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市北京市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只有B.C.D.【答案】D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观念改革B.教学方式的改革C.课程改革D.普及义务教育【答案】C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A.NaOHB.HClC.Na2SD.Na2O2【答案】A4、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D.能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答案】A5、对于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Y 一定是氯化钠B.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C.X 可能是 CuCl2 或 Cu(NO3)2D.Y 可能是 Na2SO4【答案】C6、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的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A.归纳总结法B.设疑探究法C.巩固练习法D.收集整理信息法【
3、答案】B7、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A.化学课程目标B.化学教学内容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D.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答案】A8、()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C9、某教师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向学生演示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了金属钠所具有的部分性质。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的化学教学原则。A.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B.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C.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答案】C10、在一个单
4、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A.就是教学的重点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C.不是教学的重点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答案】B11、常温、常压下,将 1 mol 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 1 L 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H-TS 和熵的变化情况是()A.H-TS0,S0B.H-TS0,S0C.H-TS0,S0D.H-TS0,S0【答案】D1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5、【答案】D13、在“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实验-探究法B.谈话-讨论法C.演示-观察法D.讨论-发现法【答案】A14、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化学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是()A.主动探究多,被动接受少B.个人理解多,小组合作少C.合作学习多,自主学习少D.探究学习多,发现学习少【答案】B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
6、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 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A16、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了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了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A.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B.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C.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D.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答案】D17、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地发展B.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评价C.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D.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答案】A18、201
7、3 年 3 月 22 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 月 2228 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 Cooperation)。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A.水的净化B.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C.海水晒盐D.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答案】C19、学习化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相等”有关的规律,下列有关“相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在稀释时溶质不发生化学变化)B.中和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质量一定相等C.微粒中的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一定相等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相等【答案】A20、下
8、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化学式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案】A21、下列有关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C22、关于化学课程与教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材和课本是一回事情B.一个课程标准,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C.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指学科课程D.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答案】D23、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
9、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A.科学探究教学B.小组讨论教学C.角色扮演教学D.社会调查教学【答案】C24、下列有关纯铁的描述正确的是()A.熔点比生铁的低B.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的快C.在潮湿空气中比生铁容易被腐蚀D.在冷的浓硫酸中可钝化【答案】D25、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A.50%B.75%C.100%D.25%【答案】C26、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
10、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答案】B27、CO 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键电子对、又是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答案】D2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A.知识与技能目标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答案】B29
11、、用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6 gO2 和 O3 的混合气体中,氧分子数目为 NAB.0.3 mol Na2SO4 溶液中含有的 Na+数目为 0.6NAC.10 g H2 和 10g O2 所含分子数同为 5NAD.标准状况下,44 gCO2 的体积与 18 g H2O 的体积相同【答案】B30、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C.赞赏运用化学
12、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答案】D31、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若被黄蜂(黄蜂的刺是碱性的)蜇了,用食醋涂抹在皮肤上减轻痛痒C.服用含 AI(OH),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答案】D32、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答案】B
13、33、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的化学键是()。A.共价键B.非极性键C.氢键D.离子键【答案】D34、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答案】A3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 Cu(OH)2 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答案】D36、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
14、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答案】C37、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无关的是()。A.服用含 AL(OH)3 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B.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用 NaOH 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D.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答案】D38、在“氨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实验一探究法B.谈话一讨论法C.演示一观察法D.讨论一发现法【答案】A39、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A.内容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方法不同
15、D.要求不同【答案】B40、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答案】A41、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
16、习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答案】C42、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一定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含有电子和原子核B.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但原子种类不变C.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组成的气体D.氧原子只能两两结合形成气体【答案】D43、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D44、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石灰用作食
17、品抗氧化剂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C.铝罐可久盛食醋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答案】D45、下列属于“化学 1”的内容主题的是()。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B.生活中的材料C.化学实验基础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答案】C46、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B.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C.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D.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答案】B47、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至少修满()学分。A.4B.6C.8D.10【答案】B4
18、8、进入 20 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答案】D49、化学教材不包括()。A.化学教科书B.电子教材C.学生探究活动指南D.音像教材【答案】C50、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
19、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答案】A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21 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从观念到思想、从方法到行动上都向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而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轨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实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轨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举一
20、个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案例。(2)请简要概括一下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答案】(1)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在中学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课型它研究的是我们眼睛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中的微粒变化,采用多媒体演示动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课件制作中可以采用 Flash 编辑中的按钮交互设置超级链接,进入相关的教学活动环节。(2)化学教学中整合现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其功能主要有:运用微观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用实验录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信息网络,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
21、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l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
22、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 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 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 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
23、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
24、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三、案例: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2)由学生取一小
25、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4)教师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因被氧化而变暗。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后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推测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
26、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答案】(3)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化学是-I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只要是条件允许,教师要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循着科学发展的过程,去认识一些规律。实验一旦完成,学生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
27、习的能力。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学习化学兴趣,以促进化学的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善用“讨论质疑”“的方法。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睛、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不拘一格地将多种教学模式有
28、机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4)有。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水的反应比较激烈,且该实验是在开放的器皿中进行,如果操作不当或其他人为疏忽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是否选择该演示实验作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还值得商榷。四、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 分)【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
29、:溶液配制的原理: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 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 1777 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
30、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 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 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 1912 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 10009 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 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1、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 3 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六、“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
32、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
33、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 2:量取 2mL 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
34、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探究层次: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七、“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
35、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 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 2:量取 2mL 浓硫酸并
36、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理解层次
37、: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探究层次: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八、案例: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 209 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 人或 4 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粒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地进行,这样一个“堆量
38、”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答案】(1)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物质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导人,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情境最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具体事实情境,豆子和米粒都是生活中的物品。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
39、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该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这些物品以个数计量较为困难,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原子、分子等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质。要统计物品的量,需要分堆处理,那么要统计微观粒子的量同样可以考虑使用类似的处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物质的量。该情境创设具有情感性。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贴切”感到学习情境的“真实”由“真实”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蕴含的知识观点。九、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
40、,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
41、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一十、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 20g 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 人或 4 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