 年来进出口总额增长了 7 0 0多倍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向产业化、科技型 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经济结 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变化,而且也促进了内资企业的 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配套的 生产企业和加工基地。5 启示与借鉴 1)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分 析。我们选取了四个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创新体 系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可以看出,
21、所谓区域创 新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与地区资源 相关联的、推进区域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以推动区 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虽 然没有也不可能有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统一模式,但 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出对所有区域创新体系均有参考 价值的影响因素和成功机理。创新主体的确立与 互动。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直接决 定区域创新体系的成败。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 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 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但在现实的实践 中,由于不同主体对创新资源占有的不同以及不同 主体所拥有的决策权、垄断权和分配权的不同,出现 了创新主体中的可能主体与现
22、实主体的差异,导致 了区域创新体系内“系统失效”的问题。要建立和完 善区域创新体系,我们需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问 题之一:创新主体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作为制度创 新主体的政府、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科研院所或高 等院校以及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三者之中的 一个或几个不具备创新行为所要求的能力或者虽然 具备了创新行为所要求的能力,但是社会却不提供 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创新的环境或机制。问题之二:创 新主体的错位。具体表现为:由于创新过程的复杂 性、认识的局限性、程序操作或规则的失范、即得利 益者对创新资源的垄断,使得现实的主体并不是理 想的主体,真正有能力或有效率的社会个体或集团 没有成为特定创新行
23、为的真正承担者I。问题之三:创新主体之间的分离。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 中,各个主体要素的确立不等于确立了成功的区域 创新体系的模式、自 动获得了“系统绩效”,还必须实 现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整合与互动,否则会产生“局部 之和小于整体的效果”。创新主体与创新空间的 互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创新主体 之外,还包括了诸多影响创新主体有效运行的因素,如自然资源状况、市场运行系统、社会文化因素、知 识、技术与人才积累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创新主体 的活动空间。这些因素既是主体创新行为得以开展 的基础。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约束着创新主体的运 作。在一个区域内,主体性要素与非主体性要素以及 区域创
24、新空间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与非线性的互动是 非常必要的,这种整合互动的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 传播与扩散的过程。这种知识与信息的交流有利于 集体的学习和创新,产生创新性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知识与信息的溢出效应。创新主体与制度环 境之间的互动。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 换、分配以及交往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的总 和。这些规则界定了创新主体的选择空间,直接决定 了创新的可行性,约束创新主体的相互关系。制度环 境对区域创新体系有激励和“组织化”的作用,它不 仅可以激励创新,而且可能制约创新。2)区域创新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上可 知,不同创新模式的差异,是由地方经济的发育程 度、资源禀赋、
25、经济发展历史、产业结构和政府功能 定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一 方面要学习不同区域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另一方 面要立足于地方科技资源禀赋与文化环境,选择适 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一般说来。我们需要注意以 下因素。培育创新主体是重点。培育创新的主体,必须以突出地方特色为制定目 标的原则,形成独具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的重点,是培育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要加大对国有企业 改革的力度,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 维普资讯 http:/ 第 1 期 I 2 0 0 7年1 月)中国科技 论坛 伐;二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 业;三是要引导企业加
26、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加 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及建立企业 的战略 联盟,形成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不断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要引进一批大型外 资企业集团,特别是要吸引跨国公司在地区内建立 研究开发机构;五是要加快科技开发类科研机构向 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要推动科研院所 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发挥其在科技产业化中的骨干 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等形 式创办或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出国留学人员 来本区域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他们与科研单位或 企业合作开发创新项 目 9 1。构建创新网络是关 键。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仅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 新主体
27、显然不够,关键是能否在各创新主体之间搭 建起便利、快捷、畅通的创新网络。具体包括以下方 面:一是创新协调机制的建设,这是联结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等环节的内在激励机制,是企业与高等 院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政府的作用应体现 为沟通产、学、研之间的信息,加强各创新环节之间 的组织协调,促进经济、科技和金融的互动发展。二 是创新基础平台的建设,要发展有利于创新发展的 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中小型高新技 术企业服务体系,加强无形资产评估、项目 策划、成 果鉴定、咨询等中介机构的建没,进一步完善产权交 易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发展产权交易中心。三 是创新基地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及时调整园区
28、战略发展思路,突出特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孵 化功能的完善,及时抓住资源再次配置的战略机遇,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酉 己 套,使特色产业与原有支柱 产业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怏速成长、科技孵化 基地初具规模、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逐步提高的新局 面 完善创新环境是突破口 一个区域的创新能 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内在活力的增加,更 来自于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既包括基础设施的硬环 境,也包括金融、税收和贸易政策等方面的软环境,以及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社会人文环 境。而要构筑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和 调控作用,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贴近市
29、场的优 势,把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对现有 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与各高校和各科研机构建立 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做好规划,合理布局,建 立一批有国际水平的、开放式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和全球化趋势所需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二是要完善 资本市场,加快形成风险投资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 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政策法规,加速完善风险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及风险企业的风险评估监控 机制;三是要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市场体系,包 括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促进知识产 权评估机构健康发育,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 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形成业内自律和业 外监管有机结合的运
30、行机制。四是要规范中介服务市 场,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市场化社会 服务体系。应注意整合本区域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使 之形成合力、形成系统,成为促进企业和企业之间、企 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与信息共享的桥梁。五 是要发展适宜创新的文化环境,包括有利于创新的区 域价值观念、合作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参考文献:【I】北京市统计局 2 0 0 6年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0 0 6,1 8 【2】上海市统计局 2 0 0 6年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0 0 6,1 9 f 3】崔军强 北京已建立 7 O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茂名日报f N1,2 0 0
31、6 41 0 4】毕业生就业现在进行时 北京上海就业情报分析【N J 人才市场报,2 0 0 5 33 0,【5】深圳市统计局 2 0 0 6年深圳统计年鉴【M J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6,28 【6 J 苏州市统计局 2 0 0 6年苏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6,28,l 7】李正风,曾国屏 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以l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9,2 3 22 3 3 8 1 P h i l i p C o o k e a n d K e v i n Mo r g a n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a
32、 l e c o n o m y:fi r m s,r e g i o n a l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C h a p t e r 1,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o f i n n o v a t i o n【_ M】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9 9 8,9 3 4 I 9l 王明友 知汉经济与技术创新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9,1 9 9 2 0 4 I O J李虹 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没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D】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2 0 0 4,2 93 0,维普资讯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