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收稿时间:2011-12-13;修回时间:2012-03-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JY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JL048)作者简介:余瑞林(1982),男,湖北枝江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E-mail:yu_。通讯作者:刘承良(1979),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人地关系研究的焦点问题。Pearce.D认为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
2、一种明显的时序特征1;Grossman.G等基于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揭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2;Yasuhiro.S等则从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及城市化的束缚作用3。在国内,马世骏等人构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观4,雷明则从资源经济学视角,探讨了环境资源经济一体化的核算体系5;随后,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涌现,如盛学良6、白艳莹7、张晓东8、方创琳9、黄金川10、李佳11、刘承良12等从多学科、多视角和多尺度探讨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然而,当前的研究虽涵盖了经济、资源和环境三系统,但
3、多是探讨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相互耦合协调关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系统间的复杂耦合协调综合研究尚不多见;同时,国内外研究空间尺度多集中于“广域”(国家或省区)和“城域”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余瑞林1,刘承良1,熊剑平2,曾菊新1(1.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北 武汉4 3 0 0 7 9;2.湖北大学 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中国湖北 武汉4 3 0 0 6 2)摘要: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机理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演化度模型,基于时序数据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1
4、978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水平震荡波动最终趋于平稳,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较为明显,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在规模分异上表现为由金字塔型结构向纺锤型结构演进的分异特征,在空间分异上表现为由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进。关键词:ER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度;空间分异;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 462(2012)05-0120-07T h e Co u p l i n g Ev o l v e me n t o f ERE Co mp o s i t e Sy s t e mo nW u h a nM e t
5、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YU Rui-lin1,LIU Cheng-liang1,XIONG Jian-ping2,ZENG Ju-xin1(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Central-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2.Case Study Center for Tourism,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Hubei,China)A b s t r a c t:The issue on the coordinat
6、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not only thecor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key of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By taking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s acase,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the ERE dynamic coupling model and then analyzes the temporal evolvemen
7、t ofcoupling degree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ime Series Data Analyzing.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ly,the social economyhas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78 to 2009,accompanied with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until evenat last.The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resources&environment syst
8、em to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evident,but laggedbehin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course;secondly,the dimensions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 presents the transformationfrom pyramid shape to spindle shape,and the spatial lamination evolves from center-marginal texture to rank circle levelstructure.K e y
9、w o r d s:ERE composite system;coupling coordinated;evolve;spatial distribution;Wuhan metropolitan area第32卷第5期经济地理Vol.32,No.52012年5月ECONOMIC GEOGRAPHYMay,2012(城市内部)范围,对于城市群体中尺度空间实证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期对城市圈ERE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1 研究方法1.1 模型构建通常认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
10、境的变化过程都是非线性过程13,其演化方程可以表示为:dx(t)dt=f(x1,x2,x3,xn)(1)式中:f为xi(i=1,2,n)的非线性函数。由于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稳定性取决于一次近似系统特征根的性质14,因此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在原点附近按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高次项E(x1,x2,xn)可以得到上述非线性系统的近似表达:dx(t)dt=i=1naixi,i=1,2,3,n(2)根据这种思想,可以建立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变化过程的一般函数13:f(U)=j=1najxj,j=1,2,3,n(3)f(R)=i=1nbjyj,i=1,2,3,n(4)f(E)=i=1ncjzj,i=1,
11、2,3,n(5)式(3)、(4)、(5)中:x、y、z为三个子系统的元素;a、b、c为各元素的权重。鉴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间的交互胁迫关系,可把它们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考虑,而f(U)、f(R)和f(E)是这一复合系统的主导部分,其演化方程可以表示为:A=df()Udt=A1f(U)+A2f(R)+A3f(E),VA=dAdtB=df(R)dt=B1f(U)+B2f(R)+B2f(E),VB=dBdtC=df(E)dt=C1f(U)+C2f(R)+C3f(E),VC=dCdt(6)式(6)中:A、B、C为受自身与外来影响下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演化状态。VA、VB、VC分
12、别为演化速度。三个子系统是两两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作是VA、VB和VC的函数,所以就有V=f(VA,VB,VC),以VA、VB和VC为变量,通过分析V的变化来研究整个系统以及三个子系统相互间的协调耦合关系。由于整个系统的演化满足S型发展机制15,假设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样在每个周期内,由于V的变化是VA、VB和VC引起的,可以通过把VA、VB和VC的演化轨迹两两分别投影在三维坐标系统中的三个二维平面(VA,VB)、(VA,VC)、(VB,VC)来对问题进行简化,这样V的变化轨迹为坐标系中的一椭圆。分
13、别基于三个二维平面考察椭圆的投影可知,V与VA的夹角满足tg=VB/VC,V与VB的夹角满足tg=VC/VA,V与VC的夹角满足tg=VA/VB,基于此建立ERE复合系统耦合度的三参数模型:A=arc(w1t g+w2t g+w3t g)(7)式中:w1、w2、w3为三个子系统分别在整个ERE复合系统的权重,w=1。可以把A称作为耦合度,根据A的取值,就可以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以及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程度。乔标、方创琳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18。当-90A0时,系统处于低级协调共生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
14、济发展进程缓慢,并且基本不受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和约束,社会经济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也几乎为零。当0A90时,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为经济低速发展期。产业过程已经开始显现出对资源和环境的胁迫作用,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过程的约束与限制也日渐突出,三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但尚不突出。当90A180时,系统处于极限发展阶段,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索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经济过程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由激化到日益突出,并愈演愈烈,约束社会经济进程的限制圈也相应越来越小,资源与环境危机进入潜伏期。当-180A-90时,系统处于螺旋式上升阶段。社会经济与资源和环境之
15、间的交互胁迫关系重组,并由相互胁迫转化为相互促进的关系,整个系统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高级协调共生的发展状态。1.2 指标体系构建通常认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分属于三个子第5期余瑞林,刘承良,熊剑平,等: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121系统,但由于人类生活的物质性及活动的多样性,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很难加以客观区分,它们及其子系统、要素之间已经形成相互作用、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耦合复杂关系16。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完备性、动态性、主成分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17。首先进行频度统计。利用
16、 CNKI 数据库对19942009年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的937篇文献、有关自然资源指标设计的175篇文献和有关环境指标设计的284篇文献进行频度统计,从中选择多年来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其次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概念进行外拓和界定:初步确定将社会经济子系统分解为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社会效益和生活水平4个功能组团予以内涵扩展;将资源子系统分解为资源条件、资源循环和资源耗用3个功能组团予以特征细化;将环境子系统综合为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两个功能组团予以内涵界定18,然后对各个功能组团予以下一层次的划分、直至基础指标19。最后进行专家反馈。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17、,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选择内涵丰富又相对独立的指标构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1.3 数据处理研究数据主要基于1984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782009年湖北统计年鉴及武汉城市圈9城市相关统计资料。为消除量纲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选择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公式为:Ai j=Xi j-mi n(xi)ma x(xi)-mi n(xi)(8)式中:i为年份;j为指标序号;x为指标数据。为统一指标的变化方向,对部分指标进行变向处理,即aij=1-Aij,以保证指标数据的数值范围在 0,1 之间。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方法获得(表1)。2 ERE系统耦合作用的时间演化规
18、律2.1 ERE 子系统发展演化分析基于表1指标体系,得到武汉城市圈历年来社表1武汉城市圈ERE 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 a b.1E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s y s t e ma n dt h e w e i g h t s o f ERE c o mp o s i t e s y s t e mi nW u h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目标层社会经济发展(1.00)资源支持(1.00)环境保障(1.00)准则层经济效益(0.21)经济结构(0.29)社会效益(0.27)生活水平(0.23)资源条件(0.45
19、)资源循环(0.21)资源耗用(0.34)环境质量(0.74)环境治理(0.26)指标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农业产值比重/%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例/%文教卫科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就业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万元职工平均工资/元/年人均耕地面积/亩/人建设用地面积km2土地利用率/%人均供水规模总量/L/天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单位GDP能耗/t标煤/万元单位GDP电耗/kW h/万元单位工业增
20、加值能耗/吨标煤亿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m3亿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亿元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万元工业产值SO2排放量/万t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优良天数百分比/%技术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例/%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额/亿元权重0.120.090.100.100.090.070.060.070.070.070.070.030.060.120.100.120.110.120.090.120.110.110.110.120.120.110.140.140.130.13122经济地理第32卷第5期余瑞林,刘承良,熊剑平,等: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123会经济、资
21、源和环境的综合指标演化态势(图1)。具体可把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的时间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图1武汉城市圈19 7 8 2 0 0 9年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水平的动态变化Fi g.1D y n a mi c c h a n g e s o f ERE c o mp o s i t e s y s t e mi nW u h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f r o m19 7 8 t o 2 0 0 92.1.1 社会经济初步发展、资源环境水平较高阶段(19781984年)。此阶段,武汉城市圈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但稳步上升,社会
22、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逐步完善。社会经济综合指标由1978年的 0.3291 增长至 1984 年的 0.4561;人均 GDP 由1978年的757.26元增长至1984年的1 587.21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3.13%;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78年的35.37 44.20 20.43,不断优化调整为1984年的31.92 45.23 22.85,第一产业在城市圈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由64.63%增加到68.08%,年均增幅约为0.87%。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前进的同时,资源环境水平则是稳中略微下降。资源综合指标和环境综合指标分别由1978年的0
23、.6107和0.7661微降至1984年的0.5938和0.7483,其中资源条件和环境治理要素相关指标基本稳定,但资源循环、资源耗用和环境质量等要素中的相关数据指标逐年恶化。2.1.2 社会经济发展稳步不前、资源环境水平持续下降阶段(19851989年)。此阶段,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水平基本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保持稳定,经济结构略有优化。社会经济综合指标总体维持在0.450.46之间,起伏波动较小;人均GDP由1985年的1 688.92元快速增至1989年的2 882.98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3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略有回升,而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快
24、速增大,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降至66.02%。同时,资源环境总体水平稳重、缓慢下降,资源综合指标由0.5874降到 0.5636,环境综合指标由 0.7444 降至 0.7275,降速较上一阶段略微增快,表明社会经济系统对资源和环境的负效应逐渐凸显。2.1.3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迅速恶化阶段(19902002年)。此阶段,武汉城市圈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波动、螺旋上升的态势。社会经济综合指 数 由 1990 年 的 0.4892 迅 速 增 至 2002 年 的0.6941,年均增幅约为2.90%;人均GDP由1990年的2 947.64元剧增至2002年的9 696.61
25、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0.43%;经济结构通过调整持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则快速上升,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到 2002 年调整为12.73 45.29 41.98,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7.27%。但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资源环境水平也迅速降低。资源和环境综合指标分别由 1990 年的 0.5591 和 0.7018 下降到 2002 年的0.4754和0.5302,资源条件、资源循环、资源耗用、环境质量等要素各项指标全面下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负相关特征进一步突出。2.1.4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26、、资源环境持续恶化阶段(20032009年)。此阶段,随着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实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也更为稳健。社会经济综合指数由2003年的0.6883剧增至2009年的0.9034,人均GDP高达26 698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经济增长显著,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逐渐成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比重进一步降低,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大(占GDP比重达到89.7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优化调整为10.28 46.28 43.44
27、。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稳健快速发展的同时,圈域资源环境状况急剧恶化。资源和环境综合指标分别由2003年的0.4702和0.5190急降至2009年的0.3431和0.3602;近年,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子系统与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矛盾略有缓和。由此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在曲折发展中稳步前进的态势,而资源和环境系统水平则是持续下降,社会经济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负相关趋势日益清晰,负相关程度日益突出。2.2 ERE 复合系统耦合演化分析通过武汉城市圈ERE复
28、合系统时序发展数据非线性拟合获得ERE复合系统1978-2009年的VA、VB、VC,结合公式(7)进一步建立耦合度A动态演化曲线(图2),据此可将ERE复合系统耦合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2.1 低级协调共生阶段(19781989年)。耦合度介于-600之间,位于第四象限。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发展态势相对平稳,社会经济子系统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和限制影响相对有限,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状态良好。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19781981年期间ERE系统动态耦合度增速较快,耦合水平较好;19821989年期间耦合水平增长放缓,逐渐趋于平稳,说明社会经济子系统对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反馈初步形
29、成,后两者对社会经济的约束与限制也略有显现,矛盾开始显露。2.2.2 协调发展阶段(19902002年)。耦合度介于0-90之间,位于第一象限。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子系统发展速度较快,资源子系统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状况则是稳中略降,具体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901997年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度继续快速增长,19972002年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增速逐渐回落,A值曲线趋近于水平,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胁迫作用,ERE复合系统矛盾日益突出并趋于激化,资源环境危机进入潜伏期,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下降。2.2.3 极限发展阶段(20032009年)。耦合度介于9018
30、0位于第二象限,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建设力度也日益加大,“两型社会”和“低碳社会”建设成效逐渐显现,ERE复合系统的矛盾略有缓和,三者之间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小,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并明显表现出向第三象限迈进的态势。可以预计,2010年之后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将处于螺旋上升阶段,社会经济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胁迫关系趋于缓解,并重组转化,基本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整个系统将向ERE高级协调共生状态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ERE复合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另外两个子系统随着其变化而变
31、化,但其反馈、约束、限制和控制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以上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目前正处于ERE复合系统极限发展的螺旋式上升阶段,即将向高级协调共生方向发展。这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往往是以一定程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然而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资源环境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趋于好转,最终实现高级协调共生。图2 19 7 8 2 0 0 9年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演化态势Fi g.2 Co u p l i n g Ev o l v e me n t o f ERE c o mp o s i t e s y s t e mi nW u h a nM e t r o p o
32、 l i t a nA r e a f r o m19 7 8 t o 2 0 0 93 ERE系统耦合作用的空间演化规律基于公式(7),分别计算武汉城市圈 9 城市19782009年ERE系统耦合度,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3.1 等级规模结构:金字塔型向纺锤型结构演进分别考察武汉城市圈 9 城市 ERE 复合系统19782009年的耦合度,可以发现其遵循较明显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由弱金字塔型向纺锤型规模分布演变的特征,并表现出向倒金字塔型规模分布发展的趋势(图3)。3.1.1弱金字塔型结构(19781990年)。此阶段,武汉城市圈的孝感、咸宁、鄂州、黄冈、仙
33、桃、潜江、天门7市各年份的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基本维持在-450之间,明显处于低级协调共生阶段,而武汉和黄石2市的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则维持在030之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较低水平时期,即处于初级协调共生阶段的城市有7个,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城市有2个,极限发展阶段和螺旋上升阶段的城市缺失,初步呈现出弱金字塔型的规模分布特征。3.1.2金字塔型结构(19901995年)。此阶段,武汉城市圈9城市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孝感、仙桃2市进入低水平的协调发展阶段(即045之间),黄石市的协调耦合水平提124经济地理第32卷第5期余瑞林,刘承良,熊剑平,等: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
34、的演化分析125升至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阶段,即4590之间,而武汉市则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的较低水平时期。此时,9城市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呈现出比较标准规范的金字塔型结构,即初级协调阶段城市5个、协调发展阶段城市3个,极限发展阶段城市1个,螺旋上升阶段的城市仍然缺失。3.1.3纺锤型结构(19952000年)。此时,武汉城市圈9城市ERE复合系统的耦合度进一步分化,呈现出多元化格局。黄冈仍处于初级协调共生阶段,潜江、天门则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孝感、咸宁、鄂州、仙桃、黄石进入极限发展阶段,武汉市则处于螺旋上升阶段的初期,规模分不分异的格局呈现出较明显的纺锤型结构特征。3.1.4倒金字塔型结构(200
35、0 年以后)。2000 的以后,武汉城市圈9城市ERE复合系统的协调耦合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级别协调耦合的城市逐年增多,低级别协调耦合城市逐年减少,初步显现出倒金字塔型的等级规模分布态势。3.2 空间分异: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进19782009 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 ERE 系统的耦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表现为由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化的过程(图4)。3.2.1 核心边缘结构(19781990年)。1990年代以前,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首位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结构相对最优,在产业优化配置、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成效突出,ERE复合系统的协调耦合水平最高,社
36、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共生程度相对最好,其他8个城市与之差距明显,整个圈域形成耦合度值形成武汉“一城独大”格局。此阶段,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协调耦合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以武汉市为核心区,以周边其他8市为边缘区的“核心边缘”结构。3.2.2 等级圈层结构(19902009年)。1990年代至今,武汉市继续保持城市圈范围内的龙头和核心地位,ERE复合系统的协调耦合水平持续提升,而之前处于边缘地带的8个城市由于ERE复合系统协调耦合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逐渐显现出圈层状的空间分异,即由一个环状边缘地带分化成若干等级和圈层分异。整个圈域耦合度值空间上呈现三大等级圈层:核心圈层(武汉市,处
37、于最高等级)、中间圈层(包括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的鄂州、黄石、孝感、仙桃、潜江等5市,耦合度处于第二等级)和外围圈层(由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咸宁、天门和黄冈3图3 武汉城市圈ERE 复合系统协调耦合的规模分布演进特征Fi g.3 D i me n s i o n s e v o l v e me n t o f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RE c o mp o s i t e s y s t e mi nW u h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核心边缘结构等级圈层结构图4武汉城市圈ERE 复
38、合系统协调耦合的空间分异演进特征Fi g.4Sp a t i a l e v o l v e me n t o f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RE c o mp o s i t e s y s t e mi nW u h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市组成,耦合度处于第三等级)。4 结论第一,主要采用专家论证、频度统计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结构分解,构建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一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整个评价指标体系贴合ERE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结构方面,评价指标体系能够
39、反映出ERE复合系统组成复杂、关联多样和联系紧密的特点,即三大子系统以及各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功能方面,符合ERE复合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性等特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第二,19782009年,整个圈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状态呈现动态螺旋上升态势。期间,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震荡曲折最终趋于平稳,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响应和反馈较为明显,但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整个城市圈ERE复合系统处于极限发展的后期,显现出向高级协调共生的螺旋式上升方向发展的态势,但核心圈层的武汉市表现尤为明显,而其他8市耦合演进程度尚有一定程度的空间滞后,与高级
40、协调共生存在相当距离。第四,19782009年,整个圈域城际耦合度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整个圈域在不同发展时期,城际耦合度值形成不同的等级规模结构,整体呈现由低级的弱金字塔型向高级的倒金字塔型结构演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不同发展时期,城际耦合度值空间分异程度不同,整体上空间极化程度不断减弱,空间日益均衡有序,呈现由低级的核心边缘结构向较高级的等级圈层结构演化的态势。参考文献:1Pearce D.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New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0.2Grossman G
41、and 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3Yasuhiro S,Kazuhiro.Population concentration,urbanization anddemographic transi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5,58(1):45-61.4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5雷明.资源经济一体化核算研究整体架构、连接帐户设计J.系
42、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9):42-63.6盛学良,董雅文,John Toon.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环境导报,2001(6):8-9.7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86-288.8张晓东,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2):1-6.9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29(1):3-10.10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11李佳,吴
43、军年,杜哲.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以民勤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1):117-122.12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等.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 650-1 654.13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1):134-139.14廖晓昕.稳定性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5徐学荣,吴祖建,张巨勇,等.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M.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2):31-37.16刘耀彬,宋学锋.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7曹利军,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5):526-532.18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 003-3 009.19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8-12.126经济地理第32卷