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活页范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活页范本.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项目目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活活页页课题名称: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本表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除本表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除“研究基础研究基础”外外,本表与,本表与申请书申请书表二内容一致,总字数不超过表二内容一致,总字数不超过70007000字。字。1.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
2、用价值等。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术史梳理及研究史梳理及研究动态动态1 1已经收集与已经收集与“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的研究资料来源相关的研究资料来源(1)国内相关研究的资料来源)国内相关研究的资料来源相关主要论著、相关论文。已收集、整理国内出版的专著32部,硕士、博士学位论文38篇,学术论文263篇(2000年后)。相关研究报告。已收集200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并通过负责人姓名、单位查询方式,取得了12篇相关的研究报告。近期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等。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3、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经济工作会议公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近期的实际数据。各类各类年鉴年鉴和权威调查数据:和权威调查数据:2003-201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2009-2015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1996、2006年国家统计局第一、二次农业普查数据;2010-201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数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2010-2015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数据等。实地调查实地
4、调查数据:数据:基于课题“十三五”期间农民工对XX省工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需要,已经组织20名学生对XX省XX市100个农民工家庭进行实地样本调查,最终得到89户的样本数据,包括劳动力个体特征数据、家庭整体特征数据、家庭所在社区特征数据和家庭面临宏观环境与制度特征数据,相关时点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2)国外相关研究的资料来源)国外相关研究的资料来源相关专业杂志;如Agricultural Economics、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
5、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和权威出版物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等。相关网站。如世界农业信息中心网站、美国农业部网站、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网站、美国农业协会网站、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网站、美国农业部农业展望局网站等。2 2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1)国外经济学关注劳动力迁移过程、动因及结果,包括对劳动力群体和结构
6、视角的宏观研究、对劳动力个体或家庭视角的微观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研究等。2(2)国内相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研究多涉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较少对“农民工”进行专题研究,关注焦点是农民如何“走出来”,以及“走出来”对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问题。第二阶段(2000-2010年):研究重点是对“农民工”、“农民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的理论分析,将解决问题聚集于如何“提高农民工待遇和建立社会保障”等方面。第三阶段(2011-至今:开始关注“农民工家庭”问题,研究内容涉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理论与政策分析,“农民工家庭
7、迁移”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3 3相关研究点评相关研究点评(1)国外代表性观点点评。国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可以借鉴,但研究结论不能照搬。国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可以借鉴,但研究结论不能照搬。国外多数国家的“工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同步进行的,而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农民到农民工”、“再从农民工到市民”两个阶段,从迁出地迁出到迁入地定居两个过程不是同时完成,家庭迁移也存在迁出、回流现象,多数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形成了社会隔离、边缘化累积和代际传递。直接移植国外理论,如由“推拉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收入预期理论”、“农村劳动力非永
8、久性迁移理论”形成的政策在实施中可能会存在偏差。(2)国内代表性观点点评。国内学者前期的研究可提供借鉴,但在国内学者前期的研究可提供借鉴,但在“视角、理论、方法、政策视角、理论、方法、政策”方面都存方面都存在不足。在不足。“研究视角”方面。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包含空间、时间和行业三个维度。空间维度指农民工家庭决定的外出迁移空间选择。行业维度指农民工家庭的迁移行业选择。时间维度指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过程,以及在代际间的选择。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空间和行业维度,对时间维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研究”方面。前期研究多是实证性研究,忽视了研究的理论背景,并没有涉及政策制度对时间维度的影响效果分析,多是从
9、宏观结构或微观个体行为独立视角的理论描述,但分析农民工个体迁移、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进程差异与城市接纳方式进行相关性动态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方法”方面。当前研究多采用成本收益模型、目标函数等对农民工市民化制度设计动因、成本进行研究,但有些模型仅适用于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对地区适应性、时间阶段适应性方面研究不足,模型也多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性模型(不涉及系统内部运行机理)或静态模型(不含时间变量),其评估的准确性将受影响。目前需要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运用门槛模型、双重约束模型、Logistic模型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并提出有差异的城市接纳方式。“基础数据”方面。前
10、期相关基础数据采集、预测多在单一因素、单一阶段条件下进行,数据交叉、重复问题较多,特别是对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与进程的评估数据中,各迁移状态(阶段)之间连接和过渡的数据较少,还不足以支撑理论与政策研究。“政策研究”方面。现有的政策设计多是在单一视角下进行,没有考虑不同迁移阶段政策的差异性和适用性,没有区分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接纳方式的影响。政策目标指向不明确,特别是忽视了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具体要求,也较少对政策实施效果(提高农民工家庭迁移速度、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估。2本本课题课题相相对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术价价值值和和应应用价用价值值(1)本研究从时间维
11、度研究问题,设想农民工家庭迁移是本研究从时间维度研究问题,设想农民工家庭迁移是“链式迁移链式迁移”过程过程,分为五种迁移状态五种迁移状态:无家庭成员迁移状态、部分家庭成员迁移状态、家庭全部成员迁移但没有定居城市状态、家庭全部成员迁移并定居城市状态、家庭融入城市状态。四个迁移决策阶段四个迁移决策阶段:初次离乡决策阶段、举家迁移决策阶段、定居城市决策阶段、融入城市决策阶段。三种方式三种方式:有序迁移、举家迁移和代际迁移。从第一个民工迁移城市,到家庭成员迁移数量有序增加(有序迁移),或者有可能家庭一次性举家迁移(举家迁移),或者农民工家庭由第一代成员转入第二代成员成立家庭才完成融入城市(代际迁移)。
12、由此可根据不同阶段分析影响因素,说明城市接纳方式3。对应的四种城市接纳方式选择:四种城市接纳方式选择:以接纳农民工个体为主、以解决居住为主、以处置农村资产、解决户籍问题为主,以及以解决城市居民福利,改进社会制度结构、社区特征和自然环境为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表1: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迁移选择与城市接纳方式选择 农民工家庭状态农民工家庭状态农民工家庭特征农民工家庭特征对应的决策对应的决策迁移方式选择迁移方式选择城市接纳方式选择城市接纳方式选择纯农村家庭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居住、户籍都在农村的农村家庭;初次离乡决策半迁移农民工家庭部分家庭成员在城乡间流动,没有城市家庭式的独立居所,户籍在农村的
13、农民工家庭;举家迁移决策以接纳农民工个体为主;举家迁移未定居农民工家庭全部家庭成员在城乡间流动,固定居所在农村,没有城市家庭式独立居所,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家庭;定居城市决策以解决居住为主;举家迁移定居农民工家庭全部家庭成员迁移城市,在城市有家庭式独立居所,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决策以处置农村资产、解决户籍问题为主;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家庭家庭成员全部在城市,有城市家庭式独立居所,户籍在城市的农民工家庭;有序迁移举家迁移代际迁移以解决城市居民福利,改进社会制度结构、社区特征和自然环境为主;(2)在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方面。除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外,将对XX省XX市(县级市,102万人口)的两个乡
14、镇进行全面调查(两个本科班58名学生参与),获取样本数据,XX市其他数据使用统计局的数据(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数据、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设想完善如下三组数据:描述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各阶段的数据,包括劳动力个体特征数据、家庭整体特征数据、家庭所在社区特征数据和家庭面临宏观环境与制劳动力个体特征数据、家庭整体特征数据、家庭所在社区特征数据和家庭面临宏观环境与制度特征数据度特征数据,改变依赖静态历史数据或经验案例的被动预案方式,走向动态适应性对策研究。(3)在城市接纳能力与接纳方式研究方面。将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规模城市(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进行类
15、型化比较研究。根据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决策阶段,说明最优的城市接纳方式。(4)在政策设计与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方面。针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设计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本研究将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状态进行政策设计,提高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的动态性、适用性,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总体看来,在学术价值方面,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从时间维度上研究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使研究结论更加符合实际,政策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应用价值方面,当前农民工迁移呈现家庭“链式迁移”的新态势,农民工家庭流动的趋势加速。而多数城市只吸纳了农民工中少数优势者而将多数农民工排斥在外,现有
16、城市接纳方式不适应家庭“链式迁移”的要求,需要调整城市接纳方式,本研究根据“链式迁移”的不同阶段,给出了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的政策设计。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1研究研究对对象象本研究的对象有两个:预期进入或正在进行“链式迁移”的农民工家庭及成员,主要研究农民工家庭及成员迁移在时间维度上的迁移决策及迁移行为;准备接纳农民工家庭落户的城市,主要研究在“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城市接纳方式(涉及接收家庭及其成员、社会制度结构、社区特征和自然环境等方面)。2 总总体框架体框架1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在对国内外前期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分
17、四大部分展开:4第一部分:数据收集与现状分析。内容包括:相关农民工的基础数据的采集、预测、处理;相关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XX省XX市农民工、农民工家庭相关的样本数据采集与处理;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状态相关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说明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与趋势,提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理论分析。内容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选择,主要引入“效用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研究“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方式,说明决策影响因素;对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理论实证检验,主要引入Logistic回归、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采用样本数据
18、,研究“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为城市接纳方式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经验分析。内容包括:对不同历史阶段国内外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进行背景分析、演进过程分析、实施与运行效果及问题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借鉴的启示。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接纳方式、政策实施、运行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经验借鉴和启示。第四部分:政策分析。内容包括: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设计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分析;针对“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不同群体、不同动机下的政策差异化设计;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行政策与实施效果分析。最后是结论部分:给出本研究的结论,并说明进
19、一步研究的方向。2 2总体框架总体框架1 1导言导言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 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分析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14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2 2基础数据与样本数据采集、处理基础数据与样本数据采集、处理21 与我国农民工、农民工家庭相关的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22 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相关的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23 XX省XX市农民工、农民工家庭相关的样本数据采集与处理24 本研究拟采用的数据归类整理25 小结3 3我国农民工家庭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现状分析与城市接纳方式现状分析31 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分析32 我国农民工家庭
20、转移城市接纳方式现状分析33 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与城市接纳能力分析34 小结4 4理论研究之一:基于理论研究之一:基于“效用理论效用理论”的分析的分析41 影响农民工家庭迁移决策的效用分析范式42 影响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各阶段决策的效用分类与测度43 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效用变化的理论比较44 小结5 5理论研究之二:基于理论研究之二:基于“成本收益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的分析的分析51 影响农民工家庭迁移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范式52 影响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各阶段决策的成本收益分类与测度53 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成本收益变化的理论比较54 小结6 6理论研究之三:城市
21、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理论研究之三: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61 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62 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63 农民工、农民工家庭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比较分析64 小结7 7理论实证检验:基于样本数据的农民工家庭理论实证检验:基于样本数据的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链式迁移”不同阶段决策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决策因素分析71 农民工家庭成员初次离乡阶段的决策因素分析572 农民工家庭举家迁移阶段的决策因素分析73 农民工家庭定居城市阶段的决策因素分析74 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阶段的决策因素分析75 小结8 8经验研究:
22、国内外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的经验分析经验研究:国内外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的经验分析81 国外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政策的背景与演进过程分析82 国内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的背景与演进过程分析83 国内外推进农民工家庭转移的经验总结84 小结9 9政策研究之一:农民工家庭政策研究之一: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城市接纳方式与政策设计不同阶段的城市接纳方式与政策设计91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政策设计的目标92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城市接纳方式分析93 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设计94 小结1010政策研究之二:推进农民工家庭政策研究之二:推进农民工家庭
23、“链式迁移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101 农民工家庭成员初次离乡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102 农民工家庭举家迁移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103 农民工家庭定居城市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104 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105 小结1111结论结论3重点重点难难点点(1)重点:根据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设计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政策。(2)难点: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4主要目主要目标标从时间维度上,研究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全过程,分析不同阶段的迁移决策及其迁移行为,探求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
24、的一般规律。研究不同阶段,农民工家庭结合成员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社区条件以及社会环境与制度等宏观条件,选择的不同家庭迁移行为路径,提出不同的城市接纳方式,并提出对策建议。3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1基本思路基本思路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按以下路径展开:第一步,寻找研究基础,给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完成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和样本数据的采集、预测和整理工作,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研究采用的基本理论范式,并进行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效用变化、成本收益变化进行理论比较;对城市接纳能力与城市接纳方式的理论分析。第一步试图实现的研
25、究目标是:获取基础数据,确定研究基本理论。第二步,进行理论实证检验。理论实证检验主要引入Logistic回归、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采用样本数据,研究“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第二步试图实现的研究目标是:说明“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为城市接纳方式选择与政策设计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步,借鉴成熟经验。对不同历史阶段国内外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背景分析;演进过程分析;实施与运行效果及问题分析,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借鉴的启示。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接纳方式、政策实施、运行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经验借鉴和启
26、示。第三步试图实现的研究6目标是:给出经验借鉴和启示。第四步,进行政策研究;第四步试图实现的研究目标是:说明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城市接纳方式,设计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并对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预评估。最后,给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具体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除一般熟知的研究方法外,本研究具体采用如下方法,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先进性。1运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中的效用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决策与行为分析模型,推导出静态和动态迁移决策机制模型。2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将运用Logistic回
27、归、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采用样本数据,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效用最大化的求解,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静态和动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实证分析,对农民工家庭成员迁移数量的泊松回归分析采用边际分析法。3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既是一个微观问题,又是一个宏观问题。本研究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收益最大化的微观角度研究迁移原理、最优和影响因素。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过程各阶段的迁移决策与迁移行为研究则引入微观个体、家庭因素与宏观社区、社会制度因素融合进行研究。最后从宏观角度分析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不同阶段行为影响因素,并提出宏观政策建议。4均
28、衡分析:将农民工家庭放置在微观和宏观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中进行均衡分析。在研究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分阶段目标时,不考虑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则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将农民工家庭的成本收益分离,构建短期和长期净收益局部均衡模型。3研究研究计计划划研究计划进度如表2所示。表2:时间进度表年度年度月份月份任务任务3-6月在各网站收集官方数据;在各统计年鉴中收集数据。7-8月组织课题组成员、两个本科班58名学生到XX省XX市(XX镇、XX镇)进行农民工家庭调查,收集数据。9-10月国家相关部委调研,了解国家政策;到各大院校、院所调研,了解研究新进展。2016年11-12月汇总XX市其他统计局数据(农
29、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数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和样本数据。4-6月到选择的各级部门调研,了解推进农民工家庭迁移政策设计和具体实施效果。7-8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调研,了解他们对农民工政策的理解与诉求。9-10月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的数据,对上述单位进行有目标的回访。11月完成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初稿。2017年12月完成项目结题。4可行性可行性研究依次按背景研究、理论研究、实证检验研究、政策研究展开,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与逻辑,研究针对性强,保证了研究过程及结论的科学性。项目申请单位、课题组成员在农业经济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积淀,保证了
30、研究计划的实施。4创新之处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1提出对农民工家庭提出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链式迁移”进行时间维度研究的思路。进行时间维度研究的思路。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包含空间、时间和行业三个维度。空间维度指农民工家庭决定的外出迁移空间选择。行业维度指农民工家庭的迁移行业选择。时间维度指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过程,以及在代际间的选择。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空间和行业维度,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进行时间维度研究相对较少。72提出对农民工家庭提出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链式迁移”过程进行分析的观点。过程进行分析的观点。认为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包括五种迁移状态五种迁移状态
31、(无家庭成员迁移状态、部分家庭成员迁移状态、家庭全部成员迁移但没有定居城市状态、家庭全部成员迁移并定居城市状态、家庭融入城市状态)、四个迁移决策阶段(四个迁移决策阶段(初次离乡决策阶段、举家迁移决策阶段、定居城市决策阶段、融入城市决策阶段)、三种迁移方式(三种迁移方式(有序迁移、举家迁移和代际迁移),说明了四种城市接纳四种城市接纳方式选择(方式选择(以接纳农民工个体为主、以解决居住为主、以处置农村资产、解决户籍问题为主,以及以解决城市居民福利,改进社会制度结构、社区特征和自然环境为主)。3实证检验将运用实证检验将运用LogisticLogistic回归、回归、CoxCox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
32、拟等计量分析方法。回归、泊松回归、情景模拟等计量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样本数据,运用上述方法说明“链式迁移”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决策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城市接纳方式对应的政策设计。5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1成果形式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30-35万字)总咨询报告: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的政策建议;(2-3万字)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研究;(5万字)XX省XX市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现状研究;(5万字)相关论文: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研究;(6000-8000字);国外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
33、”的经验分析;(6000-8000字);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6000-8000字);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政策设计方法研究;(6000-8000字);出版专著: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35-40万字)。数据库:我国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数据库。2成果使用去向及成果使用去向及预预期社会效益期社会效益(1)对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咨询建议。政策设计方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结论可以为相关部门政策设计提供检验方法。(2)本课题完成的系列论文、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可以为推进农民工家庭“链式迁移”与城市接纳方式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建立的数据库、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积累,可以与国内同行共享,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料准备。6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表8: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情况表(近三年)7参考文献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